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媛
一根普通的樟木樁子,在能工巧匠的手里,就能變成一個又一個小人兒。小人兒可能是南宋的書生,可能是晚唐的仕女,也可能是明清街頭挑著擔(dān)子販賣日用雜貨的小小貨郎。
小人兒對工匠說:“我想看見色彩?!惫そ潮悴孟峦硐寂谒砩?。
小人兒又說:“我想手腳一起跳舞?!惫そ潮慵粝裸y河織成它的經(jīng)絡(luò)。
工匠對小人兒傾注了許多心血。這些心血,使得小人兒從一塊樟木變成一個木偶。
木偶的年紀(jì)很大。商朝的時候,木偶就誕生了。最初的它,是作為貴族的隨葬品。到了漢代,它逐漸變成樂俑、歌舞俑的樣子,會在樂坊里盛大而喜慶的出現(xiàn)。后來的它,越來越精致,越來越豐富,但總體的樣子沒有變化。
人們喜歡木偶,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它原本只是一塊木頭。當(dāng)真實的演員退到幕后時,小小的木偶就出現(xiàn)在臺前,真假交錯,音聲更迭——你瞧,一塊木頭蛻變成人的樣子,正上演著人間悲歡。
民間曾有一幅撰聯(lián)描繪木偶戲:“頃刻驅(qū)馳千里外,古今事業(yè)一宵中。”可見小小的木偶能表達的內(nèi)容有多豐富,甚至具備了縱橫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
清末民初,泉州一帶有五十多個木偶戲班。在東岳廟、關(guān)帝廟、元妙觀、城隍廟,均有固定戲班為祈求幸福、酬謝神仙而演出。號稱“嘉禮才子”的林承池還與文人楊秀眉創(chuàng)作了《說岳》《水滸》等連本戲,讓木偶從服務(wù)于婚喪喜慶的圈子里跳了出來。
福建的林承池、連天章等人,因為用心鉆研,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造和改進了許多表演技巧。木偶在藝人的匠心之下,宛如活了一般,可以拔劍、舞傘、弄鈸……表現(xiàn)方式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精彩。
究其表演手法,木偶大致可以分成幾類:
布袋木偶。藝人用食指操控木偶的頭頸,用中指、拇指操縱木偶的雙手,以保證木偶的動作敏捷且豐富。有時藝人也會借用輔助工具幫助木偶完成開扇、換衣、舞劍、搏殺等高難度動作,令人叫絕。
托棍木偶。藝人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它的內(nèi)部中空,眼睛和嘴巴可以活動,能達到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shù)效果。
提線木偶。木偶的身上系有十幾根甚至幾十根線。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難度雖高,但細膩傳神,已有一套穩(wěn)定而完整的演出規(guī)制。
鐵枝木偶。木偶頭部用紅泥塑成,曬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的顏料,畫成各種人物的臉譜。演出時,藝人給臉譜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戲曲人物。
比起傳統(tǒng)戲劇,用木偶表演的戲劇雖然是一場看不到人的表演,但“無人”背后卻處處是人,是人的用心,更是人的巧思。
木偶妝成時,從教坊走出??磻虻娜耍輵虻娜?,也要堅定從容地長成理想中的人,從自己的生命里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