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梅
機器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飛入尋常百姓家”,相信有些同學(xué)家里早就出現(xiàn)了機器人的身影。有的小讀者可能對機器人的手比較失望,因為,我們想象中,機器人的手應(yīng)該和人的手差不多,至少也要收放自如。不要失望,雖然它們的手看上去有些笨拙,但在靈巧上卻絲毫不輸給我們的手。
機器人的手,其實就是機器人的執(zhí)行系統(tǒng),一般做成鉗形夾持器一一只有夾持器的鉗口與物件形狀吻合時,它才能握得牢靠。一旦物件形狀改變,就要更換另一種鉗口。針對這種情況,有人決定給機器人“多裝幾只手”。比如,日本的科學(xué)家就給機器人安上了特殊裝置,使機器人能夠在眾多鉗口中自由切換,選出需要的一種。不過,更換夾持器的鉗口雖然讓機器人實現(xiàn) 了多功能,但也會使機器人的構(gòu)造變得復(fù)雜,而且安裝的夾持器鉗口種類也是有限的。
也有人說:造幾種專用機器人,讓它們各司其職不行嗎?機器人就其實質(zhì)來說,是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如果由于夾持器的能力有限,使這種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機器變成使用范圍狹窄的專用機械,那就得不償失了。其實,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如果機器人能夠擁有像普通人一樣靈活的雙手,那它就能夠焊接零件、組裝箱子、照看小孩……
我們來看一個場景:桌子上擺著一尊小巧的陶瓷塑像、一根鋼管、一只薄玻璃燒瓶、一枚新鮮的雞蛋、一個指甲大小的齒輪,還有一朵剛剛采來的野菊花。機器人從容地擺動著它那戴黑“手套”的手,在操縱者的指揮下,輕輕地拿起了鮮花。接著,它放下鮮花,拿起雞蛋,圍著桌子轉(zhuǎn)了一圈后,把雞蛋完好無損地放回了原處……最后,它拿起了光滑、沉重的鋼管,緊緊握住。
這就是俄羅斯工程師佩羅夫斯基發(fā)明的機械手。這只光滑、閃亮、戴黑手套的機械手為什么可以拿起這些大小、粗細、外形不一的物品?原來,這個機器人的夾持器是一個馬蹄形的彈性密閉囊,里面裝著顆粒狀的小圓球,一邊還連著一個真空裝置。
這個裝置有什么作用呢?舉個例子:有人搬家時,可能會把衣服、被子等物品放到一個密封的儲物袋中,然后用抽氣筒把里面的空氣抽走,這樣,衣服和被子就會變硬,占據(jù)的空間也會變小。這個裝置也是同樣的原理:彈性密閉囊的外面被兩個帶褶皺的軟管夾住,軟管與空氣壓縮機的輸氣管相連。空氣被壓縮時,軟管伸長,壓迫彈性密閉囊,迫使手套握住物件。之后,真空泵會使手套變硬,從而握得更牢。
這個彈性密閉囊的材料也很不簡單,它采用了凱夫拉這種合成纖維。沒錯,這就是我們在2020年第11期《學(xué)與玩》雜志中提到過的、用于制作防彈衣的材料。凱夫拉可以起到保護機器人的作用,使機器人在極端環(huán)境下,也不會出問題。
佩羅夫斯基覺得這種夾持器工作時,既需要空氣壓縮機,又要有真空泵,有些累贅。因此,他對這個裝置進行了重新設(shè)計:改良后的夾持器只需要一部真空泵,就可以壓迫手套,也能使其變硬。雖然夾持器的構(gòu)造簡化了,但性能并沒有降低。它仍然能夠穩(wěn)穩(wěn)地提起十幾公斤重的鋼鐵零件,也能拾起光滑的小子彈殼。
佩羅夫斯基還告訴人們,由于彈性密閉囊柔軟而有彈性,即使零件擺放的位置與指令有些偏差,它也照樣能夠拿到。因此,它對機器精準(zhǔn)度的要求相對較低,也就可以簡化其控制裝置了。
夾持器無須在“幾雙手”中不停切換,從而能夠連續(xù)不停地工作。我們可以讓這種巧手機器人在對人有害的環(huán)境中進行修理作業(yè),讓它們用萬能的“手”操縱氣切器、焊槍、螺帽扳子等工具或更換零件。同時,這種機械手還可以到海底等人類未知的區(qū)域去采集樣品。隨著技術(shù)的發(fā)展,相信這雙越來越靈巧的機械手,能夠為人類做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