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曼 宋麗榮
摘 要:北大荒版畫是中國版畫界持續(xù)時間最長、作品最多的一個畫派,在中國版畫發(fā)展的長河中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其發(fā)展經歷了早期、知青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后三個階段,在表現風格方面由早期的博大、壯美轉變?yōu)楹笃诘男闱?、清新,在敘事表達方面由最初的注重對艱苦勞作情節(jié)的再現轉變?yōu)閷υ娗楫嬕夂蛡€人情感的表達。文章以北大荒版畫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藝術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分析,以此揭示北大荒版畫在敘事表達方面的變化。
關鍵詞:北大荒版畫;敘事表達;版畫
“繪畫的敘事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情節(jié)再現,重在對人物、場景等畫面元素的表現;另一方面是畫面里的情趣和藝術家的情感表達?!卑娈嬜鳛橐环N敘事載體,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畫作品之一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的扉頁畫。除此之外,版畫在明清小說中大量作為插圖出現,如《水滸葉子》等,對人們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直到魯迅倡導新興版畫運動后,版畫的敘事性才變得更加鮮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歌頌工農、宣傳抗日思想以及揭示社會現象的版畫作品。北大荒版畫是新興版畫運動之后異軍突起的一支隊伍,其作品在創(chuàng)作上仍然具有很強的敘事性,但隨著不同階段的發(fā)展其敘事表達方式有所轉變。
一、北大荒版畫的形成背景
北大荒版畫畫派興起于1958年,最終是在1960年和1961年中國美術館陸續(xù)召開的“北大荒美術作品展覽”和“牡丹江墾區(qū)版畫展”以及1962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印刷出版的《北大荒版畫選》這兩重因素下形成的。
當時十萬轉業(yè)軍人到北大荒進行艱苦的墾荒建設,而這批墾荒者中有一些美術愛好者和部隊美術工作者,他們積極投身于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與生活環(huán)境,在參加生產勞動的同時,發(fā)揮自身作為美術工作者的作用,利用休息時間進行版畫創(chuàng)作。北大荒版畫的出現離不開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和他們真實的生活體驗。這些創(chuàng)作者來自四面八方,但都對藝術有著熱愛之情,如國畫家尹瘦石,油畫家張欽若、徐介城,版畫家張路漫,漫畫家丁聰等。這些人白天勞作,夜間聚在一起,共同討論著草圖、構圖和刻印作品,為北大荒版畫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除此之外,這些藝術家們還有著真摯的情感和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他們排除萬難,敢于吃苦,在極寒的氣候中勇往直前,沒有絲毫怨言。他們切身參與到生產實踐中,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抗拒勞動。正是由于這些創(chuàng)作者曾親身參與過墾荒建設,他們對北大荒的生活和百萬墾民才有了最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才能創(chuàng)作出打動人心的版畫作品,讓北大荒版畫成為一顆新星。
二、北大荒版畫敘事表達的轉變過程
北大荒版畫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其創(chuàng)作群體也經歷了三代的變化。第一代北大荒版畫的創(chuàng)作群體是由最初開墾北大荒的十萬轉業(yè)軍人所組成的,如晁楣、張作良、張禎麒、杜鴻年等畫家,他們的版畫內容主要以北大荒墾區(qū)的生活、勞作以及自然風光為主;第二代北大荒版畫的創(chuàng)作群體是由百萬知青以及像郝伯義這樣的第一代北大荒版畫畫家所組成的,如周勝華、陳宜明、趙曉沫等畫家,他們的作品多以表現知青下墾區(qū)的生活以及宣傳紅色思想為內容,帶有濃烈的政治意味;第三代北大荒版畫的創(chuàng)作群體是由改革開放后當地土生土長的一代人所組成的,他們一改傳統(tǒng)的選材方向,更加傾向于描繪日常生活以及表達個人情感。另外,在這一時期,北大荒版畫的創(chuàng)作形式也更加多樣,從艷麗的油印套色逐漸向清新的木刻水印轉變,吸收了各地版畫的特點,其代表畫家有丁立江、蒙希平、寇雁鳴等等。正如學者李松所評述的:“第一代北大荒版畫主要表現了轉業(yè)軍人的艱苦奮斗;第二代北大荒版畫則呈現出激蕩的社會環(huán)境留給北大荒的印記;第三代北大荒版畫的‘小北大荒人興高采烈地描繪出機械化的現代生活以及田園的盎然生氣?!彪S著不同時期的發(fā)展,北大荒版畫的敘事表達風格也發(fā)生著變化。
由著名畫家晁楣所帶領的第一代北大荒版畫創(chuàng)作者更加注重對人物、場景等艱苦勞作情節(jié)的宏大敘事表達,作品的藝術風格也更加博大、壯美,多用典型形象以及事件來表現對墾區(qū)人們艱苦奮斗精神的贊美?!艾F實生活中的某些典型情節(jié)或人物的典型動作,常常能夠喚起讀者相應的記憶和聯想,產生一定的視覺效果,從而揭示出現實生活中更為內在的意義?!钡谝淮贝蠡陌娈嬜髌分?,著名畫家晁楣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描繪了軍民們在北大荒上辛苦耕耘的場景。例如,《第一道腳印》中采用了對角線式構圖,畫面構圖宏達,色彩濃重而又單純,刀法十分豪放、不拘細節(jié),色調以黑、綠兩色為主,并進行了少量的留白處理,將幾位士兵迎風前行艱難開墾的形象安排在畫面的右上角部分,使其與大面積的荒原形成對比。另外,他還選取了兩位士兵在逆風前行的途中停下點煙的典型形象,用雪地里留下的厚厚的腳印揭示出拓荒勞作的艱苦以及環(huán)境的惡劣,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征服大自然的自信與決心。他利用有限的畫面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意境,引人深思和遐想。晁楣的另外一幅作品《荒原春夜》中同樣采用了對角線式構圖,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通過遠景勞作的拖拉機與近景黑熊的對比,表現出北大荒人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的艱苦奮斗精神。而他的作品《解凍》則選取了人們對拖拉機進行排障這一典型情節(jié),來表現開墾的艱辛。
第二代以知青為主的北大荒版畫創(chuàng)作群體對墾荒創(chuàng)業(yè)仍然充滿激情,但同時他們也對自身的價值與前途產生思考。其作品多表現墾區(qū)的發(fā)展與人們豐收的喜悅,在色彩的表現上更加豐富,造型也更加真實、生動,在傳達意境的過程中還帶有對個人抱負的表現,在敘事表達上仍秉承第一代北大荒版畫的情節(jié)性敘事的表達方式。如著名版畫家郝伯義的版畫作品《驚擾》就選取了茂密農田中受到驚擾的兩只小鹿蹦跳逃竄的瞬間進行表現,畫面中黑、白、紅三種色彩的運用以及大刀闊斧的刀法和平行線的構圖,使作品顯得輕快明朗、妙趣橫生。著名畫家張喜良的作品《試犁》同樣運用了情節(jié)性的敘事表達。該作品運用了中心式構圖,選取了初春時節(jié)知青們開犁耕地播種的典型場景。畫面中對黑、白、綠三色的運用使版畫作品顯得春意盎然而又富有生氣。他的版畫作品《新書下連》則運用了S形構圖,以紅、白、黃等顏色來進行表現,顯得動感十足。該作品選取裝載新書來連隊這一情節(jié)性事件來進行表現,表達了知識青年扎根農村、建設農村的豪情壯志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第三代北大荒版畫的創(chuàng)作群體是土生土長的北大荒人,他們沒有經歷過第一代人的艱苦時代以及第二代人的動蕩時代,所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愜意以及環(huán)境的優(yōu)渥。因此,其作品在選材、審美趣味、表現形式、藝術手法等多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新。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者們對北大荒版畫的敘事表達也由以往的傳統(tǒng)敘事表達轉向對詩情畫意和個人情感的敘事表達?!霸谒麄兊淖髌分写蠖继N含著一種現代田園詩般的氣息,洋溢著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深沉的愛念之情,飄逸著北大荒的泥土芳香?!边@一時期的作品一改以往壯美的風格,變得更加優(yōu)美、清新,表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出現了大量優(yōu)秀的水印版畫作品。
著名畫家于承佑的作品《小屯之夜》就選取了東北農村的場景進行表現,畫面以藍灰色與橘黃色相互映襯,充滿形式感。屋頂上厚厚的積雪、屋內的燈火、穿插的電視天線、院子內往來的人群以及煙囪里裊裊升起的炊煙,使整個畫面靜中有動,洋溢著濃厚的北方牧歌式風情。著名畫家蒙希平的版畫作品則規(guī)避了以往宏大的歷史敘事模式,將敘事場景轉向農家生活,多以農舍田園、家禽入畫,趣味橫生,表現出一種田園的詩意和淳樸的美感。蒙希平的典型作品有《興旺的小戶》《冬暖》《吸水》《初雪》等。其作品《孩子媽媽》就是以家禽母雞和雞雛入畫,畫面中木頭柵欄上站立著黑白相間的蘆花母雞,嘴里叼著小蟲,正低頭俯向地面上黃色的小雞雛。畫面以黑灰色為主色調,以明亮的黃色來表現小雞雛,給整個畫面帶來了一點鮮亮。另外,對母雞和小雞的形象刻畫生動,在刀法的表現上也簡練傳神。畫中的母雞象征著母親,永遠給孩子最堅實的依靠,這種以小見大的表現方式使得整幅作品充滿溫情與詩意。著名畫家梁士夫的版畫作品《我家的小院》同樣選取的是北大荒地區(qū)的農村生活景象。在這幅作品中,創(chuàng)作者一改以往的情節(jié)性敘事,利用寫意的手法以及現代表現形式來表達對農家田園的贊美之情。畫面中層層疊疊的枝條從柵欄爬向屋頂,圍繞著整個小院,與屋后的小樹形成映襯,小院的房頂和院落中飛翔的白鴿以及刻意表現出來的橘色光斑使得整幅作品洋溢著靜謐、溫暖的氛圍。
三、結語
北大荒版畫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其套色的表現方式改變了我國木刻中以黑白為主的藝術表現手法,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代版畫風格流派的新格局。時代的發(fā)展以及藝術家審美的嬗變使得北大荒版畫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變,其早期作品以北大荒特有的自然風光與墾區(qū)人民的勞作與生活為主要內容,而后期作品的主要內容則轉向對日常生活的詩意表現。在敘事表達方式上也由情節(jié)性的宏大敘事轉變?yōu)閷€人情感的表達,這體現出了一代代北大荒版畫創(chuàng)作者對北大荒版畫的努力探索與堅持。
參考文獻:
[1]王汐月.木刻版畫的敘事性溯源初探[J].藝術廣角,2018(2):40-47.
[2]李松.北大荒版畫三十年論文選集:1958-1988吞吐大荒[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88.
[3]嚴豐.北大荒版畫風格演變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4]宋陽.淺析北大荒版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J].戲劇之家,2018(14):146.
[5]張雪.大道行者:北大荒版畫創(chuàng)始人晁楣訪談錄[J].美術觀察,2014(9):43-46.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
通訊作者:
宋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