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寧,潘 燕(通訊作者)
(南通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病理科 江蘇 鹽城 224000)
胃癌屬于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嚴重威脅了人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而胃癌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與癌基因表達失調等存在密切關聯。伴隨現代醫(yī)學科技水平的提高,胃癌臨床研究也進入全新階段,特別是診治與預后判斷等方面,進展顯著。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為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加快形成腫瘤微血管速度,且實體瘤生長與轉移等也會加快[1]。臨床中對惡性腫瘤與預后判斷的主要指標就是形成的腫瘤血管。由此可見,對胃癌診斷與病理檢查中應用分子腫瘤標志物檢測的價值展開深入研究與分析十分有必要。
選擇我院2017 年7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胃癌患者、良性病變患者各96 例,將其胃黏膜組織作為統計對象,分別命名為實驗組、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男62 例,女34 例,年齡43 ~72 歲,平均年齡(57.53±1.54)歲;實驗組患者男68 例,女28 例,年齡45 ~72 歲,平均年齡(58.55±1.49)歲?;颊叱浞种獣郧彝鈪⑴c此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針對全部患者檢測分子腫瘤標志物期間,需遵循常規(guī)方式對胃癌組織標本進行提取,并使用采集胃癌組織標本創(chuàng)建石蠟切片,經脫蠟水處理與抗原修復后,封閉處理胃黏膜組織特異性位點,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一抗滴入到胃黏膜組織當中,并在4℃條件下放置樣本并過夜,并在室溫條件沖洗,將生物素標記二抗滴入其中,在37℃條件下孵育35 min,并在室溫下沖洗。隨后進行二氨基聯苯顯色處理,經5 min 反應后借助蘇木素染色處理,經5 min 后沖洗,通過對鹽酸酒精使用分化處理樣本3 s,沖洗過后使用溫水浸泡并反藍30 min,分別選擇濃度為75%、85%、95%與100%乙醇溶液沖洗脫水處理,在二甲苯溶液中浸泡5 min,創(chuàng)建中性樹膠封片[2]。若細胞胞質內部存在棕黃色或是棕褐色顆粒,即可診斷成陽性細胞。
(1)對比分析兩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表達率。
(2)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胃癌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轉移關系進行評估。
數據應用SPSS 23.0 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VEGF 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EGF 陽性表達率對比
高分化、中分化胃癌患者VEGF 陽性率低于低分化、黏液腺癌的VEGF 陽性率,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表2 不同分化程度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率對比[n(%)]
Ⅰ~Ⅱ期胃癌患者的VEGF 陽性表達水平低于Ⅲ~Ⅳ期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分期胃癌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率對比[n(%)]
胃癌淋巴結轉移患者VEFG 陽性率高于未轉移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轉移與未轉移胃癌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率對比[n(%)]
近年來,科學家們利用各種技術,從組織、細胞和體液中發(fā)掘出一大批與腫瘤病變相關的分子標志物,如易感基因、致癌/抑癌基因、微R NA、長鏈非編碼R NA、環(huán)狀R NA、癌胚活性蛋白及代謝產物等。臨床上也已將這些分子標志物用于腫瘤高危人群的篩查、原發(fā)腫瘤的早期診斷、良性和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腫瘤惡性程度的判斷、藥靶、治療敏感性或耐藥性的評估以及腫瘤復發(fā)與預后的預測和干預等。在胃癌生長、浸潤與轉移過程中,參與的因子與分子主要包括生長因子及其受體、細胞因子、端粒與端粒轉移酶、細胞黏附分子等。
(1)生長因子及其受體、細胞因子。通常,胃癌細胞經自分泌與旁分泌會形成大量生長因子,會加快細胞生長速度,且在降解細胞外基質以及促進血管生成方面更容易使腫瘤發(fā)生與增殖。而且,表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以及轉化生長因子均和胃癌侵襲深度、預后不理想等存在直接關聯。其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家族成員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 和胎盤生長因子。目前通過抗血管生成治療癌癥和其他疾病的策略,主要集中在調控VEGF 及其受體的信號通路上,并已公認是一種有效的抗癌方法。雷莫蘆是一種抗VEGF-R 2 的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其活性受到VEGF 的抑制,雷莫蘆單抗單一使用或與紫杉醇聯合使用,在臨床實踐中具有抗腫瘤作用[3],因此,VEGF-D 有可能成為一種預后判斷的胃癌分子標志物。
(2)端粒與端粒轉移酶。在維護端粒方面,一般需借助端粒末端轉移酶活性對細胞永生以及腫瘤發(fā)生的參與加以誘導。其中,在絕大多數腫瘤中均存在人端粒酶逆轉錄酶的表達,這和腫瘤分期并不存在關聯。而端粒保護裝置1 則屬于端粒末端的鏈接蛋白,是端粒結構帽子,同樣可經染色體末端對端粒酶進行滋養(yǎng)。在進展期胃癌當中,端粒保護裝置1 表達水平相對較高。為此,端粒保護裝置1 同樣被當做進展期腫瘤標記物的一種。
(3)細胞黏附分子。對細胞形態(tài)調節(jié)以及細胞深入抑制方面期間,上皮細胞鈣粘蛋白E 的作用十分關鍵。通過諸多研究表明,上皮細胞鈣粘蛋白E 屬于獨立性預后因素。在胃癌預后判斷中,上皮細胞鈣粘蛋白E 可溶纖溶酶是常見的標志物。另外,CD44 為細胞黏附分子,其外顯子6 高低表達比較證實其具有一定生存優(yōu)勢。而CD44 外顯子9 表達則和腫瘤轉移以及侵襲存在密切聯系,和腫瘤死亡率的關聯也十分緊密。S100 蛋白家族即鈣結合蛋白家族,通過結合鈣離子即可在人體內發(fā)揮其生物學功能。在研究成果中可知,S100 蛋白在腫瘤增生異常、進展以及侵襲轉移等過程中作用突出[5]。
胃癌屬于惡性腫瘤,且病死率較高,在我國胃癌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均位居首位,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在腫瘤生長期間會向遠處轉移,而此表現會嚴重危害腫瘤患者。腫瘤遠處轉移的過程同樣包括多因素與多步驟,其生長、浸潤與轉移中腫瘤血管占據關鍵地位。對于胃癌患者而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血管生成因子中的作用最明顯。腫瘤患者的新生血管形成過程中,內皮生長因子作為中心性調控因子存在,且其結構保守性特征明顯,通過二聚體的形式存在。而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為特異性有絲分裂原,更有利于內皮細胞生長以及血管生成,可有效增加血管的通透性。除此之外,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也能夠使血管內的物質泄露,進而為患者血管內皮遷移以及細胞轉移提供必要基質。
綜上所述,診斷疑似胃癌患者過程中,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進行檢測,具有重要價值,且胃黏膜組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率和胃癌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轉移相關,通過檢測VEGF 有利于對胃癌高危群體進行篩查,以便采取措施預防,有利于胃癌診斷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