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落實,在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規(guī)律以及特點,引導學生在理解中構建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該門課程以學生的日常生活拓展為基礎,注重實踐,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日常教學中,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教師,筆者深感責任之重大。在教學中,筆者嘗試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7-0035-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s, in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n the one hand, teachers should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and guide students to build a knowledge system in understanding;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the students' daily life expansion and focuses on practice. The teacher is more important to guid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refore, in daily teaching, as a teacher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the author deeply feels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In teaching, the author tries to us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guide students to discover, analyze, understand, and solve problems, so as to improve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truly achieve morality education.
【Keywords】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Experiential teaching; Application strategy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充分體現(xiàn)了黨的十八大、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教材更加突出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做到知行合一,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教學中融入體驗式教學方法的意義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使命
在當前新課改的要求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和重點,既要給予學生知識的補給,又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融入生活當中,讓知識深入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是在當下,由于廣大一線教師初次接觸新教材,且新教材體系的變動,大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引入,因此部分教師不能深耕教材,他們仍然固守著之前那套教學方法,以自己為教中心,把講臺作為自己的領地,導致學生仍舊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很難提升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課堂也會變得沒有活力。
(二)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師生關系有著重要的幫助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他們喜歡接受挑戰(zhàn),能大膽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在教學當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和情感,引導學生從以往的認知中調動起活躍度,通過體驗式分享討論,促使師生關系得到有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運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來,引導學生去探究,幫助學生展示,與學生一起分享感悟。在這種方式下,師生之間的交流勢必增多,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師生能攜手及時解決問題,有利于課堂氣氛的調動,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升。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當中運用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一)運用情景劇表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體驗式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生經(jīng)常接觸到的事物來進行情境的開展,引導學生達到和教師、和社會和生活的情感共鳴,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本科所學的知識,提高課堂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情緒管理”時,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在學校中發(fā)生的考試場景,然后讓學生現(xiàn)場通過情景劇體驗式方式表演。當學生在看到自己分數(shù)很低的時候,會表現(xiàn)出難過的情緒,而身邊取得好成績的同學興高采烈地相約一起出去玩耍,這時,考得不好的學生變得生氣和焦躁,甚至會產(chǎn)生一定的委屈、抱怨心里。身邊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沒有照顧他的感受,從而導致考得不好的學生對身邊的同學大發(fā)脾氣。通過情景劇表演,我們可以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情緒所帶來的影響,由于學說大多經(jīng)歷過考試失利的情況,因此在情緒上很容易做到共鳴。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討論動情景劇中主人公的做法是否合適,分析不良情緒帶給其他人的情感體驗,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內心情感。這樣,學生能真正學會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如何照顧他人情緒,做到知行合一。
(二)運用辯論方式,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能力
初中生的思維相對于小學生來說較為成熟,但與成年人相比仍然有些不足,容易出現(xiàn)思維定式。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時候就會下意識地套用自己曾經(jīng)采用過或者學過的模式對問題進行解決。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方式可以降低學生在學習中碰到問題的難度,但是學生會由此產(chǎn)生思維視野變窄、思維能力下降、思維定式變淺等不好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辯論等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因為一個辯論總是會產(chǎn)生正方和反方,學生通過搜集不同角度的證據(j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有助于幫助自己開拓視野,在和同學辯論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有兩個方向或者更多的方向的視角,由此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觀點,這種發(fā)散性的思維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認知。
例如,在學習“網(wǎng)絡改變世界”時,教師把辯論賽引入課堂。教師設置辯論主題: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學生在唇槍舌劍中你來我往。當正方辯友陳述:網(wǎng)絡讓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網(wǎng)絡打破傳統(tǒng)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促進人際交往;網(wǎng)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網(wǎng)絡為經(jīng)濟發(fā)展注入新活力,互聯(lián)網(wǎng)與傳統(tǒng)行業(yè)的融合,推動了傳統(tǒng)行業(yè)的轉型升級,出現(xiàn)了新業(yè)態(tài);網(wǎng)絡推動民主政治進步;網(wǎng)絡為文化傳播和科技創(chuàng)新搭建平臺等觀點時,反方辯友毫不示弱,針鋒相對亮出自己的觀點:網(wǎng)絡信息良莠不齊,虛假信息,謠言層出不窮;沉迷網(wǎng)絡影響學習和工作;個人隱私空間容易被侵犯。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學會了在學習和生活中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網(wǎng)絡是把雙刃劍,利弊共存,總體上說,利大于弊。這個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結語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傳承中華文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離不開體驗式教學方法。這一方法在課堂中的正確運用,既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又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郭琪.情境體驗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2]杜翠.農(nóng)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體驗式教學法應用研究[D].延安大學,2019.
[3]周幼林.影響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因素和對策分析[J].今日教育,2005(Z1).
[4]黃麗星.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20(03).
[5]楊曉慶.體驗式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中學版),2017(10).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