余維良 傅家林 陸久忠 葉仲順 蘇干光
兩個竹蓀品種在開化地區(qū)栽培適應性試驗
余維良1傅家林1陸久忠1葉仲順1蘇干光2
(1. 開化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開化 324300;2. 開化縣山禾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浙江 開化 324300)
竹蓀營養(yǎng)價值高,市場前景好,且栽培操作簡單,經濟效益高。為篩選適宜開化當地栽培的竹蓀品種,從福建省古田縣引進‘古D1’‘D89’兩個品種作適應性試驗,結果‘D89’表現適應性較強,發(fā)菌速度快,產量和生物轉化率高,適宜在開化地區(qū)栽培。
竹蓀品種;適應性栽培;發(fā)菌速度;子實體產量
竹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糖類和粗脂肪等營養(yǎng)物質,具有降血壓血脂、抗腫瘤、免疫恢復和抑菌抗炎等生物學活性[1, 2],市場前景看好。其栽培操作簡單[3],經濟效益高,是山區(qū)農民增收致富的好項目。
為篩選適應開化本地栽培的竹蓀品種,從福建省古田縣為民食用菌廠引進‘古D1’ ‘D89’兩個竹蓀品種,作適應性對比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試驗菌株為‘古D1’‘D89’。兩品種小區(qū)試驗面積各為150 m2,不設重復,用種量按每667平方米400 kg計,兩個品種各為90 kg。
試驗采用竹蓀常規(guī)栽培配方:竹屑69%、雜木屑20%、谷殼10%、三元復合肥1%。按每667平方米5 000 kg量備料,300 m2實際用料量為2 250 kg,折合每平方米7.5 kg。
試驗地點為音坑鄉(xiāng)文川口村基地。提前15天進行翻曬,然后開溝作畦,畦寬80 cm,長度控制在30 m以內;溝寬40 cm、深30 cm。
播種時間為2020年3月15日,把培養(yǎng)料含水量調控至60%~70%后均勻攤在畦上,并稍壓緊成龜背形,料的厚度掌握在25 cm;把菌種掰成乒乓球大小,縱橫間隔約20 cm點播入料內,深3~5 cm,播種后即刻開溝覆土,覆土厚約5 cm。
檢查并記錄發(fā)菌情況。播種7天后,菌絲已萌發(fā),此階段培養(yǎng)基內固有含水量可滿足菌絲生長所需,讓其自然發(fā)菌。搭遮陰棚,既防止陽光直射,又能保濕。5月20日時,菌絲爬上料面,由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為生殖生長階段。
觀察和記錄菌球出現時間,管理重點是蓋好遮陽網,防止陽光直射菌球,注意田間排水,防止積水浸害菌絲。6月3日‘D89’已形成較多菌球,‘古D1’可見少量菌球(圖1)。
6月20日開始采收,采收適期為菌裙撒至離地約1/3菌柄時,每天上午6時至12時前采收,至7月10日第一潮菇采收結束。休養(yǎng)15天左右,于7月25日開始采收第二潮菇,至8月10日采收結束。分小區(qū)采收、烘干、稱重并記錄產量。采收時將子實體從菌托下方用利刀切斷菌索,順手將菌托和菌蓋剝下放在另一容器內,避免菌蓋上深綠色的粘液及菌托上的泥土污染菌柄和菌裙,竹蓀及時運至烘房烘干、稱重。
圖1 竹蓀品種‘古D1’和‘D89’出菇情況
播種后7天檢查菌絲萌發(fā)情況,未見明顯差異;播種后65天‘D89’菌絲爬上料面,而‘古D1’品種略遲。現蕾時間,以‘D89’較早,為6月1日,‘古D1’為6月3日。兩個品種開始采收時間相同,均為6月20日。
試驗結果顯示,雖然‘D89’現蕾時間略早,但大量采收時間與‘古D1’基本一致。從表1看,兩個品種第一、第二潮菇采收時間基本相同,總產量‘D89’為21.85 kg,‘古D1’為20.55 kg,生物轉化率分別是1.94%和1.82%。
表1 兩個竹蓀品種產量比較
綜上,在相同配方的培養(yǎng)料和管理條件下,引進的兩個試驗品種中,‘D89’表現出菌絲生長適應性強,爬料快,出菇密度大,產量較高,較‘古D1’表現好,更適宜在開化地區(qū)種植。本次試驗雖然沒有設重復,但是考慮到試驗的準確性,設置的試驗面積較大,在整個試驗過程中,認真對待,仔細記載,能夠較全面地反映本次試驗的結果。
[1] 岳誠, 邱彥芬, 馬靜. 竹蓀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食藥用菌, 2018, 26(6): 48-51.
[2] 黃年來, 林志彬, 陳國良編著. 中國食藥用菌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0.10: 1424-1448.
[3] 包金亮, 單斌凱, 張曉勉. 竹蓀栽培新法[J]. 食藥用菌, 2018, 26(2): 106-108.
S646
B
2095-0934(2021)03-232-02
浙江省食用菌產業(yè)團隊專項資金
余維良,本科,高級農藝師,從事食用菌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E-mail:702426909@qq.com。
蘇干光,高級農民技師,現任開化縣山禾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E-mail:25304121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