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凡
網購里最簡單的加、減、乘、除也蘊含著小學數學思維的大學問。
想要做到數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就得先關注學生的生活。我們要讓他們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處處都要用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三下《小數比較大小》一課時,教師運用網購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展開教學。
教師:就要到“六一”兒童節(jié)了,大家想得到什么禮物?(出示網絡購物的圖片)
孩子們看到圖片都興奮極了,迫切地開始討論圖片上的各種信息,比較各種價格的高低及折扣。
從這個看似簡單的比較小數大小的情境中,孩子們的回答延伸出很多“時代化”的信息:“買3送1”的優(yōu)惠信息;郵費的比較信息(6元、12元、免郵費等);批發(fā)和零售的價格區(qū)別……這些知識都是孩子們在當今的網購中自然生成的數學知識,是以前僅憑數學書本完全感受不到的。學生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網絡中的問題,選擇最實惠的商品購物,是真正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的用處,發(fā)展了時代化的數學思維的表現(xiàn)。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也要從小樹立孩子們一些正確的觀念。
比如說,教育孩子正確面對網購中的打折陷阱,遠離選擇中的“步步驚心”。
教師:消費時,折扣低就優(yōu)惠嗎?出示商家促銷說明:A:牛排套餐原價70元(其中,牛排45元,濃湯15元,餐包5元,沙拉5元)。購買套餐打4.5折;B:牛排原價45元。單點牛排,贈送濃湯、餐包和沙拉(價值25元)。單點牛排打6折。
提問:兩種促銷方案,哪種更優(yōu)惠呢?為什么?(小組交流)
師生討論:A:求70元的45%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70×45%=31.5(元)B:求原價45元的60%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45×60%=27(元)
得出結論:購物不能只看折扣低,要用原價×折數=現(xiàn)價,比較實際支付的錢數。
這組題的出示既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解題分析能力,也是提醒與教育孩子發(fā)現(xiàn)網絡中的一些實惠信息的虛假性—商家為了吸引眼球,往往都會抬高原價,增加郵費,減少分量等達到贏利的目的,增強生活技能,關注數學生活與社會的聯(lián)系,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用自己的“智慧”去尋找真正的“實惠”,讓網絡購物“慧”聚數學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結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去設計情境,發(fā)現(xiàn)生活問題,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課堂的魅力所在,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到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
(作者單位:南京市赤壁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