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風徐來的四月,我們迎來了第二十六個世界讀書日。
在文學的世界里,四月,是個被詩人一再書寫、賦予諸多意義的季節(jié)——
它可能是林徽因溫情的贊頌: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它也可能是艾略特筆下復古的哀愁:四月是殘忍的季節(jié),從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動著呆鈍的根。
和四月這個季節(jié)一樣,書籍,也承載著諸多象征意義,同時,又總有愛書人以感人的故事生動地詮釋著這些意義。
在世界讀書日的設定中,書籍是膽識和力量的象征——1995年,在西班牙政府交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讀書日提案里,講述了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qū)的一個傳說:“美麗的公主被惡龍困于深山,勇士喬治戰(zhàn)勝惡龍,解救了公主,公主贈給喬治一本書。從此,書成為膽識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為圣喬治節(jié),節(jié)日期間,當?shù)鼐用裼匈浰兔倒搴蛨D書給親友的習俗?!?/p>
書籍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的這句話,被諸多愛書人稱頌。
去年疫情期間,武漢方艙醫(yī)院內(nèi),記者的鏡頭捕捉到一位年輕人。那位確診青年躺在病床上,看著一本厚厚的書,臉上的表情安靜而投入。在人類經(jīng)受巨大考驗之時,在那個容易令人心生不安的環(huán)境中,年輕人沉浸在書中的內(nèi)心是安寧的,書籍是他的避難所,而他無意中被捕捉到的閱讀行為,是療愈彼時很多浮躁壓抑心靈的一劑良藥。
書籍是一群活生生的朋友,哪天你覺得被孤立了,消沉了,你可以去找它們,它們一直在那里——法國作家卡里埃爾把書籍看成最值得親近的朋友。
同樣在去年,受疫情影響,一些工廠暫時停工,很多打工者在無奈中返回家鄉(xiāng),在離開之時,有人抱怨、遺憾,而54歲只有小學文化的吳桂春,則選擇了包容、祝福和留念。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辦理退證時的留言,火了網(wǎng)絡:“我來東莞17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12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余生永不忘……給了我人生最好的心態(tài)”。閱讀,讓我們從一個人的身上,看見了美好和希望。
古往今來,書籍承載的象征意義實在太豐盛了——于謙說,書卷多情似故人;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tǒng);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作為這些意義背后的主體——那些忠誠的讀者們收獲了什么,如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說,“一個喜歡閱讀的人,是最難被困難征服的,這是閱讀的真正意義——精神自治”,亦如德國作家黑塞說的那樣,“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閱讀的意義正在于此,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層面上,建立起豐盈的精神生活世界。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悅”讀,也就意味著建立了與世界的無障礙溝通,實現(xiàn)了與偉大心靈的對話。多讀書,讀好書,遇見更好的自己,絕不是一句空話。
當下,在中國,讀書這件事已經(jīng)被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更是連續(xù)八年被寫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全民閱讀”的濃郁社會氛圍中,讓我們來一場春天的“閱”會,拿起書,做一個“悅”讀人吧?。ū究庉嫴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