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江蘇)
閱讀文章要對篩選出來的信息能夠整合,所謂整合,即歸納概括,就是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對具體內(nèi)容能加以概括、抽象內(nèi)容加以闡發(fā)、含蓄內(nèi)容加以解說等。這類題目大致包括以下幾種命題形式:一是對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概括;二是概括某些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三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
要想快速準確簡潔地概括主要內(nèi)容,需掌握常見的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方法:
一是標題拓展法。借助文章標題概括,先要讀懂字面上表達的意思,再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把課題擴展成一句完整的話,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豐滿,使表達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二是綜合要素法。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先羅列出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達通順的話。
三是段意合并法。先理清文章脈絡,寫出每大段的意思,然后根據(jù)主次對段落進行取舍整合。
四是問題概括法。閱讀一篇文章時,我們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然后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五是句子摘錄法。有的文章結(jié)構(gòu)上有總起句、總結(jié)句、過渡句,或內(nèi)容上有中心句,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摘錄這些概括性的語句,稍加改動,就可以成為全文大意。
⊙西木
“您這是第幾次參加自愿獻血?”我問他。
他想了想,告訴我:“二十多次。”
我是在下班走出單位大廳時遇到他的。我們同時去拉玻璃門,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時收回手。一個不經(jīng)意的動作,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
那會兒正是北京冬天,寒氣逼人,也不想多說話。我去超市買了一個保溫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車。
沒想到,在公交車站又遇到他。
他個頭兒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共同的獻血經(jīng)歷,也不會有再相遇的這次交談。
“謝謝您!”我說。
“為什么?我們都是獻血者?!彼芷婀帧?/p>
我告訴他,我既是一名獻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員?!拔以谠颇铣垩竟ぷ鳎@次是到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學習?!?/p>
“云南!”他笑了,“這么冷的天,你從四季如春的云南來北京工作,還習慣吧?”
我說還好,領(lǐng)導和同事特別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適應環(huán)境。
“那挺好,剛開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離有多遠?”
“不知道,我哪天查查?!蔽一卮鹚?。
他和很多我見過的固定獻血者一樣,有著溫和的笑容,親切的表情。這支隊伍,是自愿獻血隊伍里的主力軍,他們熱愛生活,身體健康,充滿愛心。
汶川地震那年,我們獻血車上來了一位農(nóng)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滿塵土,臉上還沾著黃色的泥巴。走上獻血車,他不肯坐下,說怕染臟獻血椅。我告訴他,座椅可以更換一次性椅墊,請他坐下來。我給他沖泡了一杯溫熱的葡萄糖水,問他為什么來參加自愿獻血?
“我沒有錢捐款。聽說很多人受傷了,需要輸血。我身體好,力氣大,捐點血沒有問題,能救到別人的命就好?!彼f。
我的眼眶濕了。
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個RH陰性血型的產(chǎn)婦急需輸注血小板。這種血,俗稱“熊貓血”,非常罕見。接到醫(yī)院電話后,我立即聯(lián)系相同血型的自愿獻血者。
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方面,我為產(chǎn)婦的安危擔憂;另一方面,我又為在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打擾獻血者感到愧疚。
聯(lián)系第一位獻血者,已經(jīng)回到北方老家過年。第二位獻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趕路,距離數(shù)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獻血者,聽我說完情況以后,只說了一句話:“我這就去?!?/p>
當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順利輸入產(chǎn)婦的體內(nèi)。同時傳遞的,還有一份來自陌生人的濃濃愛心和善意。
這位獻血者,為了挽救別人的生命,本已回到農(nóng)村老家的他,緊急租了一輛車,以最快的速度趕到血站。他本來是家里的大廚,一周以前就許諾要給家里八十七歲高齡的母親做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為了準備這頓大餐,他還從城里購買了鵝、魚等食材。
獻血小板需要花費獻血者大半天的時間。采血的時候,他略帶遺憾地說:“她們都不會做這些菜。”
在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默默地為別人付出,卻沒有更多言語。
我的眼眶濕了。
公交車來了,我們坐的不是同一趟車。
我忘記告訴他,其實我還有第三個身份。多年前,我做過一次手術(shù),手術(shù)過程中發(fā)生嚴重大失血。醫(yī)院緊急聯(lián)系血站,是愛心獻血者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那時,我還不知道將來有一天,我會走上自愿獻血的工作崗位,參與一場又一場生命接力,見證一段又一段人間大愛,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動的淚水。
告別的時候,他說:“我已經(jīng)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離,那不過是擼起袖子參加一次自愿獻血的距離?!?/p>
(選自《人民日報》)
概括文中“愛的傳遞”的四個故事。
此題考查的是文章內(nèi)容概括,試題要求考生概括文中“愛的傳遞”的四個故事。答題時需研讀文本,理清段落層次,分別找出四個故事的相關(guān)段落,然后逐一品讀相關(guān)段落,并用簡潔的語言對四個故事進行概括。
【參考答案】
①“他”自愿獻血二十多次,知道“我”從云南來到北京,擔心“我”不習慣;②汶川地震時,一位農(nóng)民工從工地上趕來自愿獻血救人命;③大年三十,一位獻血者放棄了為母親做年夜飯的計劃,租車趕到醫(yī)院為產(chǎn)婦獻血;④“我”曾經(jīng)在手術(shù)中得到自愿獻血者捐獻的血液從而保住了生命,后來“我”也做了自愿獻血者。
⊙肖復興
在家里,母親最愛待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從搬進樓房,母親就很少下樓,我們都囑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樓層高、樓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著碰著就會給孩子添麻煩。每天,我們在家的時候,她和我們一起忙乎著做家務,手腳不拾閑兒;我們一上班,孩子一上學,家里只剩下她一個人時,大部分時間,她就待在窗前。
那時,母親的房間,一張床緊靠著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幾乎占了一面墻,母親坐在床上,靠著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覽無余。陽光總是那樣燦爛,透過窗子照得母親全身暖洋洋的,母親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別愛追著太陽曬,讓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覺。有時候,不知不覺她就倚在被子上睡著了。一個盹打過來,睜開眼睛,她會接著望窗外。
窗外有一條還沒有完全修好的馬路,馬路的對面是一片工地,恐龍似的腳手架簇擁著正在蓋起的樓房,遮擋了遠處的視線。由于馬路沒有完全修好,來往的車輛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時間是安靜的,只有太陽在悄悄地移動,從窗子的這邊移到另一邊,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給母親一片陰涼。
我們回家,只要走到樓前,抬頭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見母親的身影。窗子開著的時候,母親花白的頭發(fā)會迎風擺動,窗框就像恰到好處的畫框。等我們爬上樓梯,還沒掏出門鑰匙,門已經(jīng)開了,母親站在門口。不用說,我們從樓下看見母親時,母親也看見我們了。那時候,我們出門永遠不怕忘記帶房門鑰匙,有母親在窗前守候著,門后面總會有一張溫暖的臉龐。有時我們晚上很晚才回家,樓下已經(jīng)黑糊糊一片了,母親也能看見我們。其實,母親早就老眼昏花,不過是憑感覺而已,可她的感覺從來都十拿九穩(wěn),她總是那樣及時地出現(xiàn)在家門的后面,替我們早早地打開門。
母親最大的樂趣,是對我們講她這一天在窗前看見的新聞。她會告訴我們:今天馬路上開過來的汽車比往常多了幾輛;今天對面的路邊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們這邊的馬路邊栽了小樹苗;今天她的小孫子放學和同學一前一后追趕著,像一陣風似的;今天還有幾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臺上……都是些平淡無奇的小事,但她有棗一棍子、沒棗一棒子地講起來時津津有味。
母親不愛看電視,總說她看不懂那玩意兒,但她看得懂窗前這一切,這一切都像是放電影似的,演著重復的和不重復的瑣瑣碎碎的故事,溝通著她和外界的聯(lián)系,也溝通著她和我們的聯(lián)系。聽母親講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讓我感到歲月的流逝、人生的滄桑就是這樣在她的眼睛里閃現(xiàn)著。有時候,我偶爾會想,要是把母親的這些都寫下來,那才是真正的意識流呢。
母親在這座新樓里一共住了五年。母親去世以后,好長一段時間,我出門總是忘記帶鑰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樓下的時候,我也總是習慣地望望樓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蕩蕩的窗像是沒有畫幅的鏡框,像是沒有了牙齒的癟嘴。這時,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親的身影對我們是多么珍貴而溫馨,才明白窗前有母親的回憶,也有我們的回憶。
當然,我更明白了:只要母親在,家里的窗前就會有母親的身影。那是每個家庭里無聲卻最動人的一幅畫。
(選自《思維與智慧·下半月》2020年第8期)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文中畫線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3.對于母親的回憶,作者感到最為溫馨的事是什么?
4.閱讀全文后,請說說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窗前的母親。2.畫線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窗框比作畫框,言外之意是窗前的母親如一幅讓人難忘的動人圖畫。3.每次回家,等我們爬上樓梯,還沒掏出門鑰匙,門已經(jīng)開了,母親站在門口。有時我們晚上很晚才回家,樓下已經(jīng)黑糊糊一片了,母親也能看見我們,替我們早早地打開門。4.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