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瑾鵬 林 策 王延龍 李福秋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皮膚科,長春,130000
臨床資料患者,男,57歲。因頭面部、頸部、前胸及雙下肢可見紅斑、鱗屑伴瘙癢1年,加重10余天,就診于我院皮膚科?;颊?年前無明顯誘因頭面部出現(xiàn)紅斑,伴輕度瘙癢,未予治療,皮損逐漸蔓延至頸部,前胸及雙下肢,上覆油膩性鱗屑伴結(jié)痂,瘙癢,10余天前癥狀明顯加重。多家醫(yī)院以“脂溢性皮炎”予以抗過敏治療(具體用藥不詳),皮疹及瘙癢無明顯好轉(zhuǎn)?;颊呒韧w健,否認糖尿病、高血壓病等慢性病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離異多年,2年前曾在當?shù)赜匈u血史,否認有冶游史及靜脈吸毒史。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全身淺表淋巴結(jié)未觸及腫大,系統(tǒng)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情況:頭面部可見彌漫片狀紅斑,浸潤明顯,兩側(cè)對稱,表面覆有黃白色鱗屑(圖1);前胸及雙下肢可見紅斑基礎(chǔ)上分布米粒大暗紅色丘疹,部分表面可見少許白色鱗屑,部分表面可見抓痕及結(jié)痂(圖2、3)。實驗室檢查:真菌鏡檢馬拉色菌陽性。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3.1×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1.51×109/L,淋巴細胞1.0×109/L,紅細胞3.88×1012/L,血紅蛋白115g/L;抗核抗體:ANA篩查1∶320;ANA熒光模型 胞漿顆粒型;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4.5%(27.0%~57.0%);CD3+CD8+ 70.8%(14.0%~34.0%);CD4+/CD8+0.06(1.06~2.66);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25/μL(346/μL~985/μL);總淋巴細胞計數(shù)560/μL(1149.2/μL~2564.7/μL),免疫球蛋白及血清補體正常。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體初篩及確證實驗均為陽性,帶型 Gp160, Gp120, P66, Gp41, P31。診斷:(1)艾滋?。?2)脂溢性皮炎。治療上給予口服伊曲康唑膠囊 200 mg/d,外用盧立康唑軟膏2次/d,同時上報吉林省疾控中心行治療艾滋病。4周復診時患者皮疹較前明顯好轉(zhuǎn),瘙癢程度明顯減輕,但由于患者配合度差,現(xiàn)已失訪。
圖1 頭面部可見彌漫片狀紅斑,浸潤明顯,兩側(cè)對稱,表面覆有黃白色鱗屑 圖2、3 前胸及雙下肢可見紅斑基礎(chǔ)上分布米粒大暗紅色丘疹,部分表面可見少許白色鱗屑,部分表面可見抓痕及結(jié)痂
討論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最常見和最嚴重的病毒性疾病,全世界約有3900~4600萬人感染[1]。脂溢性皮炎(SD)是一種慢性且復發(fā)的炎癥性皮膚疾病,好發(fā)于皮脂豐富的部位,如面部,頭部等。臨床表現(xiàn)為典型紅斑及油膩性脫屑,伴輕度瘙癢。雖然脂溢性皮炎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馬拉色菌感染、皮脂腺分泌增多、免疫反應和表皮屏障破壞等都起著重要作用[2]。馬拉色菌的大量繁殖與脂溢性皮炎的發(fā)病密切相關(guān)[3,4]。有實驗表明,在一些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中觀察到了高密度的馬拉色菌,馬拉色菌是依賴脂質(zhì)的酵母菌,能夠在富含皮脂的皮膚上生存。皮脂腺分泌物可能促進馬拉色菌的生長,馬拉色菌會產(chǎn)生游離脂肪酸,然后刺激皮膚并引發(fā)炎癥反應。但并不是所有馬拉色菌密度高的患者都會患上這種疾病,可能需要免疫系統(tǒng)的失調(diào)才能產(chǎn)生有害的作用[5]。脂溢性皮炎在普通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約為3%~5%,但在 HIV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中,其發(fā)病率為30%~85%,脂溢性皮炎在HIV感染人群中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是 HIV 感染者最常見的皮膚表現(xiàn)之一,極易被誤診[6]。大多數(shù)HIV相關(guān)性SD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與普通SD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相似,面部和頭皮是最常見的受累部位,表現(xiàn)為大片紅斑和鱗屑伴瘙癢,嚴重者范圍分布超出了典型的脂溢性區(qū)域,如四肢,腹股溝和腋窩,最終可能會轉(zhuǎn)變成紅皮病,皮損表現(xiàn)為紅斑基礎(chǔ)上可見大片油膩厚重鱗屑。嚴重的HIV相關(guān)性SD可能對傳統(tǒng)的局部抗真菌治療無效,治療可能需要額外的全身性抗真菌治療[7]。在本例患者中,脂溢性皮炎范圍不僅局限于面部,同時見于前胸及雙下肢,范圍廣泛,瘙癢劇烈。既往予以抗過敏等對癥治療,癥狀均未見好轉(zhuǎn),故應考慮是否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首先應排除是否有HIV感染。該患者血液中的CD4+T淋巴細胞值及CD4+/CD8+值明顯低于正常,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體初篩及確證實驗均為陽性,為HIV感染患者。給予抗真菌和高效抗反轉(zhuǎn)錄病毒藥物治療(HAART)治療,4周后皮疹及瘙癢程度較前明顯好轉(zhuǎn)。
本例患者CD4+T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僅25/μL(346/μL~985/μL),CD4+/CD8+ 0.06(1.06~2.66),遠低于正常范圍,免疫系統(tǒng)受到嚴重抑制,提示目前該患者已處于AIDS期。CD4+T淋巴細胞已成為評價HIV/AIDS患者免疫狀況,為抗病毒治療提供依據(jù),判斷預后的重要指標[10]。SD是一種炎癥性皮膚病,它影響了大約3%的世界人口,主要發(fā)生在男性中,與帕金森氏癥和艾滋病毒感染相關(guān)的頻率更高,發(fā)病率高達80%。由于SD在HIV感染中尤其常見,它有時被認為是感染的標志,有助于早期診斷[11]。脂溢性皮炎和HIV感染的潛在機制尚不清楚,據(jù)推測,免疫失調(diào)會導致患者皮膚微生物區(qū)系的紊亂和炎癥反應,CD4+T細胞減少可使馬拉色菌在皮膚上不受阻礙地增殖,馬拉色菌種群過多也可能破壞皮膚的微生物區(qū)系平衡,這可以解釋細胞免疫在SD中的重要性,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這種情況更為常見。CD4+T細胞被認為在這兩種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耗盡CD4+T細胞可能導致促炎狀態(tài),相關(guān)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