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
【摘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帶給學生,以學生為本,這是“學本課堂”基本理念?;谶@一理念以及小學體育核心素養(yǎng)基本要求,我們嘗試了多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本文就以小學體育為研究主體,分析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現(xiàn)“玩”的藝術,將教融入“玩”,幫助學生實現(xiàn)快樂學體育。
【關鍵詞】小學體育;寓教于樂;教與玩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玩”絕非單純的玩耍,而是指體育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造性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趣味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趣味活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動主動性,讓學生既感受到快樂,也能夠有所收獲。這樣的教學活動其實也是遵循“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這一教學理念的。所以,為了讓學生在體育課上有效地“玩”,我們應該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進行課程設計。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玩”的方法
(一)開展比賽,讓學生在體育課上“玩”起來
大部分體育項目本身就具有競爭性,比如球類運動、田徑運動,本就屬于競技項目。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勝心非常重,愛玩、愛表現(xiàn)?;隗w育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特點,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多開展比賽活動是非常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的,也是讓學生快樂“玩”起來的重要手段。在好奇心和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往往更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更加專注地學習體育相關基本技能,這也實現(xiàn)了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體育運動技能的教學目標。
例如,指導學生跳繩時,如果我們單純讓學生重復訓練跳繩的動作,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失去興趣,課堂也比較枯燥無味,教學效率低。相反,如果我們將“玩”融入到這一項目教學中,不單教學內容有趣了,學生的參與度也會更高。比如開展“分組接力跳繩賽”,以接力比賽的形式進行跳繩訓練。比賽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單人跳繩接力賽(以人甩繩);另一種是雙人跳繩接力賽(兩個人甩繩)。第一種有利于鍛煉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學生跳繩技能;第二種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及集體榮譽感。又如,教學足球這項運動時,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小型“足球賽”,兩兩對抗,分組進行,盡量保證全體學生都參與,這種對抗性強的比賽活動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以及團隊榮譽感。
實踐證明,比賽能夠更快速地讓學生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更快速地在課堂上“玩”起來,“動”起來,學起來,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寓教于樂教學方式。
(二)組織游戲,讓學生在體育課上“玩”起來
游戲應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也是課堂教學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活動。游戲就是體育課堂的“潤滑劑”,調劑學生與體育運動項目的融洽度。將體育教學內容融入到游戲活動中,既可以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體育相關運動技能,同時也能夠起到鍛煉學生身體的目的。所以,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我常常運用游戲教學。而在選擇游戲時,我們需要注重游戲的趣味性教育性,如果只有趣味,沒有教育意義,那么游戲也就失去了育人價值,相反自由教育性沒有趣味性,那么游戲也就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度。因此,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我們應該兼顧其趣味性和教育性。
例如,低年級跑步訓練中,可以增設“陀螺跑”這一游戲活動:全班學生從排頭開始按照陀螺形爬進操作中心,然后從排頭開始反方向進行開口螺旋跑。這比傳統(tǒng)的跑步訓練有趣得多,活潑輕松且饒有趣味,學生樂在其中,跑在其中,即便是跑久一點,學生也不會覺得無趣,跑的過程中那種“疲乏”和辛苦也會逐漸煙消云散。除此之外,“丟手絹”、“兩人三足”、“拔河”等游戲也不錯,既可以達到益智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鍛煉學生合作能力。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玩”的原則
當然,我們所說的“玩”是一種寓教于樂的“玩”,是包好“教”的“玩”,在這種“玩”中,學生是能夠學到體育知識的,掌握相關體育技能的。也正因如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不能讓學生閑散地玩,各自玩各自的,而應該有原則地“玩”。
一是寓教于樂地“玩”?!巴妗笔菫檎n堂增趣的,是為教學而服務的,是教學方法改善和創(chuàng)新的體現(xiàn)?!巴妗钡谋举|是讓學生“學”。所以,無論是玩游戲還是玩比賽,我們都應該將“玩”和“教”有效結合,以“玩”為形式,以“教學”為目的,將“玩”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實現(xiàn)“玩”助學、以“玩”促練的目的,真正讓學生課堂上“玩”起來,也在“玩”中有所學、有所得。
二是循序漸進地“玩”。以上文談及的玩比賽和玩游戲為主,比賽和游戲活動中都融入了教學內容,要想教學內容與游戲活動內容有效兼容,我們在選擇游戲時就需要循序漸漸,從引導和誘導的角度,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地開展活動。例如跳繩比賽,可以先開展單人接力跳繩比賽,再是雙人跳繩接力,最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花樣跳繩比賽。比賽難度逐級加大,教學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另外 ,除了教學內容循序漸進之外,我們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玩”的活動,比如低年級學生可以開展“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等游戲,中年級可以開展“拔河比賽”、“跳皮筋”等活動,而高年級則可以開展帶球躲人、小型球賽等難度較大的活動。
三是活而不亂地“玩”。一節(jié)好玩、有活力、有秩序的課通常效率最高。所以保持好玩的基礎上要保證秩序,有條不紊,拿捏好分寸尤為重要。一節(jié)課不能只讓學生玩,更要防止“玩”偏問題的發(fā)生,才能真正發(fā)揮“玩”的價值。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玩”是人之常情。我們不能拔苗助長,也不應該剝奪學生“玩”的權利。尤其是體育教學,應當準確把握“教”與“玩”的關系,多開展比賽活動、游戲活動,為課堂增加趣味,為學生提供可玩項目,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體育,在“玩”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熊揚名,王永安.我國小學體育教學全面改革的有效方法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8(3):28-31.
[2]祁婷婷.立足生活指向“五趣”——略談有機體育課堂的構建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6):39-40.
[3]曹忠.技能游戲化? 游戲技能化——略談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2(2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