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梓瑄
本土音樂文化受地理環(huán)境、民俗習慣、民族語言、生產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極具地方色彩和獨特魅力。作為本土璀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本土音樂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那么具有地方特色的鄉(xiāng)土音樂教材就成為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紐帶。談到本土音樂文化,自然會想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傳統(tǒng)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種類或作品,是編纂本土音樂教材取之不盡的源泉。文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甘肅省民間音樂集成》為參考依據,提出了具有甘肅地域性劃分特點的本土音樂教材編寫框架。
一、本土教材編寫的理論指導
李新在《百年中國鄉(xiāng)土教材研究》中寫道:“鄉(xiāng)土教育意指學生能在了解與認識自己生長或長期居住家鄉(xiāng)的基礎上,通過認識與學習其所居住地方的周遭事物,達到認識鄉(xiāng)土環(huán)境,培養(yǎng)鄉(xiāng)土感情參加鄉(xiāng)土活動,改進鄉(xiāng)土社會的目的?!编l(xiāng)土教材應具備以下五個基本屬性。一是鄉(xiāng)土性。地方特色是鄉(xiāng)土教材的核心,是鄉(xiāng)土教材予以為繼的根本,是區(qū)別于其他同類教材的根本。鄉(xiāng)土教材內容多以世代當地傳唱并延續(xù)的音樂作品為主。二是時代性。鄉(xiāng)土教材內容選擇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反映時代特征。三是文化性。鄉(xiāng)土教材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特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風俗文化和價值觀的承載,鄉(xiāng)土教材應當推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四是思想性。思想性是鄉(xiāng)土教材的內在要求,以表現對鄉(xiāng)土的熱愛、贊美與歌頌的真情實感。五是教學性。鄉(xiāng)土教材為實現更好的教學而服務,要滿足教與學,使教材實現可教性與可學性的統(tǒng)一。
二、以地區(qū)劃分的方式編寫本土教材的地理文化依據
管建華所著的《音樂人類學導引》一書中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學科,一般分成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人文地理以地理關系作為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擴散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空間結構?!痹摃€指出,“近年來,我國學者也開始將人文地理學運用于音樂文化的研究中?!?/p>
特別要說明的是,地理范圍的劃分因氣候、文化、語言、風俗等因素的不同而變化,地理范圍具有不特定性。從音樂文化的角度進行范圍劃分,則多考慮以地區(qū)特色文化為側重,這是因為不同地域是產生不同特色文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而影響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要素有氣候、語言、地域文化交融三個。
(一)氣候
甘肅的氣候分布呈現西北部為溫帶大陸氣候,這里多為荒山戈壁,干燥少雨,以河西走廊一帶為主;中部為干旱、半干旱氣候,如黃土高原;東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山清水秀,例如俗稱“小江南”的天水地區(qū)。
(二)語言
甘肅語言目前主要分為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其中,蘭銀官話地區(qū)主要有以蘭州與白銀區(qū)為主的蘭銀官話金城片和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的蘭銀官話河西片。以黨河為界,河東話為中原官話南疆片,河西話為蘭銀官話河西片。
(三)地域文化交融
甘肅地理位置的特點使其文化具有不可避免的交融性。以蘭州為起點,渡過黃河向西,是班超與霍去病走過的河西走廊,也是玄奘和法顯走過的絲綢之路;蘭州以南,就是臨夏,再往南走,是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拉卜楞寺;蘭州以北,穿越毛烏素沙漠與戈壁,便與內蒙古接壤;蘭州以東,是黃土高原和漢文化積淀最深的地帶,越過古秦州天水,就是秦磚漢瓦的長安。這種地域帶來的文化交融,使甘肅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
河西走廊的獨特文化。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誅滅匈奴休屠王、渾邪王,漢武帝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歸入中國的版圖;農作物與粟特人等西方民族隨河西走廊進入中原,當地匈奴人逐漸融入漢族,更加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的文化大融合。上述歷史都直接體現在甘肅的民族音樂中。
民族分布。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主要有回族、藏族、東鄉(xiāng)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薩克族、滿族等16個少數民族。其中,東鄉(xiāng)族、裕固族、保安族為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甘肅民間音樂主要分布在9個少數民族地區(qū)。從分布情況來看,回族主要聚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散居在蘭州、平涼、定西等地區(qū);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連山的東、中段地區(qū);東鄉(xiāng)族、保安族、撒拉族主要分布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裕固族、蒙古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連山的中、西段地區(qū)。
三、甘肅地方音樂的特點
河西走廊。古時受到匈奴文化、風俗、語言等影響,甘肅民間音樂具有當地特色。歌曲《九月》中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睗h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率兵出擊匈奴,奪取焉支山和祁連山。匈奴人悲傷作此歌?!妒乐尽吩唬骸把芍?、祁連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目前,河西走廊以經濟行政地區(qū)劃分可分為酒泉市、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武威市。
平慶地區(qū)。接陜西,秦腔是該地區(qū)音樂最顯著的特色。秦腔名段《殺驛》:“驛官吳承恩為報史官王彥丞當年相救之恩,執(zhí)劍自刎,代其赴死。”詩人葉舟道:“秦腔悲涼,大多與生死有關?!?/p>
由此可見,一個地方的民間音樂特點與其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情感文化密不可分。
四、甘肅音樂本土教材編寫以地域形式分類的思考
以上述調研總結為理論依據,本土音樂教材的編寫在分類上需進行以下思考。
由于多數音樂專業(yè)學生基礎文化知識比較薄弱,以他們熟悉的地域進行劃分編寫的音樂教材能使其更容易學習和掌握音樂知識。本土音樂教材就音樂教師而言,客觀上對教師音樂和文化的綜合素養(yǎng)有更具體的要求,可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參照《中國民間音樂概論》教材編寫框架和特點,甘肅本土音樂教材可進行效仿,縮小和細化各地域的民間音樂進行本土音樂的分類編寫。為避免音樂教材中題材的重復,教材編寫還可以依據地貌和民族特點進行音樂分類,使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突出和更有針對性。根據號子、山歌、花兒和小調等音樂體裁的不同,再結合當地不同少數民族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材編寫。本土音樂教材的編寫還可以依據各地區(qū)語言、風俗、地貌等特點進行。
五、甘肅音樂本土教材編寫的地區(qū)分類框架
根據上述內容深入探討,甘肅本土音樂教材可以形成如下編寫結構框架。
區(qū)域劃分。甘肅西部地區(qū)(河西走廊一帶):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甘肅的中部地區(qū):蘭州、白銀、定西;甘肅東部地區(qū):慶陽、平涼;甘肅東南部及南部地區(qū):天水、隴南;甘肅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目錄框架劃分。一級分類為地域:西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東南部及南部地區(qū)、少數民族自治州;二級分類為體裁:民歌、曲藝、戲曲、器樂;三級分類:體裁細化。
六、結語
甘肅本土音樂教材編寫按照地區(qū)分類在難易程度上比較容易拿捏,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針對性選擇,使甘肅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揚、保護與傳承,便于學生掌握鄉(xiāng)土音樂知識,了解音樂與文化的關系,提高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陳娜.學校音樂教育本土文化滲透研究綜述[J].北方音樂,2018(9):96-98.
[2]王桂芹.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本土音樂教育[J].云夢學刊,2011(4):122-124.
[3]李新.百年中國鄉(xiāng)土教材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