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通過提問、角色扮演、詞句理解賞析、結合現(xiàn)實生活等,使語文教學“文道統(tǒng)一”。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 文道統(tǒng)一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1-0018-02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闭Z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科特征,把“教書”和“育人”兩個目標有機結合,除了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還要進行愛國主義思想、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教育。在當前的統(tǒng)編語文教學中,如何潤物細無聲地向學生滲透道德意識,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
一、通過提問滲透德育
(一)結合標題提問滲透德育
標題是人們閱讀一篇文章時最先接觸到的,是文章的“眼睛”,通常指對文章核心思想的提煉、概括與濃縮。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大多數(shù)標題都能夠直接體現(xiàn)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指向。在教學伊始,教師應結合標題設計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了解文章的行文線索或中心思想,再結合標題內容特點滲透德育。
例如,在教學《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時,筆者就文章的標題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猜測本文寫了哪些內容:(1)什么樣的沉默是可貴的?(2)課文中的沉默指什么?(3)你生活中有沒有“可貴的沉默”?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猜測來回答問題:“思考問題時的沉默是可貴的?!薄罢J識到自己錯誤的沉默是可貴的?!钡鹊?。在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對課文有所熟悉之后,筆者提醒學生結合初讀印象,再次聯(lián)系上面幾個問題進行思考,然后回答問題。而這次學生的答案比較統(tǒng)一,都認識到了“可貴”的含義,即感恩父母。筆者趁機延伸“感恩”話題,讓學生嘗試去體會父母的心情、理解他們的辛苦,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感恩父母,能夠幫父母做什么。從中,學生明白自己可以為父母做的事情有很多,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聽話懂事、認真學習、給父母送小禮物等。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知識,思想品德上也獲得了提升。
(二)結合情景問題滲透德育
小學生對外界充滿著好奇心,可塑性非常強,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這個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主動引導他們提問,使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能夠產生情感共鳴。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有助于他們接受思想教育。
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時,筆者播放了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邱少云被烈火包圍的片段,讓學生注意觀察邱少云被烈火燒得疼痛、把手指插進泥土里,愣是沒讓自己哼一聲的畫面,以及埋伏在周圍的戰(zhàn)友焦慮的表情。在學生深受震撼之際,筆者輕輕地問:對于此情此景,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提出問題:為什么邱少云一動不動呢?如果他動了會怎么樣呢?他的戰(zhàn)友為什么不幫他滅火呢?邱少云被火燒得那么疼,卻一聲也不吭,他的意志力為什么那么頑強呢?在學生爭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之后,筆者先簡單陳述故事背景,再讓學生閱讀課文,使學生明白邱少云忍受著巨大的疼痛,寧愿犧牲自己,是為了保護戰(zhàn)友、為了戰(zhàn)斗能夠取得勝利。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自發(fā)地生出疑問,在尋找答案的同時也能夠深刻地理解先烈們?yōu)閲鵀槊裼⒂芦I身的偉大精神,并激發(fā)了為保衛(wèi)祖國、振興中華而奮發(fā)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通過角色扮演滲透德育
實施道德教育,最好的途徑莫過于讓學生通過體驗來感受其中的道理。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適合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其中的人物行為和思想品德,促使學生在扮演人物角色的過程中引發(fā)思考。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篇文言文,筆者先讓學生在小組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一講這個故事,交流“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說說王戎的感受。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有的小組分角色扮演“王戎、小朋友、李子樹”等角色,認真表演了課文所描繪的情節(jié);有的小組根據(jù)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對故事進行了詳細描述,深刻領會王戎善于思考、冷靜推斷的故事,明白了“道旁苦李”這個成語正出于此文,也叫“道邊苦李”。
文中王戎不屑于摘取路旁的李子,原因是王戎認為路邊的李樹結了果實而無人采摘,這李子肯定是苦澀的。為了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教師也可以重新假設一個場景:“假設這棵李樹不在道路兩旁,而在果園里,其他的小伙伴摘下來品嘗后,說非常甜非常好吃,如果你是王戎,你會跟小伙伴一起摘李子吃嗎?”讓學生自由探究,然后分組辯論,最后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從中,學生認識到“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他人允許,不能隨意拿取”。另外,教師也可以將“公共財物不得隨意拿取、破壞”為道德教育的出發(fā)點設計活動扮演的內容,以“如果你在公園里,看到鮮花盛開,你的朋友拉著你去摘花,那么你會怎么做”之類的問題,使學生結合身邊的實際受到道德意識和行為準則教育。
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工作上,教師通過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學生能夠從課本知識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從而加深對這些現(xiàn)象的認識和理解。在無形中,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同時訓練了“說”和“演”的能力。
三、通過詞句理解賞析滲透德育
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課文詞句的品析理解,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學到其中的思想,從而提升思想境界。例如,在《只有一個地球》一課中,其中有一句話“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當給學生講解宇航員為什么要發(fā)出這個感慨,并就其中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這兩個詞語的真正涵義。“可愛”是因為我們的地球非常美麗,“破碎”是因為環(huán)境破壞較為嚴重。然后,趁機把話題引申到環(huán)保上,讓學生暢所欲言:為什么要環(huán)保?自己可以為環(huán)保做哪些工作?這樣就把德育工作滲透到教學工作中,讓學生意識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都認識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我們的地球才會越來越美。
語文學習離不開對關鍵詞句的把握,教師抓住關鍵詞進行教學,既能讓學生學會抓住學習重點進行分析思考,進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某種啟發(fā)。這樣就實現(xiàn)了知識與思想的同步教育。
四、結合現(xiàn)實生活滲透德育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迸c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的語文教育才是最實用、最真實的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善于把課文中的德育因素作合理延伸,使其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從中滲透德育。
例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句話:“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是全文的中心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如何才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呢?筆者結合《你說我聽》欄目,讓學生借此討論自己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像花生一樣默默地為他人做貢獻的都有哪些人?很多學生立刻就想到了我們的醫(yī)護人員。學生紛紛表示,在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醫(yī)護人員面對疫情,沖鋒陷陣、毫不退縮、救死扶傷、迎難而上,他們是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做著貢獻的普通勞動者,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除了醫(yī)護人員,還有戰(zhàn)斗在防疫前線的每一個人,他們都是一位位可敬可愛、牽動人心的“戰(zhàn)疫英雄”,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是我們身邊的榜樣,是值得我們敬重的人。整個過程大家熱情高漲,暢所欲言,思想認識也得到了提高。
挖掘教材資源,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很好地發(fā)揮了語文課堂的載體作用,學生從話題討論、課文學習延伸到生活實際,明白“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明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教育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語文教學中的“文道統(tǒng)一”,要求教師既“教書”又“育人”,堅持“寓道于文,文道相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原則,把德育工作融入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來,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優(yōu)良品德。這也是素質教育賦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作者簡介】班紅梅(1982— ),女,漢族,廣西欽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南寧市教學骨干、南寧市優(yōu)秀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