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勇
這些年,隨著環(huán)境的治理改善,在我國的許多地方,人們又見到了大雁。
大雁屬于鴨科,形狀有點像鵝,又稱野鵝。大雁是一種候鳥,在秋分時從我國北方飛向南方,在春分時又從南方飛向北方。古代黃河以北的人,稱大雁為“霜信”,因為大雁總是在霜降之前很準時地出現(xiàn)在天空,向南遷徙,所以得名。
雁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墩f文解字》里說:雁是一種鳥,雁字由隹、人(亻)表示意義,廠表示讀音。廠在古代可讀yán,厭(厭)字的聲旁也是廠。
隹,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寫作,像一只鳥的樣子。隹通常在漢字中表示短尾巴的鳥,有時也和鳥(鳥)字混用。比如雞在古代既可以寫作鷄,又可以寫作雞,可見鳥和隹在造字時常常是可以互換的。
雁在古代也常寫作鴈。而在《說文解字》里,雁和鴈卻被認為不是一個字。許慎認為,鴈是指鵝。清代段玉裁注文中認為,鴈是野生的鵝,而鵝是家養(yǎng)的鴈。不過,后代的字書,通常把鴈和雁混用,后來一般多寫作雁。
雁(鴈)屬于鳥類,古人創(chuàng)造漢字時,只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用隹(或鳥)作形旁,用廠作聲旁的形聲字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在字形中再加入一個人(亻)呢?雁和人有什么關系呢?
有人也許會猜,大雁在遷徙飛行的時候,會排隊型。它們一會兒排成一字形,一會兒排成人字形,這也許是雁字里有個人(亻)的原因吧?
這種推測看上去很有道理。而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解釋鴈字時說:“或云鴈足似人也?!币馑际钦f,鴈的腳像人的腳。的確,如果如《說文解字》中所說,鴈就是鵝的話,鵝走路時昂首闊步、兩足交替前行的樣子,的確有點像人。豈止像人,還簡直像是一位走路時常常背著雙手,領導派頭仍絲毫不減當年的退休老干部。這也是一種很有趣的說法。
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雁是一種候鳥,它們知道季節(jié)的變換,總是秋天飛向南方,春天返回北方,每年如此,很守信用。北宋徐鉉等人在《說文解字》的注文中說:“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昏(婚)禮用之,故從人。”意思是說,由于大雁知道季節(jié)的變換,古代的大夫(統(tǒng)治階層)們常拿它做交往時的見面禮,在舉行婚禮時也要用到它,所以雁字里才有一個“人(亻)”。
唐代經(jīng)學家孔穎達在疏講《禮記·昏義》中的“昏禮納采”時,認為婚禮中一定要用雁,一方面是因為雁根據(jù)時節(jié)的變化而南北遷徙,不會違背季節(jié)(失節(jié));同時,又因為雁是“隨陽(雌性順從雄性)之鳥”,代表了妻子順從丈夫的意思。這種解說,真是包含了滿滿的封建說教氣息。
而東漢大經(jīng)學家鄭玄,在解釋《周禮·春官·大宗伯》中“大夫執(zhí)雁”的原因時說:“取其候時而行?!币馑际钦f,讓大夫們在交往中拿著雁做見面禮,是因為它善于等候時機而行動。
而在解釋《儀禮·士相見禮》“下大夫相見以雁”時,鄭玄又說,這是因為雁“知時飛翔有行列”——既懂得季節(jié)的變換,而又能講究次序,排成整齊的行列。
在古代禮教社會中,雁被賦予了豐富的人倫色彩。
明代的字書《正字通》里說: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都要用雁,結婚的當晚,新郎到女方家迎親的時候,還要獻上雁。這是因為雁“順陰陽往來,不再偶也”。意思是大雁順從冬春陰陽之氣的變化而往來遷徙,而且對伴侶感情專一,喪偶之后,便不再擇偶。
人們還認為,雁是一種充滿了智慧的鳥,在夜晚棲息時,會派“雁奴”來站崗放哨,負責警戒。由此說來,大雁真是一種通人性的鳥類,難怪古人會在創(chuàng)造雁字時,在其中增加一個人(亻)字。
有趣的是,作為見面禮的雁,常常不易捕獲,有人就用鵝或鴨子代替雁。于是,雁也就有了偽造、虛假的意義了。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贗本》中說,鵝和大雁長得很像,但德性卻和大雁不一樣,所以,人們就把以假亂真的東西叫作雁。戰(zhàn)國《韓非子·說林下》中,還記錄了一則魯國人以假亂真,將假鼎送給齊國人的故事。“齊人曰:‘雁也。魯人曰:‘真也?!饼R國人說是假的,魯國人說是真的,鬧得不可開交。
后來古人專門又造了一個贗字,來表示假的、偽造的東西。今天,我們還常把偽造的文物、書畫作品等稱為贗品。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