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李剛 安伊凡 樊勇
【摘要】? ? 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化產品服務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調查法對150位體育愛好者使用人工智能數字化產品的效果及意見進行了調查分析,進而分析目前應用于“全民健身”的數字化產品的服務效果、缺陷以及存在的其他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目的在于為數字化產品研發(fā)者提供改進思路,使人工智能更加方便、快捷、智能的為人類服務。
【關鍵詞】? ? 人工智能? ? 數字化? ? 全民健身? ? 現狀? ? 建議
一、研究背景
“人工智能”是近年來人們炙手可熱的新寵名詞,與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云存儲等名詞共同步入了人們的世界。所謂“人工智能”就是指研究使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guī)劃等)的學科,主要包括計算機實現智能的原理、制造類似于人腦智能的計算機,使計算機能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1]。人工智能應用的范圍十分廣泛,比如應用于安全方面的“人臉識別”、“指紋識別”,應用于新聞媒體方面的“智能新聞”、“機器翻譯”,應用于生活中的“智能控制”,應用于網絡的“智能搜索”以及應用于交通出行的“自動規(guī)劃”等等,都屬于人工智能??梢哉f人工智能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人工智能正在引領人類嘗試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
國家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也是十分重視,各種政策相繼出臺,預示著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了。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zhàn)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2],并部署我國“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3]。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chuàng)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推廣應用[4]。2016年4月,工信部、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聯合發(fā)布了《機器人產業(yè)規(guī)劃(2016-2020)》,5月,發(fā)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網信辦又聯合印發(fā)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這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使人工智能事業(yè)蓬勃發(fā)展。2018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fā)應用,在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fā)展智能產業(yè),拓展智能生活”[5]。按照國家領導人的指示,掀起了人工智能在體育領域發(fā)展的熱潮。例如在網球比賽中常用到的“鷹眼技術”,也就是“即時回放系統”。通過高速攝像頭從不同角度捕捉網球飛行軌跡的基本數據,在10秒鐘內計算出網球運動路線、落點,立刻顯示在屏幕上[6]。再如,在體育新聞媒體出現的新華社的“快筆小新”和今日頭條的“AI小記者xiaomingbot”新聞寫作機器人,就是通過對接奧組委的數據庫,可在2秒鐘內生成賽事消息并發(fā)布,幾乎與電視直播同步[7]。還有穿戴式智能技術,例如智能手環(huán)、腕表等智能裝備,以價格適中、功能豐富等特點博得了民眾的喜愛。
本文以服務于“全民健身”的數字化產品健身運動類APP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對健身運動類APP現存問題的分析,探究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為“全民健身”領域服務,并對其發(fā)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對人工智能及應用于體育領域的人工智能進行了文獻搜集和調查。
文獻資料法:主要用于對人工智能概念、相應政策體系、應用領域及應用現實問題的局限性等問題進行了文獻搜索,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依據。
調查法:通過對不同人群使用健身運動類APP,如咕咚、悅動圈以及KEEP的效果及意見進行了調查,進而分析目前服務于“全民健身”的APP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三、結果與分析
3.1健身運動類APP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
通過對150位自愿接受調查的體育愛好者的調查,發(fā)現人們常用的健身運動類APP主要有咕咚、悅動圈和Keep,具體情況見表1。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年齡段人群使用APP情況完全不同。18-40歲之間的體育愛好者,都會不同程度的選擇各類健身運動APP,18歲以下的體育愛好者只有部分使用APP,而50歲以上的體育愛好者不使用APP的人數已超過半數。通過進一步了解18歲以下的體育愛好者基本都處于受教育階段,他們的運動時間多數集中在校內,由于課業(yè)任務十分重,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鍛煉的人不多,因此出現部分使用APP的現象。18-40歲屬于中青年階段,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普遍都在使用健身運功類APP,一方面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自主時間比較多,而且大學生追求形體美的要求較高,另一方面肩負社會工作、家庭職責的中年人工作的同時還要照顧家庭孩子和老人,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專業(yè)化的鍛煉,但又非常重視身體的健康,便只能依靠APP利用上下班時間或休息日進行鍛煉。處于41-50歲階段的人群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很高,因為這個階段是各種突發(fā)病高發(fā)的階段,因此人們也會積極的從事各種健身鍛煉,但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大一部分人還是愿意接受面對面的健身指導,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走進健身房或自己進行戶外鍛煉,而非使用APP。50歲以上的人群由于在操作APP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半數以上的人群不使用任何APP進行健身。
3.2健身運動類APP無法滿足運動者多元化的需求
使用健身運動類APP的用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APP獲得科學的健身指導,并及時獲得反饋,節(jié)約時間,節(jié)省金錢。而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健身運動類APP只能滿足大眾化的需求。例如Keep,官方介紹此軟件是一款“量體裁衣,多種健身訓練供你選擇。訓練計劃針對不同人群、各種器械和階段健身目標組合編排,適用最廣泛的健身場景。[8]”Keep的確功能很強大,它會提供給你所有你想要的,假如你是新手,不知從何處練起,它會引導你;假如你需要目標激勵,它會給你制定相應的目標,并且可以通過社交功能讓你獲得成就感。然而,它的計劃卻只能針對大多數人群,例如針對需要鍛煉馬甲線或需要進行塑形亦或需要鍛煉核心肌群的不同人群的計劃,它無法“一對一”的考慮每一位用戶的需求,無法“一對一”的規(guī)范動作原理、講解注意事項,更無法考慮個人的體能水平、體態(tài)問題及既往傷病等特殊情況設計有效的訓練計劃。
3.3健身運動類APP可選擇模式較為單一
通過對健身運動類APP使用者的調查發(fā)現,普遍的APP可選模式都比較單一。大多數APP都具有的基礎功能是記錄鍛煉次數、軌跡、步數、消耗的卡路里及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例如咕咚,在使用者選擇了騎行、跑步或健走模式后,通過一段時間的運動,會自動記錄運動軌跡、配速、運動時間和狀態(tài)等。然而從全民健身的角度考慮,群眾進行鍛煉的方式并不只局限于騎行、跑步、健走,有的人喜歡各種球類運動,有的人喜歡跳舞瑜伽,還有的人喜歡游泳太極等等。單一的運動模式勢必會打消運動者的運動積極性,阻礙“全民健身”的有效進程。
四、建議
4.1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明確工作職責,正確引導人工智能在“全民健身”領域全面發(fā)展
“全民健身”是我國提出的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目標,要求“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各有關部門應明確工作職責,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人工智能服務領域繼續(xù)擴大化,并且從政策、資金、人才使用上對人工智能在體育領域中的應用提供最大化的支持和指導,確保國家如期實現“全民健身”的戰(zhàn)略目標。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采用不同形式對全民進行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使人工智能惠及的人群更加廣泛化、普遍化。
4.2加強人工智能產品多元化功能,大力培育人工智能優(yōu)秀人才
繼續(xù)加強對人工智能產品的開發(fā)和研究,豐富其功能,使人工智能產品能夠更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依靠強有力的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使人工智能產品盡量實現“一對一”數字化模式。人工智能產品的開發(fā)與應用,必然需要依靠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高校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搖籃,也是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與實踐的重要基地。因此在培養(yǎng)人工智能人才時,應擴大專業(yè)領域,在專業(yè)基礎上分支體育領域,通過對體育專業(yè)的學習,配合人工智能專業(yè),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工智能+體育”的復合型人才。
4.3積極開發(fā)多種運動模式,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普查全民健身中人們普遍喜歡參與的運動項目,盡可能多的提供多種運動模式供使用者選擇。這就要求在技術和數據庫方面再下大力氣更新。另外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新的選擇模式,例如在咕咚或悅跑圈這類APP中,系統可根據使用者運動時間和軌跡記錄運動路線,不僅可以如此,我們應提供更多的選擇,如使用者想跑步或健走5公里,在輸入相應的條件下,系統應可以提供多條不同的運動路線,這樣可避免使用者重復使用一條路線帶來的枯燥、無趣,而逐漸對健身鍛煉缺失興趣的情況。
總之,人工智能已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未來的時代也必將是人工智能和體育攜手協作的時代,我們應正確面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新機遇,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全民健身”領域的實施路徑,為促進科學健身、有效健身、安全健身提供技術支持,為實現體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和發(fā)展、為實現“體育強國”國家戰(zhàn)略服務。
參? 考? 文? 獻
[1]人工智能360百科[EB/OL].https://baike.so.com/doc/2952526-3114987.html
[2]國務院關于印發(fā)《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3]《中國制造2025》360百科.[EB/OL].https://baike.so.com/doc/8385315-8703052.html
[4]《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360百科[EB/OL].https://baike.so.com/doc/24468997-25312927.html
[5]李克強.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8lh/2018zfgzbg/mobile.htm
[6]寇曉娜.淺談人工智能對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影響和啟示[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8):203-204.
[7]張子璇,楊劍鋒.人工智能時代體育新聞的現實局限[J].青年記者,2018(24):22-23.
[8]KEEP基本簡介.[EB/OL]http://www.onlinedown.net/soft/612245.htm
[9]“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EB/OL].http://yjbys.com/jiuyezhidao/news/118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