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邦,董艷麗,李 龍,李林斌
(酒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膀胱癌是指膀胱內的細胞出現(xiàn)變異性生長,如化學因素或病毒對人體產生刺激后,抑癌基因失去活性致癌。此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群體,臨床將其分為淺表性和基層浸潤性。腹腔鏡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特征,恢復較快,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腹腔鏡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治療膀胱癌的有效性,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酒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膀胱癌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61.33±3.13)歲。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61.50±3.10)歲。
入選標準:①經過病理學檢查確診;②明確手術指征,無手術禁忌;③CT檢查未出現(xiàn)轉移。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障礙;②膀胱癌復發(fā);③凝血功能障礙;④免疫系統(tǒng)障礙。
觀察組保持截石位。全麻后消毒鋪巾處理,在臍部下緣做切口,創(chuàng)建人工氣腹,建立操作孔。探查腹腔情況,選取無創(chuàng)抓鉗推開腸管,尋找髂內外動脈分叉位置,找到輸卵管,將其游離在膀胱壁外,超聲刀切斷輸尿管后,選取適宜長度凹陷膀胱直腸,切斷分離精囊,將膀胱完全充盈后,在膀胱頸部切開盆內筋膜。切斷且游離膀胱和前列腺側韌帶,保留神經血管束。將回腸拉出體外,在回盲15 cm的位置切斷游離,縫合回腸斷端。沖洗回腸腔體,腸腔近端采取可吸收線的閉合及包埋。
對照組保持平臥位,下腹部做30 cm左右切口。左側避開肚臍位置并沿著上方延長,在髂血管分叉位置標記輸尿管,同時分離右側輸尿管,將輸尿管切斷的同時將遠端結扎,近端放置紅色導尿管,引流尿液,固定尿管下端,左側輸尿管按照以上方法處理。
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后均實施心電監(jiān)護、補液治療,同時維持水電解質的穩(wěn)定,并應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
患者手術后第三天,抽取2 ml空腹靜脈血,同時進行IL-6、IFN-y指標測定。CD3+、CD4+、CD8+、CD4+/CD8+指標測定采用流式細胞術。
觀察組出血量、排氣用時、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用時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陽性率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術前兩組IL-6、IFN-y指標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兩組IL-6指標均有所升高,IFN-y指標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的各項指標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index of two group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IL-6、IFN-y指標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IL-6 and IFN-y index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of two groups
手術后,兩組CD3+、CD8+指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觀察組CD4+、CD4+/CD8+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后CD3+、CD4+、CD8+、CD4+/CD8+指標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CD3+, CD4+, CD8+ and CD4+/CD8+ index after operation of two groups
膀胱癌的發(fā)病機理多是因化學致癌物、病毒等作用導致原癌基因轉化為癌基因,多數患者早期無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排尿障礙、尿潴留、腰痛、腎積水。開放手術治療的術野較大,出血量較多,容易損傷括約肌等組織 。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出血量、排氣用時、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用時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陽性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兩組IL-6指標均有所升高,IFN-y指標均有所下降。兩組CD3+、CD8+指標對比差異不顯著,觀察組CD4+、CD4+/CD8+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采用LRC手術視野更加清晰,能夠降低對血管的傷害,同時出血量也有所下降,并減少對胃腸道組織的牽拉,有利于術后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