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有關教師懲戒權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教師懲戒權的有關概念進行研究和辨析;第二,對其歸屬性的研究;第三,對其存在和其合理性的研究;第四,對其原則的研究。目前相關研究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一)缺少教師懲戒權的實踐研究;(二)缺乏對其監(jiān)督機制和救助機制的研究;(三)缺少具體實施細則。下一步研究可從教師懲戒權實施細則,監(jiān)督和救助機制等幾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教師懲戒權;研究內容;研究不足;研究趨勢
中圖分類號:D922.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2-0103-03
一、研究概況
2000年開始,我國逐漸出現(xiàn)關于教師懲戒權的研究,在此之前該類研究相對較少。我國最早研究教師懲戒權的學者是崔相錄,可謂開拓者。在崔相錄的《德育新探》中,他認為教師應該具有符合要求和規(guī)定的懲戒的權力。近些年來,關于此類的問題頻頻在學校出現(xiàn),逐漸引起了社會各方關注。隨著大眾對教師懲戒權認知度的增高,以及多起教師使用懲戒權力不當?shù)氖录诰W(wǎng)絡上的曝光,促使學者開始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掀起一波研究的熱潮?!吨袊逃龍蟆贰吨袊處焾蟆贰吨袊逃龑W刊》《基礎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等重量級刊物先后發(fā)表與教師的懲戒權有關的文章。其中,幾個關鍵作者的研究成果尤其突出,包括勞凱聲、檀傳寶、孫云曉、王輝等。在《中國知網(wǎng)》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2000年1月至2020年4月的主題為“教師”“懲戒權”和“教師懲戒權”的文章共556篇,歷年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并且,有關這些主題的論文的數(shù)量每年仍在大幅度增加。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我國有關教師懲戒權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教師懲戒權的有關概念進行研究和辨析;第二,對教師懲戒權的歸屬性的研究;第三,對教師懲戒權的存在和其合理性的研究;第四,對教師懲戒權原則的研究。
(一)教師懲戒權的相關概念界定與辨析
許多學者對于懲戒和體罰有著不同的見解,他們在概念上對二者進行了區(qū)分。
1.懲戒問題。勞凱聲教授在《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和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本問題研究》一書中寫道:“懲戒權是教師依法對學生進行懲戒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對不合規(guī)范的行為施給否定性制裁,從而避免再次發(fā)生,促進規(guī)范行為的產生和鞏固?!碧K靜在《論學校教育中的懲戒及其應用》中指出,懲戒過程是通過減少不合規(guī)范的行為,從而產生鞏固符合規(guī)范行程。許銀菲在《教師仁慈視角下教育懲戒的適用性》中寫道:“教育懲戒是對學生的過失或不良行為,表現(xiàn)實施批評,處罰以達到矯正目的的一種教育教學的輔助手段,他是對學生過失或不良行為的一種教育,也是對他們過失或不良行為的輔助手段。懲戒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教師對每個學生的一種性關愛?!毕蚩ㄖ赋?,“懲戒性的教育作為一種正面的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由于指通過批評和嚴厲處罰他們來使這些受罰者感到痛苦,但并且也不會直接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從而可以使他們深刻認識并主動糾正自己存在過失的一種教育行為方式?!睂O云曉學者在其訪談中說:“懲罰絕不僅僅等于一種體罰,更不是一種傷害,更絕對不是一種心理上的虐待,歧視,讓你自己感到一種心理難堪,打擊你的心理自信心?!鳖欉h明在其編撰的《中國教育科學大辭典(另有增訂版和合編的版本)中明確提到,懲罰教育是一種指對某些個體或其他集體的不良行為手段進行自我否定或加以批評,目的主要是為了制止某種不良行為。
2.體罰。關于體罰的概念,眾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與分析。勞凱聲認為,體罰是對學生進行一些讓學生感到不自在、痛苦的經歷,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改掉壞習慣、壞毛病,改正自身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他認為體罰是一種比較極端的教學手段,建議在合法、合理的范圍內使用;于云榮認為,體罰一種常見的錯誤的教育教學手段,無論教師使用任何的工具對學生進行體罰(包括拳頭、木棒、教鞭、書本等)都是對學生的一種侮辱,使學生受到了皮肉傷的痛苦或是心理上的痛苦,不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
3.二者辨析。雖然懲戒與體罰的概念在文字上很接近,但兩者的意思完全不同。第一,體罰注重“罰”,通過傷害學生來達到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使學生為了避免這些痛苦的手段不再犯錯,學生并沒有在內心反省自己的錯誤,甚至可能產生逆反情緒,教育的效果只是暫時的。而懲戒是以適當?shù)奶幜P手段,使學生內省自己的錯誤,虛心地接受懲戒,具有長久的教育性影響。
(二)懲戒權的歸屬權
教師是否具有懲戒學生的權力?這一點在教育領域和法律領域都頗有爭議。
在2000—2018年間,不但沒有形成統(tǒng)一意見,反而產生了兩個對立的觀點。第一個觀點認為,由于懲罰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身體損害,是不道德行為,是一種非民主行為,是侵犯人權的行為,因此應該用教訓來代替懲罰。第二個觀點認為,有學者認為教師應該具有懲戒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懲戒是是教育的一部分,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首次明確了教師的懲戒權問題,并要求制訂實施細則。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要求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在一線穩(wěn)扎,使教師與學生有法可依,保障雙方權益不被侵犯,維護教師的尊嚴,保障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教師懲戒權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國內外的一些專家也對教師懲戒權的合理性持肯定態(tài)度。例如,馬卡連柯認為懲罰應該作為教育的必需物來存在,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懲罰,否則就是失職。我國學者申素平、王輝、吳安新、白雅娟、譚曉玉等,也從法律的角度論述了教師的懲戒權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國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明確規(guī)定禁止體罰,但沒有規(guī)定教師不可以對學生進行適度懲戒。例如,在相關法律中,提到教師有權對學生進行評估或對他們的學業(yè)成績進行懲罰,這也可以看作教師行使懲戒權的一種方式。蘭州大學高等教育學院教授黎軍認為教師通過懲罰學生,讓學生在犯錯后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普法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歷一個由他律向自律的發(fā)展過程。當學生接受外來信息時,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干擾,他們必須學會從眾多的信息中挑選出正確的信息。部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自負與驕傲的心理,導致行為偏差。此時,教師適當行使懲戒權來教育學生,以規(guī)范其行為,培養(yǎng)其正確法律觀念和價值觀,推動個體社會化,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四)教師懲戒權的使用原則
在教育實踐過程當中,教育行為所處的環(huán)境、地域;教師、學生的性格;教育事件的性質等都存在獨特性,很難用統(tǒng)一的標準衡量。因而,這也成為了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關于教師懲戒權的使用原則,學者各自有著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第一,在教師懲罰學生的過程中,不得侵害學生的合法權益。并且,明確當教師本人因行使懲戒權而遭遇不公正對待時,應該如何尋求幫助。第二,教師實行懲戒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錯誤和糾正錯誤,避免今后重蹈覆轍。第三,教育懲戒權的行使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即教師在行使懲戒權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以任何手段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第四,教育懲戒必須是公正的。懲戒權的行使是確因學生產生違規(guī)行為,不可因學生成績的優(yōu)劣而有所不同。第五,懲罰權行使要有靈活度。在教師實行懲戒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心理,性格等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第六,教師在行使懲戒權時,要爭取學校和家庭的支持與配合。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教師懲戒權的實踐研究
我國關于教師懲戒權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理論層面,缺少實踐方面的研究。教師懲戒權的使用是具體實踐過程,所以對于懲戒權的具體實施應在實踐中取證,在實踐中完善,僅停留于理論層面的研究有可能會導致懲戒權的行使脫離實際的情況。
(二)缺乏對懲戒權的監(jiān)督機制和救助機制的研究
盡管有學者呼吁建立并完善與教師懲戒權有關的法律體系,但關于懲戒權的監(jiān)督機制和救助機制的研究并不多。只有建立科學的監(jiān)督機制,明確有關責任,才能確保懲戒權的合法行使。中國臺灣學生獎罰委員會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委員會成員包括家長和教師,他們主要負責制定獎罰條例,并監(jiān)督學校的獎罰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受教育人享有“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依法提起訴訟?!碑斀處煘E用懲戒權,危害到學生個體權益時,學生可以尋求救助的途徑有哪些?如何維護自身權益?使用懲戒權的教師如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等,這些領域的研究嚴重不足。
(三)缺少教師懲戒權的具體實施細則
目前,有關教師懲戒權的規(guī)定還比較籠統(tǒng),缺少可以指導實踐的實施細則,導致教師懲戒權的實際操作性不強。
四、下一步研究的趨勢和建議
通過對大量有關教師懲戒權的文章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從2000年開始,我國對于教師懲戒權的研究日漸豐富。這些成果不僅填補了該領域的理論缺陷,為教師懲戒權的行使有了較好參考標準和執(zhí)行原則,也對后來的研究者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截至目前,我國教師的合理懲戒權已逐步的到認可,對其必要性已有比較全面的論述。但是,關于教師懲戒權的概念定義還比較模糊,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教師懲戒權的具體含義。此外,尚需進一步發(fā)掘教師懲戒權的可操作性。例如,進一步細化教師的懲戒權行使原則和規(guī)定。可以借鑒國外相關成熟的運作程序,取其精華,結合我國教育實際,規(guī)范懲戒步驟,建立應對機制。例如,當教師不當使用懲戒權傷害了學生的權益時,學生求助途徑是什么?教師因合理行使懲戒權而遭遇不公正對待時,如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些問題仍有待繼續(xù)探究。參考文獻:
[1] 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和受教育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 向葵花.重新審視懲戒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04(6).
[3] 馮玥,汪文.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訪談[J].青年教師,2003(1).
[4] 黎軍.懲戒教育要還是不要[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
[5] 王輝.教師懲戒權行使中的侵權與救濟研究[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3).
[6] 譚曉玉.教育懲戒權的法理學思考——兼評《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J].復旦教育論,2017(2).
[7] 申素平.教育懲戒立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0(3).
[8] 錢大軍,馬光澤.受教育權:教師懲戒權之后設來源與規(guī)范限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0(2).
[9] 張丹.中小學校教育中懲罰的合理性及其限度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10] 劉曉巍.論教師懲戒權是一種權力及其實現(xiàn)[J].中國教育學刊,2019(3).
[11] 劉冬梅.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調查與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6(2).
[12]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3] 馬煥靈,曹麗萍.論教育懲戒的限度[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4).
作者簡介:盛君(1996—),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方向。
(責任編輯: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