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苗
【摘要】關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探索方興未艾,反思以往,主要是缺失了教師的“在場”引領作用。教師的“在場”引領作用體現(xiàn)在閱讀前的激趣,閱讀中的通讀任務設計以及閱讀后的成果分享。教師的“在場”引領最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思維能力,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推動語文教學“回歸本質(zhì)”。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在場;教師引領作用
配合著統(tǒng)編教材的推行,整本書閱讀教學這一概念也得到各方的重視。許多一線教師反思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的缺失,多方面闡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設計出了許多思路清晰、生動有趣的閱讀指引,充分發(fā)揮了一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領作用。這些引路人是諸多一線教師的榜樣。筆者認為,教師的引領作用可稱為教師的“在場”引領作用。
“在場”是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在場”指“在”“存在”。“在場”即顯現(xiàn)的存在,或存在的顯現(xiàn)意義。相當于我們漢語的“在—不在”和“有—無”的“有”。
在以往的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往往缺少系統(tǒng)的方法,更重視讓學生自己讀。教師在這一過程是不“在場”的。當然,并不是說這種閱讀方法是錯誤的。其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在場”,讓學生自在閱讀,也是閱讀教學的一種模式。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由意志,讓學生能夠享受閱讀的樂趣,它與教師“在場”的閱讀模式是并行不悖的。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在場”這一概念強調(diào)的是教師在學生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要處于一種顯現(xiàn)的存在,或者說教師的存在要具有顯現(xiàn)的意義。他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和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不同狀態(tài),去指引、引導學生回到閱讀本身,進入文本,運用思維,培養(yǎng)能力。
一、整本書閱讀在中考的體現(xiàn)
2019年中考全國各省語文試題都有考查名著閱讀,雖然形式不同,但可看出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以2019年廣東省語文中考卷為例:
2019年廣東省語文中考卷名著閱讀出的是《西游記》,從所出的三道題目來看,要求學生對這部名著要進行整本書閱讀,關注其中的細節(jié)。比如,第一題對書中地名、人物要牢記;第三題更是典型的體現(xiàn)整本書閱讀要求的題目:《西游記》中很多人物既保持著動物性,又有神的本領,還兼有人的特點。當然這道題的指向性比較明顯,出題人降低了出題的難度。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這道題抓住了《西游記》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的精髓,指出這部小說塑造人物的特色,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對書中人物要有一定的思考。這也告訴我們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
除了廣東省的中考卷,其它省市中考卷也有體現(xiàn)整本書閱讀的要求。
比如,2019年廣州市中考語文的名著閱讀題:
第6題的第(1)小題是基礎題,考查的是基本的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記憶。
第6題的第(2)小題是一道3分題,要求勾連《西游記》《海底兩萬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三部名著,找出一個“有擔當?shù)娜恕边@樣的人物形象并進行分析。可以說,這體現(xiàn)了部編教材對整本書閱讀的要求。
當然,整本書閱讀的目的并不僅僅指向中考語文卷中的這道名著閱讀題。部編版語文教材的主編溫儒敏指出:“統(tǒng)編本語文特別重視讀書,重視讀原著。為何如此重視‘整本書閱讀?一是讓學生相對完整地接觸一些原典,給人生發(fā)展“打底子”;二是有意針對網(wǎng)絡閱讀帶來的‘碎片化閱讀和‘淺閱讀傾向,讓學生多少回歸完整的、健全的閱讀,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三是‘讀書養(yǎng)性,用‘整本書來‘磨性子,培育毅力,涵養(yǎng)心智,祛除浮躁。
整本書閱讀承擔著給學生的人生發(fā)展“打底子“、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以及涵養(yǎng)心智等重大任務,使得教師不得不更加重視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指導。
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首先要讓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會讀整本書,成為真正的閱讀者。由于多年來這方面的不重視乃至缺失,如何知道學生善讀整本書,對于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
筆者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以及閱讀其他名師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了關于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場”引領的教學方法,接下來將逐一進行闡釋。
二、激趣——閱讀前“趣”指引
教育家顧明遠在《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談》中指出:決定學生學習興趣的是他的學習動機,即人的一種內(nèi)驅(qū)力,是人的活動的內(nèi)在動機。內(nèi)部動機是什么?就是對學習本身的興趣,當他對某一學科、某種知識感興趣,就有一種深入探究的沖動,促使他去努力追求。當然,外部動機也可以使它轉(zhuǎn)化為內(nèi)部動機,經(jīng)過多次獎勵和引導,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本身逐步感興趣。但這種獎勵應該是精神上的,物質(zhì)獎勵容易引起負面效應。
整本書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只有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主動閱讀的內(nèi)驅(qū)力,讓他們有一種深入探究的沖動,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則需要教師的“在場”引領。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推進者。四大名著作為經(jīng)典文本,是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很好的選擇。部編版教材的編者將其中的《西游記》和《水滸傳》選入名著導讀,讓它們成為初中生的整本書閱讀材料,應該就是出于為學生的人生“打底子”這樣的考慮。
《西游記》是一部神魔小說,編者將其放在七年級,有其合理之處。除了閱讀方法上的指導——精讀和略讀,更看重這部小說的精彩情節(jié)和它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地位。不過,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半文半白的語言,大量古詩詞的運用,以話本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小說等因素,都會成為學生整本書閱讀的障礙,使得他們剛翻書便產(chǎn)生畏難情緒。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在場”引領、激趣,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動機。
可以在學生正式閱讀之前,設計這樣的導讀活動。選擇最經(jīng)典的86版《西游記》影視作品中的片段,如,三打白骨精。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原來你是這樣的《西游記》”活動。首先,播放三打白骨精影視片段,讓學生仔細觀看;接著讓學生閱讀書籍中相應的章節(jié),并將兩者不同的地方找出來;最后,小組競賽,鼓勵學生踴躍答出自己找到的不同,找到則給本小組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