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欣
“唱山歌咧,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p>
夜幕降臨,漓江之上,清脆婉轉(zhuǎn)的壯族山歌仿佛天籟之音從十二峰處悠悠響起,打破了桂林陽朔寂靜的夜晚。
只見漓江之上,一葉小舟浮于江面,一身質(zhì)樸釵裙的少女立于舟之上,唱著劉三姐的歌,歌聲如潺潺漓江水,清脆悠揚,直擊人心。漓江漁船、點點燈火,身著蓑衣的漁夫借著燈火,以槳擊水,穿流而過,身側(cè)靜靜等待的鸕鶿望著魚群伺機而動。
一葉竹排,漁夫孤影漸漸遠去,彼時,突然響起一陣清脆悅耳的銀器晃動之聲,由遠及近,數(shù)百位身著壯族、侗族、瑤族服飾的少男少女登上水中沙洲,載歌載舞。山歌聲、銀器聲、兩岸風吹鳳尾竹的簌簌聲輔以潺潺漓江水的流動聲,一場聲勢浩大、美輪美奐的大型山水實景舞臺劇《印象·劉三姐》在陽朔的漓江河畔上映,一演便是十八載。
以山為屏,以水為臺,天人合一
桂林至陽朔江段83千米水域,猶如一條青羅帶,蜿蜒于群山峻嶺間,兩岸奇峰連綿,溶洞高懸,茂林修竹,水光瀲滟,被譽為“百里畫廊”。世界上第一大實景舞臺演出劇《印象·劉三姐》演出場地便設(shè)置在這陽朔的山水之間。舞臺搭建于漓江與田家河交匯處,與書童山隔水相望,以山為屏,以水為臺,漓江兩公里的水域、清秀俊朗的十二峰、廣袤無垠的蒼穹構(gòu)成《印象·劉三姐》鬼斧神工的絕美舞臺布景。
河灣小島是天然的觀眾席,依山勢而建,呈梯田狀,180度全景環(huán)繞視覺,視野開闊,可看漓江兩公里水域內(nèi)的景色與演出,全天然露天坐席,身臨其境,觀看效果堪稱絕佳。
山峰的隱現(xiàn)、水鏡的倒影、煙雨的點綴、竹林的輕吟、月光的披灑隨時進入演出之中,成為美妙的插曲與點綴。晴時,清風吹拂,水光倒影,猶如畫卷;雨時,煙雨縹緲,云霧繚繞,如入仙境。實景舞臺演出的絕妙之處在于,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驚喜,舞臺隨春夏秋冬、天朗氣清、煙雨朦朧之細微變化而變化,一日一景,一場一景。
《印象·劉三姐》的總導(dǎo)演張藝謀曾這樣評價,“它是一場秀,它秀的是桂林山水,秀的是民俗風情,秀出了那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币詣⑷愕纳礁琛⒚褡屣L情、漓江漁火、牧童晚歸等獨具桂林特色的場景元素不動聲色地融入漓江山水之中,十二峰和漓江水不僅僅只是自然之景,仿佛被賦予了生命,與舞臺演員融為一體,是《印象·劉三姐》靈魂所在。
當置身于《印象·劉三姐》實景劇中,驚嘆于漓江山水之美以外,似乎也能感受到一種特別的力量,頓有醍醐灌頂之感,感受到人與自然、天地、萬物之間生生不息、渾然不覺、圓通如一的和諧,正如道家文化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共生、天人合一的境界。
漁舟唱晚,牧童晚歸,將藝術(shù)照進現(xiàn)實
暮色黃昏,書童山下,清脆的牛鈴聲在暮色里響起,晚歸的牧童牽著牛群穿過樹林。漓江之畔,三五村婦背著竹簍,臨溪浣衣,歡聲笑語,有船駛來,漁夫哼著調(diào)子走過臺口,肩上竹竿上挑著魚鷹。漓江之上,另一組漁人挑著點點燈火,撒網(wǎng)捕魚。彼時,炊煙四起,水霧繚繞,牛鈴聲、歡笑聲、流水聲同時響起。這一幕幕是《印象·劉三姐》當中的劇目,卻也是陽朔當?shù)厝苏嬲媲星械娜粘I顖鼍?。運用巧妙的鏡頭和真實的情景設(shè)置,將陽朔人的日?,嵥椤⒚篮米匀坏纳钋榫鞍嵘香y屏。
參演劇目的數(shù)百位演員,多半是陽朔當?shù)氐拇迕?。飾演漁夫的三叔是地地道道的陽朔人,祖祖輩輩便是在漓江之上以捕魚為生。漓江捕魚是陽朔已有上千年歷史的漁事活動,漁民帶著一盞夜燈和一只鸕鶿,劃著一葉竹排,順流而下,靜待魚群圍筏,鸕鶿伺機而動,迅速抓捕。漓江的漁事傳統(tǒng)已延續(xù)千年,然而如今,隨著水質(zhì)、魚群、生活變遷等不確定因素變化,這一絕技逐漸消失。如今,山水實景劇《印象·劉三姐》將漓江千年的捕魚傳統(tǒng)加入到表演場景之中,以另一種方式傳承著漓江的捕魚文化,同時也為像三叔一樣祖祖輩輩在漓江之上謀生的陽朔人提供了一個依舊留守漓江水域、無須外出奔波的工作機會。
白日里,村民仍在漓江上捕魚,或者趕牛、耕地,夜晚吃過飯后,便劃著竹排而來,為看臺上的觀眾演繹著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瑣碎。白天勞作之地也是夜晚村民們作為演員演出的表演之地,他們?nèi)粘J褂玫母?、竹排、鸕鶿、蓑衣等都將一一展示于舞臺之上,只是身份轉(zhuǎn)變,農(nóng)具變?yōu)榈谰摺?/p>
漓江水,山歌情,侗族大歌也在此響起
漓江水倒映著侗族少女淺唱歌謠的身影,只見少女們身著侗族服飾,黑色長布衫,下身著百褶短裙,通身銀飾綴之,長發(fā)盤成高髻,頭戴銀冠。數(shù)百位侗族少女立于沙洲,手牽著手,以侗族語言、原始的嗓音低聲吟唱侗族大歌,全程無伴奏、無指揮,沒有現(xiàn)代樂曲的修飾反而顯得歌聲異常純粹,清脆嘹亮,低回婉轉(zhuǎn),只有干凈的合唱聲在十二峰之間回響,場面宏大震撼,猶如天籟,久久不息。
《印象·劉三姐》既是一場魅力桂林自然山水的視覺盛宴,更是展示和傳承廣西特色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平臺。侗族大歌,被列為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侗族、是中國的文化瑰寶,聲聲侗族民歌在《印象·劉三姐》的演繹中繼續(xù)傳承,以侗族的語言向世界傳達中國聲音。
在《金色漁火》《銀色盛典》等劇目演繹中均有展示廣西少數(shù)民族瑤族、苗族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黑暗中,苗族姑娘穿著特制的銀燈服飾手拉著手,緩緩步入漓江之上。猶如一條銀色巨龍在漓江之上游走,江面上映出耀眼的光芒,身上的銀飾掛墜不時發(fā)出清脆的碰撞聲,以現(xiàn)代化的魔幻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出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本真色彩。
《印象·劉三姐》將桂林秀麗的山水納入劇目的同時,也融入了桂林的人文風情、少數(shù)民族文化。壯族山歌對唱、侗族大歌、瑤族服飾、苗族服飾等一一在漓江之上展示,構(gòu)成一幅充滿桂林地域風情的少數(shù)民族歌舞畫卷。
《印象·劉三姐》打破“三堵墻一個空間”的傳統(tǒng)舞臺格局,將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演繹搬出鋼筋水泥構(gòu)筑的現(xiàn)代化劇院,徹底回歸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本真。實景山水自然景觀資源與民族文化藝術(shù)資源的結(jié)合,讓廣西特色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新穎的形式傳承與發(fā)展。
山水朦朧,漁火點點,挑著魚鷹的漁夫劃著一葉孤舟,穿流擊水,身穿壯衣的少女唱著劉三姐的歌謠,在陽朔十二峰之間盈盈繞繞。來桂林,赴一場山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