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文獻研究,梳理國際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的理論發(fā)展、行動計劃及工作重點,指出當前我國女性健身運動的主要問題與障礙,提出我國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策略及其實施路徑。研究認為體育運動作為一項宏觀的社會行動和公共政策,可介入女性個體與社會生活以促進女性的全面健康。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策略需要將女性個體健康經(jīng)歷、個體所處的社會結構以及健康實踐活動納入行動框架,通過體育干預培養(yǎng)女性個體與群體的健康意識、健康行為與健康能力,同時喚醒社會對女性健康問題的關注與投入,實現(xiàn)體育運動對女性健康的賦能與賦權意義,發(fā)揮女性體育健康代際傳遞和健康文化傳播的功能。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策略的實施則需要在國家、社群和個體層面,通過制度建設、社會支持、教育科研與文化傳播等路徑,使體育運動成為女性健康的一項賦能和賦權行動與終身教育。
關?鍵?詞:健康促進;身體運動;女性健康;健康賦權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21)03-0055-08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etical process, action plan and focus of work for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health promotion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pointed out the main problems and barriers of the current womens fitnes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Chinese womens health promotion by physical activ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physical activity as a social action and a public policy can intervene in women's individual and social life to promote women's overall health. As for the strategy of womens health promotion by physical activity, women's individual health experience, their position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health actions are the three interactive factors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action frame. The aim is, through sports inventions, to cultivate women's individual and group health awarenes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ability, while awakening concern and investment in women's health issues from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empower womens health capability significance by physical activ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womens sports health and the spread of health cul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womens health promotion by physical activity needs to make sports an empowerment ac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for women's health through institutional built, social support,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layer from both the state,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 levels.
Key words: health promotion;physical activity;womens health;health empowerment
我國已全面開放二胎,女性的健康成為現(xiàn)實的社會議題。女性不僅承擔著生育的責任,也承擔著養(yǎng)育和教育的重擔。女性自身的健康狀況及其相關聯(lián)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身體觀念不僅關乎女性群體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更影響到整個民族下一代的體質(zhì)健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對保證《“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的實施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女性健康也是婦女發(fā)展的優(yōu)先領域[1]。女性主義挑戰(zhàn)了實證科學的健康觀,提出整體主義健康觀,把女性身體、健康與女性的地位和權力聯(lián)系起來,認為身體、情感、心理與精神是有機連成一體的,健康是指所有這些方面的良好結合與良好狀態(tài)[2]。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健康社會學逐步形成,從學理層面強調(diào)了健康的社會屬性,拓展了健康研究的維度,為從社會整體范圍內(nèi)理解婦女健康問題,制定相應的健康戰(zhàn)略,為探索健康的社會價值、目標和健康治理模式提供了思路[3]。在健康社會學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運動是良醫(yī)”口號的提出,體力活動、體育鍛煉和休閑活動等詞匯被廣泛納入到健康社會學的分析框架中,成為健康促進重要手段[4]。然而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女性的體育和休閑活動的參與度都要小于男性[5]。體育運動既可以是一種提升和改善健康水平的具體手段,也可以作為一項宏觀的社會行動和公共政策[6]。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國際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理論的梳理和健康行動計劃的考察,結合我國女性健康運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現(xiàn)實障礙,提出全面且有針對性的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策略及實施路徑。
1?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的理論生成
1.1?從“社會控制”到“健康賦權”:女性主義健康理論的發(fā)展
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健康不僅意味著身體處于“無病”狀態(tài),更應該“解釋為已社會化的個人完成角色和任務的能力處于最適當?shù)臓顟B(tài)”[7],即健康狀態(tài)能夠使個體有能力擔任其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正常角色,發(fā)揮正常的社會功能[8]。女性主義在此基礎上強調(diào)健康不僅是一種狀態(tài)或結果,還是一個過程。他們認為健康的個體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并具有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健康權利,是行為主動的,身體、心理、精神全方位狀態(tài)良好的人[2]。在眾多理論學術觀點中,女性健康控制理論、健康社會性別權力理論、女性健康賦權理論、女性健康具身理論相繼出現(xiàn)并成為探究與詮釋女性健康問題的重要理論工具。
20世紀60年代,女性健康控制論在福柯“生物霸權”的概念框架下,強調(diào)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技術話語下女性健康的社會建構,認為女性生活的“醫(yī)療化”是社會(健康衛(wèi)生機構)對女性身體進行規(guī)訓和控制的主要機制[9]??的螤朳10]的性別權力理論則是從勞動分工、權力性別分工、性情分化3個維度,揭示社會性別權力的分配不均是影響女性健康的根本因素,其中父權制被描述為西方衛(wèi)生保健系統(tǒng)中性別歧視、性別偏見和性別壓迫產(chǎn)生的根源[11]。無論是??碌慕】悼刂评碚?,還是康奈爾的健康權力理論,都著重將性別壓迫(gender oppression)作為分析女性健康問題的切入點,強調(diào)了外部的社會權力對女性健康的控制與操縱。雖然以“社會控制”為核心的健康理論有助于從根源上找到女性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12],但是這種分析框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抽離女性的主體性,造成女性對其自我身體健康關照中“集體失聲”。
20世紀末,學者們對女性健康的視角開始逐漸跳出健康衛(wèi)生機構對女性“健康身體”醫(yī)學化、生物化的知識話語體系,隨之而來的是對女性“健康生活”“生活質(zhì)量”的關注[13]。健康賦權成為新的討論焦點和理論倡導[14]。健康自我“賦權”理論框架把女性作為具有能動的行動主體,認為女性個體可以進行自我健康決策,從而改變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地位、價值觀等影響女性健康的社會要素[14]。在這個框架中,女性的健康主體經(jīng)驗與個體能力被納入到了健康研究中,因為這兩個要素都會影響到她們的自我健康決策與健康行動。進入21世紀,隨著女性主義第三次浪潮的繼續(xù)推進,女性健康研究在生態(tài)女性主義、肉體女性主義、身體現(xiàn)象學等理論的浸潤下形成“具身”的視角[15]。具身理論強調(diào)女性身體經(jīng)驗由外到內(nèi)和由內(nèi)到外的健康過程,認為女性健康的研究需要考慮更多空間、感官、情景、動態(tài)等身體實踐的維度[16],從方法論層面為女性健康促進研究和實踐活動提供指導。
女性健康理論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反映學界對女性健康本身理解和認知的深化過程。無論是其關注點從“身體”到“生活”的轉(zhuǎn)變,還是方法論從“客觀描述”到“主體介入”的轉(zhuǎn)變,亦或社會功能從“控制”到“賦權”的變遷,都反映了在理論界,女性健康問題逐漸從“個體”“靜態(tài)”的問題,走向“公共”“動態(tài)”的行動。在理論的探索和更新過程中,女性個體健康經(jīng)歷、個體所處的社會結構以及健康實踐行動成為女性健康水平交互影響的重要內(nèi)容和測評框架[17]。
1.2?“運動是良藥”:運動健康促進理念的成形
“健康促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20年代的公共衛(wèi)生文獻中。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探討,1986年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發(fā)表的《渥太華憲章》明確指出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4],特指運用行政的或組織的手段,廣泛協(xié)調(diào)社會相關部門以及社區(qū)、家庭和個人,使其履行各自對健康的責任,宗旨是讓人們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維護和促進健康的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戰(zhàn)略[18]。在健康促進理念下,以身體為介質(zhì)的體育運動被積極納入到健康促進研究的框架中。從政策、到社區(qū)服務、到個人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改變,體育運動都被認為是一種維持、干預、促進社會全面健康的重要手段[19]。然而這個理念在達成共識前,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爭論。一般認為現(xiàn)代人突出的健康問題主要是由于缺乏適當?shù)捏w力活動所造成的,因此適當?shù)卦黾尤粘I钪械捏w力活動和身體鍛煉來彌補身體活動的不足[20]。但能否把體育運動作為健康手段并納入到公共健康系統(tǒng)中來產(chǎn)生了分歧[21]。一些學者認為體育運動(sport)不等同于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或者身體鍛煉(physical exercises),體育運動具有強競技性,可以帶來健康,也可能損害健康。事實及案例證明,很多專業(yè)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狀況確實存在問題,他們甚至為了取得運動成績而犧牲健康。因此他們堅持認為運動系統(tǒng)與健康系統(tǒng)雖然有相交,但不一定是重疊的,運動不能解決現(xiàn)代人的健康問題[21]。但也有學者認為體育運動應該是一個大概念,而不僅僅是那些以運動技術、競賽、成就、規(guī)則為導向的體育運動,因此個體的身體鍛煉、休閑運動等在休息時間自由安排、非強迫性的體力活動都可以算做體育運動的范疇[22]。在這個基礎上,健康系統(tǒng)才能積極接受體育運動作為公共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和介質(zhì)[21]。體育系統(tǒng)也才能更好為社會公共健康服務,發(fā)揮更大價值。
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簡稱ACSM)和美國醫(yī)學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AMA)在2007年共同發(fā)起“運動是良醫(yī)”項目(Exercise is medicine,簡稱EIM),發(fā)展和落實“體醫(yī)融合”和非醫(yī)療健康促進這一理念[20]?!斑\動是良醫(yī)”行動提倡醫(yī)生將體力活動作為促進健康的主體,將體力活動作為人的基本生命體征,并納入醫(yī)生問診的內(nèi)容體系;提倡醫(yī)生和健康管理人員積極參與到預防性衛(wèi)生服務當中,提高國民體力活動和運動水平,促進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體育運動進入健康系統(tǒng),最早是在“醫(yī)學”框架中被引入的,這里強調(diào)的仍然是身體鍛煉和體力活動的醫(yī)學功能及其對個體的生理健康。2018年WHO頒布以“More Active People for Healthier World”為標題的2018—2030年體育活動全球計劃[19]。這個計劃的戰(zhàn)略目標在于“創(chuàng)造活躍的社會”“創(chuàng)造活躍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活躍的人民”“創(chuàng)造活躍的系統(tǒng)”,在增強群眾體育活動的同時,保證體育運動在健康政策和投資上的優(yōu)先地位,并使之成為人們?nèi)粘I畹某R?guī)組成部分[19]。通過10年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可以看到2018年WHO的運動健康促進計劃更多強調(diào)運動在介入健康問題時的社會維度和社會效應,運動健康促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個體的生理健康,而是在打造積極的、活躍的社會系統(tǒng)。這種理念為sport(而非僅限于exercises,physical activities)在健康系統(tǒng)中的角色和地位穩(wěn)固基礎。體育運動健康促進的理念逐漸從“體育增強積極身體活動”逐漸拓展到“體育創(chuàng)造積極的社會系統(tǒng)”。通過體育運動(積極的健康行動)改變女性健康的社會建構[12],擺脫醫(yī)療化的社會控制[9],增加女性的健康經(jīng)歷[15],賦權女性健康的主體性和健康選擇能力[14],也為女性健康促進提供新的思路。
2?國際女性體育運動健康促進的行動計劃及啟示
2.1?WHO《身體活動全球行動計劃》及啟示
2018年WHO頒布《身體活動全球行動計劃(2018—2030)》(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是根據(jù)不同國家的情況,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會員國及利益相關方通過全球協(xié)商制定而成。作為一項重要的全球健康戰(zhàn)略,《行動計劃》旨在確保所有年齡段和行為能力人,在安全、便利的環(huán)境下獲得身體活動的機會,并將健康視為一項基本權力和日常生活基礎資源,以促進國家在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健康上的全面發(fā)展[19]。
作為全球普遍適用性的行動指南,為女性運動健康促進提供思路:首先,從理念上可突出女性身體活動核心地位,推動多元主體(孩子、丈夫、老人)健康狀況的協(xié)同發(fā)展;其次,在操作上注重科學監(jiān)測與評估,加強政策的銜接與配套;再次,在制度建設上充分發(fā)揮社區(qū)中樞作用,構建全民健身活動系統(tǒng);最后,要保障女性作為公民健身活動的平等權利。
2.2?《歐洲婦女健康戰(zhàn)略行動計劃》及啟示
如果《行動計劃》是全球性、一般性的健康戰(zhàn)略行動指南,那么《歐洲婦女健康戰(zhàn)略行動計劃》[23],以下簡稱為《歐洲婦女健康戰(zhàn)略》,則更加集中體現(xiàn)出健康戰(zhàn)略區(qū)域性和女性的特殊性?!稓W洲婦女健康戰(zhàn)略》認為婦女健康是世衛(wèi)組織在歐洲區(qū)域優(yōu)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并將其作為一項公共衛(wèi)生和健康促進的重要工作。在女性主義健康理論的指導下,歐洲婦女健康戰(zhàn)略行動計劃更加強調(diào):(1)解決性別不平等與健康之間的聯(lián)系;(2)確保充分考慮婦女在生命各個階段的健康需求;(3)將性別觀點納入保健工作系統(tǒng),消除對女性身體的暴力和歧視。其工作重點在于:(1)采用終身健康教育的方法,不僅重視孕產(chǎn)期,而且要保護少女、青少年和老年婦女的健康;(2)鼓勵婦女成為所有婦女健康工作中主要的行為者、合作伙伴(重視與男性的合作)和決策者;(3)在制定健康政策和健康促進方案中發(fā)出女性的聲音;(4)強調(diào)避免過度醫(yī)療化,賦予婦女權力是健康促進的重要戰(zhàn)略[23]。
《歐洲婦女健康戰(zhàn)略》重要啟示:首先,更加確定女性健康的社會因素和社會價值,因此需要社會部門協(xié)同參與以及通力合作才能保證婦女健康水平;其次,更加明確女性健康先決條件,只有根本解決女性的貧困問題、性別歧視、男性霸權和暴力問題等,才有可能真正解除對女性健康的威脅;再次,需要通過具體行動改善女性的健康,同時注意婦女群體間不同的健康需求,提供不同健康專業(yè)的服務;最后,在使女性成為自我健康保健主體的同時,也需要吸納男性力量的參與和配合,只有在性別和諧基礎上才能使女性更健康。
2.3?英國女性體育運動促進政策及啟示
英國為促進女性參與健身活動,首先從政策方面對女性參與體育運動進行硬性干預和指導;其次制定具體、多樣化的行動計劃,特別是女性青少年體育運動的行動計劃,引導女性青少年群體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最后利用有效宣傳手段,通過體育協(xié)會的參與,有效促進女性加入到運動、健身活動中[24]?!队鴭D女和體育戰(zhàn)略框架》明確主要目標:(1)提高女性體育參與度(使女性參加各種健身、體育運動的人數(shù)增加);(2)增強女性運動表現(xiàn)與運動能力(使女性能夠在所選擇的運動中獲得卓越的運動能力);(3)提高女性體育中的領導力(增加體育和健身活動中各級別婦女領導人的數(shù)量)[25]。如果說政策法規(guī)的出臺對英國女性體育發(fā)展起到硬性指導作用,那么詳實的行動計劃的實施才是真正促進女性參與體育活動的關鍵。英國婦女運動促進的行動計劃具有地域性、人群針對性等特點,每個行動計劃主題明確、目標突出、內(nèi)容具體。其突出特征在于參與(組織)主體的多樣化,既有地區(qū)政府,也有商業(yè)機構、慈善機構和自愿組織。除具體的行動計劃和實踐,英國體育協(xié)會組織與學術界對女性體育研究的投入是英國婦女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和支持[24]。英國婦女體育科學研究隊伍壯大、成熟,從國家體育機構、社會婦女體育組織到高校婦女研究中心及研究者個人,分布廣泛,學科交叉性強,既涉及到自然科學也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靶詣e平等”“參與障礙”“體育領導層的多樣性”“婦女體育媒體報道狀況”的研究成果豐富[25]。
英國在促進婦女體育參與的目標以及路徑上的啟示:首先,要制定專門的婦女體育政策引導、監(jiān)督和評估婦女體育的發(fā)展。政策的制定需要多部門的合作,遵循各方面的意見。同時政策也需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進行調(diào)整,各階段的工作重點需要突出;其次,要發(fā)揮政府和社會部門(體育協(xié)會、慈善機構、商業(yè)機構)的力量在實踐中開展不同類型、不同人群、不同區(qū)域性的女性體育行動計劃,并結合文化傳媒力量,多途徑傳播婦女體育的相關知識,打造女性榜樣的力量;再次,要培養(yǎng)女性體育的科學研究力量,增強女性在體育中的話語權和領導力,指導女性體育參與并解決她們所遇到的困境,建立合理的評估機制,為政策和行動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jù)。
3?我國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的主要問題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2016年我國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從國家戰(zhàn)略上明確了體醫(yī)融合的健康促進模式[26]。隨后《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頒布,實現(xiàn)了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計劃的對接,將疾病防治的關口前移、健康重心下移,將全民健身作為主動健康的手段,以應對社會普遍存在著“重醫(yī)療、輕運動”的問題。我國健康政策其實與國際健康促進戰(zhàn)略的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制度、文化、健康意識、社會條件等不同,或者說處于不同階段,因此我國女性健康運動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與國際女性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3.1?女性健康“知行”背離的問題
近期,一項全國性的女性健康水平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我國女性的身體健康意識、健康知識,以及健康行為這3個指標得分處于逐步遞減的趨勢[27]。60%以上的女性會主動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她們大多都認為健康對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很重要,知道并希望通過運動來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但是在運動健康促進行為上,卻顯得“有心無力”,只有26%的受訪者表示至少有一項能堅持下去的體育運動;25.8%的每周能鍛煉3次以上;26.3%的表示自己有體育鍛煉的習慣。從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女性在健康運動行動中存在著主觀意愿與客觀實際之間的鴻溝。這種“知行背離”問題的產(chǎn)生恰巧反映出女性健康運動參與的結構性制約,這也是在國際婦女健康戰(zhàn)略中所重點提到的全球女性普遍存在的問題[25]。女性作為行動的主體,雖然有主觀能動的特征,但是其所處的社會情形(如工作、家庭形態(tài)、婚姻、階層)[28]、承擔的社會性別分工(如照顧者、服從者)、擁有的運動知識、技術、經(jīng)驗等都會成為制約其健康行動的障礙[29]。
因此,運動健康促進策略,首先需要認清社會性別結構與健康行動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并制定相應、全面的政策從外部力量根除女性在健康行動中的結構性束縛,促進性別平等、性別合作和均衡發(fā)展。
3.2?女性健身運動習慣難養(yǎng)成的問題
從社會化視角看,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擁有更少的體育活動參與的機會,家長也更傾向?qū)δ泻Ⅲw育運動能力培養(yǎng)的投入,而對女孩子的培養(yǎng)更偏向藝術素養(yǎng)的投入[30]。因此,女性體育社會化程度要遠遠小于男性,這也造成她們“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怕累”“懶”[27]這樣主觀問題的產(chǎn)生。同時,女性體育社會化的不充分,也造成女性在自身健康運動專業(yè)知識方面的欠缺以及健身價值觀念的偏差。在自己專業(yè)知識比較缺乏的時候,她們沒有對自我健康和身體需求的診斷力,很容易被外界力量“操縱”,造成女性在健康路上“走了太多彎路”。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女性對健身運動功利性的追求,而忽略健身過程給自己所帶來的健康益處,所以當一段時間的健身運動無法達到期望效果時,心情會沮喪,從而影響其繼續(xù)對運動的投入[27]。因此,女性健康運動促進并不只能聚焦在成年女性,而是需要從女孩和青少年階段就開始介入,使體育運動成為女性健康的終身教育。同時,在女性健身運動中需要融入樂趣和運動精神,而不是僅僅強調(diào)運動對身體的塑形[31]。
3.3?女性健康運動社會支持的不足與不均問題
社會支持可分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32]。正式社會支持主要表現(xiàn)在政府、社區(qū)、社會組織3個方面的工作。非正式支持主要指家庭支持以及人際關系支持。雖然女性健康體育促進在國家、省級層面的政策中都有比較充分的體現(xiàn),由于政策大多是宏觀、戰(zhàn)略性,并沒有涉及到具體實施條例和健身計劃,所以在地方實際工作中無法產(chǎn)生有針對性支持和服務[33]。從社區(qū)支持看,健康體育信息的傳達不到位,健康、健身知識的宣傳和教育缺乏,社區(qū)體育資源的分配缺乏合理和科學性,社區(qū)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性不足等因素給社區(qū)健身活動的開展與推廣工作造成障礙。特別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管理和工作人員更多地按照自我的喜好,或者“身邊人”的利益進行健身資源的分配和活動的開展,無法滿足社區(qū)成員不同的需求和興趣[33]。
家庭支持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家庭勞動分工不合理、家庭運動氛圍的不足、家庭情感支持的欠缺,但是其程度和表現(xiàn)也是“因家”而異[27]。較為普遍的問題是:(1)家庭勞動無法與其他家庭成員分擔,造成女性無法擁有自由的時間進行鍛煉;(2)有家庭運動氛圍不好,無法分享運動中的經(jīng)驗和感受,會有健身的孤獨感[27];(3)相比男性,女性在體育運動中的成就更難受到家人的鼓勵和贊揚,有的女性健身者甚至會受到家人的“強烈警告”,不要出去“拋頭露臉”(指跳廣場舞)[33]。除家庭支持,人際支持也是女性健身重要力量。當女性結伴健身或者參加團體課程時,她們表示能夠堅持下去并體驗到更多運動樂趣[27]。然而人際關系也可能消極影響女性運動健身行為,比如根據(jù)親疏關系,在健身隊中拉“圈子”現(xiàn)象,“排擠”和“歧視”初學者或者外來人現(xiàn)象[33]。除此之外,過于緊密的人際交往會使女性體育參與產(chǎn)生“從眾”心理。從眾心理以及對同伴群體過度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女性體育運動向更廣、更多元的層面發(fā)展[28]。
4?我國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策略的制定
4.1?主旨與基本目標
通過對女性健康的理解以及運動促進健康理念考量,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的主旨需要圍繞3方面:(1)從內(nèi)部,通過體育干預培養(yǎng)女性個體與群體的健康意識、健康行為與健康能力;(2)從外部,喚醒社會對女性健康問題和體育參與的關注、投入和支持;(3)從長遠,實現(xiàn)體育運動對女性健康的賦能與賦權的價值,發(fā)揮女性體育健康代際傳遞和健康文化傳播的功能。
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策略具體目標設置,既需要考慮到女性自身的健康特點,也需要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功能:(1)確保女性在安全、便利、科學的環(huán)境下獲得身體運動鍛煉的平等機會;(2)提高全體女性體育運動的參與度;(3)鼓勵多樣性、多元化的體育運動形式以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不同社會條件下女性的健康需求;(4)幫助各年齡段的女性改變參與體育的態(tài)度,提高女性在運動健身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體驗,提高身體素質(zhì)、自信心、自尊和幸福感;(5)使體育參與成為女性終身健康教育實踐,讓運動健康理念和行為通過女性健康實踐行動實現(xiàn)橫向傳播與代際傳遞。
4.2?基本原則
結合國際原則與標準[34]以及我國女性健身運中的問題,認為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策略需遵守“平等與公正原則”“包容原則”“循證原則”“合作原則”。
體育運動促進女性健康行動策略首先要求保證性別間的平等與公正;其次要求女性成員內(nèi)部的平等與公正。相關研究反映出,由于性別社會結構和分工,男、女社會成員擁有健康資源和體育運動資源存在一定的差距,男性的健康以及健身運動的社會資源要高于女性;同樣,在婦女群體中,由于所處的社會結構(如地域、階層、婚姻家庭狀況、工作情況、年齡等)不同,女性群體內(nèi)部的健康資源也會存在分配不均衡[35]。為保證社會成員能平等享有健康權力,公共政策應該向弱勢群體傾斜,比如邊緣農(nóng)村婦女、(全職)家庭婦女、老年婦女、低收入女性等。
包容原則是保證運動健康促進手段方式多元化、多樣性的重要原則,也是保證女性健身運動自愿性、自主性的核心原則[36]。如前所述,不同社會處境的女性對體育運動和健康的需求程度和內(nèi)容是不同的,因此策略的制定需要尊重差異,杜絕歧視與排斥,要充分考慮到人群特點和個體價值觀,在女性自愿參與的情況下實施運動干預和促進行動。
循證原則是保證運動健康促進科學性、有效性和實踐性的重要原則[19]。女性健康的運動促進策略需要以科學實踐和數(shù)據(jù)評估為依據(jù)。同時,也需要將當前所能獲得最佳研究數(shù)據(jù)與女性健身活動的實際情況整合起來實施行動。
合作原則是確保女性健康促進行動能切實、全面開展的重要原則[23]。女性運動健康促進行動的全面開展,在宏觀層面需要加強跨部門、跨區(qū)域、跨組織的合作力度,在微觀層面也需要尋求與男性社會成員(特別是家庭成員)的合作,充分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矛盾,獲取多方社會支持。
4.3?策略規(guī)劃
體育運動作為健康生活方式,看似是個體行為和個體選擇,但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經(jīng)濟條件、工作環(huán)境、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12]。因此,運動健康促進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社會行動[14]。首先,女性健康運動促進計劃需要頂層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政策法律的保障,如以國家為主體進行醫(yī)療保健制度的改革、健康政策的制定、促進組織和民眾充分參與健康相關的政治議程。其次,健康促進需要社區(qū)和社會組織的推行,比如健康服務組織的建立、健康咨詢服務、非政府組織的健康幫扶計劃等。再次,健康促進計劃的推行還需要個體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比如飲食、作息、運動等習慣的養(yǎng)成,個人的健康管理行為等[37]。
延續(xù)這個思路,女性運動健康促進策略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進行規(guī)劃。宏觀層面,首先,要將女性體育活動的健康促進行動納入到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中,確保女性的健康權利;其次,要從政策法規(guī)的引導和監(jiān)督,社會力量(經(jīng)濟、文化傳播、科技等)的整合出發(fā),為女性運動健康促進提供社會支持;中觀層面,需要發(fā)動社會單位如社區(qū)、工作單位、學校、家庭的力量去保證女性健身參與的具體實施和操作;在微觀層面要發(fā)揮女性個體的能動性,在科學指導女性體育活動的同時激發(fā)主動維護個體健康和參與健身運動的良好習慣。具體促進策略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1)在《“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政策的框架下,制定專門的女性公共健康的體育促進綱要,用以引導、監(jiān)督和評估我國婦女體育的發(fā)展,從政策法規(guī)層面保證女性健康的平等權利。綱要制定需要多部門合作,遵循各方面意見,同時也需突出各階段工作重點。
2)協(xié)調(diào)并整合各方面社會力量對婦女健康事業(yè)的推動,增加女性體育活動的參與機會。地方政府重視對健康(健身)自然環(huán)境和建成環(huán)境的打造,對女性健康運動計劃給予一定的財政投入;平衡健身市場與公共服務間的力量,規(guī)范健身市場、科學監(jiān)督;鼓勵婦女健康和健身公益組織的建立、提供健康咨詢服務和健康幫扶計劃;注意現(xiàn)代健身文化與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的融合,發(fā)揮民族地區(qū)的優(yōu)勢,為當?shù)嘏蕴峁┒嘣慕∩磉x擇。
3)在社群層面,要結合家庭、社區(qū)以及網(wǎng)絡社群的特點,提供有效社會支持。促進家庭支持,培育婦女體育社會組織以提供更好社會服務和科技支持;培養(yǎng)女性體育運動意見領袖,例如,用大眾和社交傳媒傳播運動知識,掃除對女性運動的刻板印象和性別偏見,以此增強女性體育參與的社會文化支持。
4)個體層面,要考慮到女性生命周期、地區(qū)、家庭結構、階層以及民族文化的差異,針對性研究開發(fā)不同類型的健康科學運動項目和健身方法;重視女性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參與和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找到有效、可持續(xù)的訓練方式、方法和激勵機制,增強女性對健康生活方式選擇的能力,以達到發(fā)揮女性體育參與主動性、持續(xù)性和能動性的目標。
4.4?實施路徑
1)制度建設——政策與行動計劃有效結合。
女性運動健康促進政策的制定可從法規(guī)、制度層面保證婦女運動權利,從宏觀層面引導和監(jiān)督女性健身運動的參與。但是政策要做到具體落實,需要制定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女性健身(體育運動)行動計劃。女性體育行動計劃的制定與執(zhí)行主體可以是跨部門間的合作,也可以由某個部門牽頭。特別需要鼓勵社會組織、企業(yè)、單位、社區(qū)的介入,發(fā)揮不同社會力量的優(yōu)勢。行動計劃的內(nèi)容需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包容性,考慮到處于不同生命周期和社會地位婦女的特殊需求。行動計劃的制定過程也需要遵循詢征原則,加入科研工作者和專業(yè)保健人士意見,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行動計劃應該保證是長期的過程,有階段性目標,而且有持續(xù)性資金和人力資源投入的項目。同時也可以采取分層次行動計劃的制定,從主行動計劃中延伸出小規(guī)模、區(qū)域性、特定人群和健康目標的次行動計劃。行動計劃還應該有相配合的傳播、推廣的手段和方式,結合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生活方式、信息接收和學習交流的方式進行宣傳推廣。
2)社會支持——合作關系與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完善。
首先,要在相關行政執(zhí)行部門間(特別是衛(wèi)生部、體育文化部、教育部、婦聯(lián)、體育協(xié)會)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這些部門都有承擔促進公民健康的責任,各自的優(yōu)勢不同,積累的資源不同,這些行政部門之間如果能專門針對全國婦女健康的發(fā)展建立一種長期、有效合作關系與合作機制,那么可以整合很多行政、管理政府部門的投入,積極發(fā)揮政府部門的合力,為女性健身活動的發(fā)展進行規(guī)范、管理、指引方向。
其次,要結合個體與社群、線上與線下、商業(yè)與事業(yè)間的力量。個體的運動保健知識、經(jīng)驗和能力對女性綜合健康水平有著直接的支持作用,社群不僅能對女性健康行為起到同伴支持、信息交流等作用,而且能整合健康資源,創(chuàng)造健康社會資本。因此,在健康運動計劃實施時需要充分結合并發(fā)揮個體與社群力量,把個體性豐富的健身運動經(jīng)驗通過社群的網(wǎng)絡進行傳播,用社群的影響力號召更多女性對健康運動的參與。合理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結合線上與線下的方式,進行健康活動的參與、分享與監(jiān)督。
3)教育科研——健康教育與科研的培育與融合。
女性運動健康促進是一項長期的社會事業(yè),需要教育和科研力量的大力介入。健康教育、身體素質(zhì)教育與性別教育需要貫穿女性的整個成長過程。除學校以外,社區(qū)、單位也應當開設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健康與性別教育課程(講座),讓女性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前沿的健康知識、掌握科學的運動保健方法,使運動健康教育成為終身學習的過程。
女性健康也離不開科學研究的支持??茖W研究不僅對女性健身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還能具體研發(fā)出更多、更有效的運動處方,也可以找出全面提升女性健康生活方式的路徑,為不同類別的健康行動提供指導。因此在各個部門對女性健康運動實踐工作投入的同時,也需要重視對科研的投入和對科研力量的培養(yǎng)。
4)文化傳播路徑——多樣化的媒介傳播。
良好的宣傳效果可以吸引廣大群眾參與,從而使更多女性關注體育運動。媒體對于女性健康與體育活動的報道和宣傳也可以為女性健身帶來商業(yè)投資價值,促進活動更好開展。當然,媒體對于女性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也會直接影響女性的參與態(tài)度,因此利用媒體對女性健身活動進行宣傳時,一方面需要打破女性參與體育活動的誤區(qū),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對女性運動和健身刻板印象的塑造。除了傳統(tǒng)的媒體,要借助新科技的力量(互聯(lián)網(wǎng)+、健身APP、人工智能)對健身知識進行傳播。在自媒體發(fā)達的當下,也可以通過健身達人、優(yōu)秀運動員的榜樣效應等多種宣傳途徑在女性群體間進行互動。
女性健康既是一種社會建構,更應該成為一種行動的力量。體育運動的參與是健康行動力量的綜合體現(xiàn)。為充分發(fā)揮體育運動對女性健康促進作用,需要通過制度建設、社會支持、教育科研與文化傳播等路徑:(1)將女性健康體育活動的促進納入到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中,確保婦女獲得實施健康行動的平等權利;(2)引導、監(jiān)督、整合社會部門力量(如商業(yè)、文化衛(wèi)生教育事業(yè)、非政府組織),為女性健康促進提供全面的社會支持;(3)發(fā)動社會基層單位力量(如社區(qū)、工作單位、學校、家庭),切實執(zhí)行女性的健康促進計劃,保證婦女體育運動參與的平等機會和多元需求;(4)發(fā)揮女性個體能動性,培養(yǎng)女性個體與群體的健康能力,提高她們在運動中的積極體驗和主體性;(5)在平等、包容、循證、合作的原則下,發(fā)揮體育活動對女性健康的賦權意義、代際傳遞和文化傳播功能;(6)喚醒社會對女性健康問題的關注與投入,使運動參與成為女性終身的健康教育實踐與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王金玲. 中國婦女發(fā)展報告NO.3——婦女與健康[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 王金玲. 女性社會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4.
[3] 馮顯威. 醫(yī)學社會學的演變與健康社會學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J]. 醫(yī)學與社會,2010,23(7):7-10.
[4] 張帆,仇軍. 健康社會學的研究前沿[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8):80-87.
[5] Womens Sport and Fitness Foundation. Barriers to sports participation for women and girls[R/OL]. https://www.womeninsport.org/wp-content/uploads/2017/10/Barriers-to-sports-participation-for-women-and-girls.pdf,2009.
[6] SHERRY E,ROWE K. Developing sport for women and girls[M]. London:Routledge,2020:3-8.
[7] 弗雷德里克·沃林斯基. 健康社會學[M]. 牧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24.
[8] 梁君林. 西方健康社會學研究的發(fā)展[J]. 國外社會科學,2010(6):93-99.
[9] DOYAL L. What makes women sick:Gender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ealth[M]. London:Macmillan Press,1995.
[10] CONNELL W. Gender and power[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1] INHORN C. Infertility and patriarchy: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gender and family life in Egypt[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6.
[12] BIRD C,RIEKER P. Gender and health:The effects of constrained choices and social polici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3] ANNANDALE E. Womens health and social change [M]. London:Routledge,2009:45-46.
[14] STEIN J. Empowerment and women's health:Theory,methods,and practice[M]. London:Zed,1997:236.
[15] YOUNG R.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M]. Oxford:Oxford Press,2004:46.
[16] GROSZ E. Volatile bodies: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M]. Indianapd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
[17] WHO. Women,ageing and health:A framework for action[EB/OL]. (2007-5-15)[2020-05-20]. https://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Women-ageing-health-lowres.pdf.
[18] 世界衛(wèi)生組織. 渥太華憲章[M]//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重要文件選編. 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8:12-15.
[19] WHO. 2018—2030年促進身體活動全球行動計劃:加強身體活動,造就健康世界[EB/OL]. (2018-06-04)[2020-05-20].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72722/9789245514183-chi.pdf?ua=1.
[20] BLAIR N. Physical inactivity:The biggest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the 21st century[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9,43(1):1-2.
[21] MICHELINI E. The role of sport in health-related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The perspective of the health system[M]. Wiesbaden:Springer,2015.
[22] MAGUIRE J. Reflections on process sociology and sport[M]. London:Routledge,2013.
[23] WHO. Strategic action plan for the health of women in Europe[EB/OL]. (2001-2-5)[2020-05-20]. https://apps. who. int/iris/handle/10665/108447.
[24] 李敏,李軍言. 英國促進年輕女性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經(jīng)驗及啟示[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6):22-29.
[25] UK SPORT. UK strategy framework for women and sport:Progress made towards objectives and targets set for 2005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EB/OL]. (2006-10-15)[2020-05-20]. https://www.aph.gov.au/~/media/wopapub/senate/committee/ecita_ctte/completed.
[26] 中共中央國務院. “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EB/OL]. (2016-10-25)[2020-05-20].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27] 熊歡. 育齡婦女健康促進的體育干預研究報告[R].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7BTY0480],2020.
[28] 熊歡. 論休閑體育對城市女性社會空間的建構與影響因素[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8):11-16.
[29] 閆靜,王煥,熊歡. 全面二孩背景下二孩母親體育活動的動機和限制性因素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1):111-119.
[30] 盧元鎮(zhèn). 體育社會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86-87.
[31] 趙春燦. 消費主義視域下的女性身體景觀——以電影《整容日記》為視角[J]. 視聽,2019(10):9-10.
[32] 姚遠. 非正式支持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5:21
[33] 王單. 農(nóng)村婦女健身活動參與的社會支持研究——以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大坪鎮(zhèn)為例[D]. 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20.
[34] WHO. Women and health:today's evidence tomorrow's agenda[EB/OL]. (2009-05-10)[2020-05-20].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70119/WHO_IER_MHI_STM.09.1_eng.pdf;sequence=1.
[35] 熊歡. 中國城市女性體育參與分層現(xiàn)象的質(zhì)性研究[J]. 體育科學,2012,32(2):28-38.
[36] 熊歡. 我國女性大眾體育發(fā)展目標選擇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6,23(4):68-73.
[37] KEMM,CLOSE. Health promotion:Theory and practice[M]. 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