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的三吳與書法

2021-07-16 14:22高明一
中國書畫 2021年5期
關鍵詞:王世貞文徵明董其昌

◇ 高明一

祝允明《書述》是明代書法史重要文獻,該文條述明初至弘治時期重要書家,列舉不少成化以來的吳門先輩,在明初云間書法氣勢當盛之際,為吳門書法的興起埋下了伏筆。祝允明之后,活動于嘉靖時期的文徵明與諸弟子雖頗有影響力,然在文化的發(fā)言權上,則以同出吳門的文壇盟主王世貞為首,其見解確立了吳門為明代書法的代表。王世貞《三吳墨妙卷跋》提到“國朝書法盡三吳”,“自建康至云間以南,皆吳也”,所舉書家籍貫,依人數多寡依次有:江蘇的蘇州、松江、南京、太湖周邊、揚州與浙江寧波等處?;顒佑诩尉笗r期的昆山人歸有光撰《三吳水利錄》,卷四附有《三江圖》,(圖1)據圖便知所謂“三吳”即是以太湖流域為中心,淞江、浙江流域所含括的范圍,故可理解王世貞《三吳墨妙卷》為何包含了浙江寧波。此次“三吳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書法”展覽,分成四個單元“啟示與醞釀”“吳門四家”“天下法書歸吾吳”“周邊的挑戰(zhàn)”,呈現15世紀后期到17世紀初期這百余年間吳門書法興衰的過程。展區(qū)分配以時間為軸向,不同時段有其突出的面向,觀者借此可以了解一個書派的形成、興盛、沒落與面對的挑戰(zhàn)。與此相應,本文的四個主題亦按時間先后,依序是:“大草·成化:吳門與北京”“臨帖·傳承:祝允明與王寵”“友朋·弟子:以文徵明為中心”“流派·主盟:王世貞與董其昌”。選介的部分展品已有翔實圖說,本文旨在銜接展品間的關系使之形成脈絡,達到提綱挈領的書史陳述。

一、大草·成化:吳門與北京

活動于唐玄宗時期的張旭,因其醉酒與癲狂,故稱“張顛”。他所創(chuàng)造出驚奇變化的草書,稱為顛草。張旭之后的僧懷素于唐代宗大歷年間在長安活動,京城文人賦詩塑造出“狂僧”形象。之后,善草書的禪僧獲得皇帝的賞賜及榮寵,草書僧的書風普遍為“顫掣飛動”“豪放”“縱逸”的樣貌〔1〕?!翱癫荨币辉~最早出現在南宋陸游(1125—1210)《胸次郁郁偶取枯筆作狂草遂成長句》詩題,明代則將狂草形容張旭、懷素的草書。奔放的大草是明代的特色,且樣貌多種,無法用狂草概之,故本文稱之“大草”,為此次展覽的主要特色之一。明憲宗成化時期(1465—1487)的大草頗為鮮明,而懷素《自敘帖》(臺北故宮本)亦于此時始有記錄。成化十四年(1478),徐泰(1429—1479)以所藏《自敘帖》請吳寬(1435—1504)題跋,吳寬亦曾摹《自敘帖》,惜未傳世〔2〕。沈周(1427—1509)有《觀徐士亨所藏懷素〈自序〉真跡吳匏庵許摹寄速之》一詩,徐士亨即是徐泰,沈周詩中結尾提道:“季子肯拓致,我詩系其尾。南州肯勒石,萬本播不已。不然此紙者,孤注安足倚?!薄?〕即吳寬若肯摹拓《自敘帖》,沈周愿意題詩于摹本之后,若能刻于石上,就能化身千萬。不如此,這《自敘帖》真跡孤本,將有消失的可能。

沈周姻親劉玨(1410—1472)的大草《李白草書歌行》卷與徐有貞(1407—1472)草書《水龍吟詞》軸,都書于成化初期,年代早于臺北故宮本《自敘帖》的面世,而書風卻有意外之合。劉玨《李白草書歌行》卷款書:“成化戊子七夕前二日,燕集于勘書樓。惟時出此紙索拙書,遂乘醉,草此復之。”可知此次雅集的時間在成化四年(1468)七月五日,地點在勘書樓,受贈者為“惟時”,即沈周長子沈云鴻(1450—1502)?!翱睍鴺恰钡闹魅藶樯蛟气櫟嫩訋熤茏诘?,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沈周大字《化須疏》,周宗道即主角之一。劉玨為沈周老師,更重要的關系是劉玨長子劉正娶沈周的二妹,即沈云鴻的姑媽。十九歲的沈云鴻正是少年才俊,時年五十九歲的劉玨,借由書寫《李白草書歌行》來表達對孫輩的激賞與期待〔4〕。書風同于《李白草書歌行》的,尚有《楊基詩》軸(上海博物館藏)與《為方庵翰林起復作草書詩》軸(故宮博物院藏),書寫時間均早于《草書歌行》兩年,若未見過《自敘帖》,劉玨很難臆造這樣的書風。劉玨還有個收藏家的身份,吳寬題沈云鴻所藏《元諸家墨跡》曾說:“近歲號能鑒賞書畫者,吾蘇有劉僉憲廷美,華亭有徐正郎尚賓……大江之南稱收蓄之富者,莫敢爭雄焉?!薄?〕雖說文獻上沒有劉玨見過《自敘帖》墨跡本的記載,他可能見過類似書風并曾加臨習。

徐有貞草書《水龍吟詞》軸款書:“右同侗軒大參、完庵僉憲諸老同游靈巖,詞填《水龍吟》,書似石田親家,天全?!倍避幖醋n?,完庵即劉玨。祝顥、徐有貞分別為祝允明的祖父與外祖父。徐有貞侄孫女嫁給沈周兒子沈云鴻。祝允明《跋為葛汝敬書武功游靈巖山詞后》回憶道:“外祖武功公為此游、此詞時,允明以垂髫在側。”〔6〕“垂髫”多指八歲以下男童,祝允明生于天順四年(1460),故《水龍吟詞》書寫時間約在成化元年至四年(1465—1468)。徐有貞的書風,王世貞《徐天全詞》提到“皆從真楷來,故落筆不茍,而點畫所至,深有意態(tài)。非若今人不識歐虞,徑造顛素,為無本之學也”,《徐天全二札》又說“真書法歐陽率更,而加以飄動,行筆似米南宮,狂草出入素旭,奇逸遒勁”〔7〕。徐有貞的傳世書跡,夏昶《瀟湘風雨圖》(故宮博物院藏)有其題跋,寫于正統(tǒng)十四年(1049),一派趙孟頫樣貌。王世貞搜輯的《三吳墨妙卷》中,有徐有貞景泰元年(1450)書《太和登祀賦》,風格轉向米芾??癫輵切煊胸懲砟甑呐d趣,《水龍吟詞》軸鈐有“東海徐元玉父”“省齋”“武功”三方標準印?!皷|海徐元玉父”見于沈周早年《桃花書屋圖》(國家博物館藏)上徐有貞的題詩,以及徐有貞致韓雍(1422—1478)《別后帖》(故宮博物院藏)。“省齋”“武功”二印,見于徐有貞《有竹居歌》(上海博物館藏),“有竹居”為沈周別業(yè)〔8〕,故《水龍吟詞》軸是徐有貞難得的傳世狂草墨跡。

成化時期,北京是吳門之外大草書家活躍的又一中心。成化十四年進士、嘉靖元年(1522)任刑部尚書的林?。?452—1527)《跋張東海小草千文》云:

成化間,張汝弼東海、卲文敬半江、蕭文明海釣皆以草書名。半江、海釣皆自謂當北面東海,一時學書群宗焉。東海天趣逸發(fā),筆力豪宕,其大幅尤佳,小書未盡其妙也。詩信筆可傳播,偉然一代人豪,為時宰所忌,僅知南安?!?〕

文中提到的張弼(1425—1487),字汝弼,號東海。江蘇華亭人。成化二年(1466)進士;邵珪(1440—1488)字文敬,號半江。江蘇宜興人。成化五年(1469)進士;蕭顯字文明,號海釣。江西吉安人。成化八年(1472)進士。從成進士的時間來看,林俊記錄的是京中聽聞成化八年以后的事。明晉府世子朱奇源(1450—1501)奉其父晉莊王朱鍾鉉(1428—1502)之命,于弘治九年(1496)在山西太原刻《寶賢堂集古法帖》十二卷,活動于成化時期的明代書家中僅錄張弼一人。(圖2)該法帖刻成距離張弼離北京已有二十年,可見其書名之盛。邵珪、蕭顯二位書跡尚存,但在明代書史論述中幾乎消失。吳寬《祭邵文敬文》提到“君之于書,其視晉人,不必大令,博仿旁摹,跡麗而奇,偏工草圣”〔10〕??梢娚郢暽贫囿w,以草書為工。此次展覽中邵珪《赤壁賦》卷寫于弘治元年(1488)舟行毗陵時〔11〕,邵珪《毗陵留別陸諭德》有云:“長歌一曲薊門行,莫遣東風識此情。乞祿養(yǎng)親須就仕,棄家為郡亦求名。黃梅雨腳春耕及,滄海潮頭晚渡平。回首廟堂多愧負,格天勛業(yè)待經生?!薄?2〕可知此卷《赤壁賦》書于邵珪從家鄉(xiāng)宜興出發(fā),途經毗陵,往浙江任嚴州太守之時。

當時北京尚有另一類型書家:殿閣書辦官。殿閣指文華殿與內閣,沈德符(1578—1642)《萬歷野獲編》卷九《內閣 兩殿兩房中書》云:

文華殿本主上與東宮講學之所?!渲袝咳胫闭?,稱天子近臣,從事翰墨,如閣臣王文通以永樂甲榜翰林修撰供事文華殿。宣德年間,沉度已正拜翰林學士,沉粲已官右春坊右庶子,尚結銜“文華殿書辦”。李應禎自乙科入官太仆少卿,其稱亦然?!?3〕

文林《南京太仆少卿李公墓志銘》記載李應禎成化元年(1465)拜中書舍人,尋召直文華殿。八年抗詔寫佛經,被廷杖幾死,罷文華殿直,次年乞歸〔14〕。展覽中李應禎《懷慶府同知查君墓志銘》款書結銜“奉議大夫南京兵部職方郎中”,這是他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始任之職。目前未見李應禎結銜文華殿的書跡傳世,但展覽中張駿兩件大草《桂宮仙詩》《思補堂詩》均署“文華殿直中書”。張駿字天駿,號南山。江蘇華亭人。和張弼、李應禎同為景泰四年(1453)舉人,成化元年(1465)亦與李應禎同任中書舍人,次年同入直文華殿。正德元年(1506)致仕時〔15〕,陸深(1477—1544)贈序云:

皇帝、青宮之臣最舊者,宜莫如南山先生焉。先生起家中舍,明年召直文華殿,累遷至光祿寺卿,四十有余年矣。中間嘗佐天官、參大藩、登容臺,實未嘗去文華一日也?!?6〕

可見張駿雖任多職,最后“登容臺”,即禮部尚書,但一生都擔任文華殿直。其大草《桂宮仙詩》軸是一首祝賀兼贈別詩,款書:“右《桂宮仙》一曲送瞿起東南還,先賀秋闈之捷也?!宾钠饢|無考,“秋闈”指鄉(xiāng)試,此書當作于成化二年到十年之間(1466—1474)?!豆饘m仙詩》有章草遺意,書風遙接宋克,與沈粲也相當接近。沈粲于永樂十年(1412)擔任中書舍人,后任大理寺少卿,正統(tǒng)十四年(1449)致仕。他歸鄉(xiāng)四年,此時的張駿二十余歲,剛好是流風所及。

另一件張駿大草《思補堂詩》軸,書于成化十五年(1479),署“文華殿直中書、進階奉訓大夫、吏部尚書員外郎”,即陸深所云“佐天官”時期。受贈者畢玉早字廷璽,晚字舜修。江蘇淮安人。進士出身,天順年間擔任河北曲陽縣令,在官廳“燕居之所”建思補堂。成化元年(1465),畢玉奉養(yǎng)老父畢升而選擇歸隱。四年(1468)父親去世,張駿作《思補堂詩》,詩意強調盡孝,以及鄉(xiāng)間閑云野鶴的生活情趣。陸深《送光祿卿張南山先生致政序》記載“少聞吾松有二張先生者,博學洽聞,人望也。蓋謂東海公與先生爾”,張駿少張弼二歲,二人相識?!端佳a堂詩》軸書風與張弼《蝶戀花詞》(故宮博物院藏)非常接近,若不署款,幾乎不辨。(圖3)陸深序中稱張駿“工書翰、富文藻,長箋大幅幾遍海內,人爭寶愛之,雖兒童婦女,皆知有先生焉”〔17〕,然祝允明《書述》于張駿的評價卻極為不堪:

圖3 [明]張弼 蝶戀花詞軸 148cm×59.4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釋文:鐘送黃昏雞報曉,昏曉相催,世事何時了。萬古千秋人自老,春來依舊生芳草。忙處人多閑處少,閑處光陰,能有幾個人知道。獨上小樓風云杳,天涯一點青山小。

洎乎近朝,稱如黃翰、二錢、張汝弼,皆松人也。……張公始者尚近前規(guī),繼而幡然飄然,雖名走海宇,而知音歎駭。今且以人而重,與黃人行伎俱下,非吾徒也。又有天駿者,亦侍婢學夫人,咄哉!樵爨廝養(yǎng),丑惡臭穢,忍涴齒牙,恐后時或得其名失其跡,妄冒誤人?!?8〕

祝允明如此惡評,得從張駿“文華殿直中書”身份來看?!胺参娜A殿書辦,例以善書監(jiān)生儒士選補,食糧三年,司禮監(jiān)題送吏部授職?!薄?9〕司禮監(jiān)為“十二監(jiān)”之首,皇城內設有中書房,有掌房官一員“系司禮監(jiān)監(jiān)工年老資深者挨轉專管,文華殿中書所寫書籍、對聯(lián)、扇柄等件,承旨發(fā)寫,完日奏進御前”〔20〕。故張駿和太監(jiān)關系甚深?!睹魇贰穭㈣緜饔涊d正德二年(1507)李東陽(1447—1516)進呈《歷代通鑒纂要》,司禮監(jiān)宦官劉瑾(1451—1510)誣謄寫不謹,“命文華殿書辦官張駿等改謄,超拜官秩,駿由光祿卿擢禮部尚書”。時張駿已致仕,又被啟用授禮部尚書,而該職在成化、弘治以后,均以翰林院出身的儒臣擔任,張駿在劉瑾威勢下就任,但隨即請辭,得以壽終。劉瑾覆敗,亦未受累。祝允明《書述》影響甚大,然借展覽中的張駿兩件大草,可將宋克大草在松江的影響延續(xù)至成化時期,并且過渡到張弼的大草,形成一條有序的風格脈絡。

二、臨帖·傳承:祝允明與王寵

活動于成化至嘉靖初年的祝允明,擺脫明前期取法近人的習氣,取徑古帖。嘉靖四年(1525)楷書《臨米、趙〈千文〉、〈清凈經〉冊》(故宮博物院藏)款識云:

吾性疏體倦,筆墨素懶,雖幼承內外二祖懷膝,長侍婦翁杖幾,俱令習晉唐法書,而宋元時帖殊不令學也。然仆每觀米、趙二公書,則又未嘗不臨文欣羨,及援筆試步,亦頗得形似焉。(圖4)

圖4 [明]祝允明 楷書臨米、趙《千文》、《清凈經》冊 故宮博物院藏

祝允明最初受祖父祝顥、外祖父徐有貞以及岳父李應禎的教導,專學晉唐法帖,諸長輩去世后,始涉宋元書跡。李應禎卒于弘治六年(1493),祝允明時三十四歲,然祝允明書于弘治三年(1490)的《祖允暉慶誕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風有黃庭堅樣貌,(圖5)以此為準,則祝三十歲前專主晉唐,此后始涉宋人。弘治七年(1494),三十五歲的祝允明《臨魏晉唐宋諸家帖冊》(上海博物館藏),其中《澄心堂紙?zhí)放c《元日明窗帖》原跡分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及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圖6)其上均有活動于南京的收藏家黃琳印鑒〔21〕。展覽中祝允明書于弘治十五年(1502)七月的《鶯花洞天記》,即寫贈黃琳者,頗有趙孟頫行書風貌,趙氏的影響,較早還見于祝氏弘治八年(1495)所書《在山記》(臺北故宮藏)。(圖7)

圖5 [明]祝允明 祖允暉慶誕記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6 [明]祝允明 《臨魏晉唐宋諸家帖冊》(左)與原跡《澄心堂紙?zhí)贰对彰鞔疤罚ㄓ遥┍容^。臨作上海博物館藏,原跡分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圖7 [明]祝允明 在山記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正德時期,祝氏行書以米芾為主,展覽中的《致王觀五札冊》與《北邙行》是其代表?!吨峦跤^五札冊》內容多樣,舉凡作文、呈字、問事、借《蘇州府志》與醫(yī)書《千金翼方》、借銀杯以充場面,無所不包。稱謂親家,關系深切。王觀有子二,長子王穀禎,娶祝允明女;次子即王穀祥。王觀(1448—1521)字惟颙,初號杏圃,因名醫(yī)吳天爵饋贈一鶴,更號款鶴。家世業(yè)醫(yī)吳中,成化二十二年(1486)徵入太醫(yī)院,不久以父喪守制不復出。李日華(1565—1653)《味水軒日記》卷四記載曾見唐寅《款鶴先生圖》,有一“髯者,據案于高山流瀑之下,一鶴延頸而前,若相款語”,后有沈周、陳沂、朱應登、顧璘等十人題詩,此畫現藏上海博物館,然僅剩沈周題詩〔22〕?!侗壁小穬任耐谧T拭餍袝浬虮嬷对姾簿?北邙行》(臺北故宮藏),(圖8)后者寫于弘治九年(1496),有趙孟頫風調。前者則接近于《詩翰卷》中書于正德元年至二年間(1506—1507)的《丹陽曉發(fā)》(圖9)《楊柳花》《虞姬曲》諸篇〔23〕。

圖8 [明]祝允明 詩翰卷·北邙行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9 [明]祝允明 詩翰卷·丹陽曉發(f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展覽中有兩件祝允明晚年臨書:正德十五年(1520)行書臨《集王心經》與嘉靖五年(1526)小楷《臨黃庭經》,雖是臨書,然頗有變化?!栋闳舨_蜜多心經》寫于江蘇句曲的崇明僧舍,緣是發(fā)現“大宋端拱元年戊子歲二月日雕印”的《金光明經》。此版本同于江蘇江陰縣北宋瑞昌縣君孫四娘子墓所出土的端拱元年漢文刊本《金光明經》四卷〔24〕,亦即藏經紙。藏經紙一般指浙江海鹽金粟寺抄寫佛藏的用箋,又稱金粟山藏經紙,約造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明代中葉始為文人大量使用〔25〕。此次展覽中,用藏經紙書寫的作品有:文徵明《友梅圖》及行書《中秋詩》、陳淳《草書千字文冊》、彭年楷書《閑居賦》及《歸田賦》。祝允明發(fā)現早于金粟山藏經紙的刻經,欲于佛經背面作書,但是“書詩詞,則嫌于褻;或書文,則吾儒之緒余又于釋典不同道”,于是“對摹《圣教序》之《般若經》一過,庶幾其以類而相從矣”,這即是孫過庭《書譜》所云“五合”之紙墨相發(fā)與偶然欲書。此卷曾為明末清初張孝思所藏,張氏題跋稱此書“真得典午流風”,是說此祝氏書跡具有晉人格調,推崇至極。

祝允明自二十七歲起就多次書寫《黃庭經》〔26〕,展覽中的嘉靖五年(1526)十月本應是最晚者,用“宋黃蠟箋本”。昆山魏希明(1502—1540)遠謁祝允明,乞書《黃庭經》,祝氏抱病為之臨書。魏希明字誠甫,號高墟。江蘇昆山人。祝允明嘗為作《高墟賦》。魏的妹妹嫁給歸有光(1507—1571),歸氏嗣為撰《魏誠甫行狀》。魏希明于嘉靖四年(1525)貢入太學,曾“購書數千卷,及古書法名畫。茍欲得之,輒費不貲”〔27〕。祝允明在款識中提到“誠父意極懇,且欲坐守急回”,祝以六十七歲,又抱久疾,執(zhí)筆半日寫一千三百余言,或與“當其窘時,黠者持少錢米,乞文及手書,輒與”不無關系〔28〕。祝允明曾見《黃庭經》河南開封周邸本、山西太原晉邸本與小解昌(缺字)本三本,自負小楷遙接前賢。然嘉靖初年,聞文嘉“手勒《黃庭》入石”,仍修書致意,或欲一窺真貌〔29〕。此冊《黃庭經》乃背寫全文,自家成熟風貌與原帖書風相互融合,形成一番奇趣,正如萬歷年間王穉登跋文中所言:“榘矱繩度中,而具豪縱奔逸意氣?!?/p>

祝允明《述行言情詩》為自運書風,全卷寸體草書,自跋“右鄙作五十首,寫似履吉先生,逼暮止此,期復盡之耳?!蹦藢戀浲鯇櫿摺!稇研翘眉肪砣小妒鲂醒郧樵娢迨住?,墨跡本錄前二十首??傮w看來,《述行言情詩》似是其一生寫照,用典甚多,語多隱晦,只有熟知祝氏經歷之人方可理解。祝允明長王寵三十四歲,書贈王寵,許為忘年交。兩人結識的記錄如下: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王寵在清賢堂觀祝氏楷書《東坡紀游卷》,后與祝允明追和王冕畫梅。嘉靖二年(1523)十二月,祝允明撰唐寅墓志銘,王寵書。嘉靖四年(1525)九月,祝允明為文嘉書《古詩十九首》,王寵于次年五月題跋稱:“祝京兆書,落筆輒好,此卷尤為精絕,翩翩然與大令抗衡矣,寵從休承處持歸,臨摹數過,留案上三月,幾欲奪之,以義自止。休承其再勿假人哉。”同年十二月,祝允明去世,王寵撰《祝公行狀》〔30〕。從祝、王交游來看,《述行言情詩》當為祝氏晚年書,與《古詩十九首》書風相同,此類風格亦見于正德十二年《仿李懷琳草書琴賦卷》(故宮博物院藏)〔31〕,(圖10)《曹子建詩冊》(上海博物館藏)〔32〕。(圖11)

圖10 [明]祝允明 仿李懷琳草書琴賦卷 故宮博物院藏

圖11 [明]祝允明 曹子建詩冊 上海博物館藏

王世貞《題王雅宜詩稿》《題王履吉贈何氏詩跋》將王寵書法分為三個時期:嘉靖六年(1527)以前為早期,此時是祝允明《述行言情詩》書風影響王寵的時期;嘉靖六年之后為書道已成的中期;嘉靖九年(1530)以后為晚期,直至三年后去世〔33〕。展覽中的《詩札四通》與《少陵廿五絕句》代表了王寵中后期的書風,前者書贈弟子朱浚明(字日宣),王寵稱其為侄,當為母系親屬。王寵的晚年,朱浚明侍奉最勤〔34〕。后者或書贈松江藏書家董宜陽(字子元),董從師同邑徐獻忠,肆力于古文詞。朱浚明與董宜陽于嘉靖十六年(1547)??獭堆乓松饺思?,這是今日得以重構王寵行跡與交友圈的重要依據?!对娫耐ā非岸ā稇呀鹩迷姟贰逗尉懊髻浹ピ姟穼懹诩尉噶?,后二通《三月九日,阻風清河,濁浪排空,殊悶悶,書短句寄日宣》《渡江后無山,至邳州始見下邳山,書寄日宣弟》寫于嘉靖九年,書風明顯有異。董、王交游始于嘉靖二年(1523),董宜陽父大理少卿董恬七十壽辰,王寵嘗作壽詩。嘉靖十年(1531)秋,王寵臥病,董宜陽曾過石湖越溪莊探望?!渡倭曦ノ褰^句》卷書于嘉靖九年(1530)冬日,彼時董宜陽或亦曾拜訪王寵,也有可能為王寵所寄贈〔35〕。在跋文中,王寵對于杜甫詩作充滿崇拜,這與他游于邊貢、顧璘之間,并力追七子有關。

王世貞《墨跡跋(下)·王雅宜書雜詠卷》提道:

友人王元肅云:履吉作此時,病已甚,然時時偃臥,以指畫腹。曰“祝京兆許我書狎主齊盟,即死,何以見此老地下?!薄?6〕

可見祝允明對王寵期待甚大,認為將來可以主盟書壇,不過病篤中的王寵自感有負祝氏期許。相比之下,吳門書家中文徵明得享高夀,弟子與再傳弟子可知有四十余位〔37〕,以致江南有“文氏一筆書”之稱。

三、友朋·弟子:以文徵明為中心

文徵明原名為文壁,字徵明。正德六年(1511)四十二歲時以字行,另字徵仲。展覽中的《云山圖及詩卷》,作于正德三年(1508)五月,時尚名文壁。友人黃云以白卷求取書畫,文徵明為錄詩作二十三首,并以米家山水法繪圖相贈,黃云稱其有米芾《海岳庵圖》遺意,并盛贊文徵明詩書畫三絕。黃云字應龍,號丹巖。江蘇昆山人。弘治中曾貢入太學,授瑞州府學訓導,卒年七十二〔38〕。有《黃丹巖先生集》十卷,今僅存前四卷。文徵明此作后有王世貞隆慶四年(1570)題跋:“應龍絕寶愛之,戒其后人勿為餅金懸購者所得。去六十年,而其諸孫強以留余,得厚直而去。”據此推知黃云生于正統(tǒng)五年(1440),卒于正德六年(1511),長文徵明三十歲。文徵明有詩《余為黃應龍先生作小畫久而未詩,黃既自題其端,復徵拙作,漫賦數語,畫作于弘治丙辰,距今正德辛未,十有六年矣》,弘治丙辰為弘治九年(1496),詩中有“得君品裁知增重,顧我聰明不及前”句,可知文徵明二十七歲即以品行端正得到黃云的賞識。

《詩卷》錄詩二十三首,后有曾任禮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李孫宸(1576—1634)崇禎七年(1634)的題跋:“今吳門刻翁《甫田集》俱遺未采。余曾得翁生平脫稿詩冊幾盈百首,亦無一首入集?!薄对娋怼诽岬接讶艘佬蛴校宏惔尽菭儯ㄗ执蚊?,?—1523,吳縣人)、陳鑰(字以可,1464—1516,陳淳之父)、鄭(太吉)、吳綸(字大本,1440—1522,宜興人)、方學(字日昇,無錫人)、趙(君澤)。詩中以陳鑰、陳淳父子所占最多,有:《陳氏西池納涼》《春日西齋對酒示陳淳》《陳以可餉蟹,書至而蟹不達》《以可為治小室于西偏,問名于余,為題曰假息庵》《溫蘭為陳淳借去不還》諸詩,《春日西齋對酒示陳淳》見于《文氏五家集》卷三《新正三日西齋對酒示陳淳》,且落有“乙丑”,為弘治十八年(1505),詩中有云:“顧茲一日長,屈置門生儔。淺薄晚無聞,奚以應子求。三年守殘經,一舉不能謀?!蔽尼缑饔诤胫?間多次未中應天鄉(xiāng)試,因年長十余歲而成為當時二十出頭陳淳的舉業(yè)師。展覽中《沈周、文徵明小像冊》,后有文徵明從外曾孫薛益于崇禎七年(1634)小楷《文先生傳》,文章為王世貞于隆慶二年(1568)所撰,提到文氏諸弟子:

先生門無雜賓客,故嘗授陳道復書,而陸儀部師道歸自儀部,委質為弟子。其最善后進者,王吏部穀祥、王太學寵、秀才彭年、周天球。而先生之二子彭、嘉亦名,能精其業(yè)。時時過從,談榷藝文,品水石,記耆舊故事,焚香燕坐,蕭然若世外。

張寰《白陽先生墓志銘》記載早年的陳淳得文徵明傳授,“古文、詞章、書法、篆籀、畫、詩咸臻其妙,稱入室弟子”〔39〕,與此可以呼應。展覽中陳淳山水畫《山前曉景》卷,后附陳淳嘉靖二十二年(1543)草書《自書詩》卷,有近人江兆申(1925—1996)題跋,跋文用典出于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四》,王世懋嘗問文徵明“道復嘗從翁學書畫耶?待詔微笑謂:吾道復舉業(yè)師耳,渠書畫自有門道,非吾徒也”〔40〕。嘉靖三十一年(1552),十七歲的王世懋首次拜謁八十四歲的文徵明,得到文氏所贈楷書〔41〕,這段對話應在此際,時陳淳已去世八年。

從文徵明的入室弟子到“非吾徒也”的轉折,與陳淳在父親陳鑰去世之后,和文徵明一度關系疏遠有關。據張寰《白陽先生墓志銘》記載,陳淳意尚玄虛,厭塵俗事,“興酣則作大草數紙,或云山、花鳥,兼張長史、郭恕先之奇,君自視亦以為入神也?!标惔緯ā白杂虚T道”與大草有極大的關系,而其書風頗見祝允明的影響。展覽中陳淳嘉靖二十三年(1544)大草《牡丹詩》可為晚歲大草的代表。另一件大草《前赤壁賦》,“道復”騎縫印有四處,文末無署名,卻鈐二方祝允明偽印,可見之前的商賈已將二人大草偷梁換柱。祝允明寫贈陳淳大草書《宋詞李調》卷(無錫博物院藏),款書“卅年前偶為韋富太史書宋詞,今夕白陽拈出相示,且欲更草書,遂從之,紙剩,補以李調”〔42〕,(圖12)祝允明《宋詞李調》與陳淳《前赤壁賦》若不細辨,確易混淆。

圖12 [明]祝允明 贊陳淳宋詞李調卷 無錫博物院藏

陳淳玄孫陳仁錫(1581—1636)《白陽公小記》中有段逸事,稱陳淳宴請文徵明,坐中有妓隨侍,文徵明表情嚴肅欲罷席,陳淳說:“文先生以某門下士,故禮法苦我邪?”對于文徵明的做法不以為然,且“自此絕不作細楷字”〔43〕?!凹毧睘槲尼缑魃瞄L的書體,王世貞曾說“文待詔以小楷名海內”〔44〕,在《有明三吳楷法序》中,他還曾強調吳人小楷的重要性:

書之有楷也,猶室之有棟也。其稱明者何?所載自洪武而至萬歷其人則明也。獨稱吳者何?吳人良于楷者也。稱三吳者何?舉吾郡而云間附焉。……吾郡之允明、若徵明、若寵,次之而克、而有貞、而應禎,又次之而初、而彭、而嘉諸君子,而皆無下駟也。……當德靖間,而吾吳之臨池者何寥寥也,然而允明鼓之、徵明吹之、寵舞之,蓋肩吳興而越莆田、雙井矣?!?5〕

文中所提的“吳興”是趙孟頫,“莆田”是蔡襄,“雙井”是黃庭堅,都是小楷名家,王世貞認為將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的小楷成就與趙孟頫并駕齊驅,而超越了蔡襄與黃庭堅。文徵明的小楷,其子文嘉提到“本《黃庭》《樂毅》,而溫淳典雅,自成一家”〔46〕。王世貞所收《三吳楷法冊》先為十冊,后輯為二十四冊,其中文氏子孫有兒子文彭、文嘉,外甥王同祖,孫子文肇祉、文從先,弟子有王寵、王穀祥、彭年、錢穀、許初、黃姬水、陸師道、周天球、王穉登等人〔47〕,此次展覽文氏門下小楷數件。文嘉(1501—1583)小楷《李白詩扇面》寫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內容為李白五言律詩二十八首,約一千余字,屬于自娛之作。王世貞《藝苑卮言 附錄三》說到“文博士彭、校諭嘉小楷,皆足箕裘,彭肉而圓,嘉俊而佻”〔48〕,這是以文徵明溫淳典雅的基準來比較。彭年(1505—1566)小楷《閑居賦與歸田賦》,書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贈予沉玄圃,同年錢穀繪《山居圖》、彭年書《山靜日長》書畫合璧卷贈沉玄圃(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彭年在款識中提到沉玄圃住在蘇州陳湖之西的車坊漾,“惟以壺觴文史自娛,若古之逍遙物外人。”《閑居賦》是西晉潘岳所作,總結三十年做官經歷,表現閑居的樂趣;《歸田賦》是東漢張衡所作,描寫田園山林和諧歡快;《山靜日長》為北宋唐庚作,描寫山居的悠閑,彭年選文而書,全是針對沉玄圃的山居特質〔49〕。

此次展覽中還有文氏父子信札諸封,文徵明《致顧璘札》談到顧璘前些日經過家鄉(xiāng)吳門時有事在身,離開時又不能餞別,深感抱歉。想不到顧璘屢次寫信問候,又贈以禮物,文徵明因病無法回復,希望見諒。隨后稱贊顧璘地方政績好,可與古人比肩。之后才是主旨,顧璘先前求字,他會寫完奉上。文徵明此札稱顧璘“太守”,即是知府,文徵明《故資善大夫南京刑部尚書顧公墓志銘》記敘二人相識于弘治八(1495)的應天鄉(xiāng)試,次年顧璘中進士。正德四年(1509)升河南開封知府,八年(1513)謫廣西全州知州,十一年(1516)任浙江臺州知府,隨升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顧璘《寄文徵仲》云:“儒林揮筆掩群賢,湖海傾心二十年 。藻鑒塵埃無伯樂,規(guī)模鄉(xiāng)國有顏淵。黃花別淚臨湖水,白雁鄉(xiāng)書斷楚天。山館窮愁欹枕日,拭君圖畫轉凄然?!薄?0〕將文徵明比喻成不遇伯樂的顏淵,稱贊其書法文章,看其之前所贈圖畫倍覺傷感,此詩寫作時間約在正德十年(1515),《致顧璘札》亦作于此際〔51〕。

文徵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去世,三年后文彭(1498—1573)服除入京,授順天府學訓導,約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擢北京國子監(jiān)學錄〔52〕。文彭《致朱朗札》寫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四月,剛任順天府學訓導。信中提到和朱朗相別一年,得知其母親與正室相繼去世,由于身在遠處,無法致意為歉。轉入主旨,求朱朗代筆,一年前寄有長冊數幅,此次再寄畫絹六幅,青綠、水墨、淺絳不拘,因為“京中士夫但欲求畫,無以應之”,強調“不可十分草草”,“佳者又不知,而太簡略者則又以為不佳耳”!朱朗原與文嘉交游,后入文徵明門下習畫而成為代筆者〔53〕,嘉靖十九年(1540),文彭、文嘉、周天球、朱朗、錢穀等人共赴蔡叔品處舉行雅集,而文嘉、錢穀、朱朗三人合作畫《藥草山房圖》,此畫現藏上海博物館〔54〕。此時距文徵明去世,朱朗代筆約有二十年,文彭深知朱朗的重要。信札后段提到在北京與“顧氏昆玉、羅小華、王九曲,俱已相見過矣,但不知去后何如耳”。其中羅龍文字含章,號小華道人,文彭和此人的關系與《自敘帖》有關。詹景鳳《東圖玄覽編》卷一記載懷素《自敘帖》在文徵明家時,“羅舍人龍文幸于嚴相國,欲買獻相國”,托黃姬水、許初議價千金,羅龍文致此數給文氏,文氏給黃、許二人酬金〔55〕?!蹲詳⑻吩瓰殛懲晔詹?,約在嘉靖三年(1521)由仍后人陸靜所藏,嘉靖六年至十四年間(1524—1532)文徵明據以勾摹并題,文嘉書釋文〔56〕。羅龍文原為陸完舊部,嘉靖三十五、六年間投靠嚴嵩,四十一年(1562)嚴嵩倒臺,波及羅龍文,三年后與嚴世蕃同斬首于市,文彭《致朱朗札》為羅龍文受牽連前不久時,殊為可貴。

王世貞對文嘉的評價是“畫得待詔一體,鑒賞古跡亦相埒”〔57〕。嘉靖四十四年(1565)五月,查抄嚴嵩在江西的三處家產。此時文徵明謝世,文彭在北方,南方僅文嘉一人足以代表文氏家族來奉旨勘驗嚴嵩收藏書畫,歷時三月始畢事,查抄時鈐“南昌縣印”,為南昌縣地方官與朝廷查封嚴嵩在江西的家產封驗官印。文嘉后以嚴嵩齋號“鈐山堂”為名,于隆慶二年(1568)十二月刊成《鈐山堂書畫記》。文嘉奉旨鑒定,無法要求收取費用,但展覽中文嘉《致項元汴札》可為中介的例子,信中提到自己“詩堂酬應不暇”,王世貞提到時人至文嘉門上“乞書畫及請鑒別者履相踵,先生猶一一應之,至困憊不支乃卒”,可見這種在詩堂題字可視為鑒定的背書。信中談到送上一幅《梁武帝像》請項元汴過眼,以斷真?zhèn)?,想必此畫逃不過其法眼。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556—1559),項元汴屢從文家購得古代書畫,收藏印記中同時出現文氏家族及項元汴的作品有蘇軾《前赤壁賦卷》,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與中峰和尚手簡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洛神賦冊》(故宮博物院藏),揚無咎《四梅圖卷》等。嘉靖三十六年(1557),文彭為嘉興府學訓導,與項元汴同城而居,《文彭行書尺牘卷》(旅順博物館藏)所收二十通信札都是寫給項元汴的,是他擔當項氏書畫顧問的明證。文彭卒于萬歷元年(1573),此后文嘉作為項元汴的顧問更顯重要,而文嘉于萬歷十年(1582)離世后,項元汴的收藏事業(yè)也幾乎終止〔58〕。據此來看文嘉《致項元汴札》,當不是字面所說請項氏鑒定,而是文嘉過眼認可之后,請項氏購藏。

四、流派 主盟:王世貞與董其昌

王世貞受文彭之托所撰《文先生傳》是在文徵明去世九年后,約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九歲的王世貞始與文徵明有書畫交游。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世貞因公務南下,順道回蘇州,特持卷向文徵明索題詩畫,次年返京時,伯父王愔(1482—1559)餞行送別,文徵明、彭年、黃姬水、俞允文等皆有詩文書畫相贈。嘉靖三十九年(1560),王世貞父親王忬被殺,王世貞里居十余年,與文氏家族仍然保持密切的交往〔59〕。隆慶元年(1567)王世貞為父平反,三年任浙江左參政,其時王世貞“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在王世貞離開吳中前,文彭認為只有他最有資格為父親立傳?!段南壬鷤鳌分刑岬轿氖现T弟子,除陳道復與王寵二人在王世貞認識文徵明之前去世外,其余均有交往。這些弟子中,周天球自視為文徵明的嫡傳,董其昌同年進士朱國楨(1557—1632)所著《涌幢小品》有則記聞云:

吳中周天球,字公瑕,善大書。少為文徵仲獎賞,感之甚,設像中堂,歲時祀如祀先。與王百穀穉登相左,見即避去。萬歷乙未九月卒,年八十二。〔60〕

周天球于家中的中堂設文徵明像祭拜,感念文徵明的重視與栽培,視師如同視父。周天球逝世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然無子,最后雖以外甥過繼,然外甥亦無后而夭。在萬歷十年(1582)王世貞撰《周公瑕先生七十壽敘》,提到周天球時時對王世貞說“異日傳我于身后者,必子也”〔61〕,壽敘內容如同行狀,寫于生前而已,王世貞可說是他的唯一代言者。

作為吳門書家代言者的王世貞,自身在書法的研究與收藏上可見在隆慶四年(1570)任山西按察使時撰《藝苑卮言》。此書初草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效法北宋末年的黃伯思與趙明誠,將題跋這一文體發(fā)揮到極致,以展現品鑒與考訂的治史精神〔62〕。王世貞收藏印中有“太仆寺印”“撫治鄖陽等處關防”見于此次展覽文徵明《云山圖及詩卷》。萬歷二年至四年(1574—1576)督撫鄖陽時,他整理古書家言多至八十余卷,擇其十數種刻版,即后世所知的《古今法書苑》。同時的詹景鳳《詹氏性理小辨》中贊嘆王世貞“雖不以字名,顧吳中諸書家,唯元美一人知法古人”〔63〕。王世貞《三吳墨妙卷跋》(圖13),現藏故宮博物院,題跋時間為“萬歷己卯秋日”,即萬歷七年(1579),《三吳墨妙跋》提到“國朝書法盡三吳,三吳鏦錚名家者則又盡數君子”,這可夸言天下書法盡 此〔64〕。王世貞亦有《三吳楷法冊》,所收書家人數上吳中占八成,云間二成,故知其重心在吳中,云間只為陪襯。

圖13 [明]王世貞跋《三吳墨妙卷》 故宮博物院藏

當時“吳中自文徵明后,風雅無定屬。穉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主詞翰之席者三十余年”,展覽中王穉登(1535—1612)《七言詩軸》,風格可見延續(xù)文徵明。文徵明去世時王穉登才二十五歲,王世貞《文先生傳》所列及門弟子亦未見之。王穉登聲望漸起之后,與周天球分席文徵明的嫡傳位置。王世貞撰《明處士王守愚暨配蒯孺人合葬志銘》提到王穉登父親王守愚(1496—1564)孫女有三人,一位“適和州學正文嘉子元善者,穉登出也”〔65〕,原來王穉登與文嘉為親家,故有傳承的正當性。王世貞與王穉登友朋的交集有屠隆,王世貞好標名目,有所謂“五子”之稱,屠隆為末五子之一,是王氏重視的文學后進。展覽中有王穉登《致屠隆七札冊》,稱屠隆(1544—1605)“長卿青浦令公足下”,屠隆萬歷五年(1577)舉進士,萬歷七年左右任青浦縣令?!吨峦缆∑咴齼浴穬热荻鄻?,如請屠隆為王穉登父作傳,資助莫是龍,王穉登向屠隆推薦仇英之子與婿從事繪事與鋟工等。此外展覽中還有另一套王穉登《信札冊》,其中一札提到“足下游吳日,弇州先生尚無恙,今化鶴已十年,東海風流頓盡”,雖王世貞以藝壇盟主身份極力標榜吳中的書法成就,然卻是夕陽余暉,萬歷十八年(1590)王世貞謝世后,吳門影響也隨之落幕。

天啟二年(1622),狀元文震孟(1574—1636)《題兩趙畫篆冊》云:

明興,翰墨一派,海內獨以吳門冠當時,若啟南、伯虎諸老先生,暨先太史、兩博士,藝既入神,而品復卓爾,相輔而傳,乃其所以傳耳。至董內翰嗣起,而有云間派?!?6〕

文震孟為文徵明曾孫、文彭之孫、文元發(fā)之子,文中提到“先太史”為文徵明、“兩博士”為文彭、文嘉。祖父文彭于萬歷元年去世時,文震孟尚未出生,故未受余澤。文中提到的“董內翰”即董其昌,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等職,故以“內翰”稱之。萬歷二十二年(1594)為皇長子朱常洛講官,四年后辭官回鄉(xiāng),直到光宗泰昌元年(1620)才任太常寺少卿。故文震孟題跋時間為萬歷二十六年(1598)董其昌回鄉(xiāng)后,此時吳門衰落,云間繼之興起。王世貞雖企圖突出吳門優(yōu)越地位,但陳繼儒序董其昌《容臺集》云:“往王長公主盟藝壇,李本寧與之氣誼聲調甚合。董公方諸生,岳岳不肯下,曰‘神仙自能拔宅,何事傍人門戶間’?!蓖蹰L公即王世貞,可見董其昌在未中進士前就有與之抗衡的意味。

作為繼起的主盟者,強調云間優(yōu)勢成為董其昌主要訴求。展覽中陸深(1477—1544)書于嘉靖六年(1527)的《白雁詩》冊,贈工部右侍郎談倫(1429—1504)嗣子談田。冊后董其昌題跋頗堪玩味:“儼山先生書為吾郡第一流,即兩沈學士、東海張公不能及也。此卷俊雅工致,可敵趙吳興矣。先輩風流,令人悚愧?!迸e出云間前輩書家有沈度、沈粲、張弼、陸深四位,與王世貞《三吳墨妙卷》的云間書家:沈度、沈粲、錢溥、張弼、徐獻忠、陸深比較,可見有共識。關于陸深的書史地位,董其昌提道:

國朝書法,當以吾松沈民則為正始,至陸文裕,正書學顏尚書,行書學李北海,幾無遺憾,足為正宗,非文待詔所及也。然人地既高,門風亦峻,不與海內翰墨家盤旋宴會。而吳中君子鮮助羽翅,惟王弇州先生始為拈出。然蘭之生谷,豈待人而馥哉?〔67〕

陸深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至任詹事府詹事,嘉靖十九年(1540)辭官歸鄉(xiāng),四年后卒于故里。此時文氏名滿江南,弟子眾多,除陸師道、王穀祥進士出身,但官位不高,其他最多僅止于貢生,功名甚低,故要相互提攜來壯大聲勢。陸深身份高,晚年在故里時間不長,于文氏諸弟子又是長輩,甚難折節(jié)下交?!巴鯊m州”即王世貞,陸深去世之年,王世貞始與文徵明交游,王世貞《三吳墨妙》卷出現陸深,是對他的書史定位,但董其昌進一步認為陸深優(yōu)于文徵明。

《白雁詩》冊后莫如忠(1508—1588)題跋強調陸深書法早年學趙孟頫,晚年學唐代李邕,書法可傳于后世。莫如忠是陸深同鄉(xiāng),陸深《跋莫子良送行詩》提到嘉靖十七年(1538)莫如忠成進士時,他“時叨充讀卷官,得所對策佳甚,封上御覽親批第二甲第四人”〔68〕,故知陸深是莫如忠的座師。展覽中有莫如忠之子莫是龍《致汪道貫五札》卷,汪道貫為汪道昆(1525—1593)之弟,汪道昆與王世貞同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吨峦舻镭炍逶返牡谝煌ㄅc王世貞在萬歷十四年(1586)主持的“南屏社”集會有關,萬歷十一年(1583)九月,汪道昆、道貫、道會兄弟拜訪王世貞,后與戚繼光、王世貞、世懋、世望兄弟、莫是龍等人于杭州西湖集會,然此次并不成功,于是才有萬歷十四年八月由王世貞主盟的復會,稱南屏社集。但此次莫是龍沒有參與,莫是龍對汪道貫提到自己病情加重,幾如廢人,萬歷十五年(1587)起臥病四月,幾至不起,后得知汪道貫因術士的調養(yǎng)而有起色,希望汪氏能說服此人到松江為他診治。莫還談到自己家境漸貧,須變賣收藏的董源《龍宿郊民圖軸》、李成《寒林歸晚圖軸》(或《煙嵐蕭寺圖》)來維生。莫是龍最終不敵病魔,于此年去世。莫是龍之孫莫秉清《傍秋庵文集·家傳》記載王世貞“許銘公墓,未幾亦病,故不果”〔69〕。王世貞寫給沉九疇(字箕仲)的信中曾提到“莫云卿死矣,使方伯公(即莫如忠)何以送日”〔70〕,次年莫如忠亦下世。董其昌于隆慶五年(1571)參加松學府學會試,因書法不佳而被取為第二名,自此發(fā)憤臨池。第二年,董其昌在莫如忠塾館習舉子業(yè),萬歷十七年(1589)成進士,開啟了明代書史新篇章。

萬歷二十六年(1598),董其昌在與同年進士朱國楨的交談中,朱國楨嚴厲批評王世貞的書法鑒賞能力,董其昌對于吳中的祝、文二氏也抱有一定的敬意〔71〕。但回鄉(xiāng)之后,董其昌書藝大進,自信也隨之大增,萬歷二十八年(1600)他聲稱“予學書三十年,不敢謂入古三昧,而書法至余亦復一變。世有明眼人,必能知其解者”〔72〕。萬歷三十一年(1603)刊行《戲鴻堂法帖》十六卷,進一步確立他對歷代書法鑒賞上的權威地位。展覽中董氏書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樂志論及臨帖冊》,款識云:“沈商丞歸思甚急,運筆如飛,不能詳謹,以為學《圣教序》,誰能信者?!碧┎辏?620),嘉興汪砢玉跋《吾子行書古文篆韻二帙》云:“吾禾沈叔雅弘嘉、望子商丞,工篆隸、八分。所往還多名流,董氏《戲鴻堂帖》,其手摹勒石也……惜其父子相次作古,無有繼之者哉?!薄?3〕沈弘嘉、沈商丞父子正是《戲鴻堂法帖》的摹刻者。

董其昌更以傳世書家自命,摹刻自己的書跡以立權威,因有董氏家族的參與,所刻個人法帖的數量可謂沉沉伙頤。摹刻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寶鼎齋法書》六卷,由董其昌之子董祖和撰集,內容是董其昌臨書之作與所附跋文。董其昌題語云“有徵余書者,于此塞請,足以簡應酬之煩”。董其昌《致董尊聞》云:“彥京取刻帖,每為市棍翻刻所壞,不惟負其苦心,即不佞亦受惡札之名,今之《來仲樓》原老侄所鑒定,須為護持,倘有翻刻,即告于當路一大創(chuàng)之,亦老侄扶持,宗族之盛德也。”〔74〕董尊聞為董其昌之侄,“彥京”為董其昌侄孫董鎬之字,天啟元年至二年(1621—1622)董尊聞審定、董鎬摹勒《來仲樓帖》。董鎬主刻的法帖,更早尚有刻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書種堂帖》十卷與萬歷四十五年(1617)《書種堂續(xù)帖》十卷,董其昌自言刻《書種堂帖》目的:“有客謂余曰:‘公贗書滿海內,世無照魔鏡,誰為公辨黎丘?’”〔75〕“黎丘”即贗品的代稱,可見偽作董字的情形時時發(fā)生。董氏刻帖目的原是滿足求字者的需求,也作為標準書跡來勘驗偽跡。想不到此帖刊行即有翻刻,速成不求精致,反影響外界對董氏的觀感,以致需要訴之官府來打擊翻版,維持名聲。

此時對吳門代表書家祝允明、文徵明二人的看法,董其昌已與萬歷二十六年時大為不同:

吾松書,自陸機、陸云創(chuàng)于右軍之前,以后遂不復繼響。二沈及張南安、陸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傳世,為吳中文、祝二家所掩耳。文、祝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破二沈,未能也,以空疏無實際。故余書則并去諸君子而自快,不欲爭也,以待知書者品之?!?6〕

董其昌認為沈度、沈粲優(yōu)于吳門祝允明、文徵明的“空疏無實際”,然得承認,祝、文二人在萬歷時期仍大受歡迎,致使云間前輩書家“都不甚傳世”,故提出強烈反擊。董認為云間書法的傳統(tǒng)遠在東晉王羲之之前,此后沒落,直至明代沈度、沈粲、張弼、陸深、莫如忠等書家再度振起。莫氏后人莫后昌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春撰集莫如忠、莫是龍父子書法,于泰昌元年(1620)冬刻成《崇蘭館帖》,陳繼儒(1558—1639)作長跋云:

今天下墨池一派,推重三吳,而吾鄉(xiāng)獨以工書遇主,前有二沈,后有二張。沈公度至學士,粲起翰林至大理少卿,張公天駿至大宗伯,電至少宗伯。其后如張南安以草書勝,得素、旭筆。陸學士儼山以行楷勝,得李括州、趙吳興筆。自莫方伯父子出,聲實烜赫掩其上。今展玩《崇蘭館帖》,神明煥然,真莫氏之山陰羲獻也。〔77〕

陳繼儒與王世貞看法一樣,認為三吳是天下書法的代表,不過此時代表三吳已換成云間。王世貞《有明三吳楷法序》指出“云間以書貴而吾郡以書著”〔78〕,如陳繼儒跋文提到的“二張”—禮部尚書張駿與禮部左侍郎張電,王世貞對張駿的看法全盤照搬祝允明的惡評,評論張電(1497—1547)“得供奉永陵,驟顯貴,第不為臨池家所許”〔79〕。

陳繼儒“長為諸生,與董其昌齊名。太倉王錫爵招與子衡讀書支硎山。王世貞亦雅重繼儒”。萬歷十五年(1587),陳繼儒“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昆山之陽”,在父親去世之后,筑室東佘山,足跡罕入城市。董其昌為筑“來仲樓”(陳繼儒字仲醇,故以“來仲”名之)招之。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以前,董其昌門人張清臣抄錄并收集董氏歷來的品鑒跋文,編成《來仲樓隨筆》一書。陳繼儒撰《董玄宰來仲樓隨筆序》,稱贊董氏“上能直接米襄陽,下亦不失為趙榮祿”,并談到彼此的交往:

每與予焚香被對,各忘寢食,甚則從千里寄尺一相聞,娓娓無俗談,大約起居、書畫、無恙而已。……玄宰有樓在南城林樾之間,以予數相過從,題曰“來仲”。予與清臣遭際太平日,同玄宰商略金題玉躞之事。玄宰官有盡,而文章書畫確傳無疑?!?0〕

“金題玉躞”出于張彥遠《法書要錄》,原意為用泥金書寫的題簽與系縛卷軸的玉別子,后稱精美的書畫。展覽中有陳繼儒與董其昌的通札,董其昌《信札冊 致陳繼儒》有二札,一札提到“太原公”(可能是王錫爵)約董其昌與陳繼儒舟中相見,而陳繼儒失約,后方知為急瘧所滯。又提到“周繡海有倪迂畫一幅目之,三十金得之。此番欲俟兄來私會,倘相見,幸留意,弟即措三十金來矣。弟當為海上行,故先以告也”。應是董其昌見倪瓚畫,希望在離開之前陳繼儒能來見此倪畫,共同商討。另一札提到“煙客日夕相見,念吾兄動定,并山中諸奇,恨不插翅縮地也”。“煙客”即是王時敏(1592—1680),首輔王錫爵之孫、王衡獨子,學畫于董其昌。此札主要是董、王二人朝夕相處,因陳繼儒無法相伴來商討書畫之事感到遺憾。

從文震孟到陳繼儒的題跋序文可知,董其昌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回鄉(xiāng)后,確立以云間取代吳門,這轉換時間應在萬歷三十一年(1603)刊行《戲鴻堂法帖》至萬歷三十七年(1609)刊行《寶鼎齋法書》間。董其昌書法被陳繼儒認為上接北宋米芾,下不失元代趙孟頫,已是明代第一人,吳門的祝允明、文徵明已不在比較之列。

結語

明代書法史最重要的兩個地域書風是云間與吳門,云間從明初到成化年間主要流行宋克游寓云間時所帶入的書風,其大草風貌的殿軍是張駿《桂宮仙詩軸》。張駿、張弼年紀相當,都在成化初年進京。進士出身的張弼學習明初宋廣、上溯懷素《自敘帖》而發(fā)展出與宋克一系有異的大草,在北京甚受歡迎。張駿亦有與張弼類似的書風,以《思補堂詩》為代表,可見成化年間大草風氣由宋克到張弼的轉變。張弼在成化晚年,張駿直至正德初年才回鄉(xiāng),均不久逝世,故“二張”在云間影響甚弱,云間盛況在成化時即告式微。

亦在成化時期,徐有貞與劉玨帶動吳門書法的發(fā)展,其大草取法唐代狂草名家懷素,然出現時間卻早于臺北故宮本《自敘帖》的面世。祝允明早年遵從外祖徐有貞與岳父李應禎的教導,取法晉唐,弘治年間擴展到宋元名家。正德嘉靖之交,晚年的祝允明發(fā)展出新的草書風貌,寫贈王寵《述行言情詩》的書風影響王寵早年書法。祝允明晚年另一種奔放大草影響了陳淳,陳淳原為文徵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但從其性格所好,書法轉向祝允明而與文徵明分道揚鑣。草書之外,吳門另一鮮明的書體是楷書,王世貞視為明代之冠。祝允明、文徵明、王寵三人的小楷可與元代趙孟頫并肩,更超越北宋的蔡襄與黃庭堅。王世貞自豪吳門書法可以冠絕天下的理由是祝、文、王三人才是屏除元朝的影響,確立屬于明代的標志書風。王世貞《文先生傳》記載吳中好事家恭候文徵明,得一幸為快的尊重,然文徵明去世后,盛況頓減。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起,王世貞有意識關注藝事,直至隆慶四年(1570)撰成《藝苑卮言》,之后更獨操藝壇權柄達二十年。在吳門沒落之初,以盟主之姿用題跋來作書史陳述,確立吳門的領袖地位以重振往日的光輝。雖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三人書跡在身后仍受到歡迎,但萬歷初期的吳門書法的影響力岌岌可危,文彭、文嘉兄弟于萬歷初年去世,后繼的周天球、王穉登不能與祝、文、王三人匹敵,故王世貞在萬歷十八年(1590)去世后,吳門影響已告式微。

董其昌對云間前輩書家的理解不離王世貞的看法,故王氏可說是確立后世對明代書史理解的關鍵人物。萬歷十五年(1587)到十八年(1590)間,莫云卿、莫如忠、王世貞相繼去世,董其昌在此際成進士。董氏早期宦途順遂,為翰林庶吉士、編修,更是皇長子朱常洛講官,其身份已是吳門書家難以企及,然尚自謙遠不如祝允明、文徵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態(tài)度大轉,出現薄視祝、文言論,之后《戲鴻堂法帖》的刊行確立董氏在鑒賞上的權威,并陸續(xù)刊刻自家書跡,從而確立宗師地位。對此局勢,文氏后人文震孟感嘆家族藝事的沒落,承認董其昌取代了吳門?!叭齾悄睿航貌孛鞔蠒ā闭褂[呈現成化到萬歷這百余年間吳門書法的興衰,對吳門書法有意識的論述并影響后世幾可說系于王世貞一人,“三吳墨妙”展覽定名符合明代書史的核心,并期待此展能夠帶來進一步的關注。

注釋:

〔1〕盧慧紋《從神機到人文:盛唐到北宋的草書之變》,《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八卷第四期(2011 年夏季),第1—58 頁。

〔2〕何傳馨《自敘帖在明代之流傳與影響》,《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臺北:故宮博物院,1992,第661—684 頁。

〔3〕沈周《石田先生詩鈔》卷一,張修齡、韓星嬰點?!渡蛑芗飞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49—50 頁。

〔4〕黃朋《為畫名詩名所掩的明代書家:劉玨〈李白草書歌行〉卷賞析》,《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一輯 劉玨〈草書歌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30—39 頁。

〔5〕吳寬《家藏集》卷四八,《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版,第一二五九冊,第427—428 頁。

〔6〕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二六,《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六五冊,第97 頁。

〔7〕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三十一,《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八五冊,第57 頁。

〔8〕林霄《徐有貞自用印真?zhèn)慰急妫杭鎸μK州博物館藏〈煙水微茫圖〉的重鑒》,《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一輯 徐有貞草書〈水龍吟詞〉》,第16—25 頁。

〔9〕林俊《見素文集》卷二八,《文瀾閣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 年版,第一二九四冊,第309—310 頁。

〔10〕吳寬《家藏集》卷五六,第498 頁。

〔11〕邵珪《赤壁賦》卷目前的款書為“弘治改元,一歲之春始,允明醉后書于毗陵行舟”。重裱后發(fā)現“允明醉后”四字是用原紙挖補上去,關于此書跡研究,見林霄《發(fā)現邵珪:明成化書家邵珪叢考》,《書法研究》2018 年第2 期,第128—156 頁。

〔12〕邵珪《邵半江詩集》卷四,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正德十年刊本,第9 頁。

〔13〕沉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九《內閣 兩殿兩房中書》,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會編《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國書店2000 年版)明八四冊,第279 頁。

〔14〕收入錢穀編《吳都文粹續(xù)集》卷四二,《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三九〇冊,第114 頁。

〔15〕關于張駿生平與書跡的研究,見高明一《明代中期松江狂草的樞紐:張駿〈桂宮仙詩〉〈思補堂詩〉軸》,《書法研究》149 期(2018 年3 月),第34—58 頁。

〔16〕陸深《儼山集》卷五一《送光祿卿張南山先生致政序》,《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七二冊,第486 頁。

〔17〕陸深《儼山集》卷五一,出處同上。

〔18〕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二四,第64 頁。

〔19〕李東陽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卷五《吏部四》,《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七八九冊,第95 頁。

〔20〕劉若愚《酌中志 內臣職掌紀略 中書房》,《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七一冊,第147 頁。

〔21〕黃朋《吳門具眼:明代蘇州書畫鑒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 年版,第169—173 頁。

〔22〕高明一《借書 求文 索字畫:香港近墨堂藏尺牘所見明代吳門的人情往來》,《典藏 古美術》300 期(2017年9 月),第86—87 頁。

〔23〕關于《詩翰卷》的研究,見薛龍春《一件疑似偽作的故事—跋院藏祝允明詩翰卷》,《故宮文物月刊》第370 期(2014 年1 月),第84—93 頁。

〔24〕蘇州博物館、江陰縣文化館《江陰北宋瑞昌縣君孫四娘子墓》,《文物》1982 年第12 期,第28—35 頁。

〔25〕何炎泉《澄心堂紙與乾隆皇帝:兼論其對古代箋紙的鑒賞觀》,《故宮學術季刊》第三三卷第一期(2015 年秋季號,慶祝九十周年院慶特刊),第344—346 頁。

〔26〕何傳馨《祝允明及其書法藝術》下,《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卷第一期(1992 年秋),第11—15 頁。

〔27〕歸有光著、周本淳點?!墩鸫ㄏ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590—593 頁。

〔28〕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四九,第275 頁。

〔29〕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一三,《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六四冊,第727—728 頁。

〔30〕薛龍春《王寵年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年版,第2、100、103、115—117、138、149、160、179—180 頁。

〔31〕關于此書跡研究,見薛龍春《王寵的作偽與偽作》,《中國書畫》2007 年10 月,第56—63 頁。

〔32〕關于《曹子建詩冊》的討論,見林霄《鑒定大家的一次誤判》,《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一輯 祝允明〈述行言情詩〉》,第50—52 頁。

〔33〕參見林霄《王寵師承祝允明的新證據:以筆跡學方法鑒定祝允明〈述行言情詩〉》,《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一輯 祝允明〈述行言情詩〉》,第34—48 頁。

〔34〕薛龍春《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法》,第225—227 頁。

〔35〕薛龍春《層臺緩步含蓄空靈—王寵〈少陵廿五絕句卷〉賞析》,《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一輯 王寵〈少陵廿五絕句〉》,第30—39 頁。

〔36〕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三二,第67—68 頁。

〔37〕周振道、張月尊《文徵明年譜》卷八《及門表》,,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 年版,第73—734 頁。

〔38〕張大復《皇明昆山人物傳》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九五冊,第689—690 頁。

〔39〕陳淳《陳白陽集附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四六冊,第88—89 頁。

〔40〕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五,第361 頁。

〔41〕杜娟《王世貞與文徵明書畫交游考》,《美術研究》2014 年第4 期,第64 頁。

〔42〕前揭林霄《陳淳、王寵師承祝允明的新證據:以筆跡學方法鑒定祝允明書法二卷》,第319—364 頁。

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四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43〕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初集》駐四《家乘白陽公小記》,《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年版,集部第六〇冊,第167—168 頁。

〔44〕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三二,第66 頁。

〔45〕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卷五〇,《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八六冊,第459—460 頁。

〔46〕文嘉跋《文徵明四體千字文》,《故宮法書全集》第六冊,臺北故宮博物院1973 年版,第81 頁。

〔47〕陳唐祥明《王世貞墨跡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第67 頁。

〔48〕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〇,第484 頁。

〔49〕王崇齊《人書俱老清雅從容:彭年小楷〈閑居賦歸田賦〉卷賞析》,《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二輯)》,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31 頁。

〔50〕顧璘《顧華玉集浮湘集》卷三,《文瀾閣四庫全書》第一三〇〇冊,第23 頁。

〔51〕高明一《借書 求文 索字畫:香港近墨堂藏尺牘所見明代吳門的人情往來》,第89—90 頁。

〔52〕蔡清德《文徵明與金陵書家交游考略》,《書畫藝術學刊》第三期(2007 年12 月),第67—84 頁。劉東芹《文彭晚 書法篆刻活動及兩京行跡考述》,第431—448 頁。

〔53〕張鳳翼《處實堂集》卷七《戲題朱子朗筆》云:“子朗少從文掌教休承游,已而代太史公設色,遂為高第弟子?!薄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一三五三冊,第355 頁。

〔54〕高明一《借書 求文 索字畫:香港近墨堂藏尺牘所見明代吳門的人情往來》,第90—91 頁。

〔55〕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年版)第四冊,第5—6 頁。

〔56〕盧慧紋《從神機到人文:盛唐到北宋的草書之變》,第13 頁。

〔57〕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卷一四九,《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八八冊,第76 頁。

〔58〕黃朋《吳門具眼:明代蘇州書畫鑒藏》,第215—224 頁。關于文徵明的古書畫收藏,見王照宇《明代文徵明家族古書畫鑒藏研究》,《榮寶齋》2013 年第8 期,第204—219 頁。

〔59〕杜娟《王世貞與文徵明書畫交游考》,第61—66 頁。

〔60〕朱國楨《涌幢小品》卷三《公瑕設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七二冊,第637 頁。

〔61〕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卷三九,第218 頁。

〔62〕陳唐祥明《王世貞墨跡跋研究》,第13—17 頁。

〔63〕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卷四四《畫家傳》卷二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二〇冊,第729 頁。

〔64〕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三一,第58—59 頁。

〔65〕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九二,《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八四冊,第339 頁。

〔66〕文震孟《藥園文集》卷一六,轉引自增田知之《從董其昌的法帖刊行事業(yè)看其確立權威的構想》,孫曉云、薛龍春編《請循其本:古代書法創(chuàng)作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333 頁。

〔67〕汪砢玉《珊瑚網》卷二四《書品》下《董玄宰品書》,《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八二一冊,第263 頁。

〔68〕陸深《儼山集》卷九〇,第748 頁。

〔69〕參見張晴晴《莫是龍五札合考》,《中國書畫》2016 年第4 期,第112—117 頁。

〔70〕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卷一八九,第595 頁。

〔71〕朱國楨《涌幢小品》卷二二《好譚》,《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七三冊,第293—294 頁。

〔72〕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一《酣古齋題跋》,《文瀾閣四庫全書》第八八七冊,第405 頁。

〔73〕汪砢玉《珊瑚網》卷一〇,《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八二〇冊,第760 頁。

〔74〕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75〕增田知之《從董其昌的法帖刊行事業(yè)看其確立權威的構想》,第326—331 頁。

〔76〕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一,第408 頁。

〔77〕陳繼儒《白石樵真稿》卷一七,轉引自增田知之《從董其昌的法帖刊行事業(yè)看其確立權威的構想》,第334 頁。

〔78〕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卷五〇,第459 頁。

〔79〕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卷一六四,第275 頁。

〔80〕陳繼儒《陳眉公集》卷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一三八〇冊,第104 頁。

[明]陳淳 山前曉景圖之自作詩卷 32.5cm×477.6cm 紙本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釋文:《胥江雨夜》。何處問通津,行游及暮春。相依不具姓,同止即為鄰。細雨青橙夕,無心白發(fā)人。明朝還汎汎,萍梗是吾身。《過橫塘》。窅窅橫塘路,非為汗漫游。人家依岸側,山色在船頭。舉目多新第,經心只舊丘。孰知衰老日,獨往更無儔。《山居》。暮春來壟上,竹樹盡縱橫。過雨禽聲巧,隔云山色輕。草堂容病骨,茶碗適閑情。好去收書劍,居然就此耕?!哆^橫塘有感》。橫塘經歷慣,此日倍傷神。風景依俙處,交游寂莫濱。歲華忙里老,蹤跡夢中陳,壽夭各由命,誰能謀此身?《山居二首》。山堂春寂寂,學道莫過茲。地僻人來少,溪深鹿過遲。炊粳香入箸,瀹茗碧流匙。從此逍遙去,長生安可期。自小說山林,年來得始真。耳邊惟有鳥,門外絕無人。飲啄任吾性,行游憑此身。卻憐三十載,何事汨紅塵?!肚锶諒椭辽骄印?。不到山居久,煙霞只自稠。竹聲兼雨落,松影共云流。且辦今宵醉,寧懷千歲憂。垂簾一趺坐,真覺是良謀?!肚才d一首》。山堂棲息處,似與世相違。竹色浮杯綠,林光入坐緋。欲行時索杖,頻醉不更衣。日夕陶陶爾,知為吾所歸?!墩砩稀?。獨眠山館夜,燈影麗殘釭。雨至鳴欹瓦,風來入破窗。隔林群雉鴝,何處一鐘撞。展轉竟無寐,愁心殊未降?!秾τ辍?。吾山真勝境,一坐直千金。世事自旁午,人生空陸沉。利名緣已薄,丘壑痼逾深。風雨忽然至,尤能清道心?!冻錾骄佑懈小贰E汲鑫嵘饺?,遂得塵事羈。忽忽竟旬日,遙遙如歲時。松楸誰作主?狐兔將為期。寄語謝諸彥,此情良可悲。吾故居在陳湖之上,而先壟在白陽山,相去七十余里。今年乃有事于山中,往來得詩數首,此素卷隨行久矣,一日,乘興作圖于前,蓋山前曉景也,因錄五言近體于卷尾,以請教于大方云。癸卯十月望后,山人陳道復志。鈐印:陳氏道復(白)復生?。ò祝┑缽停ㄖ欤?/p>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三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二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一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九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六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五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十二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十一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明]祝允明 小楷黃庭經冊頁十三開之十 26cm×23.3cm 紙本 1526年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猜你喜歡
王世貞文徵明董其昌
詩文書畫四絕才子文徵明
挑拔平硬,方勁古拙—從王世貞管窺明代隸書的審美觀念
紙間書畫館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寫字,好好活著
董其昌的面具
文徵明詩詠石湖
窺秘明代王世貞的書畫鑒藏世界
文徵明:吃虧是福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臺北故宮猴年大展:董其昌書畫特展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