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龍,仝麗娜,郭承意,周 雷,楊峻鵬,張 誠,李增魁,文 英,李 英
(青海大學農牧學院,西寧 810000)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除禽流感外危害養(yǎng)禽業(yè)最重要的一種傳染病,給養(yǎng)禽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引起ND 的病原是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NDV 病毒在分類上屬于負鏈RNA 目(Mononegavirales)、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黏病毒亞科(Paramyxovirinae)、禽腮腺炎病毒屬(Avulavirus)[2]。NDV基因組為單股負鏈不分階段RNA,基因結構為3′-NP-P-M-F-HN-L-5′,依次編碼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磷蛋白(phosphor protein,P)、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M)、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血凝素-神經氨酸酶蛋白(hea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protein,HN)和大分子蛋白(large protein,L)等6 種結構蛋白。除此之外,P 基因通過RNA 基因編輯,在mRNA 的484 位插入1 個或2 個G 還可編碼額外的2 個非結構蛋白,即V 和W 蛋白[3]。與其他副黏病毒科病毒一樣,NDV V 蛋白與NDV 病毒拮抗宿主干擾素有關,突變或缺失V 蛋白會使病毒的復制能力和毒力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喪失感染宿主細胞的能力[4-6]。V 蛋白由239 個氨基酸構成,其中N 端135 個氨基酸和P 蛋白N 端相同,C 端的氨基酸則不同,但不同毒株V 蛋白C 端(C-termimal domain, CTD)均存在高度保守鋅指結構,且V 蛋白發(fā)揮拮抗宿主干擾素功能的主要主要取決于CTD 區(qū)[7]。因此,探究V 蛋白CTD 區(qū)的功能在揭示V 蛋白功能上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V 蛋白N 端和P 蛋白N 端相同,研究V蛋白功能的一個難點就是缺少能和V 蛋白反應的特異性抗體。
納米抗體(Nanobodies,Nbs)衍生于駱駝體內天然存在的重鏈抗體,是目前天然存在的最小抗體片段。具有分子量小、親和力高、穩(wěn)定性強、易制備且可識別常規(guī)單克隆抗體不易識別的表位等優(yōu)點,是蛋白質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8]。為從前期構建的納米抗體酵母雙雜交非免疫文庫[9]中篩選V 蛋白CTD 區(qū)納米抗體,本研究構建了V 蛋白CTD 區(qū)誘餌質粒,并評價了誘餌質粒的自激活能力和毒性,為V 蛋白特異性納米抗體篩選奠定基礎。
NDV F48E9 毒株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yī)學院楊增岐教授饋贈,保存于青海大學農牧學院獸醫(yī)公共衛(wèi)生實驗室。pGBKT7 載體、Y2H Gold 酵母菌購自Clontech 公司。EasyPure? Viral DNA/ RNA Kit 和EasyScript? First-Strand cDNA Synthesis SuperMix 均購自北京全式金公司;瓊脂糖凝膠回收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生物;2×Taq PCR Mix,2K plus DNA marker 購自北京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限制性內切酶購自Fermentas 公司。其他無機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
根據GenBank 上公布的NDV F48E9 V 基因序列,設計1 對擴增V 蛋白C 端基因的引物,引物上下游分別加入EcoRI 和BamHI 酶切位點(如引物下劃線部分),引物序列如下VCTD-F:GGAATTCA TGGTTGAGTCCCCAG,VCTD-R:CGGGATCCT TACTTACCCTCTGTGA,設計的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取保存的F48E9 病毒尿囊液300 μL,根據EasyPure? Viral DNA/ RNA Kit 操作說明提取NDV病毒RNA。取提取的RNA 4 μL 進行反轉錄,以合成第一鏈cDNA,其余的RNA 保存于-80 ℃?zhèn)溆谩7崔D錄體系如下:RNA 5 μL,Oligo(dT) 0.5 μL,Random primer 0.5 μL,2×ES Reaction Mix 10 μL,EazyScript RT/RI Enzyme Mix 1 μL,RNase-free 水補足至20 μL;反轉錄反應條件如下:25 ℃ 10 min,42 ℃ 1 h,85 ℃ 5 s。合成的cDNA 保存于-20 ℃?zhèn)溆谩?/p>
以上述合成的cDNA 為模板,以VCTD-F 和VCTD-R 為引物,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通過PCR 擴增獲得VCTD 基因片段。反應體系如下:2×Taq Mix 50 μL,VCTD-F 和VCTD-R 引物各2 μL,cDNA 3 μL,加滅菌水補足100 μL;反應條件如下:95 ℃預變性5 min;95 ℃ 30s,58 ℃ 30 s,72 ℃30 s,35 個循環(huán);72 ℃ 10 min;4 ℃保存。PCR產物進行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回收330 bp 大小的目的條帶。
用EcoR I 和BamH I 限制性內切酶酶切VCTD基因片段和pGBKT7 空載體。酶切體系如下:EcoR I 0.5 μL,BamH I 1 μL,10×Tango buffer 4 μL,VCTD 基因膠回收產物8 μL(或pGBKT7 質粒 5 μL),滅菌水補足20 μL,37 ℃酶切2 h。酶切產物用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檢測,回收目的條帶。用T4 DNA 連接酶連接VCTD 和pGBKT7,連接體系如下:10×T4 DNA ligase buffer 1 μL,T4 DNA ligase 1 μL,VCTD 酶切膠回收產物4 μL,pGBKT7酶切膠回收產物2 μL,滅菌水補足10 μL;連接條件:16 ℃連接過夜。次日轉化至DH5α 感受態(tài)細胞,轉化產物涂布LB 平板(含卡那霉素50 μg·mL-1)后,置于37 ℃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約12~16 h,挑取平板上的陽性克隆進行菌落PCR 鑒定。菌落PCR 鑒定陽性的克隆轉接至5 mL 液體LB(含卡那霉素50 μg·mL-1)中搖菌提取質粒,并做雙酶切鑒定,酶切鑒定正確后送生工生物測序,測序正確后命名為pGBKT7-VCTD。
根據Yeastmaker Yeast Transformation System 2 User Manual,取0.5 μL pGBKT7-VCTD 質粒(100 ng)轉化至Y2H Gold 酵母感受態(tài)細胞中,同時設立pGBKT7-p53 和pGADT7-T 共轉Y2H Gold 為陽性對照。轉化產物涂布SD/-Trp/X-α-Gal 平板、SD/-Trp/X-α-Gal/AbA 或DDO/X-α-Gal/AbA 平板,置于30 ℃培養(yǎng)箱中倒置培養(yǎng)3~5 d 后,觀察平板上的菌落生長情況及其顏色,以鑒定GBKT7-VCTD有無自激活能力。
將0.5 μL pGBKT7-VCTD(100 ng)和pGBKT7空載體分別轉化至Y2H Gold 酵母感受態(tài)細胞中,轉化產物涂布SD/-Trp 平板,30 ℃倒置培養(yǎng)3~5 d后,觀察平板上菌落大小。同時,從上述2 個平板上各挑取直徑為2 mm左右的單菌落接種到6 mL液體SD/-Trp 培養(yǎng)基中,置于30℃搖床中,250 r·min-1培養(yǎng),分別于接種后0、3、6、9、12 和15 h 取菌液,用分光光度計測定OD600值,繪制生長曲線,以驗證pGBKT7-VCTD 誘餌質粒是否有毒性。
從300 μL F48E9 病毒尿囊液中提取的RNA 經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濃度為400 ng·μL-1,A260/280為1.97。以此RNA 為模板進行反轉錄,合成cDNA。取cDNA 3 μL 為模板,在Taq DNA 聚合酶作用下進行PCR 反應,結果如圖1 所示,顯示成功擴增出330 bp 左右的目的條帶,將此330 bp 的目的條帶切膠回收,即為VCTD 基因。
圖1 V 基因C 端片段的擴增Figure 1 Amplification of V gene C terminal region
將膠回收的VCTD 基因和pGBKG7 載體用EcoR I 和BamH I 作雙酶切,回收VCTD 和pGBKT7酶切產物,用T4 DNA 連接酶進行連接,連接產物轉化DH5α 感受態(tài)后,涂布LB 平板(含卡那霉素50 μg·mL-1),37 ℃倒置培養(yǎng)約13 h 后,從平板上挑取3 個單克隆做菌落PCR 鑒定,結果如圖2(a)。挑取菌落PCR 鑒定陽性的克隆接種5 mL 液體LB培養(yǎng)基(卡那霉素濃度50 μg·mL-1),置搖床中220 r·min-1震蕩培養(yǎng)10 h,抽提質粒,并對質粒用EcoRI 和BamHI 作雙酶切鑒定,結果如圖2(b),顯示成功切出330 bp 左右的目的條帶。將酶切正確的3個克隆送上海生工生物測序,顯示構建正確,命名為pGBKT7-VCTD。
圖2 pGBKT7-VCTD 誘餌質粒構建Figure 2 Construction of bait plasmid pGBKT7-VCTD
將構建的pGBKT7-VCTD 取1 μL 轉化至Y2H Gold 酵母感受態(tài)細胞中,轉化產物涂布SD/-Trp/X-α-Gal平板和SD/-Trp/X-α-Gal/AbA 平板,30 ℃倒置培養(yǎng)3~5 d,平板上菌落生長情況及顏色如表1 所示。
表1 自激活驗證Table 1 Test for autoactivation
pGBKT7-VCTD 和pGBKT7 質粒轉化產物分別涂布SD/-Trp 平板,30 ℃倒置培養(yǎng)5 d 后,Y2H Gold菌落大小均為(3.30±0.17)mm(pGBKT7-VCTD),(3.37±0.15)mm(pGBKT7),無顯著差異(P>0.05)。同時,從上述2 個平板上各挑取直徑為3 mm的單菌落接種液體SD/-Trp 培養(yǎng)基中進行培養(yǎng)并繪制生長曲線,曲線如圖 3 所示,轉化有pGBKT7-VCTD 和pGBKT7 質粒的Y2H Gold 菌液的OD600值無顯著差異(P>0.05)。
圖3 誘餌菌生長曲線Figure 3 Growth curve of Y2H Gold bait
篩選納米抗體的方法包括噬菌體展示技術、酵母展示技術、酵母雙雜交技術和核糖體展示技術[10]。相對于其他3 種技術而言,運用酵母雙雜交技術篩選納米抗體的優(yōu)點在于:首先,避免了前期抗原的制備,通過構建誘餌質粒便可進行篩庫,省時省力,且誘餌質粒在酵母細胞內表達的靶抗原具有翻譯后修飾能力;其次,文庫構建中,納米抗體基因被直接插入酵母質粒上并在酵母細胞中表達,翻譯出的納米抗體在結構上更能反映真核細胞中天然抗體的結構;最后,納米抗體篩選的全程均是在酵母細胞內進行,對于篩選靶向類似V 蛋白等在胞內發(fā)揮作用的蛋白的抗體而言,是一種極具優(yōu)勢的胞內納米抗體篩選方法[11]。并且,利用酵母雙雜交成功篩選出特定抗原納米抗體已有報道[12-13]。為研究NDV 病毒V 蛋白功能,本研究擬利用酵母雙雜交技術,從實驗室前期構建的納米抗體酵母雙雜交文庫篩選NDV V 蛋白C 端特異性納米抗體。
由于酵母雙雜交技術是利用DNA-BD(DNA binding domain, DNA-BD)融合誘餌蛋白與DNA-AD(activation domain, DNA-AD)融合待測蛋白相互作用激活下游LacZ 和HIS3 等報告基因的表達來實現篩選,因此利用酵母雙雜交文庫中篩選VCTD 區(qū)域特異性納米抗體的前提是構建的誘餌質粒無自激活能力和毒性[13]。在誘餌質粒構建完成后,通過PEG/LiAc 法將誘餌質粒轉化至Y2H Gold酵母感受態(tài)細胞,轉化產物涂布-Trp/X-α-Gal 平板后,平板上長出直徑約2 mm 的白色克隆,表明質粒轉化成功,涂布篩選壓力更好的-Trp/X-α-Gal/Aba平板后,未長出克隆,且陽性對照成立,表明誘餌質粒無自激活能力。為進一步驗證誘餌質粒無毒性,在將轉化產物涂布SD/-Trp 平板后,平板上長出直徑和對照一樣大小的克?。≒>0.05),挑取克隆接種SD/-Trp 液體培養(yǎng)基后,生長曲線與對照菌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誘餌質粒無毒性。本研究成功構建了NDV V 蛋白C 端誘餌質粒,且對誘餌質粒自激活能力和毒性進行了評價,為利用酵母雙雜交篩選V 蛋白C 端特異性納米抗體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