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瓊 劉樂樂 高玉韶 梁素芳
腦血栓屬于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示,約 70%~80%都殘留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運動、言語、認知、心理-精神障礙等,其所引發(fā)的癥狀及其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后遺癥成為第一位死因,病情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無法正常生活,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會工作能力[1,2],而對其密切照顧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3]。多研究指出[4],康復護理干預可以獲得較好效果,基于此,選取2017 年1 月~ 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腦血栓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2018 年6 月30 日為時間節(jié)點分組,明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腦血栓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2018 年6 月30 日為時間節(jié)點,將時間節(jié)點前收治的50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時間節(jié)點后收治的50 例患者作為實驗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8 例(56.00%),女22 例(44.00%);年齡45~82 歲,平均年齡(71.7±8.9)歲。實驗組患者中男27 例(54.00%),女23 例(46.00%);年齡46~81 歲,平均年齡(70.6±8.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腦血栓的診斷標準,存在肢體功能運動障礙的后遺癥;生命體征穩(wěn)定,可配合護理;近期未接受過類似護理干預;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在發(fā)病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認知、智力障礙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在此期間,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嚴密的病情觀察;遵醫(yī)囑用藥;給予二級護理;對家屬進行飲食指導,如清淡低脂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等。實驗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包括:①肢體功能鍛煉:生命體征穩(wěn)定2 d 后,初期繼續(xù)行肢體按摩、被動鍛煉,協(xié)助坐起、抬臀以及抬頭鍛煉。后期扶物站立,以鍛煉平衡能力,防止跌倒再次造成傷害,堅持循序漸進不可過度鍛煉。②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鍛煉:耐心地行發(fā)音示范,讓患者恢復語言功能。刺激患者聽覺與感覺,逐漸恢復患者的認知功能。③穴位按摩:以大拇指刺激患者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穴位,3~4 次/d,力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按摩10 min/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肢體功能、生存質(zhì)量評分及干預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程度。①肢體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5]進行判定,評分越高肢體功能越好。②生存質(zhì)量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簡表(WHOQOL-BREF)從4 個維度進行判定[6]: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周圍環(huán)境,評分越高表明生存質(zhì)量越好。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shù)進行判定,百分制,嚴重缺陷:0~20 分;重度缺陷:25~45 分;中度缺陷:50~ 70 分;輕度缺陷:75~95 分;日常生活可自理:96~ 100 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ugl-Meyer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 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ugl-Meyer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ugl-Meyer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程度比較 干預后,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程度比較[n(%)]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周圍環(huán)境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周圍環(huán)境評分均較本組干預前升高,且實驗組患者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急性腦血栓對患者的身體影響巨大,其中主要是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較大,其次伴隨著運動功能障礙以及精神障礙,可導致偏癱、殘疾等預后風險,因此在患者后期的日常感覺中存在較為明顯的變化,如時常伴有手腳麻痹、本來靈活的肢體變成行動不便、部分患者出現(xiàn)語言功能喪失等[7]。而上述癥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也無法進行正常工作,對于其密切照顧者,也增加了其精神與身體壓力,對其家庭經(jīng)濟的影響也較為巨大。而現(xiàn)階段,臨床對腦血栓疾病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正呈現(xiàn)上升趨勢,患者在接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后,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并未對患者的疾病護理給予高度重視,因此在護理方面需要進行較大的提升。有研究證實[8,9],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對患者的疾病康復產(chǎn)生較好的影響,尤其是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恢復而言,因此在疾病發(fā)生后的早期,神經(jīng)功能影響較小時,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可以加快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速度,改善生存質(zhì)量。早期肢體功能康復干預以初期的肢體按摩、被動鍛煉等為主[10]。在疾病后期實施扶物站立,此時護士需要對患者進行保護,以保障其安全。對患者進行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訓練,以刺激患者聽覺與感覺。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增加患者機體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幫助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1]。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 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實驗組患者上肢Fugl-Meyer 評分(42.75±6.02)分、下肢Fugl-Meyer評分(29.57±4.48)分高于對照組的(37.16±4.57)、(23.16±3.95)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周圍環(huán)境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周圍環(huán)境評分均較本組干預前升高,且實驗組患者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組研究結(jié)果與宋應群[12]研究結(jié)果相近。從上述結(jié)論中可以看出,患者肢體功能在干預后得到明顯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考慮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疏導患者情緒,提升康復治療依從性,提升康復效果,達到康復目的。
綜上所述,在腦血栓后遺癥治療中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程度,提升生存質(zhì)量,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