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旭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生探索求知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收集整理信息,掌握學習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歷史學習不是簡單的識記,教師要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在收集資料、整理史料中形成獨立思考、探索求知、反思歷史的能力。史料是建立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系的紐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都是歷史教學中無可替代的內容。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讓學生在分析交流中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史料實證是對所收集的史料加以辨析,在認識、理解、辨析中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運用史料論證問題的能力。學生史料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學生能客觀地解讀史學材料,能重現(xiàn)歷史人物與事件。學生借助史書、報紙雜志、檔案等文獻,以及各類遺物遺址,了解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其次,教師要豐富學生收集史料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多方收集史料的能力。學生可以去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獲得實物或文獻史料、歷史檔案,訪問目擊者獲得口述資料,看紀錄片獲得影視資料,利用網絡資源獲得史料,或從遺跡、遺址的實跡中獲得史料。學生在收集、分析中感受史學的價值,提升辨析能力。最后,學生借助史料展開想象,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學生在認識、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展開思考,用歷史概念等知識對歷史對象進行分析、比較,并借助真實的史料佐證自己的觀點。教師要重視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提升,引導學生收集、思考、分析、評價史料,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養(yǎng)成愛探究、勤思考的良好習慣。教師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收集史料,通過個人思考、教師啟發(fā)、小組交流等方式辨析史料,從而對歷史產生客觀認識,促進史料素養(yǎng)的形成。
一、激發(fā)學習動機,強化方法指導
歷史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歷史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質疑、參與調查、積極探究的實踐過程。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感興趣,對歷史問題沒有探索求知的動力,缺乏問題意識。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深信不疑,沒有自己的思考。教師一味照本宣科,影響學生對內容的感知與理解。學生以追求考分的心態(tài)學習歷史,難以體會其中的真正樂趣。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依據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情境再現(xiàn)歷史細節(jié)。教師要將歷史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親歷體驗中了解歷史。教師要精心設計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他們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學《北宋的政治》時,教師提出問題:北宋是如何建立的?隨后,教師呈現(xiàn)陳橋兵變的史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加深對史事的印象。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了種類豐富、數量繁多的史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甄別的基礎上有選擇地使用,這樣能獲得真實可靠的史料。學生接觸到的史料包括文字、圖片、圖表等,學生在閱讀文字史料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去解讀,概括其中的主要內容。例如,在教學《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時,教師向學生呈現(xiàn)材料:他統(tǒng)一契丹八部,改習俗,建城郭,創(chuàng)文字,發(fā)展農業(yè),稱皇帝;他是拓跋部人,于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懂蕃漢文,懂佛經,學兵書,創(chuàng)西夏文,制定官制、軍制、法律。教師讓學生閱讀材料,說說材料中的“他”分別是誰,他們的共同點有哪些,遼、西夏與北宋時期突出的時代特征是什么。學生閱讀圖片史料時,要讀標題、讀圖片,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結合所學內容去分析。例如,在教學《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時,教師呈現(xiàn)隋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圖。學生通過讀圖,能體會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能感受到中央集權對提升行政效率的影響。學生閱讀圖表史料時,要讀出年份,感受其中的發(fā)展變化,并結合所學內容加以理解。教師要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要靈活運用概念重建、情境體驗、材料研習、合作學習等方法,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充分利用資源,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采用生動的、多樣的史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營造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調查、研究、思考的機會,要拓寬他們的認知視野,引入鄉(xiāng)土資源,促進他們對史學知識的理解。資源的選擇要具有針對性,要圍繞學習內容與探究主題選擇資源,促進學生主動探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要具有精選性,要選擇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案例,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探索理解;要具有思想性,讓學生辯證地感受歷史、全面地看待問題;要具有可行性,要考慮學生的起點水平,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例如,在教學《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呈現(xiàn)幾十年前、現(xiàn)在,市民居住環(huán)境的變化,讓學生通過采訪了解人們居住環(huán)境發(fā)生的變化。教師還要提升學生的閱讀、運用能力,讓他們合理運用史料,重構所學內容,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與理解。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結合學生認知水平確定探究主題,精心選擇內容,促進學生史料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充分尊重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選取合適的史料重構內容,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教師要營造歷史情境,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感知、理解中探索歷史,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探索求知的欲望。
三、開展師生對話,設置探究作業(yè)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話促進課堂的生成。教師提出開放的話題,討論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用史料去佐證自己的觀點。師生、生生要圍繞史料展開交流,提升分析、理解、運用史料的能力,促進對知識的掌握、方法的理解,從交流中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話題的探究不囿于標準答案,教師也要放下權威,這樣學生才能勇敢地表現(xiàn)自我。學生圍繞史料展開交流,能促進對知識與方法的掌握。學生可以從對話中提出信息,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完善、補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吸引學生去考證、探索,并以此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檢測學習效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史料評價歷史人物、事件,能促進收集史料、遷移知識、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立足生本,從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視角反思課堂教學,在傳授學生史學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收集、探索、思考、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