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友平,劉曉冬,夏海冬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人民醫(yī)院疼痛科,江蘇大豐 224100
在我國社會發(fā)展速度加快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與工作節(jié)奏越來越快,不少人員因工作需要而長時間保持坐姿,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較大影響。在臨床中,傳統(tǒng)保守治療無法從根本上改善腰椎突出在脊髓與神經根中的壓迫性,而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術中出血量較多,一旦出現(xiàn)意外很容易破壞機體脊柱后結構,延緩患者康復,效果并不令人滿意[1]。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學者提出微創(chuàng)技術,不僅創(chuàng)傷少,出血少,而且并發(fā)癥也少,并不會對機體脊柱的穩(wěn)定性造成一定影響,便于患者恢復,深受臨床青睞[2]。經皮椎間孔鏡技術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微創(chuàng)性技術,可有效在內鏡的輔助下,把腰椎突出物摘除并游離,減少神經根的受壓性,確保脊柱力學穩(wěn)定[3]。為了更好地探究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的優(yōu)勢,簡單隨機選擇該院2017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探討實施此項微創(chuàng)技術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簡單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0~81歲,平均(45.63±3.25)歲;病程4~79個月,平均(37.84±4.03)個月;患病部位:L3~4節(jié)段14例,L4~5節(jié)段12例,L5~S1節(jié)段10例,L3~4/L4~5節(jié)段4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3~85歲,平均(45.67±3.24)歲;病程5~76個月,平均(37.80±4.02)個月;患病部位:L3~4節(jié)段15例,L4~5節(jié)段13例,L5~S1節(jié)段9例,L3~4/L4~5節(jié)段3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經CT或MRI診斷確診;②腰痛且一側下肢呈現(xiàn)放射狀疼痛或者麻木;③3個月保守治療無效;④患者與家屬知曉該研究,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①腰椎腫瘤或急性者;②凝血功能異?;蛘咝哪X血管病癥者;③急性感染性疾病者;④認知或精神障礙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臨床資料不全者。
對照組行常規(guī)手術,硬膜外麻醉后協(xié)助患者取俯臥位,懸空腹部,常規(guī)消毒鋪巾處理,選擇病變椎間隙中心作一長約6~8 cm的手術切口,逐層切開機體筋膜與組織,把機體單側椎板肌肉組織與棘突進行剝離,使手術視野更加明亮,使用椎板咬骨鉗與骨刀直接切除病變椎板及相關關節(jié)突關節(jié),并做好開窗操作,拉鉤保護機體腰椎神經,仔細摘除突出性髓核,借助3 mm椎間孔探頭觀察機體神經根出口,若無狹窄現(xiàn)象需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區(qū),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待術后24~48 h可拔除引流管。
觀察組行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所選用設備是德國SPINENDOS公司的椎間孔鏡及其配套工具;STOR公司的冷光源攝像機;GE公司的C型X線機。協(xié)助患者俯臥,墊空腹部,適當調整手術床,確?;颊哐登扒?,C臂X線機透視下合理確定椎間盤與皮膚的進針部位,并借助CT、MRI確定穿刺點角度與旁開距離,靶向穿刺,注意進針點一般是在患者患側脊柱后正中線旁開10~15 cm處,角度控制在冠狀面10~25°,使用0.5%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065388)與0.05 mg芬太尼(國藥準字H42022076)進行局部麻醉,18號針對肌肉、筋膜與關節(jié)突進行逐層麻醉,在正側位X線的輔助下合理調整穿刺方向,直至進入椎間盤內。用1:3比例配置1~5 mL美藍(國藥準字H32024827)和歐乃派克(國藥準字H20000595)混合液,緩慢注入機體椎間盤進行造影。套針置換導絲,作一7 mm切口為導絲入口,逐級使用擴張管,必要情況下,亦可配合環(huán)鋸把部分上關節(jié)突出部位進行磨除,使機體外側椎間孔增大,然后緩慢把斜面工作套管置入,選擇機體椎間盤突出于壓迫神經根稍內側作為理想通道的擺放部位。緩慢置入內鏡,并使用生理鹽水沖洗,于內鏡下密切對藍染退變髓核組織進行觀察,清除突出椎間盤,并做好減壓神經根、纖維環(huán)成形、低溫射頻止血與消融等處理,觀察機體硬膜囊行走神經根與出口神經根是否良好暴露,完成減壓工作后,緩慢拔除工作套管,縫合手術切口,術畢。同樣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抗感染處理。
記錄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3項。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詳細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狀況,分數(shù)0~10分,數(shù)值越高代表機體疼痛感越強。
采用Osweste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估兩組患者的功能狀況,分數(shù)越低表示患者功能障礙越弱,恢復越好。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用時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用時(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163.23±78.46 53.05±10.56 8.802<0.001 44.23±2.36 14.27±4.33 38.424<0.001 15.65±6.45 5.09±2.36 9.724<0.001
觀察組患者VAS評分與ODI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與OD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與ODI評分比較[(±s),分]
組別VAS評分 ODI評分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3.02±0.98 0.64±0.25 14.883<0.001 7.88±3.02 5.33±1.12 5.007<0.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常見于機體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的破裂部位,機體殘存的纖維環(huán)和髓核可將其覆蓋,后縱韌帶從而會出現(xiàn)椎管內突出的現(xiàn)象,嚴重壓迫機體脊神經根,最終造成綜合征,降低生活質量,需要臨床多加重視[4-5]。
傳統(tǒng)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往往較大,出血量多,患者恢復速度較為緩慢,并不滿足現(xiàn)階段人們的實際需要。在我國醫(yī)學技術水平不斷發(fā)展的形勢下,微創(chuàng)技術已然逐漸替代了傳統(tǒng)手術,經皮椎間孔鏡技術便是近些年迅猛發(fā)展與完善的微創(chuàng)技術手段,是在特有機械性物質的輔助下,經后外側進入椎間孔三角區(qū),并及時摘除椎間盤突出組織,獲取最佳的手術效果[6-7]。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的主要特點是靶向穿刺,使用穿刺針瞄準機體椎間盤突出組織或者椎間盤后1/3部位,并在影像學技術下選擇旁開距離與角度,工作通道直至椎管前方,并把髓核組織進行摘除,所以手術操作的關鍵點在于穿刺技術[8-9]。這一手術實施過程中,并不會過度牽拉機體神經根與硬膜囊,全部操作都在固定工作套管中實施,并不會破壞機體椎管中的神經組織,加上低溫射頻消融技術的輔助性,可更進一步達到止血效果,降低術后椎管內黏結的發(fā)生風險,且實施局部麻醉,可有效提高手術安全性[10-11]。椎間孔鏡手術另一重點是術中顯露出神經根,部分患者因做過局部封閉治療,突出的髓核可能與神經根粘連,術中需要小心分離,切記盲目牽拉導致神經損傷,術中能夠完全顯露出神經,一般癥狀都能緩解。這一手術的皮膚切口僅僅在1 cm以下,術后切口疼痛感較小,出血量少,并不會嚴重干擾機體椎旁肌肉、韌帶與椎管內結構,降低術后椎體不穩(wěn)定性,且手術操作簡便,用時較短,便于患者盡早恢復,縮短住院時間[12-13]。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53.05±10.56)min、術中出血量(14.27±4.33)mL、住院時間(5.09±2.36)d均較對照組更低,且VAS評分(0.64±0.25)分與ODI評分(5.33±1.12)分較對照組更優(yōu)(P<0.05),表明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治療效果是非常確切的,可有效減少手術時間與出血量,改善機體疼痛與椎間盤功能障礙,促進身體康復,從而大大縮短住院時間。上述研究結果與宋恒[14]文獻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結果表明:實施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的實驗組手術時間是(52.4±10.2)min,手術出血量是(14.2±4.3)mL,住院時間是(5.1±2.2)d,較開放性手術治療的普通組低 (t=12.634、21.382、12.748,P<0.05), 且術后VAS評分(0.62±0.23)分、ODI評分(5.32±1.11)分低于普通組(t=21.315、14.178,P<0.05)。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極為顯著,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復,可作為臨床重要的治療手段進行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