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美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可見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走進這些經典,仔細閱讀,讓閱讀有成效,而不是走馬觀花,過眼煙云,工作中我引領學生從初讀整本,到細品精讀,再到跨界閱讀對比,進行有序閱讀,使學生在整本書中多走幾個來回,逐步完成對整個作品由淺層認知至深入理解的閱讀旅程,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 初讀整本 了解概況
(一)上好導讀課 激發(fā)閱讀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可見興趣的重要性。而經典書目因其內容的復雜性、時代的久遠、文學色彩的厚重使學生缺少閱讀的興趣,因而激發(fā)閱讀興趣則是讓學生走進經典的第一步。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引領全班學生對經典產生閱讀興趣,上好導讀課就顯得尤為關鍵了。導讀課上,我們可以通過對作者的講解、書評的介紹、結合插圖或精彩內容的描寫進行簡要分析、猜測故事情節(jié)等方式設置足夠的懸念,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閱讀興趣,促使學生投入到閱讀中。
(二)初步閱讀 ?了解概況
課外閱讀是一個很強的主體性活動,小學生的自主性較差,如果不安排閱讀任務學生很難堅持閱讀,特別是學生不感興趣的經典就更難把書讀完,老師采用任務驅動是督促學生堅持讀書的有效策略。
1.邊閱讀邊做讀書記錄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讀書過程中做記錄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因此,在初讀時我會讓學生按照規(guī)定的格式寫讀書筆記,固定的格式包括書名、每天閱讀的頁碼、主要內容、閱讀新知(可以是閱讀中的感受或疑惑、新認識的字詞、本章節(jié)新出現(xiàn)的人物等),我每天檢查閱讀筆記,對于學生的閱讀感悟及時進行批閱指導。
讓學生邊讀書邊做筆記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要長時間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但讀書筆記切記內容過多,否則會使學生把它當做一項繁重的任務而失去閱讀興趣。
2.邊閱讀邊做批注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讀書筆記因有固話的格式而限制了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記憶,所以讓學生邊閱讀邊在書上做批注可以讓學生更靈活的記錄自己的閱讀收獲。在閱讀每一本經典時,我都會讓學生邊閱讀邊在書上隨時做標注,標畫出自己的想法或是精美的詞句、印象深的環(huán)節(jié)等,除了加深記憶也方便以后閱讀回顧。
3.邊閱讀邊交流
閱讀分享交流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也是學生通過交流探討對文本由認識到升華的一個過程,同時可以促使學生堅持每日閱讀,因此交流分享閱讀收獲是不可缺少的閱讀環(huán)節(jié)。每天晨檢時間我都會組織學生進行“精彩10分鐘閱讀分享”,通過按學號順序分享和自主發(fā)言的方式讓學生交流前一日的讀書心得,這樣既督促每個學生都要認真閱讀,又激發(fā)了那些積極性高的同學的閱讀熱情。
二、再讀整本 研磨細品
第一遍閱讀完后,為了加深對整本書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再讀整本書,進行品讀。
1. 梳理整本書內容 整體感知
有了第一遍的閱讀基礎,學生對整本書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一步要引導學生梳理整本書內容,從整體上了解整個作品的框架結構,也加深對整個故事的聯(lián)結認識。例如在閱讀完《三國演義》第一遍后,我引導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梳理整本小說的內容。學生再次翻閱全書,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從不同方面繪制了不同形式的思維導圖:有的同學按時間順序繪制了故事發(fā)展圖,有的同學以人物為線索繪制了人物關系圖,有的同學繪制了三國發(fā)展變化圖等。思維導圖的繪制使學生對復雜的三國故事的發(fā)展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也理清了一些紛亂的人物關系。
2.品讀精彩內容 加深理解
學生對整本書的概況有了了解后,就要組織學生對書中的重點內容做鑒賞性的閱讀,也就是讓學生能夠對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旨意等進行簡單地品讀分析,提升認識,獲取豐富的精神給養(yǎng)。在鑒賞分析《三國演義》時,除了讓學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理由,我還布置了“分析 ‘三英戰(zhàn)呂布’‘煮酒論英雄’‘空城計’等重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說說你對故事中人物的評價”、“呂布的謀臣陳宮說‘曹操是極能用兵之人’,列舉曹操‘極能用兵’的事例并解釋說明”、“結合小說中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說說這部小說反映的主題”等任務,讓學生經過研討分析,體會人物刻畫的鮮明生動,情節(jié)描寫的細致精妙、語言的精練暢達,盡量做到讓學生把書讀懂,提升對經典作品的欣賞與認知。
三、跨界閱讀 對比發(fā)現(xiàn)
教材中指定閱讀的經典書目許多都改編排成了影視劇、評書、戲劇、連環(huán)畫等藝術形式,為了加深對閱讀書目內容的理解,我還布置了觀看或收聽書籍的其他藝術形式的任務,讓學生通過跨界閱讀與原小說進行對比,產生新的閱讀發(fā)現(xiàn),形成新的閱讀感悟,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原著中故事情節(jié)、人物的理解。例如在閱讀完《童年》后,我利用閱讀課時間帶著全班把《童年》電影看了一遍。然后讓學生寫一寫、說一說自己的感悟。原著中所描寫的社會背景十分久遠,生活在新社會環(huán)境中的學生們很難想象當時人們的生活情境,通過觀看與交流,學生對小說中所描寫的社會環(huán)境有了深入的認知,感受到了雖然19世紀俄羅斯底層市民生活艱辛,但以阿廖沙為代表的俄羅斯人民正在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跨界閱讀,極大幫助了學生對所讀書目的理解,也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逐步引領學生走進經典反復閱讀,不僅可以促使全班學生都參與到閱讀中去,而且可以讓學生通過深入閱讀,領悟名著的魅力,掌握閱讀方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也使閱讀提高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