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遼代樂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2021-07-06 10:46魏世夫

魏世夫

摘 要:遼代的音樂舞蹈文化藝術全面繼承了晉、唐以來漢民族雅樂、燕樂、散樂等樂舞音律體系。遼代音樂遵循“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徑三分為本”定律。契丹的音樂、舞蹈,融合了西域、渤海、高麗、回鶻、突厥、黨項、女真、漢等周邊民族的樂舞藝術。樂舞是最生動的形象藝術。多種民族的樂舞、音律、樂器在遼代得到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遼代樂舞;音律文化;樂器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9.2;J7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3-0001-04

一、遼代樂舞的形成

契丹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契丹人的歌舞音樂活動遍及全國各地,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貧民奴隸,從朝廷吉儀到祭祀場面,從出場放牧到轉徙途中,幾乎都離不開音樂舞蹈。

契丹建國后,全面繼承了晉,唐以來漢民族雅樂,燕樂,散樂等樂舞體系,同時又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樂舞習俗,表現出濃郁的民族個性,從而形成了融合西域、渤海、高麗、回鶻、突厥、黨項、女真、漢等周邊民族的樂舞。

(一)繼承唐樂舞的音樂文化

遼代早期樂舞繼承了唐代音樂、舞蹈等諸多文化成果。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較長時期的統一、安定、繁榮、強盛的時代。就樂舞藝術而言,唐王朝既重視對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代優(yōu)秀樂舞遺產的縱向繼承,又非常樂于對各民族、各地區(qū)和域外各國奇樂異舞的橫向借鑒。如唐代宮廷樂舞的十部樂,燕樂、清商樂、西涼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扶南樂、高麗樂、高昌樂等均以不同民族地名為樂部的名稱。這種上下左右、南北中西、中外古今廣采博取式的薈萃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造就了唐代樂舞藝術燦爛輝煌。唐代的樂舞藝術影響了遼代,使之吸收、繼承和發(fā)展了唐代樂舞的文化藝術,從而遼代的樂舞形成了禮儀性和娛樂性兩大特點。

(二)受宋文化樂舞的影響

遼代中期樂舞受宋音樂文化的影響。樂舞音樂在北宋時期繼承了唐代歌舞大曲,同時又有新的發(fā)展變化。宋繼承唐舞,宋代許多專業(yè)藝人在民間勾欄瓦舍開展營業(yè)性演出,傳授和研習歌舞技藝,使宋代民間的舞蹈發(fā)展呈現出了生氣勃勃的局面。

宋代的文化藝術風氣,隨著中國都市的興建而發(fā)生了鮮明的轉折,城市音樂文化藝術生活之時興。宋代的宮廷禮樂、瓦肆勾欄民間音樂及琴學藝術等,均體現了這種歷史繼承性和地域性,它們之間有著相互交流、融合的特點,是宋代民俗音樂舞蹈生存的社會基礎,亦是文化藝術表演之依托。由于北宋與遼代的長期和平共處,自然形成了樂舞音樂文化藝術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南宋范成大曾經有一首《鷓鴣天》詞開篇即嘆道:“休舞銀貂小契丹,滿堂賓客盡關山,從今溺溺盈盈處,誰復端端正正看”。在當時南方能見到銀貂服飾的“小契丹”表演的舞蹈,可見樂舞藝術的流傳,反映了契丹音樂文化樂舞的特點,也表現了遼代的宮廷樂舞的禮儀制度。

(三)繼承先源民族的樂舞

契丹先源民族——烏桓、鮮卑的各種樂舞音樂樣式是以鞍馬為家,以牧獵生產為中心的契丹人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在生活娛樂中有著對歌舞藝術的熱愛,在音樂舞蹈藝術方面,傳承先源民族的歌舞音樂文化,也有契丹自己民族風格特點的樂舞,如:“祭山儀舞”“海青捕天鵝”“蹄林大舞”等。

契丹的音樂舞蹈藝術留存極少,相對宮廷樂舞藝術來說少之可憐。但契丹先源民族的民間樂舞藝術在傳承中已成為遼代樂舞藝術發(fā)展的源泉。遼代的民間樂舞主要有“臻蓬蓬歌”“蟒式舞”“反彈胡琴舞”“踏鐘”“假面舞”“弓箭舞”“塔舞”“雙人彩帶舞”“隊舞”“竹馬舞”以及各種獨舞等。其中“臻蓬蓬歌”是契丹民族最為代表性的民間樂舞,它從五代一直傳到金元?!爸耨R舞”在后世各族人民的廟會都有傳承,但在現存文獻記載和考古挖掘中仍可見到契丹音樂舞蹈藝術的繁盛及多姿多彩。契丹本民族樂舞藝術的風格特色對金、元、明、清及整個北方草原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遼代樂舞的音律樂器文化

(一)遼代音律的繼承

1.中國古代最早稱的“音律”,其后亦為“樂律”?!扮娐伞薄奥蓞巍薄皹返洹薄奥暵伞钡然疽饬x是相通的稱謂。音律是在長期歷史的音樂實踐發(fā)展中形成的。音律是研究音高、音程、音準的學問,它從發(fā)音體的長度比例關系和音與音之間的“距離”進行計量,它又是中國傳統音樂中衡量音高、音程的標準。它包括黃鐘、大呂、太簇、夾鐘等十二律。十二律和十二月、十二時辰又是相對應的。十二律是在一個八度內就有了十二個半音的獨立名稱,僅從十二律名的出現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

2.十二律與地支及月份對應關系為:黃鐘(子,十一月)、大呂(丑,十二月)、太簇(寅,正月)、夾鐘(卯,二月)、姑洗(辰,三月)、中呂(巳,四月)、蕤賓(午,五月)、林鐘(未,六月)、夷則(申,七月)、南呂(酉,八月)、無射(戌,九月)、應鐘(亥,十月),這十二律非常重要。

十二律音名圖:

3.在春秋時期《管子·地員篇》中記載了“宮徵商羽角”產生音律的原理?!吨芏Y》一書有:“太師掌六律,六同已陰陽之聲”“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形成了五聲體系、七聲體系、十二律呂等。其律呂排列如下:

在十二律呂內調整各律的高度,使十二律呂中最后一律回到出發(fā)律上,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十二平均律,音律在歷代的音樂文化中,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

4.唐代的樂制、樂曲、樂器、樂隊演奏唐雅樂以十二律各順其月旋相為宮,故五音以宮聲為首,律呂以黃鐘為元,五音相生而變,起自黃鐘為始,循于仲呂為終。唐俗樂調有七宮、七商、七角、七羽,二十八調,到了遼代仍然沿用。《遼史·樂志》中記載了“七旦”中的“四旦二十八調”和遼代宮廷“大樂”與隋唐以來的“七聲”有關系。七聲又被叫作“七旦”。七聲的名稱,如“雞識”“沙識”“沙候加濫”等。《遼史·樂志》中記載的“十二律用黍尺九寸管,空徑三分為本?!逼渎蓞温暩吲c隋唐相合,“七旦”中的“四旦二十八調”與唐代的音律名稱相同。

5.遼代宮廷慶典儀式所用于樂舞音樂的樂器演奏音律繼承了唐代的十二律呂,律有七音,音立一調,故成七調十二律和八十四調,旋轉相交,盡皆和合。其形式為:天祚帝天慶元年上壽儀,從皇帝出東閣,至皇帝入西閣,樂舞慶賀程序五十余道,百官及所有成員“正襟危坐”,禮儀與娛樂合而一體,氣氛莊重熱烈。

(二)遼代不同樂器的繼承

樂器發(fā)展到西周,僅文獻資料記載就有七十余種,可見樂器制造技術、器樂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技巧已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在周代的音樂資料中,樂器曾被分成八類:金、石、土、革、木、絲、匏、竹,史稱“八音”?!吨芏Y·春官·大師》中記載,八音按樂器材料的分類1.金類:镈、鐃、鐘,2.石類:玉磬,3.土類:塤,4.革類:鼓、鼗,5.絲類:琴、箏、筑、瑟,6.木類:柷、敔,7.匏類:笙、巢、竽,8.竹類:簫、篪、管。

《國語·周語下》可見:“金石以動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土以贊之,革木以節(jié)之?!睂ξ覈?000多年前樂隊的詳細記載。從音樂史的發(fā)展上看,這一時期音樂的絕對音高、調性功能、移宮換調已逐漸形成明確的概念,十二律呂的音律體系已經完成,七聲音階已經開始運用。

《唐書》樂器的具體陳述,包括形制、產生年代以及同宗樂器,都繼承了周代的八音樂器的使用材料和制作的方法?!哆|史·樂志》中記載:“雅樂、大樂、散樂、鼓吹樂等,除國樂外多源自唐代?!憋独m(xù)文統考》(卷101)即云:“遼樂多出于唐”。遼樂與音律樂器文化的發(fā)展,繼承了唐代八音樂器,在此把遼代宮廷使用不同音樂樂器種類,分別梳理如下:

1.國樂

遼代把傳統的契丹音樂尊為國樂,國樂是遼代在大型聚會、祭祀、宮廷禮儀、宴會等場合演奏的音樂?!哆|史·樂志》載:“正月朔日朝賀,……是夜,皇帝燕飲,用國樂?!眹鴺肥恰蔼q先王之風”的樂舞,是契丹的民族傳統樂舞。樂舞隊演奏的樂器有鼓、鈸、拍板、橫笛、笙等樂器。諸國樂,如漢樂、渤海樂、高麗樂、回鶻樂、突厥樂、女真樂、敦煌樂等,一般用于各種宴飲場合,諸國樂演奏的樂器,比如:回鶻樂以鼓為主,揚琴五十弦、瑚珀七弦、胡琴等;女真樂以鼓、笛、鷓鴣之曲等代表性的民族樂舞;高麗樂有五弦琴、箏、篳篥、蕭、橫笛、臥箜篌、笙、腰鼓、琵琶等,由契丹皇帝指定其演出,遼國樂從表現形式看概括為“宮廷宴飲”“祭山樂舞”“宮廷營衛(wèi)”三種類型,遼國樂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色彩,有一整套的管理機構和相當規(guī)模的樂工隊伍。

2.雅樂

遼雅樂的樂器、樂曲名稱、宮縣、樂律等基本上是承繼唐代的八音樂器及音律。遼八音樂器有:金、镈、鐘;石、球、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塤;革、鼓、鼗;木、祝、敔。遼雅樂曲名起初全襲唐制。《遼史樂志》記載:“唐《十二和》樂了,遼初用之:《豫和》祭天神,《順和》祭地袛,《永和》享宗廟,《肅和》登歌奠玉帛,《雍和》入俎接神,《壽和》酌獻飲神,《太和》節(jié)升降,《舒和》節(jié)出入,《昭和》舉酒,《休和》以飯,《正和》皇后受冊封以行,《承和》太子以行?!睂m縣之制承唐制未改。宮縣,又稱“樂縣”,是西周以后各朝有關鐘、磬樂器數量和設置方位的等級規(guī)定,遼代雅樂用于國家大典,冊封皇后、皇太子的禮儀等。

3.大樂

大樂為遼宮廷燕饗儀式樂,源自唐朝張文收所作《宴樂》四部,內容包括《景云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大樂的音調《遼史·樂志》:“雅樂有七音,大樂也有七聲,謂之七旦:一曰娑陁力旦,平聲:二曰雞識,長聲:三曰沙識,質直聲:四曰沙侯加濫,應聲:五曰沙臘,應和聲:六曰般贍,五聲:七曰俟利,斛牛聲。自隋以來,樂府取其聲,四旦二十八調為大樂”,遼大樂調是和隋、唐燕樂二十八調一脈相承。

大樂用于遼朝廷歡樂的賓儀和嘉儀、壽儀等。根據《遼史·樂志》,記載遼大樂器有:“玉磬、方響、筑、搊箏、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葉、大笙、小笙、觱篥、簫、銅鈸、長笛、尺八笛、短笛,以上皆一人演奏。毛員鼓、連鼗鼓、貝,以上為二人演奏”。八音樂器演奏,唐比遼多出桴鼓一種和觱篥有大、小之分外,其它樂器以及所配的樂工人數,遼與唐相同。

4.散樂

契丹散樂在遼代常常用于慶?;实?、皇后的生辰,也用于來使在宮廷宴飲上享用的樂舞,名為“散樂”。散樂,原指周代以后的民間樂舞,包括俳優(yōu)歌舞、雜戲等樂舞表演形式。漢代以后,又常常指稱民間的特別是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qū)的樂舞。散樂的表演形式有歌舞、百戲、雜劇、手伎、角抵、戲馬等,內容豐富、質樸健康,是民眾喜聞了見的契丹散樂體系。比起雅樂、大樂,更富有民族特點,以供皇帝及宮廷中各級官吏們娛樂。《遼史》記載演奏的樂器有:琵琶、篳篥、笛、笙、簫、五弦、箜篌、板鼓、腰鼓、大鼓、拍板等?!哆|史·樂志》中曾經記載了以散樂招待宋國使臣的情形。宮廷宴會上,酒行九輪,每一輪都有表演,或吹篳篥、或彈箏、或琵琶獨奏、或歌“曲破”。有的時候還穿插“致語”,在享受美食后,還要觀賞雜劇的表演。宴饗最后,是以精彩的馬戲、角抵結束,充分體現了遼代人的民族習性。

5.鼓吹樂和橫吹樂

據《遼史·樂志》記載:大唐開元時鼓吹樂、橫吹樂前部和遼的鼓吹樂、橫吹樂前部基本相同。遼繼承了唐代的鼓吹樂、橫吹樂的演奏形式。鼓吹樂和橫吹樂在遼代的宮廷重大典儀、朝賀拜會上使用。

(1)鼓吹樂

《唐書·音樂志》說“鼓吹,本軍旅之樂者,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鼓吹樂契丹又名為:“短蕭饒歌樂”,是一種以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排簫、橫笛、笳、角等合奏的雄壯的音樂,有時也有歌唱。它原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北狄的音樂,相沿傳給契丹人。因其是軍樂,歌聲高亢嘹亮,樂器簡單,所傳又遠,為軍旅之用,以壯軍威,鼓吹樂也用于契丹皇帝朝會等禮儀之中,組列宏偉壯烈。

(2)橫吹樂

橫吹樂是軍樂,與鼓吹樂分部而同用,皆屬鼓吹令統管。橫吹樂主要是在馬上演奏,契丹是馬背上的民族。橫吹樂在草原上的盛行,使用管樂橫笛作為主奏樂器而得名,它與鼓吹樂一樣,契丹宮廷橫吹樂隊也分前后部,前部用大橫吹、節(jié)鼓、笛、羽葆等樂工578人,后部小橫吹、笛、簫等樂工228人,它充分地顯示了草原人民的豪邁氣概和草原上的壯闊景象。

三、結語

綜上所述,遼代之雅樂、諸國樂之漢樂部分、大樂、散樂、鼓吹樂等多繼承唐樂而來,雅樂、大樂都受到了唐朝的影響,包括律制、樂器、樂隊編制、曲目等。通過遼代樂舞、音律、樂器音樂文化的研究,發(fā)現在研究音樂藝術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民族、民間樂舞、音律、樂器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經過不斷的歷史變革,多種民族的樂舞、音律、樂器在遼代得到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充分的表達和傳遞了人類的音樂文化藝術和人類的音樂情感藝術。

——————————

參考文獻:

〔1〕曹建華,金永田.臨潢史跡[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9.

〔2〕繆天瑞.律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5.

〔3〕資華筠.影響世界的中國樂舞[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1.

〔4〕王福來.遼金元三史樂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人民出版社,2005.10.

〔5〕陳四海.中國古代音樂史[M].國際文化出版社, 1995.10.

〔6〕徐世明.赤峰風情[M].赤峰市委員會編印,1987. 7.

〔7〕閻林紅.律學基礎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1996.5.

〔8〕孫曉輝.兩唐書樂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8.

〔9〕高延青.北方民族文化新論[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3.3.

〔10〕項春松.赤峰古代藝術[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5.

〔11〕李曉峰.契丹藝術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4.

〔12〕李慕南,張林,李麗麗.舞蹈藝術[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1.

〔13〕席永杰,任愛君,楊福瑞.古代西遼河流域的游牧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4.

(責任編輯 孫國軍)

A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Music, Dance and Tonality

in the Liao Dynasty

WEI Shi-f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e and art of music, dance and tonality of Liao Dynasties have comprehensively inherited the music, dance and systems of tonality of Ya yue, Yan yue, San yue of the Han since the Jin and Tang Dynasties,and music culture of Song Dynasty.The tonality of music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lso called the rule of Huang Zhong(Huang Zhong one of the rules in Twelve Rules), the tube length is nine inches, which also followed in the tonality of music in the Liao Dynasty:The twelve rules is followed the nine-inch tube with a millet ruler and a three-quarter aperture. The musical instrument used by the court as recorded.The music and dance of Khitan incorporate the music, dance, culture of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like Western Regions, Bohai, Korea, Uighur, Turkic, Dangxiang, Jurchen, and Han.Music and dance is the most vivid image art. The music, dance,tonality,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in the Liao Dynasty.

Keywords: Music and Dance of Liao Dynasties; Musical Instrument; Culture of T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