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潔
在食育運動的推進上,日本經(jīng)常會用到“身土不二”這一佛教用語,意思是“按照季節(jié)規(guī)律食用自己居住地附近的食物”。中國的佛教典籍中也有這一說法,與“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中華智慧不謀而合?!吧硗敛欢钡睦砟顟糜谌毡緦κ秤耐七M,可以追溯到1907年(日本明治40年)石塚左玄創(chuàng)立的食養(yǎng)會。軍醫(yī)石塚在其著作《通俗食物養(yǎng)生法》中寫道:“對于學童的教育,不論是德育、智育,還是才育,其基本都在食育?!币虼耍瘔V被看作提出“食育”概念的第一人,他的家鄉(xiāng)福井縣也是如今日本發(fā)展食育的模范城市。這個時期的食育概念雖然并未在當時形成定論,但為后世的食育運動之興起奠定了基礎。
百年后,日本正式確立了食育的法律地位,于2005年頒布了《食育基本法》。將食育立法,這在世界上也屬罕見。早在2004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就公布了《通過飲食養(yǎng)育健康兒童的方式之研討會》報告書,其中提到了面向嬰幼兒食育的五大目標:第一,能有規(guī)律地吃飯;第二,品著味吃;第三,有想一起吃飯的人;第四,參與做飯和準備活動;第五,主動關心飲食生活和健康。從以上的目標中能夠看到,食育的內(nèi)容不僅包括單純的營養(yǎng)攝入及有規(guī)律地進食,保證嬰幼兒在良好的情緒下進食并能與他人共同分享進食的喜悅也是食育的重要方向。
推廣食育運動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問題,日本近年的“外食化”(在外用餐)比例居高不下,糧食進口率逐年走高,人們與農(nóng)作物的距離逐漸被拉大,這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比如糧食浪費比率不斷攀升、“孤食”“少食”現(xiàn)象頻發(fā)、飲食生活規(guī)律紊亂等。如此一來,“身土不二”的理念在當代也越來越難實現(xiàn)。
反觀國內(nèi),我們也同樣面臨著外賣食品泛濫、糧食被大量浪費、不吃早餐的兒童比例逐年增多等社會問題。“民以食為天”,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悠久的食文化歷史,各地區(qū)更有著多樣的食文化特色。幾千年的文化告訴我們:食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營養(yǎng)的計算上,食育更是德育、體育與智育的基礎所在。
近幾年,李子柒成了中國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她的關注者中還有一批特殊的觀眾,那就是兒童。究其原因,這與當代兒童的“自然缺失癥”不無關系。參與食物的種植、栽培,耐心等待其開花、結果,再親自設計菜單、烹調(diào)食物,最后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就是食育實踐的極好案例。不論嬰幼兒年齡有多小,他們參與同“食”有關的活動,既收獲了美味可口的食物,也獲得了充足的參與感,同時又體會了“粒粒皆辛苦”,對生產(chǎn)、制作食物的人將充滿感激之情。體“食”之所樂,體“食”之所苦,感“食”之不易,這才是食育帶給我們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