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紀軒,饒慶鴻,王恒毅,李恒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物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6)
太赫茲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大多數(shù)材料在太赫茲波段都沒有響應. 超表面是一種二維超構材料,一般為規(guī)律排列的亞波長結構陣列,具有損耗小、易于加工、集成度高等優(yōu)點,并且具有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是操控電磁波振幅、相位和偏振態(tài)的極佳選擇[1-2]. 因此超表面器件可以為太赫茲技術研究發(fā)展提供新選擇. 目前,研究者已設計了多種不同功能的太赫茲超表面器件,例如調制器[3-4]、偏振器[5]、超透鏡[6]、完美吸收體[7]、傳感器[8]等.
本文設計了以1對鏡像非對稱開口的金屬環(huán)為基本單元的超表面陣列結構,通過改變開口環(huán)的參量進行模擬與實驗,探究各參量的改變對太赫茲光透射的響應曲線的影響,并發(fā)掘該超表面結構在太赫茲領域的應用.
采用由鏡像非對稱開口環(huán)單元構成的陣列開展模擬與實驗研究. 將圖1結構單元在平面上周期擴展為圖2所示的陣列,該陣列在太赫茲電磁波入射時產(chǎn)生偶極模式的局域電磁激發(fā). 環(huán)形偶極子有助于在超材料中實現(xiàn)高選擇性的共振.
圖1 超表面結構組成單元
圖2 線框陣列示意圖
當線偏振電磁波沿z軸負方向入射時,鏡像的1對非對稱開口的線圈上形成鏡像對稱的電流,如圖3所示,在線框區(qū)域產(chǎn)生交變誘導磁場H,進而感應出與入射電場方向相反的交變誘導電場E,從而改變透射電場.
圖3 超表面結構(單元)的共振原理
一般情況下,超表面結構會響應太赫茲光,產(chǎn)生相應的電場與磁場. 使用COMSOL模擬軟件對超表面的對稱單元進行建模,超表面沿xy平面延展,在x和y邊界使用周期性邊界條件進行擴展,以模擬整個超表面.如圖3所示的線偏振太赫茲光沿z軸負方向入射.設置每個對稱單元的入射能流為1 mW,模擬計算一定頻率太赫茲光入射時超表面材料周圍的電場與磁場的分布. 圖4為入射光頻率為0.5 THz的模擬結果. 磁場圍繞每個結構單元的對稱軸環(huán)繞分布,這與圖3的磁場方向相同. 結構單元表面附近的感應電場大體方向與入射電場相反,且在對稱軸處有向四周發(fā)散的趨勢. 電磁場分布與預期的偶極模式激發(fā)一致. 表面結構由結構單元的周期陣列構成,因此整個超表面的電磁場分布為圖4單元結構電磁場的周期排列.
(a)磁場分布
模擬計算得到超表面材料的電場與磁場分布后,可以計算出太赫茲光的透射光強. 超表面材料對太赫茲光的吸收程度與頻率相關,一般情況有一定強度的電磁波透射,空間電場分布的典型結果(f=0.5 THz)如圖5(a)所示. 在入射電磁波電場幅值8×103V/m時,超表面下方出射電磁波電場幅值約為4×103V/m. 在一定頻率(無襯底時約為1.0 THz,硅襯底時約為0.4 THz)會發(fā)生強烈的共振吸收,如圖5(b)所示. 在入射電磁波電場幅值8×103V/m時,超表面下方出射電磁波電場幅值僅約1×103V/m. 此時入射的電磁波幾乎全部被吸收,透射能流很小.
(a)一般情形
3.1.1 有無襯底
無襯底條件下的基本響應曲線如圖6(a)所示,在f=1.0 THz處出現(xiàn)了明顯的共振吸收峰.添加硅襯底(n≈3.42)的基本響應曲線如圖6(b)所示,共振吸收峰的位置變?yōu)閒=0.4 THz,出現(xiàn)了明顯的紅移,響應曲線整體的透射能流減小.這表明襯底對響應曲線有顯著的影響.在下文討論中,若無特殊說明,統(tǒng)一采用硅襯底.
(a)無襯底
3.1.2 襯底厚度
襯底具有折射率和厚度2個重要參量,襯底折射率對響應曲線的影響類似于分析層折射率的影響(見3.3.2),增大超表面附近的介電常量致使共振頻率紅移.對于折射率較大的材料如硅,在襯底較薄時F-P反射較強,這一影響會使得共振峰幅度明顯下降. 本文選擇柔性襯底,并討論其不同厚度帶來的影響.
固定折射率n=1.4,模擬計算不同襯底厚度下的響應曲線,如圖7所示.
圖7 柔性襯底的模擬結果
由于襯底折射率的影響,共振吸收頻率變?yōu)榧s0.85 THz. 折射率相對較低的襯底對F-P反射的影響較小,仍然可見明顯的共振曲線,因此襯底的厚度可以很薄. 隨著襯底厚度增大,響應曲線變化類似于增大分析層厚度的情況(見3.3.1),共振頻率出現(xiàn)小幅度的紅移,當襯底厚度達到50 μm時,峰的位置基本穩(wěn)定在0.83 THz.
金屬環(huán)有6個主要參量:線框寬度w、開口位置a、開口寬度b、間距d、線框邊長L與縮放系數(shù)r.改變線框邊長L可以等同于同時改變其他5個參量,因此不對該參量單獨討論.
3.2.1 線框寬度
改變線框寬度w得到的響應曲線如圖8所示,改變線框寬度時響應曲線整體形狀基本不變,但隨著線框寬度的增加,峰的位置向高頻方向移動(w由4 μm增大至14 μm過程中共振頻率由0.39 THz逐漸增大至0.46 THz),且變化幅度逐漸增大,而峰的幅度以及尖銳程度基本保持不變. 可見線框寬度變寬對透射能流曲線的主要影響是導致共振峰的藍移.
圖8 不同線框寬度w的透射能流響應曲線
3.2.2 開口位置
改變開口的位置,響應曲線如圖9所示,可見開口位置a對響應曲線的整體性以及共振峰的位置均有很明顯的影響.
圖9 不同開口位置a的透射能流響應曲線
1)當開口位于中央(a=0)時不發(fā)生共振;
2)開口偏離中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