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祥民(南京郵電大學 傳媒與藝術(shù)學院)
自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開設(shè)《禮書》篇,《二十五史》中幾乎歷代都列有《禮志》《禮儀志》《儀衛(wèi)志》《輿服志》之類篇目。而在國史之外,還出現(xiàn)大量禮學專著,如《漢官舊儀》《大唐開元禮》《大金集禮》《大明集禮》等。
中國古代對于禮儀制度的記述可謂史不絕書,但在文字之外加以圖畫說明的禮學著述并不多見。以《三禮圖》編撰為例,史籍記載鄭玄、阮諶、夏侯伏朗、梁正、張鎰等人均有版本問世,但所有這些在今天都已片圖不存。宋代聶崇義的《新定三禮圖》(《四庫全書》中名為《三禮圖集注》),是今日可見最早的圖文并茂的禮學著述。后來又有元代韓信同《三禮圖說》、明代劉績《三禮圖》、清代孫馮翼《三禮圖》等相繼出現(xiàn)。乾隆皇帝欽命修撰的《皇朝禮器圖式》,是古代關(guān)于禮器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被視為禮學中“專書之最著者”之一。
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禮器,文字描述本身具有很大局限性,只有用文字描述與圖像描述相結(jié)合的方式,方能準確地將其記錄和呈現(xiàn)出來。“然諸家追述古制,大抵皆約略傳注之文,揣摩形似,多不免于失真?!盵1]由于早期禮學著作的圖像盡失,而文字與圖像之間的不可替代性,使得二者的轉(zhuǎn)化具有先天性不足,以致乾隆皇帝也嘆息后來一些禮書中的禮器內(nèi)容“不出臆說,傅會二者而已”[2]。
清代出現(xiàn)了禮學勃興之勢,在中國的禮學研究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文人儒士如徐乾學、李光地、方苞等人皆倡導禮學。胡培翚《儀禮正義》、秦蕙田《五禮通考》、黃以周《禮書通故》、孫希旦《禮記集解》、朱彬《禮記訓纂》、孫詒讓《周禮正義》等著述,可謂將禮學研究推向了頂峰。清朝對禮學也是大力扶植和倡導,乾隆初葉就先后組織編纂了《三禮義疏》《大清通禮》,后來乾隆帝又欽命修撰《皇朝禮器圖式》(見圖1),全書于1759年由允祿、蔣溥等人主持完成,1766年又由福隆安、王際華等人重加校補。書中大量的禮器圖式引人矚目,均由清宮廷畫師精心彩繪出來,并用木刻版刊印出大量的黑白線圖①乾隆三十一年的武英殿刻本,版框21.8 cm×16.2 cm,半頁11 行,行20 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F(xiàn)在出版的《皇朝禮器圖式》都是以武英殿刻本為底本,只有不太清晰的黑白線圖,與彩繪本不可等量齊觀。清乾隆年內(nèi)府彩繪本非常精美,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只可惜一直未曾向世人公開出版。。
圖1 清乾隆時期武英殿刊本《皇朝禮器圖式》封面書影
《皇朝禮器圖式》中的禮器共包括6大部類,依次是祭器、儀器、冠服、樂器、鹵簿、武備。并且仿古人右圖左史之意,每一件器物都是繪圖于右,解說文字于左,詳其廣狹、長短、圍徑之度,金玉、璣貝、錦緞之質(zhì),刻鏤、繪畫、組繡之制,以及品數(shù)之多寡、章采之等差等?!端膸烊珪偰俊吩u述該書:“是編所述,則皆昭代典章,事事得諸目驗,故毫厘畢肖,分寸無訛,圣世鴻規(guī),粲然明備其中。”《皇朝禮器圖式》表達了一種治國理念,以期用圖譜的形式,為社會各層人士設(shè)立處世規(guī)范,從而達到上下有序、尊卑有別的治國目的。
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指出,圖像在學術(shù)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圖譜之學,學術(shù)之大者”“圖,經(jīng)也;書,緯也;一經(jīng)一緯,相錯而成文”[3]?!痘食Y 器圖式》共計圖1 300幅,是一部圖文并茂、與清禮息息相關(guān)的大型器物圖譜②圖幅信息參照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皇朝禮器圖式》,屬于《史部·四百十四》,1983年由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出版。(見圖2)。這份珍貴的圖像資料,不僅對研究清代禮器典章制度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是窺探中國傳統(tǒng)禮器典章制度的一面鏡子。
圖2 清乾隆時期武英殿刊本《皇朝禮器圖式》彩頁
禮器之扇屬于《皇朝禮器圖式》中第五部類——鹵簿。清代的鹵簿制度沿襲明代而來,與傳統(tǒng)的鹵簿制度一脈相承,屬于中國禮儀文化的重要方面。漢蔡邕《獨斷》提出“鹵簿”的定義:“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有大駕,有小駕,有法駕?!盵4]但鹵簿的源頭,似可上溯到上古“五帝”時期,以舜作“五明扇”為重要標志。
巫鴻先生曾以“玉斧和薄如蛋殼的陶器”為例,將“對工具和日常用器的‘貴重’模仿”,定義為禮制藝術(shù)的重要標志,禮器之扇可謂對日常生活中扇子用具的“貴重”模仿。秦漢時期伴隨著皇權(quán)制度出現(xiàn),才形成“鹵簿”之名和完整的禮儀制度。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中亦言:“輿駕行幸,羽儀導從,謂之鹵簿,自秦漢以來始有其名?!盵5]雖然歷代鹵簿儀仗有所增減變化,但禮器之扇始終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承載著“明制度,示等級”的禮儀規(guī)范功效(見圖3)。
圖3 唐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參閱《清史稿》可以發(fā)現(xiàn),《皇朝禮器圖式》并沒有囊括清代的全部禮器內(nèi)容,書中所列“鹵簿”部類只集中展示7種皇家人物身份的鹵簿儀規(guī):以皇帝為主,另有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和嬪6位后宮女性。具體來看,皇帝的禮儀規(guī)制可稱之為鹵簿,有大駕、法駕、鑾駕、騎駕4種;皇太后、皇后稱儀駕;皇貴妃、貴妃稱儀仗;妃、嬪稱采仗。這里所繪列出來的鹵簿禮器中,包含有8大類禮器之扇,分別是壽扇、雙龍扇、單龍扇、孔雀扇、雉尾扇、鸞鳳扇、龍鳳扇和團扇。即使是同一人物使用的同類同名之扇,其形制也未必相同。例如皇帝大駕鹵簿使用的雙龍扇有3種形制,原書中分別標示為“雙龍扇一”“雙龍扇二”“雙龍扇三”(見圖4)。
圖4 清代宮廷舊照中的儀仗扇
不同人物身份使用的同類同名之扇,其形式規(guī)制也會有所分別,但書中并沒有進行分別標識。為便于對此進一步區(qū)分,筆者把名字相同但形制有別的禮器之扇,在扇名后綴加漢文數(shù)字進行區(qū)分,由此產(chǎn)生8種新的扇子名稱:鸞鳳扇一、鸞鳳扇二、鸞鳳扇三、鸞鳳扇四,龍鳳扇一、龍鳳扇二,團扇一、團扇二。概而言之,我們根據(jù)《皇朝禮器圖式》中禮器之扇具體形制的不同,可以將其具體細分為8類共15種。
《皇朝禮器圖式》中的所有禮器之扇,根據(jù)其使用對象可分為皇帝和后宮2大部分?;实鬯米疃啵既テ渲械?類共8種:壽扇,單龍扇,孔雀扇,雉尾扇,雙龍扇一、雙龍扇二、雙龍扇三,鸞鳳扇一。并且這8種禮器之扇為皇帝專用,顯示出皇帝在古代社會至高無上的絕對地位。另外的3類扇又可詳分為8種:鸞鳳扇二、鸞鳳扇三、鸞鳳扇四,龍鳳扇一、龍鳳扇二,團扇一、團扇二、團扇三,分由后宮的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6人所用,她們用扇的種類少,相互之間有很多相似、相合的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皇朝禮器圖式》中禮器之扇類型
皇帝用扇,突出了“龍”的主題,兼顧了“鳳”的內(nèi)容。禮器之扇的扇面紋飾多采用“龍”的形象,如壽扇扇面除了繡一青色“壽”字,還“夾以五彩雙龍”;單龍扇扇面“繡盤龍一”;雙龍扇扇面或“繡五彩升降龍”,或“銷金升降龍二”?;实鬯每兹干?、雉尾扇以及鸞鳳扇,在意義上都指向類似鳳凰的瑞鳥祥禽。但在鸞鳳扇的中貫柄處,仍然“上為金蹲龍,下如之”,可謂處處充斥著“龍”的裝飾紋案(見圖5)。
圖5 皇帝大駕鹵簿/皇帝法駕鹵簿中的“壽扇”與“雙龍扇一”扇面圖紋
后宮用扇,突出了“鳳”的主題,也涉及“龍”的形象。但根據(jù)用扇者地位的高低不同,在這一主題的表現(xiàn)上有顯著差異?;侍蟆⒒屎笤诤髮m中的地位最高,為皇帝的母親、妻子,最接近真龍?zhí)熳?,她們的儀駕中就有與“龍”相關(guān)的龍鳳扇,“繡龍鳳各一”。另外還有鸞鳳扇,“繡五彩鸞鳳各一”?;寿F妃、貴妃的儀仗用扇同是鸞鳳扇和團扇,鸞鳳扇的扇面上“繡五彩鸞鳳各一”,而團扇則是“不施繡”。及至妃、嬪的采仗,已是只剩有一種團扇。用作禮器的團扇與實用團扇同名,處于禮器之扇中最低的等級,這從另一方面也證實禮器之扇乃是由實用之扇發(fā)展轉(zhuǎn)變而來(見圖6)。
圖6 皇后儀駕中的“龍鳳扇二”與“鸞鳳扇三”扇面圖紋
同名同類禮器之扇相互間的差異一般較小,多是在色調(diào)、尺幅等細節(jié)上稍做分別。如皇帝大駕鹵簿中的“雙龍扇一”的扇面是“黃、紅二色緞為之……繡五彩升降龍”,在這一基礎(chǔ)上,“雙龍扇二”的扇面變化成“黃緞為之,藍緣”,雙龍扇三的扇面變化成“黃緞為之,藍緣,銷金升降龍二”。其他扇類也是如此:皇太后儀駕所用龍鳳扇一的圓形扇面“徑三尺三寸”,皇后儀駕所用“龍鳳扇二”的圓形扇面“徑三尺二寸五分”;皇貴妃、貴妃儀仗所用“團扇一”的扇面是“黃、紅、黑三色云緞為之”,嬪采仗所用“團扇二”的扇面變成“紅云緞為之”,扇面的其他部分都保持一致。
在所有禮器之扇中,鸞鳳扇的使用最為廣泛,從皇帝鹵簿到皇太后儀駕、皇后儀駕以及皇貴妃、貴妃儀仗,都有鸞鳳扇位列其中,形成4種不同的鸞鳳扇形制。這4種鸞鳳扇的扇面分為明黃與紅二色緞、紅與黑二色緞以及紅緞3 種,扇身通高分為“一丈一尺二寸”“一丈一尺九寸”“一丈一尺八寸”“一丈一尺七寸”共4種①清代:1 丈=10 尺,1 尺=10 寸,1 寸=10 分(裁衣尺:1 尺=35.5 cm;量地尺:1 尺=34.5 cm;營造尺:1 尺=32 cm)?,F(xiàn)代:1 丈=10 尺(1 尺=33.33 cm),1 尺=10 寸,1 寸=10 分。清代禮儀之扇采用的應(yīng)是營造尺的長度計量標準。。雖然它們的扇面皆上橢下方,但扇面的大小、紋飾各有不同,扇柄在材質(zhì)和形制上也有所區(qū)別。
禮器之扇具有形制上的嚴格規(guī)范,以及精神上的特定指向?!抖Y記·仲尼燕居》中言:“禮也者,理也?!痹诙Y制中使用的禮器之扇,其章法制度便是借助感性的外觀形式,而無不符合理性的“禮”之要求。禮器造物的這一特征,被巫鴻先生分解為禮制藝術(shù)的4個基本要素:質(zhì)料、形狀、裝飾和銘文?!岸Y器和用器的區(qū)別首先表現(xiàn)為對 ‘質(zhì)地’ 和 ‘形狀’ 的有意識選擇;‘紋飾’ 隨之成為禮器的另一個符號,并進而導致裝飾藝術(shù)和銘文的產(chǎn)生?!盵6]“銘文”是指在金屬鑄器,如鐘、鼎等青銅器上鑄造或刻制的文字。禮器之扇扇面上也有繡出的文字,但顯然不能名之為“銘文”。我們根據(jù)禮器之扇的這一特點,可以把禮制藝術(shù)基本要素中的“裝飾和銘文”歸結(jié)合稱為“裝飾”,即從質(zhì)料、形狀、裝飾3個方面,來對《皇朝禮器圖式》中的禮器之扇進行探析和認知,禮器之扇的裝飾是尤其值得重點探討的問題。
《皇朝禮器圖式》中的禮器之扇,其扇面所用質(zhì)料有黃緞,黃、紅二色緞,明黃、紅二色緞,紅、黑二色緞,黃、紅、黑三色云緞,紅云緞等。值得注意的是,《皇朝禮器圖式》中的孔雀扇、雉尾扇,其扇面并不是以孔雀尾、雉尾制作,而是分別用綠緞、霞色緞為之,在扇面上通繡“孔雀尾”“雉尾”。緞類織物是絲綢產(chǎn)品中技術(shù)最為復(fù)雜、織物外觀最為絢麗、工藝水平最高級的一大品類,不僅紋路精細,組織緊密,而且質(zhì)地柔軟,光亮平滑,雍容瑰麗,具有華夏文明氣息和皇家富貴色彩。扇面上的寶石點綴,可謂是與之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禮器之扇最為簡易的扇柄,也有攢竹髹漆、木質(zhì)髹漆以及“鐓以銅”的精心選料與加工。
禮器之扇的緞面、寶石以及精致扇柄,相對于招風納涼、遮塵蔽日的普通實用之扇而言,這種質(zhì)料的選取加工并沒有多少實際功效,而只是形成一種財富和精力的“浪費”。恰恰是由于這種奢侈性炫耀,體現(xiàn)出禮儀美術(shù)作為一種“昂貴美術(shù)”的性質(zhì)和特征。
禮器之扇與中國傳統(tǒng)的實用之扇——團扇相比,兩者器型相仿,具有類型學上的一致性。然而,禮器之扇的顯著特征是型體高大,扇面闊大,“大”的體量就拉開了與一般團扇的距離。而且,禮器之扇的每處設(shè)置都有精確的尺度規(guī)范,分寸不失;圖案紋樣以及所用材質(zhì),也都有明確的定制。
《皇朝禮器圖式》中禮器之扇最高者為皇太后儀駕所用鸞鳳扇,通高達“一丈一尺九寸”;最低者為皇帝大駕鹵簿所用雙龍扇,通高僅“一丈八寸”??梢姸Y器之扇的形制大小,與使用者地位高低并非是直接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禮器之扇的扇面以正圓形為主,鸞鳳扇扇面“上橢下方”近似方形(又被稱作“方扇”),孔雀扇、雉尾扇扇面“上斂下橢”近似桃形。所有這些扇面的徑長都在“三尺”以上,以皇帝大駕鹵簿用扇為例:雙龍扇圓形扇面徑長“三尺五寸”,鸞鳳扇扇面徑長“三尺四寸”,孔雀扇、雉尾扇扇面徑長“三尺”(見圖7)。
圖7 皇帝大駕鹵簿/皇帝法駕鹵簿中的“雉尾扇”與“鸞鳳扇一”扇面圖紋
禮器之扇的扇柄既長且粗,皆由定制:扇柄長度有“七尺五寸”“七尺八寸五分”“八尺五寸”3種;扇柄圍度有“四寸三分”“四寸四分”“四寸六分”3種。例如皇帝大駕鹵簿雙龍扇扇柄“長七尺五寸,圍四寸六分”,扇柄底端“鐓以銅,高一寸五分”。
儒家思想注重裝飾,通過外在形象來體現(xiàn)內(nèi)在精神?!墩撜Z·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薄拔摹奔词且环N外在的文采裝飾之美,孔子在“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的慨嘆中,贊美文明化了的黃黼黻衣、丹車白馬,錯采斑斕的文飾、文采,從周之五色,講求正德正色的合“禮”之色彩,文質(zhì)兼?zhèn)涞暮稀岸取敝蔥7]。《皇朝禮器圖式》中禮器之扇,是經(jīng)過精心裝飾和設(shè)計制作的扇之類別,其裝飾的精度、密度和程度,都是一般實用之扇所無法比及的。禮器之扇的裝飾更多集中在扇面上,以視覺形式來呈現(xiàn)禮儀內(nèi)涵,顯示出禮儀性美術(shù)的特點。對此,我們可以從禮器之扇的圖案主題、裝飾紋樣、布局用色3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3.3.1 龍鳳的圖案主題 禮器之扇扇面上最顯著的題材就是龍和鳳,它們構(gòu)成了扇面圖案的主題。龍和鳳都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圖騰和徽志①保羅·??寺黐Paul Ekman]和瓦列斯·弗里森[Wallace V.Friesen]對于徽志作了如下定義:“徽志是具有一種直接的語譯或詞典式定義功能的非文字行為。一個群體、階級或文化中的所有成員均熟悉這種語譯或詞典式定義功能……人們都能了解徽志的用途;或者說,他們知道何時使用徽志,如果有所要求的話還可以重復(fù)使用它,可以為其承擔交流的責任”(Friesen,1969:55)。,源遠流長而意蘊豐富。禮器之扇上的龍鳳形象在視覺審美之外,也包含著禮儀性的精神寓意。
皇帝和帝后“攀龍附鳳”之后,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器具便與龍、鳳普遍聯(lián)系起來。例如皇帝穿龍袍,坐龍椅,住龍??;帝后則戴鳳冠,乘鳳輦,居鳳樓。這樣一來,他們的周圍到處雕龍畫鳳,形成與眾不同的皇家環(huán)境?!痘食Y器圖式》所列禮器之扇都是皇帝和帝后之扇,扇面圖案幾乎都是以龍鳳作為主題。
皇帝所用的壽扇、雙龍扇、單龍扇等,都是以龍作為扇面的圖案主題,具體又有“五彩雙龍”“五彩升降龍”“銷金升降龍”“銷金龍”“金蹲龍”“金團龍”“盤龍”等不同形式。雙龍一般兩兩相對或首尾交接,在扇面上飛旋騰躍;單龍往往獨立盤踞,在扇面上蜿蜒舞動。
鳳圖案主要是用在后宮的禮器之扇上,以鸞鳳扇最具代表性。如皇太后、皇后、貴妃、妃的鸞鳳扇,扇面上都繡有一對“五彩鸞鳳”?!稄V雅》言:“鸞鳥,鳳皇屬也。”鸞鳥、鳳凰常常并稱,一般統(tǒng)歸為鳳之類別,是帝后扇面上重要的圖案主題。①鳳凰與鸞鳥在《山海經(jīng)》中都是祥禽瑞兆,“五采而文”“見則天下安寧”。鳳凰“其狀如雞”,鸞鳥“其狀如翟”,“翟”是一種有很長尾巴的野雞,形體也比一般的野雞要大些??梢婝[鳥與鳳凰都是類于雞形,鸞鳥更大一些?!吨軙ね鯐罚骸爸艹赏鯐r,氐羌獻鸞鳥?!焙竺鎸Α胞[鳥”注:“大于鳳?!睆纳噬媳容^,則有不同說法。如《禽經(jīng)》:“黃鳳謂之鸞”?!洞呵镒従暋芬凉h太史令蔡衡言:“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但也有觀點認為鸞鳥呈現(xiàn)赤色五彩,《說文解字》:“鸞,赤神靈之精也。赤色,五采,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被实垡灿名[鳳扇,但在扇面中心貫柄處飾有“金蹲龍”以示區(qū)別。皇帝鸞鳳扇扇面下端裝飾是“雙鳳相對”;皇太后、皇后鸞鳳扇扇面下端裝飾是“金鸞鳳”;皇貴妃、貴妃的鸞鳳扇扇面下端裝飾是“金翟”。“鳳”的地位高于“鸞”,更高于“翟”,這種關(guān)系在鸞鳳扇的裝飾上就有所體現(xiàn)。
帝后的扇面圖案中,還有“鏤鳳”“金鸞鳳”“雙鳳相對”等其他類別。而“金翟”“雉尾”“孔雀翎”“孔雀尾”等扇面圖紋,也同“鸞”的形象一樣,具有與“鳳”相通的祥禽屬性和寓意。
皇太后、皇后的龍鳳扇,扇面上“繡龍鳳各一”,營造出具有“龍鳳呈祥”寓意的圖案。扇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四周瑞云浮動,一派祥和之氣。扇面上龍鳳之間,中貫柄處還有“鏤鳳”,似乎也在強調(diào)此為帝后用扇。3.3.2 扇面的裝飾紋樣 禮器之扇扇面上除了主要的龍鳳形象,還有其他裝飾扇面的圖案紋樣。它們或者作為圖案主題的背景,或者僅作為扇面上的點綴,甚或具有獨立的意義。這些抽象的圖案紋樣,根據(jù)其來源可分為5類:漢字圖形紋樣、動物圖形紋樣、植物圖形紋樣、自然圖形紋樣和幾何圖形紋樣。
漢字圖形紋樣:漢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標志,是記錄語言的音、形、意三位一體的符號。漢字圖形主要是依托漢字的思想涵義和結(jié)構(gòu)形式,創(chuàng)造出具有深層意境之美的藝術(shù)符號。皇帝大駕鹵簿所用壽扇,在圓形扇面正中繡有一青色“壽”字,這就將漢字藝術(shù)化為裝飾的元素,直接構(gòu)成寓意美好的圖案形式?!抖Y記·中庸》言“故大德……必得其壽”,“壽”即長命、長久。在青銅銘文中,也不乏“耆”“孝”“考”等與“壽”相近的文字。另一方面,“壽”字本身具有意義豐富的設(shè)計變化,長字形的叫“長壽”,圓字形的叫“團壽”。這里皇帝所用壽扇的圓形扇面上,是一個圓字形的“團壽”。
動物圖形紋樣:將一些現(xiàn)實世界里的動物形象,進行抽象提取或截取,轉(zhuǎn)化成藝術(shù)性的視覺審美符號,且不失這一動物所代表的美好品格。皇帝大駕鹵簿中的孔雀扇、雉尾扇,扇面上分別通繡孔雀尾、雉尾的紋樣,鸞鳳扇周邊置繡孔雀翎。在壽扇的扇面之中繡有藝術(shù)化的“蝙蝠”造型,抽象概況形成具有裝飾性和韻律性的吉祥圖案,蝙蝠取“福”的諧音,在傳統(tǒng)文化中是幸福、福氣的象征。在壽扇中“?!迸c“壽”相輔相成,也具有“福壽雙全”之寓意。
植物圖形紋樣:禮器之扇扇面上,常常用到“約以金花翠葉”“間以花文”等植物圖形紋樣。在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文明里,發(fā)展出豐富多彩的植物類圖像素材。這些花花葉葉的裝飾紋樣,用直觀的形象和吉祥的寓意,顯現(xiàn)出獨有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藝術(shù)生命力。色彩鮮明的“金花”“翠葉”,以及形式感突出的抽象“花文”,以其特有的形式美與象征意義,成為一種高明的造型語言,一種經(jīng)典的裝飾紋樣。
自然圖形紋樣:自然界中云形狀轉(zhuǎn)變?yōu)閳D案,主要由弧線婉轉(zhuǎn)勾畫而成。作為與龍、鳳等神靈一起出現(xiàn)的祥云,造型豐富而生動,具有抒情、浪漫之美?!盎鹬椤闭宫F(xiàn)出火的紋樣,有“兩焰”“四焰”“八焰”等不同形式,象征著普照大地永不熄滅的祥光。其他自然圖形紋樣如“山水文”“波文”,在形式上與前者相類,都是以線條為主的造型流暢的藝術(shù)符號。自然圖形紋樣一般是作為輔助圖形,出現(xiàn)在主題圖形符號的邊緣、四周或中心部位,有時作為背景布滿整個扇面,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崇尚自然、但卻超越自然的精神特征。
幾何圖形紋樣:在禮器之扇扇面的周邊,會飾有“襞積”“回文”等圖形紋樣,或者“藍緣”“綠緣”等線性裝飾。“襞積”亦作“襞績”,分布在禮器之扇圓形扇面的四周邊緣,呈現(xiàn)出有規(guī)律的放射性褶裥紋。壽扇扇面上“周繡金回文”,“回文”是一種古老的圖形紋樣,由遠古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盎匚摹币蚣y樣如“回”字而得名,每一條紋路都相連接,民間稱之為“富貴不斷頭”。在壽扇上黃緞為底色的“金回文”,就體現(xiàn)出富貴、吉祥和永恒的意義。
3.3.3 扇面的布局設(shè)色 “圓”“滿”“對稱”的扇面布局:禮器之扇的扇面圖案,主要取材于抽象、想象的事物,在造型過程中沒有具象的嚴格限制。在構(gòu)圖布局上,一般也不作奇異之勢,往往依據(jù)視覺需要進行自由編排和配置,將疏密、大小、主次、虛實、動靜、聚散等圖案關(guān)系進行組織協(xié)調(diào),做到局部變化而整體統(tǒng)一,凸顯出圖案的形式美感,以及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藝術(shù)氣息。
禮器之扇的扇面以“圓”形為主,鸞鳳扇、雉尾扇、孔雀扇也帶有圓形的弧線元素。中國古代對“天”的崇拜和“天道圓”的觀念,衍生出以“圓”為完美的藝術(shù)觀。古典美學是非常講究圓整、圓通、圓融的,這正顯現(xiàn)了一種圓形思維的特征,并漸漸成為一種審美習尚。中國古代這種對圓形的審美崇拜,使得圓形意象滲透到諸多造物藝術(shù)中去,并且發(fā)展形成了一種“圓文化”?!拔﹫A則無障礙,故曰圓通;惟圓則無為缺,故曰圓滿;惟圓其機嘗活變化出焉,故曰圓轉(zhuǎn),又曰圓融。”[8]人們傾心于這種沒有終結(jié)的“圓”,也是追求長久和永恒的體現(xiàn)。
扇面圖案以“圓”為主要的構(gòu)圖形式,在視覺感受上也產(chǎn)生一種向心力。同時扇面上的裝飾繁復(fù)而細密,具有“滿”的特征,但裝飾圖案滿而不亂、繁而不雜,不失內(nèi)在的對比調(diào)和與節(jié)奏韻律。“圓”“滿”體現(xiàn)出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是皇家高貴藝術(shù)凝集大量勞動的表現(xiàn)。
禮器之扇的扇面圖案,還具有裝飾的“對稱”性特點。對稱美具有平衡、勻稱、舒暢等特質(zhì),給人以端莊、嫻靜、中和的感受。在扇面的對稱構(gòu)圖中,還有一種源于太極圖的“S”形構(gòu)圖,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的兩部分,表明了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例如雙龍扇扇面上“五彩升降龍”,龍鳳扇扇面上“龍鳳各一”,都具有兩兩相對、首尾回環(huán)之勢,這種構(gòu)圖有一美名叫“喜相逢”,體現(xiàn)出和諧之美以及生生不息的宇宙規(guī)律。
色彩的文化象征意義:禮器之扇的用色制度,符合儒家禮儀文化的思想觀念。《考工記》中提出“五方色”是青、赤、白、黑、黃,儒家色彩觀念強調(diào)“禮”的規(guī)范和“仁”的意義,把“五色”定為正色,其他色定為間色,并賦予德行倫理、尊卑貴賤、等級秩序等象征意義。所以,儒家看重的并不是空間方位色,也不是視覺印象色、情感表現(xiàn)色,而是合于禮儀思想的象征色。色彩裝飾具有嚴格的禮儀性秩序要求,孔子就講求正德正色的合“禮”之色彩,講求文質(zhì)兼?zhèn)涞暮稀岸取敝省!墩撜Z·鄉(xiāng)黨》:“君子不以紺纟取飾,紅紫不以為褻服?!苯C為紫玄之類色,纟取為紅纟熏色,俗稱青紅色,兩者皆為間色而非正色,所以不能作為正裝顏色;紅紫色也是如此,連自家里穿的褻服也能用這種間色。孔子之所以“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也是因為朱為正色、為尊,紫為間色、為卑,以卑色僭尊色就違背了禮制的要求。
在“五色”審美觀的影響下,色彩的規(guī)范成“禮”、成“法”,整個社會都要以之作為設(shè)計和審美標準。鹵簿制度下禮器之扇的色彩使用,就符合這種“五色”審美觀。
禮器之扇的扇面所用緞面,色彩有黃色,紅色,黃、紅二色,明黃、紅二色,紅、黑二色,黃、紅、黑3色等。扇柄有“髹朱”“髹黑”2種顏色。從現(xiàn)代色彩學觀點看,青、赤、黃為三原色,白和黑為極色。圖案重用原色,設(shè)色單純、大方、艷麗、明快,盡量避免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并注重在對比中求得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扇面上的“五彩鸞鳳”“五彩雙龍”“五彩升降龍”等形象,則把“五彩”即青、白、赤、黑、黃等“五色”之集中展現(xiàn)。這5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還象征東、西、南、北、中,所以“五彩”與龍鳳相結(jié)合,也就似乎為之賦予了更為廣博深遠的內(nèi)涵。
禮器之扇的色彩一方面在“五色”審美觀之內(nèi),另一方面突出了“紅”與“黃”2種顏色,顯現(xiàn)出崇尚紅色和黃色的特點。中國人崇尚紅色由來已久,《禮記·檀弓上》就記載“周人尚赤”。黃色在“五色”中最為尊貴,是代表土地和中央的“帝王之色”①《白虎通義》中記:“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薄锻ǖ洹纷ⅲ骸包S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謚也?!薄夺屆丰專骸包S,晃也,猶晃晃,像日光色也?!币虼它S色又象征光明,這種色彩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成為至尊之色。。宋代王楙《野客叢書·禁用黃》中記載:“自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至明皇天寶間,因韋韜奏 ‘御案牀褥,望去紫用黃制’,而臣下一切不得用黃矣。”[9]《元史》中亦記元代服制:“庶人除不得服赭黃,惟許服暗花纟寧絲綾羅毛毳,帽笠不許飾用金玉,鞾不得裁制花樣?!盵10]黃色象征著皇權(quán)、輝煌和崇高等,作為皇家專用法定的尊色,除佛教外其他領(lǐng)域嚴禁逾越使用。
綜上可見,禮器之扇的質(zhì)料、形狀和裝飾,以及在制作方法上的繡、鏤、繪、銷金②嵌金色線的工藝。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公主出降》:“又有宮嬪數(shù)十,皆真珠釵插吊朵玲瓏簇羅頭面,紅羅銷金袍帔?!?、髹漆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并使用天然漆的國家。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把漆器制造發(fā)展成為一種專門工藝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國明、清時代,髹漆工藝體系已經(jīng)完備,不同髹飾技法的變化結(jié)合,使中國古代漆器事業(yè)呈現(xiàn)出千文萬華的繁榮局面。、攢竹④指削竹膠合成棒、柄的工藝。明陳士元《俚言解》卷二:“攢竹。竹工造竽,削竹而膠合之,謂之攢竹。”明劉若愚《酌中志·內(nèi)臣佩服紀略》:“凡掌印秉筆管事牌子,在殿內(nèi)直宿……立銅箍頭攢竹五尺一根于桌傍。”等諸多工藝,都體現(xiàn)出禮器之扇對日常廉價之扇的“昂貴”模仿。所謂“昂貴”模仿,就是一種“特殊化”處理。一方面,普通扇子物品的“特殊化”能帶來“藝術(shù)化”的結(jié)果,禮儀中的美術(shù)由此而產(chǎn)生。恰如艾倫·迪薩納亞克(Ellen Dissanayake)所說:“一個純粹功能性的碗或許在我們的眼中并不難看,但由于它沒有被特殊化,因此并不是藝術(shù)產(chǎn)物。一旦這只碗被刻槽,彩繪或經(jīng)其他非實用目的的處理,其制造者便開始展示出一種藝術(shù)行為。”另一方面,禮器之扇在類型學上仍與實用之扇同屬扇之類別,但由于這種“昂貴”模仿凝聚大量勞動,禮器之扇在視覺形象上顯然與眾不同,成為一種“特殊”的扇子。經(jīng)過大量勞動而得以“特殊化”和“藝術(shù)化”的禮器之扇,成為一種“昂貴美術(shù)”,象征著擁有者占有和使用大量勞動力的權(quán)力,從而也成為權(quán)力的形象化象征。由此可見,禮器的美學價值是和它的社會價值融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