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鑫
魯迅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與文學家,他創(chuàng)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即他不但關注了本民族文學的發(fā)展,而且關注了思考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所以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世界性?!爸袊F(xiàn)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魯迅創(chuàng)造小說的能力很強,而且他可以借助西方文學思想的啟蒙方式來進行引用,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開端,同時又專心致志于小說的研究和發(fā)展,終于成就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高峰?!半x去-歸來-再離去”的小說模式,也稱歸鄉(xiāng)模式,常被魯迅運用到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作品如《故鄉(xiāng)》《祝福》《在酒樓上》等。
簡·奧斯汀是19世紀初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她繼承和發(fā)展了英國18世紀浪漫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簡·奧斯汀居住在英國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過著祥和、安寧的生活,接觸到的也都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因此作品中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代表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曼斯菲爾德莊園》等。筆者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背景下的《故鄉(xiāng)》與《曼斯菲爾德莊園》,在小說情節(jié)的展開中都運用了“離去-歸來-再離去”的模式。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詳細論述。
一、“離去”的被逼無奈
魯迅的《故鄉(xiāng)》以“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為開頭,采取橫截面的寫法省去了“歸鄉(xiāng)”模式第一階段“離去”的情節(jié),而通過《故鄉(xiāng)》中的某些提示、魯迅當時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生經(jīng)歷,我們可以得知,黑暗混亂的社會中,中國最底層的廣大農民,無疑成為最終的受害者,他們生活困窘,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毫無權利可言。而魯迅早年喪父,家道中落,嘗盡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他面對這日益被都市文化消解殆盡的封建宗法制度下的農村文化,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與生活的壓力,魯迅選擇“尋異路、走異地”,他不得不到外面的世界去尋求新的出路,魯迅的離鄉(xiāng)是被迫的。
簡·奧斯汀以寫英國的鄉(xiāng)村風情著稱,她曾說自己的作品無非是鄉(xiāng)間村莊里三四戶人家的故事,其中代表作品之一便是《曼斯菲爾德莊園》,這個作品是有關一個人對一個地方的愛的小說。作品中的女主角芬妮·普萊斯的“離去”也同樣是被迫的。芬妮的母親弗蘭西斯小姐有兩個姐姐,分別是大姐沃德小姐和二姐瑪利亞小姐。大姐嫁給了牧師諾里斯先生,諾里斯先生在托馬斯爵士的幫助下,取得了一份教區(qū)牧師的俸祿,每年有將近一千英鎊的收入,而二姐瑪利亞小姐,她嫁給了托馬斯·伯特倫爵士,一躍成為曼斯菲爾德莊園的主人以及男爵夫人,這門顯貴的親事得到了普遍的贊揚與家庭成員的一致認同。而芬妮的母親弗蘭西斯小姐卻使她的家庭丟盡了臉面,她嫁給了一個海軍中尉普萊斯,一無文化,二無財產(chǎn),再加上她生育眾多的孩子,丈夫又無所作為、整日喝酒取樂,她的家庭生活入不敷出,極其拮據(jù)。為了獲取姐姐們的幫扶,普萊斯太太給多年未曾聯(lián)系的親戚寫了一封求助信,伯特倫太太為了減輕妹妹生活的壓力,在諾里斯太太的提議下,經(jīng)過丈夫托馬斯爵士的同意后,決定撫養(yǎng)普萊斯太太的長女芬妮。這對于普萊斯太太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這意味著家庭開支的減少與生活負擔的減輕,而對于諾里斯太太來說則滿足了她想要的仁慈的美好名聲。此刻,沒有人會詢問九歲的芬妮是否同意前往曼斯菲爾德莊園生活,她沒有選擇,只能被迫與熟悉的環(huán)境分開,與自己最好的玩伴威廉分別,來到這個令她害怕與不自在的曼斯菲爾德莊園,她在這里經(jīng)受著諾里斯姨媽喋喋不休的“教導”,遭受著兩位表姐的指指點點與嘲笑,時刻面對著托馬斯爵士威嚴的面孔,過著寄人籬下、順從聽話的生活。
二、“歸來”的事與愿違
魯迅《故鄉(xiāng)》中的“我”回鄉(xiāng)名義上是為了處理賣老屋和搬家的事情,實則是為了找尋自己內心的精神故鄉(xiāng)。魯迅在外漂泊數(shù)載,為了生活東奔西走,嘗盡人間冷暖。作為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魯迅感到迷茫和困惑,回鄉(xiāng)也是為了“尋夢”。在魯迅的記憶里,故鄉(xiāng)是美好的,色調是明快的,那里的人也都是淳樸有趣的。但當他看到“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樣的故鄉(xiāng)的時候,他內心感到了一絲悲涼,不禁問道﹕“?。∵@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下面又有說到他的故鄉(xiāng)比這個好多了,但是卻又沒有影像。這是因為他內心的故鄉(xiāng)是以小孩子的視角理想化了的精神故鄉(xiāng),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此他沒有言語,也沒有影像?;剜l(xiāng)后,那個曾經(jīng)被稱為“豆腐西施”的楊二嫂,在生活的摧殘下,也變得尖酸、丑陋、刻薄、愛占小便宜,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廣大底層農民生活的艱難與困苦。最令“我”震驚和失望的無疑是閏土的一聲“老爺”,這讓“我”感到悲哀,原來“我”與閏土之間已經(jīng)隔了這么厚、這么高的壁壘,是絕不可能打破的。那個在金黃的月光下、海邊的沙地上、在一望無垠碧綠的瓜田里刺猹的少年;那個在雪地里捕鳥的少年;那個與“我”以兄弟相稱的承載著“我”對故鄉(xiāng)的一切美好幻想的少年,已經(jīng)消失不見了。在多子、苛捐雜稅、官、紳、兵、匪的壓力下,他已經(jīng)變得麻木、沉默,如木偶人一般了。這無疑是對“我”的一種巨大打擊,本想著回鄉(xiāng)尋夢,結果無夢可尋、無路可走,不由得讓人黯然神傷。
芬妮之所以會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樸次茅斯,是在經(jīng)過托馬斯爵士的深思熟慮之后作出的決定。當時亨利·克勞福德先生對芬妮表達內心的情意,為了獲得芬妮的愛,還幫助了芬妮的哥哥威廉在海軍中謀得了一個軍銜。他所做的這一切讓芬妮感到很矛盾,一方面,她應該感謝克勞福德先生幫助了自己的哥哥;另一方面,在排練話劇《山盟海誓》的過程中,芬妮作為局外人清醒地看到了克勞福德與她的兩位表姐之間的感情糾葛,認為他是一個玩弄情感、不負責任、生活不檢點的人。因此,芬妮對他實在喜歡不起來。但出于上述的恩情,芬妮又很難做到對克勞福德先生惡語相向、斷然拒絕,她唯一的做法就是逃避,以及等待著克勞福德兄妹的離開。托馬斯爵士認為在克勞福德先生離開之后,芬妮肯定會意識到情人的奉承和愛意對自己的重要性。但當克勞福德真的離開后,托馬斯爵士并沒有如愿以償,因此,他決定讓芬妮回一趟自己的家,讓她明白財產(chǎn)與地位對她未來的幸福生活有多么重要。因為托馬斯爵士堅信,芬妮在豐衣足食的曼斯菲爾德莊園生活了八九年,已經(jīng)喪失了比較和判斷的能力,而她的父親將會使她清醒。
對于芬妮來說,能回到那個年幼時以自己為中心的家庭,與長期分離的家人團聚,在路途中有威廉的陪伴并且能暫時逃離克勞福德兄妹是最開心不過的事情了。但是當芬妮的馬車停在家門口的時候,她才能意識到現(xiàn)實中的家庭與她想象中的家是如此不同。她的家庭是如此的擁擠、破舊,家庭的秩序混亂不堪,環(huán)境與生活用品都是不潔凈的,家庭里的吵鬧聲仿佛沒有停止的時候,更重要的是,除了剛下車母親給了自己一個親切的擁抱,好像沒有人關注她。這與她想象中的充滿愛意與歡樂的家庭是毫不相關的。芬妮在這里沒有獲得想要的幸福與滿足,相反,她認為待在這里純粹是一種煎熬。
三、“再離去”的毅然決然
魯迅回到故鄉(xiāng)面對這樣一種令人驚異窒息的悲慘景象,面對著以楊二嫂為代表的被生活異化了的尖酸刻薄的村民,面對著以閏土為代表的老實干活謀生計的農民,卻依舊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的境況,“我”才明白原來“我”心中的那個明亮的故鄉(xiāng)只是“我”的一種想象而已,“我”徹底無家可歸,儼然成了社會的過客與棄兒?!拔摇毕胍诠枢l(xiāng)獲取精神力量、追求歸屬感的夢破碎了,但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的悲涼又涌入心頭。但魯迅并沒有就此消沉與絕望,因為“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他堅信“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再離去,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身上,他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他堅信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美好的明天一定會來臨的。
芬妮在這樣一個幾乎每個方面都與自己所盼望的截然相反的家里,更是一刻都不想停留。因為她的家庭是一個粗俗、吵鬧、混亂的場所,沒有一個人懂得如何把事情做得合情合理以及怎樣待人接物,尤其是她父親的粗鄙和無禮更是讓芬妮無法忍受。與鄉(xiāng)村新鮮的空氣隔絕,芬妮的身體也變得不如從前,她開始想念曼斯菲爾德莊園,想念那里的人與物,甚至她把曼斯菲爾德莊園稱作她的家。當她收到埃德蒙的寫著要帶她回莊園的信時,她的興奮是難以比擬的,因為“雖然曼斯菲爾德莊園可能有一些痛苦,樸次茅斯卻沒有快樂”。在芬妮自己家中,她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每天靠著用托馬斯爵士給她的錢出去買面包充饑,家里的一切仿佛都與她格格不入;而在莊園,芬妮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伯特倫姨母需要她,那里的一切都秩序井然、美好安寧。因此,芬妮對于自己家庭的再離去是非常主動的,而且這種離開的意念非常強烈,毅然決然。
四、小結
綜上所述,雖然魯迅的《故鄉(xiāng)》和簡·奧斯汀的《曼斯菲爾德莊園》在內容上看起來毫無關聯(lián),但是在小說的情節(jié)敘述模式上都采用了“離去-歸來-再離去”,對小說意義與主旨的建構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