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凱華 黃偉堅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牙周炎的患病率呈顯著升高趨勢,對患者口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需采取口腔種植修復技術進行治療,為了探討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在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選取部分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與牙周健康的合并牙列缺損患者進行對照研究,現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35例作為實驗組,另選取同期牙周健康的牙列缺損患者35例作為對照組。實驗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16~ 58 歲,平均年齡(42.6±8.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年齡17~59 歲,平均年齡(42.4±8.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研究通過倫理學會批準。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血液類疾病以及腫瘤類疾病等患者,確保不會影響研究結果。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實驗組患者種植58 顆,對照組患者種植55 顆。兩組患者進行手術之前全面清理牙周健康,目的是徹底清除菌斑和牙石,并排除牙周充血、炎癥等情況。兩組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相同,操作如下:常規(guī)消毒處理后于無牙區(qū)域作切口,切口完成后清除周圍肉芽組織,為避免牙槽嵴頂骨組織對種植產生影響將其磨除,牙周健康處理好后確定種植體植入的部位,然后將種植體植入其中,種植成功后黏膜下愈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1年的牙周指標水平,包括PD、SBI、PLI。②比較兩組術后1年種植體留存、脫落、松動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6個月、1年的牙周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PD、SBI、PLI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1年的SBI、PLI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術后1年的P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1年的SBI、PLI 水平高于本組術后6個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PD 水平與本組術后6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的PD、SBI、PLI 水平與本組術后6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6個月、1年的牙周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術后6個月、1年的牙周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術后1年比較,aP<0.05;與本組術后6個月比較,bP<0.05
2.2 兩組術后1年種植體留存、脫落、松動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種植留存率、脫落率、松動率分別為96.5%、1.7%、1.7%,與對照組的94.5%、1.8%、3.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1年種植體留存、脫落、松動情況比較[顆(%)]
牙周炎是在牙齦炎癥進一步向深層牙周組織擴展而形成的,長期炎癥的存在會出現牙齦和牙槽骨的萎縮改變,逐漸形成慢性牙周炎[2]。牙周炎的臨床表現早期癥狀不明顯,進展至晚期或出現牙齒松動、咬合無力、反復牙周膿腫等,是導致缺牙的主要原因之一。牙周炎主要是由局部因素刺激引起,其中牙菌斑被認為是最主要病因,慢性牙周炎患者由于牙周存在炎癥在牙列缺損的情況下如何選擇合理種植修復一直存在爭議,大部分醫(yī)者建議延期種植,少部分口腔科醫(yī)者建議即刻種植,但如果牙周炎患者存在化膿性感染、缺乏根尖足夠骨質、難以關閉創(chuàng)口等情況需要延期 種植[3,4]。
王月娥[5]發(fā)表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行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的近遠期分析》文章中報道,選取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均實施口腔種植修復技術進行臨床治療,研究結論肯定了口腔種植技術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可行性。譚紅征等[6]發(fā)表的《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體松動度PD 及SBI 指數影響》文章中報道,得出的結論同樣肯定了口腔種植技術在慢性牙周炎伴牙列缺損中的應用價值。本院為了探討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行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的近遠期療效,選取部分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與牙周健康的牙列缺損患者進行研究,均采取口腔種植修復技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PD、SBI、PLI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1年的SBI(1.28±0.31)、PLI(1.13±0.52)高于對照組的(1.02±0.05)、(0.82± 0.0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術后 1年的P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1年的SBI、PLI 水平高于本組術后 6個月的(0.96±0.12)、(0.84±0.1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PD 水平與本組術后6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的PD、SBI、PLI 水平與本組術后6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種植留存率、脫落率、松動率分別為96.5%、1.7%、1.7%,與對照組的94.5%、1.8%、3.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數據說明在慢性牙周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條件下,與牙周健康的牙列缺損種植修復效果無顯著差異,并認為天然牙是致病菌斑微生物生存的適宜環(huán)境,當拔出患牙后其生存環(huán)境遭到破壞,致病菌無以生存,種植體并不會受牙周炎癥的影響,本次研究得出的結論與譚紅征等[6]的研究結論相似。
綜上所述,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行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的近期療效顯著,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