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和一位大學校長吃飯聊天,談到今天的師生關系,他突然說到一句話:最反感一些家長給他的信箱來信。
朋友的女兒,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班干部?,F(xiàn)在讀高二了,他有些擔心,便鄭重其事地給班主任寫了一封信,請女兒捎去。信的大意是:高考倒計時了,孩子學習還有短板,應該騰出精力找差補缺。不能繼續(xù)參與班級管理,懇請老師諒解。
這封“請辭信”女兒并沒有帶到學校去,她給偷偷“短路”了。孩子的想法是:做班干部并不耽誤多少時間,相反能給自己一點正向的暗示,管別人要“喊嗓子”,自己先要“做樣子”。
假如老師收到朋友的那封信,估計會犯難的。家長的訴求往往是集中統(tǒng)一的。初中、高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擔任班干部,怕分心煩神、怕影響成績,而小學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班上有個“一官半職”,學會管理與自我管理。有些家長甚至為此托人四處說情,可憐老師“分官無術”,最后只好讓學生們每月甚至每周輪流“執(zhí)政”。改革步子更大的學校,每個學生都配發(fā)一個“官銜”,全民當“官”,皆大歡喜。
和一位大學校長吃飯聊天,談到今天的師生關系,他突然說到一句話:最反感一些家長給他的信箱來信。
聽話聽音,頓覺新鮮?!靶iL信箱”其實就是一個網(wǎng)上郵箱,地址公開在學校官網(wǎng)上。一直以為那只是擺設,那位校長說,經(jīng)常有人發(fā)信過來。作為教師,他最樂意看到學生與自己的文字互動,不管是分享、咨詢、求助,還是吐槽、投訴、舉報。而一些家長,現(xiàn)在也會摻和進來,有時問詢某個專業(yè)的就業(yè)前景,有時申請考研分數(shù)的復核……字里行間,洋溢著過度關注、過度干預的焦灼情緒。最近一次,有位家長來信,一番客套之后切入正題:他女兒是不是該繼續(xù)讀博?校長到時能不能給予關心指導?
校長點開郵件,很是不爽:二十大幾的碩士生了,怎么還不能自主選擇未來?二十大幾的成年人了,父母怎么還在替她包辦?或有可能是“偷辦”,瞞著孩子來信的。校長說,不是孩子有問題,就是父母有問題。對這類“問題父母”的來信,他一概冷處理,不予回復。不過,心里是有感觸的,難以無動于衷。
突然記起,兒子前些年去上海讀本科,報到那天,我和愛人極盡偵探之能事,找到輔導員、學院老師以及同宿舍學生家長的手機號碼、郵箱地址。愛人主要擔心的是兒子的學習狀態(tài)和人身安全。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第一次出遠門,有不擔心的嗎?但是過分的關心,成全的是父母的安全感,卻有可能錯過孩子成長的黃金期。
幸好,那四年時間,空巢狀態(tài)下的我們忍住了N個不放心、不踏實,一個電話沒給老師打過,一封信也沒給老師發(fā)過。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