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麗
2020年12月,張桂梅老師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跡,完整地詮釋了什么是“四有”好老師,她給全國的老師們樹立了“四有”好老師的榜樣。
讓人難忘的畫面實在是太多了。當初因為條件艱苦,老師們紛紛打算離開學校的時候,張桂梅帶領幾位黨員教師在黨旗下宣誓,重溫入黨誓詞,最終,她把女高的老師們留下了,也把家長和孩子們的希望留下了。學生宿舍旁邊小房子里的燈光,永遠是早上第一個亮,晚上最后一個熄滅,能看到一個個夜晚孩子們睡了她還手握手電筒檢查宿舍,早上鬧鐘一響就起來催促孩子們起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媽媽一樣的老師的關愛下,學生們從不太努力到熱愛學習,最終一個個考上理想的大學,改變命運、改變家庭!
張桂梅拖著病軀,一直堅持著,把自己的工資和積蓄拿來資助貧困學生,而自己的生活卻簡單樸素,甚至到北京參加黨的十七大期間褲子破了都不知道。張桂梅老師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yè);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倍嗝礃闼氐恼Z言,多么崇高的追求,多么無私的愛。她是一個平凡的老師,卻又是一個形象高大的楷模。
云南開放大學云南鄉(xiāng)村振興教育學院作為服務基層、服務“三農(nóng)”,為農(nóng)村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機構,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特別是2018年實施“云南省村(社區(qū))干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行動計劃”以來,對教師的師德師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過去農(nóng)村人讀大學一定要走出大山到城里,工學矛盾突出,發(fā)展農(nóng)村高等教育相當困難。2018年在省委組織部的領導下,云南開放大學組織實施“云南省村(社區(qū))干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行動計劃”項目,通過現(xiàn)代遠程教育把大學送到農(nóng)村。然而我們的村干部基礎差、工作忙,如何更有效地結合他們的實際工作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呢?我們的老師從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修改做起,開展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做到“三結合三對接”,即“行動計劃”與地方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相結合,與地方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工作相結合,與地方村干部培養(yǎng)培訓工作相結合;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地方黨委、政府對農(nóng)村基層干部的工作要求對接,課程開設與學員工作需求對接,課程實踐與學員實際工作實踐對接。為促進村干部學員的成長成才,還搭建非學歷課程與學歷課程學分互換的學習“立交橋”。同時,提供優(yōu)質網(wǎng)絡課程學習資源,采用網(wǎng)絡學習平臺、云教室、課程直播等遠程教育方式開展線上教學;組建專業(yè)教學團隊,通過巡回教學、集中面授輔導、送教到村等方式開展線下教學,以“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開展教學。
現(xiàn)在,我們的第一屆學生就要畢業(yè)了,在與學生的座談中,學生們都談到“雙提升”給他們帶來的變化:他們學會了使用計算機,學會了公文寫作,學到了基層黨建的理論和實踐,學到了專業(yè)知識,感受到老師們的認真和嚴謹。學習讓他們的思維開闊了,能力提高了,人也變得自信了。
2020年10月底,云南開放大學把朱有勇院士請到學校,為師生們作題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報告。同樣是為“三農(nóng)”服務,朱有勇院士的事跡極大地鼓舞著我們,從他用自己的科技力量帶領瀾滄縣脫貧的事例中,我們感受到了他的責任擔當,感受到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使命。2020年11月初,我們走進瀾滄縣,來到朱有勇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工作站”,參加了他的新一期院士專家技能培訓班開班式,去到了他的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的種植基地,感受到他為當?shù)剞r(nóng)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疫情期間,他為了幫助農(nóng)民的馬鈴薯賣一個好價錢,放下身段,親自直播賣馬鈴薯,半個小時就把幾十噸的馬鈴薯賣完了。他跟我們說,他出身農(nóng)民,跟農(nóng)民是朋友。他們遇到困難,他就會幫助他們。他對農(nóng)民深深的愛,也獲得了農(nóng)民對他的愛和崇敬。
楷模的力量是無窮的。張桂梅和朱有勇都是教師,他們都是平凡的人,卻干著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的努力改變了個人的命運,改變了農(nóng)村的面貌。讓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不忘初心,踐行“四有”好老師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