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微
從事小學教育已有22年,從一線教師到學校管理者,我的工作崗位和單位換了好幾撥,接觸的孩子更是一輪義一輪。校園的風景和孩子們逐年不同,但校門口有一個現(xiàn)象卻年年相似,就是經(jīng)常會有學生家長在不同的時間段急匆匆地趕來,給孩子送忘記帶的東西,尤以低年級的家長居多。家長們也許并不會在意這么一個小細節(jié),而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上。其實,這個現(xiàn)象是能夠反映出孩子幾個方面的能力的,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學會整理,培養(yǎng)孩子的條理性
每天在校門口,都會看見有家長來送東西,有時候是校服,有時候是水杯,有時候是彩筆。有些家長甚至是熟面孔,因為不止一次給孩子送物品了。為了校園安全和教學秩序,我們是不讓家長送進教室的,請家長把物品貼上班級和姓名后放在保衛(wèi)室,用QQ或者微信轉告班主任,讓孩子白己下樓來拿。不少家長會一再叮囑“一定要送到孩子手里,孩子上課要用”。
“忘性大”的孩子,一般沒有養(yǎng)成整理物品的習慣,條理性差,導致入學后丟三落四,影響校園活動和學習。孩子的整理習慣可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從小培養(yǎng)起來。
我們強調入學之前要讓孩子養(yǎng)成整理書包的習慣,包括:1.清潔書包,把書包里的雜物及時扔掉,把里面的物品有序分類放好,把與學習無關的物品放到家中;2.對照課程表帶齊文具,養(yǎng)成每天看一下第二天課程表的習慣,并對照課程表及時增減學具,以保證不遺忘學具。
在孩子整理書包的初期,家長可以陪著孩子,指導他整理。記住,這里是“指導”,給孩子更合理的建議,而非越俎代庖,如果第二天的課程有所調整,也要及時告訴孩子。等孩子養(yǎng)成一定習慣后,可以放手。
如果在幼兒園期間,孩子就有屬于自己的玩具整理柜、衣柜、書架、小書包,并在家長的引導下養(yǎng)成整理的習慣,那么,上學后的書包整理便水到渠成。
對于低齡段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進行的。整理物品,看似只是一個生活技能,卻對孩子的思維產(chǎn)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家長們都關注的學習成績。比如說,一年級數(shù)學中的“數(shù)數(shù)、分類”等,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數(shù)數(shù)是無序的,想從哪兒開始就從哪兒開始,當數(shù)字增大時,就會出現(xiàn)重復、遺漏的現(xiàn)象;而在學習按標準分類時,對于已經(jīng)養(yǎng)成分類習慣的孩子而言,生活中有序分類的意識自然會遷移過來,這部分內容的掌握就不是難事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我還遇到過不帶書包的孩子。到學校后,發(fā)現(xiàn)書包沒帶,孩子第一反應是責怪同行的爺爺,而爺爺則是一副賠罪的表情,然后轉身回家去拿。
我忍不住問孩子:“你怎么上學不背書包呢?”孩子理直氣壯地告訴我:“爺爺忘記了?!蔽依^續(xù)說:“書包是你自己的T具,背書包也是你自己的責任,怎么怪到爺爺頭上去了?”孩子繼續(xù)理直氣壯地說:“爺爺要背書包的?!蔽易穯枺骸澳菚钦l的呢?”孩子回答:“是我的。”我緊接著說:“既然書包是你的,你就有看管的責任,爺爺幫你背,也是心疼你,怕累著你,但是書包不是爺爺?shù)臇|西,所以記著帶書包是你自己的事兒,跟爺爺沒有關系?!边@下孩子終于不吱聲了。當然,我也明白,他并不是認可我的話語,而是沒有話跟我反駁。
當爺爺喘著粗氣把書包取回放到孩子手上時,孩子一句“謝謝”都沒說,徑直走向教室。而此時的爺爺,仍舊眼巴巴地站在校門口,目送孩子背影遠去。
這一看似只是“忘帶書包”的行為,背后卻是孩子責任意識的淡薄。自始至終,他都不認為“背書包”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忘帶書包”也不是自己的錯,甚至,誰做這事兒,責任就歸誰。
當這種“沒有責任意識”遷移到學習上時,孩子會認為,學習不是我的事兒,而是“要我學習”的家長的事兒。帶著這樣的情緒,又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呢?
責任感的培養(yǎng)應融于日常生活,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尊重孩子對相關事物的想法和選擇;及時肯定孩子做事情的努力,同時也讓孩子承擔犯錯誤的自然后果;讓孩子肩負起相應的家庭責任,讓他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的有效路徑。
嘗試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
曾有一次,一個一年級女生到校門口時發(fā)現(xiàn)自己忘記帶巴烏了,她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尋求老師的幫助,而是站在校門口閉上眼睛哇哇大哭,和她說話也不理睬。其實不能怪這個孩子,可能之前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都會在她思考“怎么辦”之前就幫她解決掉了,所以當家長不在場時,她就只有哭的份兒。
我一直握著她的手,等她情緒好一些了,再問她:“音樂課是第幾節(jié)?”“第三節(jié)。”“那時間來得及?!焙⒆舆€是繼續(xù)哭,我告訴她:“你看著我,聽我說,現(xiàn)在哭解決不了問題,我們要想辦法,讓你上音樂課時有巴烏。已經(jīng)快上課了,你馬上進教室,然后告訴班主任,讓她通知家人把你的巴烏寫上班級和名字放在門衛(wèi)室,你大課間活動結束后過來拿。你聽清我說的話了嗎?”孩子不哭了,噙著眼淚對我點點頭。
無獨有偶,也是一年級的一個男生,美術課的水彩筆忘了帶了,送他的婆婆讓他先進教室,待會兒送到門房??珊⒆诱f什么都不干,拖著婆婆的手一個勁兒地哭,為難的婆婆只好電話叫家里人送來。
一年級的孩子出現(xiàn)這種行為可以理解為“膽小”,但是行為的背后我們更應看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忘帶學具”只是事情的開始,之后在校園里還會遇到人際交往的困難,學習障礙的困難,等等,那孩子該怎么辦?
當孩子學習、生活遇到困難時,家長應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做事,一次不成功可以兩次、三次。以忘帶物品為例,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思考,是不是可以和小伙伴借用、共用,或者向老師反映自己的問題,或者想辦法聯(lián)系家長……家長要允許孩子“試錯”,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或直接替孩子解決。家長的鼓勵和期待能增強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當孩子能夠自己面對和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多,自然就會獨立自主起來。
從孩子踏入小學校門開始,家長們的各種擔憂和焦慮便相伴而生。其實,幼小銜接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生活能力”,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培養(yǎng)并具備了相關能力,融入小學生活將不再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