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手中有器卻不使其鋒利,則只是能其事而非善其事。只有技術,而沒有相應的資源,并不能稱之為好的技術,有了好的網絡資源,網絡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為了更好地進行網絡技術及資源的建設,應該注意使其具備哪些特點呢?
一、具有符合人性化和人文性的特點
網絡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其使用者是作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頭腦的人的教師和學生。網絡技術本身具有很強的機械性和技術性特點,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產生和普及應用,尤其是各種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崛起,人性化和人文性也逐漸在網絡技術及其資源中凸顯出來,成為其顯著特點。
從膠片投影到幻燈片和動畫,從命令操作到視窗操作,從電腦多媒體到網絡多媒體,電腦網絡不再是無聲的黑白世界,其操作手段和過程也不再繁復和難以記憶,基于電腦網絡的學習也變得輕松起來。新技術的特點成為其在現代社會中應用與發(fā)展的強勁動力,也為現代教育教學注入了最為新鮮的教育技術血液。新技術的發(fā)展,也使基于技術的各種資源變得鮮活起來。
人性化和人文性并不等同于娛樂性,也不是過度感性。強調人文性和人性化,不是無原則地提供各種感官刺激,也不是無原則地迎合學生好玩、好動的天性,使學生沉迷于聊天、網絡游戲,深陷于縹緲不定的虛擬世界?!耙匀藶楸尽钡娜诵曰腿宋男砸蠈W生各階段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要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教育教學負責。發(fā)展電腦網絡資源建設,注重電腦網絡資源的人性化和人文性的同時,也要注重電腦網絡的技術性特點,兼顧兩者,既要融合對人的研究,也要融合對技術的研究。網絡技術及資源的人性化和人文性是基于電腦網絡技術本性的一種高級體現,是網絡技術被大眾認可并廣泛應用的前提與基礎,尤其對于正處在啟蒙和成長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人性化和人文性是獲得其認可的重要條件。
教育教學與有說有笑、憨態(tài)可掬的動畫相結合,加上音頻的聽覺沖擊、視頻的視覺震撼所帶來的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使多媒體教室、微機室逐漸成為學生們在校園里最向往的地方。目前,越來越多的教室借助互聯網建立“班班通”,實現了教育教學的數字化,每個班級都配有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教室得以廣泛普及。未來,教育教學將與網絡技術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使班級基于網絡技術及資源向微機室轉化成為可能。
二、具有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特點
網絡技術早已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更是有效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現代化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網絡技術也從教育教學中汲取了其所具備的特點,兩者相得益彰,共同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教育教學不是電影院,也不是游戲廳,盲目地夸大網絡的娛樂性,忽略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和特點,這樣的技術及資源是無法也不能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只有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特點的網絡技術及資源,才會在教育教學中有更強勁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及發(fā)展空間,也能更有力地推進教育教學的發(fā)展,使其能夠與時俱進,具有在現代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競爭力量和資源優(yōu)勢。現代教育教學也要敢于面對和接受網絡教育技術對傳統(tǒng)教育技術的強力沖擊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育教學要讓電腦網絡技術和數字多媒體技術及資源走進來,同時,傳統(tǒng)教育教學充分利用新技術、新資源,雙方要進行有機的融合,充分利用彼此的優(yōu)勢,與自身特點相結合,實現新技術、新教育的雙軌并行。
三、具有強化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特點
教育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對這種能力的需要在當前及今后都顯得尤為迫切。電腦網絡、數字多媒體設備等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普及,有效提高了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電腦網絡等信息化數字資源的建設,應立足于如何使學生變得樂于學習、自主學習,并能持續(xù)、高效地學習下去,也應致力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鍛煉、發(fā)展和提高,這就要求電腦網絡、多媒體等網絡技術及資源相較于傳統(tǒng)的校本教材有更強的靈活性、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更易于接受、便于學習,使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有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和躍馬揚鞭的馳騁動力。迅速發(fā)展、功能齊全的電腦網絡和多媒體等網絡技術及資源已逐漸適應了現代社會對教育教學的需求并合理地融入現代教育教學領域。未來,其滲透范圍也將持續(xù)擴展,在教育教學領域不斷延展、深入,這是教育教學的需要,是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也是電腦網絡、多媒體等網絡教育技術及資源的需要。
四、具有關注資源載體以及革新的特點
網絡技術及資源的呈現載體多種多樣,如網頁、網站、光盤、電腦硬盤、可移動硬件存儲設備等。網絡資源載體具有大容量、靈活、便捷等優(yōu)勢,具有很大的推廣和研究價值,如大規(guī)模的綜合性網絡空間的實現、實時網絡連通的實現、電腦和便攜式移動設備的終端載體的實現等。推動網絡資源逐步走向大眾化,實現普及化,需要大量的數字化、網絡化載體的出現,需要各級和各種資源載體最有效地參與與協作,最終發(fā)揮網絡資源的整體及個體優(yōu)勢,使其在與以紙張、書籍等為載體的傳統(tǒng)教育教學資源載體的博弈中脫穎而出,推動傳統(tǒng)教育教學資源載體的更新換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網絡化和數字化教育。
隨著網絡的出現和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幻想著一夜成名,越來越多的勞動顯得極其容易,勞動成果似乎唾手可得,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思想上,人們逐漸變得懶惰,將更多的精力沉溺于網絡,產生嚴重的網絡依賴,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并非少數,反映出了人們對網絡認識還不夠深刻和理智,容易被虛擬世界所左右,尤其在教育教學領域,網絡中的教育資源還不夠完善和成熟,缺乏系統(tǒng)性,大多以無序的狀態(tài)呈現在人們面前,如果盲目跟風、走形式,完全照搬電腦網絡、數字多媒體中的資源,教育教學將會騎虎難下,在完成課堂教育教學目標和使用多媒體技術之間進退兩難,進而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試想,如果每堂課都變成讓學生觀看優(yōu)質課的錄像,如果對音頻、視頻、圖片的展示大量地占用課堂時間,所得的結果是教育先進了,教師輕松了,學生也看得津津有味,然而學生僅僅是教育過程中的聽客、看客,而非教育的主體,這樣的教育并不是理想的、成功的教育。利用視頻、動畫、課件等形式“抄近道”,這種方式雖淺顯易懂,但卻忽略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利于其積累實戰(zhàn)技能和實踐經驗,更談不上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