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審視與進路:近年來國內(nèi)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述評
王 晨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帶有政治傾向的錯誤思潮,傳播范圍廣,危害性極大。近些年國內(nèi)學界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關注度明顯提升,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在搜集大量歷史虛無主義文獻的基礎上,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學科分布、主題分布、發(fā)文作者、機構分布等基本情況進行了梳理,進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內(nèi)涵、主要特點、表現(xiàn)形式、實質(zhì)危害以及抵御對策等相關研究熱點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初步概括出該研究在研究內(nèi)容、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性提出相應的糾治進路,助力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發(fā)展與完善。
歷史虛無主義; 意識形態(tài); 唯物史觀; 研究述評
歷史虛無主義誕生伊始是披著學術探討的外衣出現(xiàn)的,最初的表現(xiàn)形式是針對歷史領域的一些觀點、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隨后經(jīng)過一系列的衍變轉化,逐漸與政治訴求相耦合,成為一種罔顧歷史事實、歪曲歷史真相的社會思潮。它以唯心史觀為理論根基,秉持形而上學方法論,忽視歷史發(fā)展的客觀性與規(guī)律性,具有盲目否定一切歷史的思想傾向。歷史虛無主義擅長對客觀歷史事實進行扭曲和遮蔽,從主觀層面,對歷史事件進行隨意的解構、拆分與拼湊,恣意造謠、污蔑、丑化歷史人物,擾亂人們正確的歷史認知,弱化人們的歷史認同,動搖人們的政治信仰,在思想層面造成混亂和迷茫。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外十大思潮調(diào)查評選中連續(xù)多年入選,可見其影響力之大、破壞力之深。因此,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研究也成為了國內(nèi)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我國學界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歷經(jīng)多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涌現(xiàn)出了梁柱、梅榮政、劉書林、楊軍等一大批優(yōu)秀學者??v觀國內(nèi)近些年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成果,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研究呈現(xiàn)了愈加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借助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的高級檢索功能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主題進行期刊文獻檢索,并借助計量可視化分析系統(tǒng)對檢索結果進行簡要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文獻數(shù)量、學科分布、主題分布、發(fā)文作者、機構分布的情況,為我們深入解讀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現(xiàn)狀提供便捷。
從文獻數(shù)量來看,經(jīng)統(tǒng)計歷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相關文獻總篇數(shù)達1799篇(見圖1)。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在1985年至2013年處于緩慢發(fā)展階段,相關研究成果數(shù)量增長較為緩慢,平均一年不超過20篇。2013年至2016年是快速發(fā)展階段,研究成果如同平地起高樓般快速涌現(xiàn),成果數(shù)量逐年遞增,研究熱度持續(xù)升溫,在2016年更是達到了峰值287篇。2016年至今是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研究成果平均每年達到231篇,研究態(tài)勢逐漸趨于平緩??傮w來看,歷年研究成果中有294篇發(fā)表于核心期刊,177篇發(fā)表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且發(fā)表于兩類期刊的文獻數(shù)量近些年有所攀升,從中可以看出歷史虛無主義相關研究成果的質(zhì)量在逐步提升。
圖1 “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變化
從時間節(jié)點來看,“歷史虛無主義”相關研究成果自2013年開始攀升,研究熱度的快速提升與研究成果數(shù)量的陡增,同這一時間段內(nèi)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密不可分。2013年6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1]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年黨和國家已經(jīng)從戰(zhàn)略全局層面重視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于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學術目光聚焦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
就學科分布而言,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關注度排名前五的學科分別是:政治學(20.14%)、高等教育(19.59%)、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8.83%)、史學理論(7.98%)、思想政治教育(6.66%)(括號內(nèi)表示該學科發(fā)文量所占的總體比例)。此外,除了分布在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近現(xiàn)代史等常見學科領域之外,還涉及到文藝理論、民商法、出版學、社會學及統(tǒng)計學等學科領域(見圖2)。由此可見,學者們十分重視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在諸多學科領域開展了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
圖2 “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學科分布
就主題分布而言,其中排名前五的研究主題分別是“歷史虛無主義”(417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254篇)、“馬克思主義”(183篇)、“歷史觀”(160篇)、“唯物史觀”(120篇)等(括號內(nèi)表示該主題的發(fā)文量)。見圖3??梢娢覈鴮W界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是同馬克思主義和唯物史觀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這兩者也是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強大武器。
圖3 “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主題分布
從發(fā)文作者來看,梁柱(北京大學)發(fā)文量為20篇,楊軍(武漢大學)發(fā)文量是12篇,劉書林(清華大學)和曲洪波(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發(fā)文量為10篇,龔云(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發(fā)文量為8篇,梅榮政(武漢大學)、朱繼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祝念峰(中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林書紅(福建師范大學)發(fā)文量為7篇,此外董學文(北京大學)、張明(南京大學)、宋友文(中國人民大學)等人也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括號內(nèi)表示該作者所屬單位)。見圖4。從發(fā)文單位來看,中國人民大學(43篇)、北京大學(38篇)、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34篇)、清華大學(28篇)、南京大學(25篇),這幾個機構處于發(fā)文量前五的位置(括號內(nèi)表示該機構的發(fā)文量)。見圖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發(fā)文作者和機構分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且研究機構多集中于“雙一流”建設高校,高水平院校和學科帶頭人成為了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和開展歷史虛無主義批判研究的中堅力量,這與他們濃厚的學術氛圍和雄厚的科研實力分不開,同時與國家對其研究的政策資助也密不可分。
近年來,伴隨人們對抵御歷史虛無主義重視程度的提升,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相關研究成果紛紛涌現(xiàn)。在對歷史虛無主義大量研究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學界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特點、形式、危害、抵御對策以及對高校思政的影響等角度。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有助于幫助我們進一步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理路,撥開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障,激濁揚清,正本清源,更有效地消遏歷史虛無主義的消極影響。
歷史虛無主義帶有強烈的蠱惑性和欺騙性,往往在發(fā)表言論時夾帶自身的政治訴求,學術界對其罪惡本質(zhì)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關注角度不同。第一,目的分析說,就是從其“西化”目的角度進行探究。如喬茂林、劉旸認為歷史虛無主義始終心懷鬼胎,居心叵測,其精神實質(zhì)就是在我國推行“西化”政策,對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進行“分化”,擾亂我國的國家發(fā)展布局和社會穩(wěn)定形勢[2]。又如陳春琳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是反動的錯誤思潮,通過建構其自身特定的價值觀,進而傳播其虛無的歷史觀,并企圖通過傳播偽科學的價值觀和歷史觀達成“西化”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3]。第二,史觀分析說,就是從唯心主義歷史觀探究其目的。如秦正為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完全以主觀態(tài)度對待歷史,秉持的是唯心主義世界觀,以孤立的、靜止的標準片面評價歷史,奉行的是形而上學的方法論[4]。又如周良書指出虛無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根源,歷史虛無主義在本質(zhì)上體現(xiàn)了歷史唯心主義,不承認歷史具有客觀性,更是直接否認歷史規(guī)律性的存在[5]。第三,政治分析說,其是打著思潮的幌子追求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如潘莉、梅榮政指出歷史虛無主義背后所隱藏的是虛無歷史、動搖政權、改旗易幟的陰謀,祛除中國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動搖中華民族共同的思想根基,最終是為了消遏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權威,實現(xiàn)政權的顛覆[6]。又如,梁柱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慣用手段就是對歷史事實進行否認,尤其擅長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中共黨史進行歪曲和解構,在抽離兩者歷史根基的基礎上對其權威性和合法性產(chǎn)生質(zhì)疑,以達成自己的政治圖謀[7]。
圖4 “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作者分布
圖5 “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機構分布
學者們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特點的認識基本上形成了共識,但在新的形勢下,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也慢慢地發(fā)生了變化,學者們也從多重視角出發(fā)對其不同特點進行了審視和分析。首先,有學者從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特征出發(fā),揭示了其否定歷史的主要特征。如鄭師渠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根基是唯心主義,并且具有形而上學的相對主義特性,其主要特征就是否認歷史具有客觀性和規(guī)律性,以極其隨意的態(tài)度闡釋歷史事實,并跟隨主觀對客觀歷史進行任意的拆解與拼湊,否認歷史所具有的現(xiàn)實價值和指導意義[8]。其次,有學者指明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基礎和指向,對其基本特征作出了概括。如楊軍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出發(fā),以片面虛無中共黨史、革命史為基礎,將解構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基礎、消解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依據(jù)作為問題指向,展現(xiàn)出了駁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的基本特征,意在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失去歷史血脈和理論根砥[9]。再次,有學者根據(jù)歷史條件的發(fā)展變化,揭示了歷史虛無主義在新形勢下的系列特征。如梁柱指出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后具有的三大特點:一是,“宣揚告別革命、嘲弄反帝反封建斗爭、詆毀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二是,顛倒黑白,違背歷史事實;三是,披著“普世價值”的外衣,宣揚自身的政治訴求。[10]最后,有學者通過新媒體視角審視歷史虛無主義,對其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特征、演變作出了分析和概括。如楊建義認為網(wǎng)絡新媒體背景下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有五大特點:一是,具有“賺眼球”的標題化傾向;二是,編纂歷史的碎片化傾向;三是,傳播范圍和內(nèi)容上的隱蔽化傾向;四是,傳播狀態(tài)具有弱辨析性導致難以準確分辨;五是,在傳播時間節(jié)點的選擇上具有極強的針對性。[11]栗蕊蕊與閆方潔指出了新媒體視域下的歷史虛無主義的四個主要特點:一是,通過碎片化的內(nèi)容解構歷史真相;二是,以所謂“科學”的數(shù)據(jù)顛覆現(xiàn)有歷史定論;三是,借助惡搞手段抽離社會價值內(nèi)涵;四是,利用低級趣味收攏立場不堅定的追隨者。[12]
歷史虛無主義在其表現(xiàn)形式上不僅具有較強的蠱惑性和欺騙性,它還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拓展自身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且轉化得更加隱蔽。首先,有學者從歷史事件的角度出發(fā),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擅長歪曲歷史事實,恣意拼接歷史片段,宣揚虛假歷史觀。如姜迎春認為,歷史虛無主義對待客觀歷史事件進行肆意的篡改和抹殺:其一,消殺了中國革命的作用與地位,借助“告別革命論”推翻革命的合理性,顛覆革命史實,完全否定革命歷史;其二,對近現(xiàn)代史進行扭曲性的分析,聲稱外來侵略給中國帶來了近現(xiàn)代文明,對外來侵略持褒揚的態(tài)度。[13]又如楊龍波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通常表現(xiàn)是重新解構歷史事件,拼湊歷史片段,模糊大眾的歷史價值認知,以“反思歷史”之名對近現(xiàn)代歷史進行重新解說和評價,并通過虛構的歷史事實,消解民眾共同的歷史記憶[14]。其次,有學者從歷史人物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歷史虛無主義丑化、戲說、惡搞歷史人物,歪曲歷史人物的形象,顛倒黑白,搬弄是非。如蔣國棟指出歷史虛無主義通過蓄意解構歷史,一方面,對革命領袖和革命英雄進行抨擊和抹黑,對歷史人物進行庸俗化地惡搞和戲謔,褻瀆其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對已經(jīng)定性的負面人物進行重新解說,通過虛構其正面事跡塑造虛假的偉岸形象。[15]最后,有學者從歷史文化角度出發(fā),明確指出了歷史虛無主義對中華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詆毀和攻擊。如侯麗羽認為歷史虛無主義選擇性地忽視中華民族文化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以極其輕蔑和傲慢的態(tài)度,對中華民族文化進行全面的貶低和丑化,并對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虛無;企圖消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與歷史根基,從精神層面對整個民族進行殖民,使中華文化失去前進方向和發(fā)展動力[16]。
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和破壞力不容小覷。學者們充分重視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對其帶來的危害也保持了清醒的認識,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進行了研究。第一,有政治顛覆論,指出歷史虛無主義企圖通過“顏色革命”“和平演變”顛覆我國的政權。如劉書林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是敵對勢力用來對付社會主義國家的慣用武器,其善于捏造虛假事實,煽動負面輿論,抨擊社會主義體制,若放任自流將會帶來嚴重的政治危害;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從而達成“顏色革命”的戰(zhàn)略目的[17]。第二,有信仰動搖論,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會在信仰層面制造混亂,動搖人們的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如譚向陽、閻占定提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蠱惑性較強,容易擾亂人們的歷史認知。它始終秉持消解馬克思主義的目的,妄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失去根本指導思想,在思想和信仰層面造成混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造成威脅[18]。又如葛玉良,張曉娜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碎片化思維方式,會在其傳播過程中擾亂人們的思維方式,造成思想層面的紊亂,對政治信仰產(chǎn)生消極影響,導致人們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減弱,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潛在因素[19]。第三,有意識形態(tài)解構論,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劍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意在削弱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如孫帥提出歷史虛無主義打著所謂的“去意識形態(tài)”的旗號,提出進行學術研究要與意識形態(tài)保持距離,其自身卻帶有極其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訴求,所宣揚的觀點皆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悖;其真實意圖在于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從而將自身所秉持的觀點標榜成唯一合理的存在[20]。
歷史虛無主義近些年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和愈加多樣的形式逐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讓人防不勝防。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沉渣泛起,學者們加強了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分析與批判,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應對對策。首先,有學者從思想認識和方法論維度出發(fā),認為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牢固樹立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如杜玥認為,對待歷史虛無主義要從“破”和“立”兩個角度出發(fā),堅持破立并舉,以“立”攻“破”?!傲ⅰ本褪且獦淞v史唯物主義這個批判性武器,“破”即使用歷史唯物主義去駁斥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謬理論,從而更加堅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1]。又如劉亞男、王振波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所秉持的是形而上學的歷史認知,以主觀隨意替代客觀規(guī)律,與歷史唯物主義明顯相悖。因此,必須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立場、觀點、方法進行徹底地批判與駁斥[22]。其次,有學者從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角度進行思考,認為應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做好意識形態(tài)相關工作,堅決維護好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筑牢意識形態(tài)的防御陣地。如陳松友、盧亮亮提出要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思想,將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作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抓手。只有建設好、維護好、發(fā)展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才能更有效地將歷史虛無主義從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祛除[23]。又如孫旭紅、夏葉從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三個層面展開,對加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做出了分析: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強化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二是,以關心人民群眾內(nèi)在需求為中心,夯實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物質(zhì)基礎;三是,加強中國共產(chǎn)黨的紀律性和廉潔性建設,維護好建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主體。[24]再次,有學者以學術研究為切入點,認為應當加強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學術探討,批判其偽科學的邏輯架構,澄清其唯心主義的理論基礎,匡正其歪曲的歷史事實,使其失去學理性的依據(jù)。如仰義方指出歷史虛無主義以唯心主義為理論根基,以主觀任意虛構與拼湊歷史,遮蔽了歷史真相;所以,要通過學術研究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基點,以歷史事實和客觀規(guī)律為依據(jù),對其進行堅決而又徹底地批駁,揭露其錯誤的理論基礎,揭穿歷史虛無主義的騙局[25]。最后,有學者從網(wǎng)絡媒體的視域進行審思,認為需要加強對網(wǎng)絡場域歷史虛無主義的治理,完善網(wǎng)絡體系治理的體制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網(wǎng)絡空間環(huán)境。如陳永剛從依法治網(wǎng)、強根固基、強化宣傳三個角度出發(fā),對抵御網(wǎng)絡空間的歷史虛無主義提出了幾點應對措施:一是,需要依法加強網(wǎng)絡治理力度,提升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執(zhí)法力;二是,要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力;三是,做強正面宣傳,建立網(wǎng)絡傳播話語模式,增強網(wǎng)絡輿論引領力。[26]
隨著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力度和覆蓋范圍的逐步擴展,國內(nèi)學者逐漸注重開展歷史虛無主義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響的相關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抵御化解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重要使命?;诖耍咝R呀?jīng)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同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的重要戰(zhàn)略陣地。因此,需要對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
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嚴峻地挑戰(zhàn)。學界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響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主流文化演變說,認為歷史虛無主義試圖通過傳播自身文化價值觀去消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揚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如林常清指出歷史虛無主義通過校園文化的傳播,宣揚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相悖的普世價值觀和形而上學方法論,意在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內(nèi)容,削弱高校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文化的認同,誘發(fā)信仰危機[27]。第二,有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說,認為歷史虛無主義否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存在的理論基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干擾。如陳君、王娟認為歷史虛無主義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chǎn)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瓦解了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擾亂了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念,給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帶來了極大地挑戰(zhàn),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環(huán)境[28]。第三,有片面夸大矛盾論,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罔顧現(xiàn)實在高校中片面宣傳和擴大社會矛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中傳播的偽裝性極強,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引領作用。如楊軍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擅長于挖掘細節(jié)、放大錯誤。目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會揪住目前的現(xiàn)實問題不放,片面夸大問題嚴重程度,并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脫離現(xiàn)實的虛假傳播,往往容易迷惑缺乏整體判斷力的高校學生群體,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29]。
另一方面,隨著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范圍的擴大和傳播形式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也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與重視。首先,有學者以“四史”教育為切入點,從課程教學的角度提出了相關對策,認為需要加強相關課程教學的重視力度,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水平。如李朝陽認為需要重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并對《綱要》課程改革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以提升其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其一,需要轉移教學重心,注重唯物史觀的培育;其二,需要加強教材體系的轉化,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不同側重點;其三,對于如何有效防范歷史虛無主義要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其四,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聯(lián)系,發(fā)揮雙向合力。[30]又如陳江江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需要注重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從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角度出發(fā)加強“四史”教育教學力度,并將唯物史觀教育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同時,要從提升教學的理論性、政治性、實踐性三個方面強化課程教學整體效果,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抵御歷史虛無主義[31]。其次,有學者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出發(fā),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虛無”。如張英、唐忠義認為必須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引領作用,同時,需要從三個方面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一,注重思政教育的開展要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其二,傳播優(yōu)秀校園文化和先進榜樣典型,以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其三,注重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有效利用各類紅色文化資源,強化學生的歷史認知。[32]最后,有學者從利用新媒體的角度出發(fā)提出應對對策,認為應當有效運用網(wǎng)絡媒體,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網(wǎng)絡陣地。如廖?;◤募訌姼咝>W(wǎng)絡媒體建設和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兩方面展開,提出了高校防范歷史虛無主義的有效對策。一方面,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托構建自媒體陣地,注重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媒介素養(yǎng),并強化對高校網(wǎng)絡媒體平臺的監(jiān)管;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好自媒體平臺,傳播好真實客觀的歷史史實,普及唯物史觀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網(wǎng)絡輿論環(huán)境。[33]又如楊萬賀、仁新玉認為網(wǎng)絡輿論環(huán)境較為復雜,需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采取措施祛除歷史虛無主義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其一,要明晰網(wǎng)絡媒介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固樹立歷史唯物主義,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安全;其二,要有效發(fā)揮高校思政課的教育引導作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fā)揮思政課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消解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其三,提升高校學生群體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幫助其錘煉自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侵蝕的能力。[34]
總體來看,國內(nèi)學界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成果頗豐。學者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zhì)內(nèi)涵、主要特點、現(xiàn)實表現(xiàn)、實質(zhì)危害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且細致的研究,使得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理論成果更加豐碩;為進一步強化歷史虛無主義的相關問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借鑒。但是,通過進一步的總結與分析,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進行強化與改善。
首先,研究內(nèi)容的深度有待挖掘。一方面,研究內(nèi)容呈現(xiàn)碎片化、零散化的狀態(tài)。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成果總體數(shù)量很多,但大部分的文獻觀點比較分散,研究的問題較為零碎,常常僅從某一角度入手進行分析研究,缺少整體性的研究。并且,專門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研究的專著數(shù)量偏少,整體的研究內(nèi)容缺少系統(tǒng)性,體系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研究內(nèi)容的基礎性理論底蘊欠缺。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論文數(shù)量固然很多,但是,其質(zhì)量良莠不齊;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對于已有理論、觀點的再翻譯、再加工,學理性不強,創(chuàng)新性不足。真正從基礎性層面進行深度理論分析和研究的不多,發(fā)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章數(shù)量占比偏少。其次,研究視野的廣度有待擴展。一方面,學者們分析歷史虛無主義的視角大多從宏觀視角出發(fā),從微觀層面展開的研究相對較少,針對特定領域如軍隊領域、影視領域等的研究相對不足。另一方面,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大多是放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背景之下,探討了其對中國近現(xiàn)代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各方面的影響;但是,很少有學者去思考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古代的歷史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對這一方面的研究較為匱乏。最后,研究方法的運用有待綜合。一方面,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相關研究大都只是從理論層面進行推敲,偏重于理論研究,但是,具體的實踐操作性不強,可行性不高。學者們對調(diào)查研究法的運用并不是很充分,缺少實地取證,對于歷史虛無主義在各個領域的傳播狀況、影響程度等缺乏直接資料的收集。另一方面,學者們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大多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歷史學等單個學科的視角出發(fā),跨學科研究的方法運用得還不是很成熟,缺乏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成果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整體性研究。
因此,根據(jù)國內(nèi)學術界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通過分析現(xiàn)階段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所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去彌補不足。
首先,在研究內(nèi)容方面。其一,要立足于歷史與現(xiàn)實兩個大視野,牢固樹立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總體、全局的角度出發(fā)深刻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時代發(fā)展大勢,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綜合性的整體研究,摒棄碎片化的研究方式,努力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增強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內(nèi)容的深度與厚度,構建學術研究統(tǒng)一體。其二,加強對歷史虛無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投入,進一步甄別其哲學基礎、邏輯脈絡、傳播路徑,強化研究的學理性根基,探尋其能夠造成深遠影響的社會心理契合點和文化理論基礎,鼓勵基礎性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避免“炒隔夜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其次,在研究視野方面。其一,樹立大歷史觀,從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明晰規(guī)律和趨勢,遵循規(guī)律、順勢而為,“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出因應的戰(zhàn)略策略”。其二,將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相結合。一方面,要統(tǒng)籌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既著眼大局,又注重細微;加強對歷史虛無主義在具體領域產(chǎn)生影響的分析與研究。另一方面,要樹立全局性的縱向歷史觀,既要看到歷史虛無主義對近現(xiàn)代史的影響,又要注重研究其對古代歷史的影響,體現(xiàn)近現(xiàn)代史和古代史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兩段歷史相互統(tǒng)一起來,共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
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其一,必須始終堅持唯物史觀?!耙灰渚V,萬目皆張”,唯物史觀是正確認識歷史和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只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才能厘清觀點言說的正誤,明晰歷史事實的真相,澄清歷史虛無主義導致的片面認識,有效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其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加強理論研究的同時,也要注重實踐性的開展;提升理論研究的現(xiàn)實可操作性,探尋理論與實踐有效契合的中介點,實現(xiàn)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其三,加強跨學科研究,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單個學科的視野,需要從多個學科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學術問題,綜合借鑒各門學科知識,發(fā)揮出多學科的強大合力,達成學科之間的跨界合作。
[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J].中共黨史研究,2013(9):5-9.
[2] 喬茂林,劉旸.習近平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結構與啟示[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1(1):41-47.
[3] 陳春琳.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新動向及其新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4):106-110.
[4] 秦正為.問題與對策:全面透診歷史虛無主義[J].甘肅理論學刊,2016(1):51-56.
[5] 周良書.中國共產(chǎn)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考察[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7(2):47-55,157.
[6] 潘莉,梅榮政.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表現(xiàn)、特點及其危害[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5):24-29,2.
[7]梁柱.歷史虛無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36.
[8] 鄭師渠.當下歷史虛無主義之我見[J].歷史研究,2015(3):13-17.
[9] 楊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興起、實質(zhì)、危害與抵制[J].湖北社會科學,2017(8):5-10.
[10] 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xiàn)[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120-128.
[11] 楊建義.歷史虛無主義的網(wǎng)絡傳播與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10-114.
[12] 栗蕊蕊,閆方潔.歷史虛無主義的網(wǎng)絡話語表征與邏輯陷阱[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89-93.
[13] 姜迎春.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成因、表現(xiàn)及其危害[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30(5):38-42.
[14] 楊龍波,季正聚.歷史虛無主義的流變邏輯及其新表現(xiàn)[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4):43-48.
[15] 蔣國棟.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若干新表現(xiàn)[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2):65-69,108.
[16] 侯麗羽.論歷史虛無主義對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危害及應對策略[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8(1):7-13.
[17] 劉書林.歷史虛無主義在當代社會主義國家泛濫的深刻教訓[J].理論探索,2016(1):64-69.
[18] 譚向陽,閻占定.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評析與現(xiàn)實對策[J].理論月刊,2015(6):17-21.
[19] 葛玉良,張曉娜.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6):73-75.
[20] 孫帥.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邏輯悖論[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9,4(8):72-78+95.
[21] 杜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批判歷史虛無主義中凝聚共識的百年實踐與經(jīng)驗[J].思想教育研究,2021(1):71-76.
[22] 劉亞男,王振波.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和人民“四個選擇”的全面解構及其治理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88-93.
[23] 陳松友,盧亮亮.批判與反制: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雙重路徑——學習習近平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J].思想教育研究,2020(4):85-90.
[24] 孫旭紅,夏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新時代國家認同的消解及其糾治進路[J].理論導刊,2020(10):91-97.
[25] 仰義方.新媒體環(huán)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點與應對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1):83-87.
[26] 陳永剛.網(wǎng)絡空間歷史虛無主義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影響及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4):116-120.
[27] 林常清.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5):73-77.
[28] 陳君,王娟.新媒體環(huán)境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3):30-32.
[29] 楊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高校師生的現(xiàn)狀、原因和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60-63.
[30] 李朝陽.深化“綱要”課教學改革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滲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26-29.
[31] 陳江江.高校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路徑選擇[J].傳媒,2020(22):84-86.
[32] 張英,唐忠義.高校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87-89.
[33] 廖海花.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路徑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5):74-77.
[34] 楊萬賀,任新玉.新媒體環(huán)境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11-13.
Review and Approach: A Review of Domestic Historical Nihilis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ANG Chen
(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Anhui, China )
Historical nihilism is an erroneous trend of thought with political inclination. It spreads widely and is extremely harmful.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ticeably increased their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have continued to emerge.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nihilism document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nihilism research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discipl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topics, the autho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are sorted out, and then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re sorted out. Related research hotspots such as manifestations, substantial hazard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t preliminarily summariz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vis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rrective approaches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historical nihilism research.
Historical nihilism, ideolog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terature review
D64
A
1673-9639 (2021) 03-0068-10
2021-05-06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特別委托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研究”(2020MYB047)。
王 晨(1996-),男,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薛 嬌)(責任校對 張鳳祥)(英文編輯 田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