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史 詩
一百年前的普朗克怎么也想不到,當年他發(fā)現的“量子”仍穩(wěn)坐金字塔尖,距離走進普羅大眾尚需時日。
歷經百年發(fā)展,量子力學的關注度及應用越來越廣。對于這一深奧、晦澀、專業(yè)的理論,公眾愈加渴望獲得深入淺出的專業(yè)解讀。而科學家們也并沒有放棄對“量子”的探索和科普。
近日,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q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聯合舉辦的“量子世紀(2025)”啟動會暨2021年首場量子科技系列講座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
據了解,量子科技系列講座將分專題介紹量子科技的新進展,并總結中國科學家對量子論研究的貢獻。首場講座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副校長、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qū))主任吳岳良作“迎接新量子世紀 點燃新科學革命”主題報告,他回顧了量子論百年發(fā)展中的重要成就,同時指出其尚未解決的問題??茖W出版社副總編輯兼期刊出版中心主任胡升華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張柏春合作“王守競與早期量子力學研究”報告。胡升華以量子力學誕生前后美國理論物理狀況為背景介紹王守競早期的科學貢獻,其求解氫分子方面的工作是美國最早的量子力學博士論文之一。他還探討了美國理論物理學隨量子力學發(fā)展而迅速崛起的原因,并對中國物理學的早期發(fā)展做了一些比較分析。張柏春介紹了王守競回國后,適應抗戰(zhàn)需求,創(chuàng)建資源委員會的機器制造廠、主持中國學生學者留美等方面的工作,指出王守競中斷物理學研究與國運密切相關。他還建議關注科學家的“家族效應”。
“量子世紀(2025)”由美國物理學會于2020年發(fā)起,旨在回顧量子力學百年發(fā)展歷程中理論、實驗、技術和文化間的相互影響,前瞻未來百年量子材料、量子計算等科技的發(fā)展,以期加深公眾對量子力學的理解。
早在19世紀末,當物理學家逐漸意識到經典物理無法合理解釋微觀世界全部現象的時候,他們開始致力于探索新的理論。1900年,普朗克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物理學家逐漸構建起量子力學的核心理論。
量子力學的建立,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的壁壘,重塑了人們對科學和世界的認知,激發(fā)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因此,由美國物理學會發(fā)起,國際科學史界和物理學界聯合籌劃將2025年確立為“量子世紀年”,并以此紀念海森堡等物理學家創(chuàng)立矩陣力學一百年。同時,國際物理學家還建議從2021年起將每年的4月14日定為慶祝日。
據悉,“量子世紀(2025)”吸引了歐洲物理學會、歐洲核子中心、德國馬普學會、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丹麥玻爾檔案館、俄羅斯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以及韓國、印度物理學會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量子技術或將激發(fā)大眾對未來科技的無限暢想。量子到底揭示了怎樣一個世界?科學探路者們正在用他們的努力滿足我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