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晴玲
內(nèi)容摘要:譯者是從事翻譯活動的主體,譯本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譯者的風格、能力、創(chuàng)造性會在文本翻譯中體現(xiàn)出來。早期的翻譯主張忠實原作,主要分析譯本是否完整傳達原作的意圖等,而忽略了譯者主體性。如今,譯者主體性越來越得到重視,從“隱身人”走到臺前。本文主要探究郭沫若譯《少年維特之煩惱》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譯者主體性 郭沫若 《少年維特之煩惱》
“所謂的譯者主體性的含義是,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意識,在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上凸顯譯者的獨特性?!盵1]雖然長期追求對原作的忠實性,但是在具體翻譯過程中,譯者難免會受到個人能力、風格等的影響,從而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一定的改寫。
郭沫若作為作家、詩人、戲劇家,他的翻譯就會帶有個人色彩。長期以來,有很多人對郭沫若的翻譯作品進行了研究。王文華在《郭沫若翻譯成就研究》中對郭沫若的主要譯著、翻譯理論與實踐、詩歌翻譯等方面作了論述;孔令翠、王慧在《郭沫若翻譯實踐特色研究》中對郭沫若的原著選擇、翻譯取向、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翻譯風格、翻譯語體、翻譯類型、翻譯模式、翻譯特長到翻譯地位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論述;在傅勇林等主編的《郭沫若翻譯研究》中對郭沫若的背景、譯文、思想、影響等進行了研究。相關(guān)研究成果很多,就不一一贅述。
對郭沫若譯作中譯者主體性的研究多是從他的詩歌翻譯出發(fā),如羅煦以郭沫若譯《西風頌》為例,探究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形態(tài)影響下的譯者的主體性[2];羅靜斯也是從郭沫若譯《西風頌》出發(fā),論詩歌翻譯中的主體性[3]。咸立強在《譯者主體性視野里的郭譯〈少年維特之煩惱〉》中,通過“‘語言層面上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討論《少年維特之煩惱》所體現(xiàn)出來的譯者主體性特征”[4]。
本文主要從譯者的意向性與選擇性、主體意識與潛意識、主體創(chuàng)造性三方面來淺析郭沫若譯《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譯者主體性。
一.意向性與選擇性
“意向性指在特定的情況下譯者的意圖行為”[5],也就是譯者對原作的選擇與解讀以及翻譯策略的運用。如明末清初注重天文、數(shù)學、機械等科學技術(shù)書籍的翻譯,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期間,西方思想和文學的翻譯則占據(jù)了主流。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下,譯者會通過對文本的選擇來傳達自己的意圖。
歌德以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面世后,在歐洲掀起了“維特熱”。郭沫若在《序引》中交代了他翻譯這部作品的過程及其中的艱辛:“這部《少年維特之煩惱》我存心移譯已經(jīng)四五年了。去年七月寄寓上海時,更經(jīng)友人勸囑,始決計移譯。”[6]在翻譯的過程中,歌德的很多思想都引起了他的共鳴,他對書中體現(xiàn)的“主情主義”、“泛神思想”等感到認同。在日本留學期間,郭沫若曾有一個時期相信泛神論。他在自敘中提過,因為喜歡泰戈爾和歌德而有了泛神論的哲學思想傾向。《少年維特之煩惱》在歐洲的重大影響以及郭沫若對其中思想的認同都是他翻譯這本書的原因。同時,他在譯者扉語中表明,希望讀者從這本書中感受并贊嘆維特的精神和性格,而經(jīng)歷同樣不幸的人能從中汲取安慰。這些都體現(xiàn)了譯者的意向性與選擇性。
作為詩人,郭沫若有其獨特的譯詩見解,并且用于自己的翻譯實踐中,提出了“風韻譯”,即譯詩必須盡量保持原作的風格與韻律。郭沫若更偏向于將《少年維特之煩惱》看成一部散文詩集。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中,郭沫若詳細論述了詩與散文的區(qū)別,認為不能拘泥于“韻”,所以散文詩之名不是悖理。從中可以看出郭沫若對于翻譯形式的選擇,也體現(xiàn)了他的意圖。
二.主體意識與潛意識
不同的身份背景和學習經(jīng)歷都會使譯者的個人風格和用語習慣等出現(xiàn)差異,這些會通過譯者的主體意識或潛意識浮現(xiàn)在譯文中。
郭沫若的母親在他幼時就不斷教他唐詩,這種教育對他今后的文學生涯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他熟讀古文典籍,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此外,他還接觸了很多外國的文學作品。在日本留學時,因為閱讀大量外文原著或名譯本,不僅提高了外語水平,而且激發(fā)了郭沫若的文藝熱情。精通外語、文學功底扎實、學識淵博,這些都是郭沫若作為譯者所具備的良好素養(yǎng),也是他成為翻譯大家的必備前提。
郭沫若翻譯《少年維特之煩惱》時,中國的知識分子正處于新舊轉(zhuǎn)型時期,作品中常見文言文與白話文交雜使用的情況。郭沫若譯文中“群丘簇擁,為狀至佳,所構(gòu)成之溪谷亦極秀美?!盵7]“步下一小丘,便到一崖扄之前,下階可二十武,其處有清冷之水自大理石巖中迸出”[8]。這些譯文完全就是文言句式,絲毫看不出德語原文的影子。譯文中還有很多倒裝和文言詞語的例子,如咸立強提出的“良人”、“諸君”等。譯文中還出現(xiàn)了大量“底”,這是因為當時“的地得”用法尚未明晰。
文言文的應用就體現(xiàn)了郭沫若在教育經(jīng)歷的影響下譯者主體意識與潛意識的發(fā)揮。另外,郭沫若是四川省樂山縣人,他對于生長和養(yǎng)育自己的家鄉(xiāng)滿懷深情。他在日本留學,又在上海生活工作過,所以他的譯文中有方言。不管是無意中使用還是刻意為之,都體現(xiàn)了譯者主體性中的主體意識與潛意識。
三.主體創(chuàng)造性
“譯者力圖打破原文的桎梏,穿越時空的限制,為目的語文學帶來新的驚喜。譯者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在于敢于取舍,敢于叛逆和創(chuàng)新?!盵9]如綠原翻譯《浮士德》時,將其譯為散文的形式,完全打破了原作者賦予原作的形式,這就是一種叛逆和創(chuàng)新。上文提到的體現(xiàn)譯者主體意識與潛意識的例子,其實也是譯者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表現(xiàn)。使用文言文,將德語原文的意思用文言形式表達出來,不拘泥于德語原文,進行了叛逆與創(chuàng)新。
用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來看譯者主體性中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可以對應四個步驟中的“容納”,也就是譯者把自己攫取到的原文意義,通過理解植入譯文當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翻譯,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模式,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并應用相應的技巧。如郭沫若譯本開篇“分袂”一詞就是他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
譯本選擇、翻譯策略、以及通過“創(chuàng)新與叛逆”等所體現(xiàn)的意向性與選擇性、主體意識與潛意識,這些都是郭沫若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判斷譯者主體性是否得到充分發(fā)揮,可以看原作的主題、人物形象、民族文化和文學風格等是否由譯者準確傳遞,譯本在目的語讀者之中理解與接受程度,以及在譯入語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詩學中的認可情況。隨著譯者主體性越來越得到重視,相關(guān)研究將越來越多。
參考文獻
[1][德]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M].郭沫若,譯.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
[2]許鈞,穆雷.翻譯學概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3][英]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第3版[M].李德鳳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4]傅勇林等.郭沫若翻譯研究[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
[5]郭著章等.翻譯名家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閻煥東.郭沫若自敘(增訂本)[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
[7]羅煦.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形態(tài)影響下的譯者的主體性——以郭沫若譯《西風頌》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8,(21):132-133.
[8]羅靜斯.論詩歌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以郭沫若譯《西風頌》為例[J].校園英語,2018,(1):224-225.
[9]咸立強.譯者主體性視野里的郭譯《少年維特之煩惱》[J].郭沫若學刊,2019(1):59-66.
[10]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J].創(chuàng)造季刊,1922,1(1):131-137.
[11]王文華.郭沫若翻譯成就研究[J].郭沫若學刊,1989:27-33.
[12]孔令翠,王慧.郭沫若翻譯實踐特色研究[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123-127.
[13]https://gutenberg.spiegel.de/bu
ch/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363
6/1(20.12.2019)
注 釋
[1]許鈞,穆雷.翻譯學概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191.
[2]參見 羅煦.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形態(tài)影響下的譯者的主體性——以郭沫若譯《西風頌》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8,(21):132-133.
[3]參見 羅靜斯.論詩歌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以郭沫若譯《西風頌》為例[J].校園英語,2018,(1):224-225.
[4]咸立強.譯者主體性視野里的郭譯《少年維特之煩惱》[J].郭沫若學刊.2019(1):59-66.
[5]許鈞,穆雷.翻譯學概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193.
[6]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J].創(chuàng)造季刊,1922,1(1):131.
[7][德]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M].郭沫若,譯.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2.
[8][德]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M].郭沫若,譯.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4.
[9]許鈞,穆雷.翻譯學概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192.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