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娟
建黨百年之際,由姚遠編劇、胡宗琪導演的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桑》獻演于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連演8場,之后還將在全國巡演。這個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革命故事,此番以話劇的呈現(xiàn)形式,經(jīng)歷著又一輪的演繹與流傳,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感受。
《人間正道是滄?!肥且徊坑山鏉齽?chuàng)作的小說作品,原著30萬字的篇幅,書寫了1925-1949年之間中國社會的風雨變遷。由原著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版本充分發(fā)揮時長優(yōu)勢,以50集的體量,對原著進行了全景式的展現(xiàn),一度成為全國觀眾耳熟能詳?shù)拿麆 R獙⑦@樣一個龐大且具有“觀眾緣”的故事進行改編,使之濃縮于4小時內(nèi)呈現(xiàn)在話劇舞臺,絕非易事。
小說依靠文字,電視劇依靠視聽語言,話劇則憑借舞臺上的呈現(xiàn)打動人心。走進劇院之后,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吩谖杳涝O計方面的一些巧思:舞臺上方懸置了三塊二道幕,其邊緣殘破,似乎寓意著中國舊社會的凋敝,引領著觀眾進入獨特的歷史情境。演出開始后,二道幕會隨劇情需要播放一些文字說明,方便觀眾理解劇中角色信息和歷史事件,此舉大大增強了該劇的文獻感和歷史感。二道幕亦會播放影像,不論是劇中人在上海、廣州的寓所、在東北、重慶等城市的辦公場地,還是黃埔軍校的校舍操場、溝壑縱橫的延安、殘酷血腥的戰(zhàn)場等等,這些場景都能通過二道幕和臺上簡潔的道具得以展現(xiàn)。舞臺中央有一座直徑13米的圓形轉(zhuǎn)臺,在場次與場次之間沉穩(wěn)地轉(zhuǎn)動,彷如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不斷地推動著觀眾進入下一個戲劇情境。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轉(zhuǎn)臺,實現(xiàn)了劇中多重時空靈活連貫的轉(zhuǎn)換。
從編劇的層面觀之,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吩趧∏樯洗笾卵匾u了原著的情節(jié)設置。故事開始于廣州起義爆發(fā)之時,伴隨著一陣呼嘯的風雨聲音效,楊家大家長父親楊廷鶴帶著妻子梅姨,顫顫巍巍地來到了祖宗祠堂。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楊家正在面臨分崩離析的境地,楊廷鶴開始懺悔自己教子無方“廷鶴一生剛正為人、循規(guī)蹈矩,蒼天竟不憐我,令廷鶴在醴陵無顏立足、難以為人”。語音落下,楊父和楊家三子女做出了劇中的第一個選擇:離開故土。楊父遷到上海,長子楊立仁加入國民黨,長女楊立華是國民黨內(nèi)的民主派人士,次子楊立青則加入了黃埔軍校。楊家三子女持有迥異的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選擇,也注定了他們會漸行漸遠,伴隨命運的波流,去往不同的地方。
主創(chuàng)團隊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力求話劇的情節(jié)清晰、節(jié)點分明,讓北伐革命、兩次國共合作的建立與破裂、紅軍長征、西安事變、淞滬抗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勝利、重慶談判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依次按照時間順序,在舞臺上輪番上演。同時,囿于時長限制,主創(chuàng)團隊在保留了原著基本情節(jié)的基礎上刪繁就簡。當重大歷史事件成為了支撐敘事的主干后,劇中人物的悲喜,便成為了依附于主干上的枝蔓。例如,原著中立仁刺殺失敗、立華不幸流產(chǎn)、立青玩槍走火等事件都變成了隱含于對白中的“前史”,立仁與林娥、立華與瞿恩之間細膩的愛情線索,以及立青和范希亮、穆震方、謝雨時等人之間戰(zhàn)友情誼都被簡化了。這種編劇策略必然犧牲了原著中部分對于人物性格的刻畫,亦無法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更細化的描摹,使觀眾在觀劇過程中難以分辨楊家三子女不同的性格特征,無法看到立青從頑劣少年到革命戰(zhàn)士心路歷程的轉(zhuǎn)變,對于立仁愛而不得的辛酸、立華在瞿恩和董建昌之間搖擺的痛苦、立青和范希亮之間“同窗是同窗,鋼刀歸鋼刀”等等的復雜情感,也難以從話劇中體察了。
觀賞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返慕?jīng)歷是奇妙的。對于熟悉小說原著與電視劇的觀眾而言,在劇院再看一遍該劇,無疑能體會到有別于文學和電視劇的魅力,即戲劇藝術所具有的共時性、現(xiàn)場性。自從筆者落座的那一刻起,便能聽到左右觀眾的私語,或回憶、討論劇情,或?qū)ρ莩鲎鞒龇N種期許。演出開始后,一些片段會與觀眾的記憶痕跡重合,引發(fā)共鳴。董建昌是演出效果最好的角色,他在劇中與立華的幾番斗嘴,總能博得觀眾的會心一笑。立青毅然投身共產(chǎn)黨和立志抗日的慷慨陳詞,讓人熱血沸騰。舞臺上的演出者常跳脫出角色的桎梏、擺脫“第四堵墻”,以獨白的形式向觀眾訴說衷腸,例如立華在向董建昌提出分手之后,她緩緩走到舞臺一側(cè),望著臺下的觀眾,動情地說道:“我在外面租了房子,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全身心投入革命,可生活像一團亂麻一直纏著我!”寥寥數(shù)語,便能引領觀眾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讓觀眾以旁觀者的視角冷靜審視立華,找出她革命不徹底性的根源所在。劇中幾處革命黨人英勇就義的情節(jié),是觀眾觀劇過程中的情緒高潮,幾聲凄厲的槍響后,鮮紅的光芒霎時渲染了整個舞臺,臺上人物猶如雕塑般凝然不動。這些短暫的靜止場面,足以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讓人感受到革命者不容撼動的尊嚴。
然而,對于不了解原著和中國近代史的觀眾而言,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肪筒惶坝押谩绷恕9P者在觀劇過程中,也曾聽到有觀眾抱怨該劇“節(jié)奏過于緊密”,“情節(jié)像走馬觀花”,“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這部戲共有57個場次,其主要場面過多、次要場面較少、轉(zhuǎn)場困難、暗場時間過長等等,都是它所面臨的技術難題,亟需主創(chuàng)團隊在不斷實踐中予以解決。
若要將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放c其他版本進行比較,其最大不同之處,在于話劇版本減少了立仁、立青的戲份,讓原為配角的董建昌成為了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與實用主義的立仁、理想主義的立青不同,董建昌是二者的折中、兩黨之外的觀察者,他在時潮的裹挾下屢屢變換陣營,唯一不變的,是心中所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信念,和對立華“她的一根頭發(fā)能拉動我的八匹軍馬”的忠誠愛情。董建昌在劇中經(jīng)歷了思想的變遷,他最初對蔣介石政府抱有幻想,直至劇情接近結(jié)束之時,國軍的潰敗已成事實,立仁立華去往臺灣、楊廷鶴病逝、楚材自盡等高潮場面接踵而至之后,董建昌終于堅定地相信共產(chǎn)黨。劇末,董建昌一番“是華夏子孫,何必非得恩斷義絕,守一隅之地,逆大勢之所趨”的陳詞,為其對國共兩黨紛爭作出的一番評價。當“浩浩蒼天必佑我中華全體子孫的福祉希冀”之語擲地有聲,字字鏗鏘,“人間正道是滄桑”七個紅色大字赫然浮現(xiàn)于舞臺,似寓意著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其中包含著對于家國、社稷與黎明百姓的無限赤誠與熱愛,體現(xiàn)著堅守民族氣節(jié)、捍衛(wèi)祖國領土統(tǒng)一的信念。
走出劇院,觀眾或許難以厘清話劇龐雜的結(jié)構(gòu)、其中繁復的細節(jié),但仍能想起該劇以楊廷鶴在祖宗祠堂內(nèi)的懺悔為始,以董建昌在楊廷鶴墳塋前的告慰為終。一如馬丁·海德格爾樸素的話語:“向死而生,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眱纱紊来嫱鲋H,體現(xiàn)著生者在山河破碎、兵荒馬亂的年代,在有限長度的生命中作出的一次次艱難抉擇。恰如孫文“天下大勢,浩浩湯湯”的名句,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芬試⒓?、以家見國,楊家“兄弟鬩墻”的狀態(tài),實為對國共兩黨之間歷史博弈的縮影。對于“究竟誰能拯救中國”這個問題,以及兩黨之爭、實用主義和理想主義理念之辯等問題,也會隨著話劇的落幕,董建昌的選擇已為劇院的每一位觀眾帶來啟發(fā)與思索。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