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銘謙 林 勤 賈志偉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的教授凱尼斯·格林主持的一項名為“信息化校園計劃”的大型科研項目,首次提出了“數字化校園”的概念。2010年,浙江大學在其信息化“十二五”規(guī)劃中提出“智慧校園”[1]的概念。2021年,教育部發(fā)布了《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guī)范(試行)》[2],對高等學校建設數字校園提供了指導意見。數字校園是智慧校園建設的基礎,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高端形態(tài)[3],是數字校園發(fā)展的提升。高職院校建設智慧校園必然要先完成數字校園的建設。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從發(fā)文量、發(fā)文機構、研究作者、研究熱點等維度對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相關研究的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繪制相應的知識圖譜,分析高職院校對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研究的熱點及發(fā)展前景。
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使用數據庫專業(yè)檢索功能獲取相關文獻數據。為盡可能精準地獲取相關文獻,通過“專業(yè)檢索”模式,設置“主題”的限定條件,輸入檢索式“SU=(高職+高等職業(yè)+高等??疲〢ND SU=(數字校園+智慧校園)”,并將時間范圍設定在2021年4月30日前,檢索包含檢索詞匯的全部中文文獻,獲取到654條記錄。經使用“知網研學”軟件人工初篩和除重,刪除了卷首語、重復記錄以及無關文獻,獲得研究所需的文獻數據共計622條。
圖1所示為我國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及“智慧校園”的發(fā)文量及趨勢情況,自2004年至今,發(fā)文量呈上升趨勢,其中在2010年、2013年、2020年出現較大峰值。如約定年度發(fā)文量每20篇為一個級別,每次年度發(fā)文量相較于上一年度跨度超過2個級別作為一個新的時期,則發(fā)文期可劃分為探索期(2004—2009年)、實驗期(2010—2012年)、推廣期(2013—2017年)、改革突破期(2018—2020年)。每次發(fā)文量峰值均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2004年3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4],提出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推動高等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全國高校包括高職院校紛紛啟動了數字校園建設的探索;2010年,浙江大學在其信息化“十二五”規(guī)劃中提出“智慧校園”的概念,各高職院校嘗試在數字校園、智慧校園中實驗,尋找適合學校自身特色建設之路;2012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下發(fā)《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5],提出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校園。高職院校再次擴大數字校園建設規(guī)模,數字校園建設全面鋪開;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6],描摹了數字時代教育信息化的階段性特征,明確了基本目標是到2022年實現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國家政策是引導校園建設和信息技術研究方向的風向標。
圖1 年度發(fā)文量分布
2021年教育部發(fā)布了《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guī)范(試行)》,給出了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組成,規(guī)定了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素養(yǎng)、應用服務、網絡安全和保障體系的通用要求。此規(guī)范對于高等學校數字校園是基于校園的具體業(yè)務進行流程梳理和實體校園數字化,以提升校園整體的運行效率,實現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活動順利開展,包括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素養(yǎng)、應用服務、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如圖2所示。建設規(guī)范對高職院校建設“數字校園”及“智慧校園”的提供了可借鑒參考的依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引發(fā)并帶動高職院校新一輪的建設和研究熱潮。
圖2 高等學校數字校園總體結構
我國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在高職教育領域的研究機構合作情況如圖3所示,可見研究機構多以自主研究為主,僅有33所院校聯合發(fā)文,其中湖南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發(fā)文達15篇,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發(fā)文達10篇。
圖3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
我國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在高職教育領域的研究作者合作情況如圖4所示,可見作者趨于獨立發(fā)文,且未出現持續(xù)發(fā)文的情況。其中,劉承良發(fā)文5篇,吳鯤發(fā)文4篇,楊政安等發(fā)文3篇。
圖4 作者合作網絡
從研究機構和作者的合作網絡圖中可見,當前高職院校在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上多為獨立研究,研究作者是合作發(fā)文的有193篇,其中僅有34篇為跨校合作,其余多為校內合作。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在高職院校的應用研究多為對作者所屬院校的應用分析,討論該校應用的困難和解決辦法等,因此跨校研究的情況較少。然而,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的研究,應充分考慮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實際,遵循數據整合的規(guī)律,量身打造符合自身條件的智慧校園[7],借鑒領先的技術和思想,對全校信息化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和設計,無法單憑個人的設計和構思得到實現,容易出現思維瓶頸,不利于院校建設和研究的持續(xù)性和長遠性,建議后續(xù)的研究作者增加多種合作的途徑,引入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yè)共同開展研究。
為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在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上的研究傾向,避免因學校同質性影響了分析結果,本文隱去了學校性質這類關鍵詞節(jié)點,包括“高職”“高等職業(yè)”“高專”“職業(yè)教育”等,得到高頻關鍵詞和中心度排名,其中前5名的關鍵詞為“智慧校園”“大數據”“數字校園”“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圖5是高職院校在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方面的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關于數字校園與智慧校園的研究情況。數字校園的研究早于智慧校園,但研究熱度略低于智慧校園。關鍵詞包含“數字校園”的文獻大多同時包含“教育”,其次包含“互聯網”“智慧校園建設”“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和“應用”;關鍵詞包含“智慧校園”的文獻大多同時包含“大數據”“信息化”,其次包含“建設”?!皵底中@”的概念提出相對較早,因此高職院校大多已經完成相關基礎環(huán)境和設施的建設,研究學者更關注使用何種技術以助力教學和應用。當前的研究趨勢是智慧校園已逐漸成為繼數字校園之后的下一個研究熱點,因為智慧校園實現的前提是必須實現數字校園,實現“智慧”的最大助力是大數據分析,因此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如何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使用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智慧校園的功能上。
圖5 關鍵詞共現圖譜
高職院校在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方面的文獻關鍵詞時區(qū)如圖6所示。當環(huán)境建設達到一定程度,勢必引領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質的飛躍[8]。關鍵詞時區(qū)圖直觀地反映了高職院?!敖ㄔO”——“應用”的周期:第一個周期,在2004—2006年間,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校園”“信息化”和“建設”,到2007—2009年間,相關研究已從“建設”開始轉向關注“建設”的“德育”和“模式”領域,完成了第一個建設——應用周期;第二個周期,在2010—2012年間,相關研究主要關注“信息化”的建設,而在2013—2015年間,相關研究重點關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這類新技術如何應用于“信息化建設”中,完成了第二個的建設——應用周期;第三個周期,在2016—2018年間,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校園建設”以及“互聯網+”的融合應用,而在2019—2021年間,相關研究學者開始關注“數據治理”“教學管理”“職業(yè)教育”的應用,當前該領域正處于第三個建設——應用周期中。
圖6 關鍵詞時區(qū)圖
但同時,也可從三個周期中看出,當前存在研究熱點泛化的現象,對智慧校園的解讀深刻度不足。大多研究者認為,新技術的引入,尤其是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的引入和應用,等同于將數字校園升級為智慧校園,但缺少了系統(tǒng)的數據建模設計、實現和算法分析。智慧教育的本質在于提供更加便捷的教學管理服務、更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以智能化的環(huán)境體系優(yōu)化學習,構建和諧的教育信息生態(tài)系統(tǒng),促進人與教育信息環(huán)境的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9]。為更智能化地向師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無感匯聚采集異構、異源的數據,分析與處理這類海量數據,并對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評價等,都需要依托物聯感知、情感計算、圖像識別等數據智能技術。由于高職院校的師資結構偏技術技能型,在高新技術、算法應用方面的研究較薄弱,因此高職院校需引入相關技術的高層次人才,或者通過與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技術團隊合作共同研究,破解當前智慧校園建設研究的泛化現象。
本文對2002年至2021年4月中國知網上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相關文獻的發(fā)文量、發(fā)文機構、研究作者、研究熱點以及發(fā)展趨勢進行了計量分析,得出:國家政策對高職院校的研究方向起到了引導作用,預計未來幾年關于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的研究將持續(xù)增加;但當前的研究學者和院校多以獨立研究為主,容易出現思維瓶頸,不利于院校建設和研究的持續(xù)性和長遠性;高職院校的研究經歷了“建設”—“應用”的三個周期,且因高職院校大多已經完成基礎環(huán)境和設施的建設,研究學者更關注使用何種技術能夠助力教學和應用實現智慧校園的功能;與此同時,也存在研究熱點泛化的現象。
智慧校園面臨著轉型和向新的階段演進的客觀需求,其中,重要的路向就是同時具備“生態(tài)、人本、智能”三個特征的“智能+”校園[10]。高職院校的研究學者可通過與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技術團隊合作,共同開展研究,從更系統(tǒng)、更貼合“以人為本”的實際應用的技術、手段、架構等角度,進一步深挖并推動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