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躍
內(nèi)容摘要:楊朱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楊朱學派是當時的天下顯學,但是經(jīng)歷儒家獨大的封建時代后,楊朱學說卻鮮為人知。近代學者逐漸對這個神秘學派產(chǎn)生了興趣。本文通過細讀《列子·楊朱篇》,對其中楊朱思想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解析,探討楊朱學說的思想內(nèi)涵以及在新時代的傳承意義。
關(guān)鍵詞:楊朱學說 思想觀點 時代意義
楊朱,或稱陽朱、陽子居等,是一位活躍于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楊朱學派是當時的天下顯學,《孟子·滕文公》中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關(guān)于楊朱其人其學說,以及《列子·楊朱篇》的研究,在儒家獨大的封建時代一直處于被打壓的位置;其事跡主張散見于先秦諸子典籍,《列子》中有專門的章節(jié)花比較大的篇幅記述楊朱言行[1]。新時代對楊朱思想研究、考據(jù)學研究、跨學科等新興研究方興未艾。五十年代至今,在CNKI資料庫可檢索到的已發(fā)表的楊朱研究的論文約110余篇,國外漢學界有關(guān)楊朱的研究從20世紀初開始也一直比較熱門。本文對其中楊朱思想內(nèi)容的部分進行更深入解析,探討楊朱學說的思想內(nèi)涵以及在新時代的傳承意義。
一.研究現(xiàn)狀
如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抨擊楊朱最為厲害:“揚氏為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痹凇肚f子·胠篋》中莊子曰:“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边@些思想家因“楊墨塞路”而急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2],站在辯論的立場上批駁對方,不免歪曲事實,難以體現(xiàn)楊朱的本意。但也有一些傳承其思想的聲音存在,如戰(zhàn)國中期的子華子和詹何等[3]。而秦漢之后,因焚書坑儒的破壞,加上獨尊儒術(shù)的影響,被“亞圣”猛批的楊朱學說自然更加沒落。
清末民初,對楊朱的研究重新開始,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學者認可其確有其人,在先秦思想界擁有孟子等人所形容的地位,但蔡元培等認為楊朱與莊周為同一人[5],錢穆等質(zhì)疑其地位,認為是孟子一家所說[6]。對《列子·楊朱篇》有。有偽作說、部分可信說、大體可信說存在[7]。對其思想內(nèi)涵也逐漸客觀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為我”主義上,去除儒家對其詮釋成利己主義的歪曲[8]。80年代以來,對楊朱及《列子·楊朱篇》的研究越發(fā)豐富,有些學者總結(jié)其思想主張為“為我”“重生”等主題[9-11];有些學者當代學者嘗試對之前的楊朱研究作總結(jié),如徐麗華[5]的“楊朱及其思想研究評議”、李容[12]的“論國外漢學界的楊朱哲學研究”、曹峰[13]的“20世紀關(guān)于楊朱的研究:以蒙文通、郭沫若、侯外廬、劉澤華等人為中心”等。有些學者用現(xiàn)代理論從經(jīng)濟學法學等方面重新解構(gòu)楊朱思想,認為其首倡了個人本位論[6、14],對當代人權(quán)建設(shè)有啟發(fā)意義[15]。
二.楊朱學說的主要思想內(nèi)涵
1.名與實
這是《列子·楊朱篇》第一段便探討的問題,原文“楊朱游于魯……如此其省也?!敝v述了楊朱借宿在魯國和主人孟氏的一段對話。前半部分孟氏詢問楊朱人追求名的原因,楊朱將人追求名的內(nèi)在欲望解釋為“名——富——貴——死——子孫”的完整邏輯鏈條,基本包含了當時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追求,通過楊朱的話我們能感受他出站在更高的角度冷眼旁觀,對世俗名利追求之不屑。不過這個解釋也不算太獨特,在很多人的著作中也都有類似的見解。而后孟氏的追問則牽扯出關(guān)于名的實偽之別,他提出追求名聲大都要廉潔,如此則導致貧困和地位卑賤,似乎不合前面的邏輯。楊朱則舉例答道,管仲與齊王同富貴,縱欲無度,死后沒能利及子孫。而田氏作宰相的時候,國君驕奢斂財,自己卻節(jié)儉好施,終于取代了齊國,完成了這個鏈條。孟氏接著總結(jié)為“實名貧,偽名富”,還把實和偽當作追求名的兩種表現(xiàn),楊朱進一步總結(jié)為“實無名,名無實”,一針見血地提出只要追求名,便不會有實,并用堯舜和伯夷叔齊讓位的例子說明,追求名便不會有實,所謂名的“實偽”只不過是手段,都不是真正的“實”,將追求實和追求名對立開來,同時貶斥了假意逐名之人的虛偽和實意逐名之人的愚蠢,表現(xiàn)了楊朱的價值觀評判標準與其所總結(jié)的前面追求名的鏈條全然不同,頗為尖刻,與世俗格格不入。
2.生與死
第二段為楊朱的獨白,“楊朱曰:‘百年壽之大齊……年命多少,非所量也?!庇帽容^形象的有代入感的方式假設(shè)了一個能活到一百歲的人的一生,所能真正掌握的自由的時間其實并不多,所以得出結(jié)論不能追求空名和死后的榮耀,而要在有生之年遵從自然本性,盡量享樂。這段文字有著非常直白濃濃的實用主義和功利的生死觀,與晉代社會風氣很相一致,可能為偽作或夸大之作,但是作為楊朱的理論也并不過分。未提到其對死后的意見,只用古人之口說“死之暫往”,從中能體現(xiàn)出一種模糊的不自信的輪回觀,這也導致其悲觀的生死觀。楊朱闡述了“異生同死”的觀念,生前無論貴賤如何,死后都是同樣的枯骨,總結(jié)為人的力量是那么弱小,珍惜生命,好好生活,沒有功夫管死后的事。
3.珍愛生命,淡泊名利
以伯夷、展季的例子進一步說明追求名聲的壞處達到損害生命的程度,可以明確看出楊朱把生命擺在無比崇高的位置,生命重于名節(jié),與孟子“舍生取義”和墨家“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完全不同。又舉出原憲和子貢的例子,受窮和斂財以傷害身體都為楊朱所不取,身體重于名利。他提出人的追求應(yīng)該是生活快樂和身體舒適,避免窮苦不快和斂財勞累。
楊朱關(guān)于死亡的見解,即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不能追求永生,也不求速死,坦然接受死亡的重點,重視生的階段,使生的時候盡量滿足欲望。珍愛生命高于一切。
在第十一段,“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說他事?!敝饕ㄟ^孟孫陽之口答禽子問題來表現(xiàn)楊朱極端的為我論和在政治上的運用。他認為人人為我,而不去損害自己以利天下,才能達到天下大治的狀態(tài),他舉的一毫利天下的例子被禽子用來辯論,便不再繼續(xù)解釋,因為道理上并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楊朱的形象與孟子墨子那種激情熱切的辯論家不同,思想都是從實際角度出發(fā),也不熱衷與反對者辯論。
三.楊朱思想之時代意義
從《列子·楊朱篇》有關(guān)生死的段落可以看出其并不相信來世(至少并不看重),也不在乎死后的名望或者子孫后代的傳承,只重視此生此身所見所感,這種樸素的消極的生死觀是楊朱思想的精神內(nèi)核,表現(xiàn)出來就是極度“重生”,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只建立在此生的功利主義。和墨子積極入世的功利主義不同,楊朱追求“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而游……從性而游”——這也是其與道家相契合的部分,都是消極出世的,但是與道家重視精神修養(yǎng)不同,楊朱學說重視身體享受。
1.珍愛生命,愛己及人
現(xiàn)代社會處于知識信息大爆炸時代,生活節(jié)奏快,每個人的壓力都感覺特別大,唯恐跟不上節(jié)奏,被時代所拋棄。特別是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漠視生命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據(jù)報道,在我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特別是疫情期間,關(guān)于生活瑣事、寫作業(yè)等小小矛盾,就想不開,意氣用事,采取極端行為,造成家庭悲劇,屢見報端。究其原因是不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是最寶貴的,只有首先愛自己,生命健康,才有能力愛他人,愛社會。楊朱的“重生”思想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自我,然后再愛己及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何談愛他人?
2.淡泊名利,享受人生
由于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有些人被名利迷失自我,追名逐利,過著舍本逐末的浮躁生活。心理極度扭曲,稍有不順,就遷怒于他人,遷怒于社會,做出害人害己之事。楊朱思想淡泊名利,重視自我。名利皆為身外之物,有些人身居高位,熱衷于沽名釣譽,不惜危害社會,結(jié)果身敗名裂,為人民所唾棄;有些人唯利是圖,損害他人利益,為滿足一己私欲,不惜道德淪喪,甚至以身試法。楊朱關(guān)于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思想對消除當今社會的浮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站在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審視楊朱思想,雖然過分注重自我享受生活,有可能頹廢不前。但如果每個社會成員先愛自己,愛生活,建立起自我生活的意義,然后引導其升華到愛社會,愛祖國的境界,符合自然認知規(guī)律。楊朱學說這種強調(diào)個人生命價值,重視個人權(quán)利,并用以治國的思想,雖然有其時代局限性,我們?nèi)匀豢梢赞q證地揚棄,從中獲得啟發(fā)以服務(wù)于現(xiàn)代民主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
參考文獻
[1]王強模.列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2]饒尚寬.楊朱論.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6(4),185-191.
[3]黃海德.論楊朱思想及其與先秦諸子的關(guān)系.中華文化論壇,1994,(2),96-102.
[4]匡釗.必死者的養(yǎng)生抉擇——楊朱思想邏輯結(jié)構(gòu)及其學派歸屬.江漢論壇,2018,(10),8.
[5]徐麗華.楊朱及其思想研究評議.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2),7.
[6]李伯聰.楊朱學派:兩千年絕學及新詮釋.尋根,1998,(3),2-5.
[7]何愛國.清季民初楊朱思想的活化. 安徽史學,2015,(1),81-90.
[8]陳鼓應(yīng).楊朱輕物重生的思想——兼論《楊朱篇》非魏晉時偽托.江西社會科學,1990,(6),38-42.
[9]焦國成.楊朱學派“為我主義”辨析.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6.
[10]權(quán)光鎬.《列子·楊朱篇》對楊朱“為我”思想的深化.廣西社會科學,2002,(6).36-38.
[11]于霞.楊朱.“為我”思想新探. 唐都學刊,2004,20(1),75-79.
[12]李容.論國外漢學界的楊朱哲學研究(Master's thesis,大連理工大學).2016.
[13]曹峰.20世紀關(guān)于楊朱的研究: 以蒙文通,郭沫若,侯外廬,劉澤華等人為中心.社會科學,2019,(9),11.
[14]柯衛(wèi),馬作武.楊朱思想的法學解讀.法學評論,2009,(3),150-153.
[15]任明艷.楊朱倫理思想研究(Master's thesis,西南大學).2015.
(作者單位:香港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