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陳璠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物質越來越豐盛的社會里,不“會”玩的孩子反而越來越多了。沒有充足的場地、沒有寬松的時間、沒有自由的選擇,許多孩子一頭扎進讀寫算的學習任務中,逐漸失去了玩耍的機會和創(chuàng)意游戲的能力。
《稻草人的頭,鐵皮人的心,獅子的勇氣》一書中提道:玩耍之于兒童,就像工作之于成人一般重要。通過玩耍和游戲,孩子的情感漸漸發(fā)展、壓力和焦慮消除了、專注力獲得培養(yǎng)。善于玩耍是一種值得被保護的品質,但玩耍時間的減少、游戲內容的淺薄,正在威脅著孩子,與他們的身心健康背道而馳。
“在河邊草地上打滾兒、捏泥團、用花瓣制作香水、爬樹、自己搞一次野餐、用草和小樹枝搭個窩、種菜、為父母做早飯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國際兒童游戲權協(xié)會列出的10歲以下兒童應該完成的游戲清單里,有多少是孩子整個童年都從未體驗的項目?當過多的聲光電玩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當有毒的網紅玩具流行在兒童群體間不被家長察覺,當教師權威式安排游戲阻礙了幼兒走向深度學習,成人是否要及時反思:孩子們對玩耍的需求是什么?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游戲的創(chuàng)造者。跟著園長富有智慧的思考,讓我們重新認識和評估玩耍的價值,破解成長的難題。
正視“玩耍”,讓孩子站在活動中央
《教育家》:一項由精神病學家針對6000人開展的追蹤調查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后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環(huán)境。請您談談玩耍和游戲對于孩子的意義、和同齡人玩耍對于孩子的價值是什么?
鳳煒:在研究兒童的過程中,我們真心感受到自己跟孩子是有差距的。以今年組織春游為例,考慮防疫要求,教師把春游搬到幼兒園內的草地上,開展野餐活動。為了增加趣味性,教師設計了集市,“售賣”各種美食、玩具,孩子可以用幼兒園的中福幣兌換?;顒又校覀儼l(fā)現(xiàn),一些教師認為孩子喜歡的東西,孩子并沒有挑選。孩子“買”或“不買”的原因是什么?是根據喜好、價格還是受到其他孩子的影響?通過仔細觀察,答案出乎意料。比如,中班孩子在買垃圾袋等生活用品時,人手一個,而大班是一組孩子買一個,說明大班孩子在生活常識方面已經擁有更進一步的判斷意識。從消費總額來看,大班孩子的中福幣花費少于中班。詢問原因時,大班孩子表示應該留一點,方便之后繼續(xù)玩。由此可見,大班孩子在延遲滿足方面較中班孩子的發(fā)展更進一步。因此,判斷孩子游戲的水平,一定要根據年齡。
如果成人感到孩子不太會“玩”,往往基于兩種情況。一是成人在場,孩子知道成人對“玩”的要求是什么,便會受到拘束。二是成人對“玩”有預判,當孩子沒有達到預判,成人就覺得他不太會“玩”。只有成人真正放下身段,才會發(fā)現(xiàn)孩子是會“玩”的。成人要放手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讓其自由發(fā)揮潛能。教師覺得集體教學活動是有價值的,總想要履行指導的職責,一旦背上這種包袱,游戲就容易變形。
游戲營造了一個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孩子在其中可以學生活、學做人,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一次端午節(jié)活動,多多站在角落里,原來他把中福幣花光了,沒辦法參加活動。多多詢問教師自己能否打工,教師說這里是眼鏡鋪,需要3元錢買材料才能打工。由于沒有材料費,多多又去其他店鋪詢問,得到的基本上是同樣的答復,直到來到教師瑩瑩負責的游戲場?,摤撜f,我可以借給你。多多高興極了,跑到自己最心儀的眼鏡店買了原材料,認真制作好,得到了5元錢獎勵。還錢后,他立刻花掉了剩余的錢,接下來又開始向家長志愿者借錢,繼續(xù)打工、消費。孩子在游戲中的學習能力是強大的。在玩耍中、在生生互動中、在碰壁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逐漸積累經驗。實際上,不干預是一種教育手段,需要經過價值判斷后選擇,蘊藏著教育機會。
《教育家》:有意義和深度的游戲并不等于超越兒童理解能力的、高難度內容的游戲。游戲的設計,應該如何把握內容和難度的平衡?要注意哪些?
張瀟月:首先是兒童觀。我跟教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讓兒童站在活動中央。教師首先要信任孩子,放手才會有自主游戲。其次,僅放手還不夠,游戲中的觀察、思考和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很難引發(fā)孩子的深度學習。教師要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是什么、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是什么、游戲的材料和環(huán)境能否給孩子提供不同層次的選擇、游戲是否有對前期經驗的承接。在整體觀察、思考后,教師才能介入,同時要考慮介入的方式,這些與孩子在游戲中的情景和狀態(tài)密切相關。最后,在游戲后期,教師需要指導孩子回顧、討論、分享,豐富孩子在游戲中獲得的經驗,為其后續(xù)能力的發(fā)展做服務。
針對內容和難度的平衡,一定要考慮班級孩子的水平?!?-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給出的是某個年齡段幼兒的共性,教師在共性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班級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依據對幼兒前期經驗的準確判斷選擇游戲的內容和難度,同時要及時調整和跟進,這需要幼兒園組織園本教研幫助教師。同時,開展體驗式培訓,盡量讓教師親歷游戲,把自己變成孩子。比如,拿到一整套沙水玩具后,教師親自體驗沙水游戲的搭建,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將會遇到哪些問題。此后,教師對材料屬性的把握以及在游戲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預設,更能貼近孩子的需求和經驗。教師通過單純思考,很難發(fā)現(xiàn)和解決某些問題,畢竟一些成人看起來很簡單的流程,對孩子來說并不簡單。
因材施教,做孩子成長的擺渡人
《教育家》:自主戶外游戲中,教師經常發(fā)現(xiàn)幼兒玩法較為單一,或者漫無目的地玩。如何看待這一情況?怎樣讓幼兒從自主戶外游戲中獲得差異化支持?
林詠瑜:孩子游戲玩法單一、重復,并不代表他漫無目的,只要游戲材料豐富,即便是在重復玩法中,也會收獲自己的游戲體驗。成人有時會發(fā)呆,如果經常被指出或暗示這是一種時間浪費、無聊的行為,這樣“發(fā)呆”時間可能越來越長,變成真正的“無聊”。如果這種“發(fā)呆”被認為是放松和自我調適的一種方式,那人就會積極對待“發(fā)呆”,讓“發(fā)呆”變得可控。人的行為是復雜的,積極的引領有利于人形成更多“有意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