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采樣評價法”是指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通過錄入一日生活中的關鍵活動,分析幼兒典型行為來評價幼兒當下學習與發(fā)展狀態(tài)的一種實踐方法。首先,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合并領域典型行為,用顏色標識,淡化年齡邊界;分離正反兩種情境下典型行為表現;將家庭和幼兒園場景分類,形成行為采樣項目檢核表。其次,設計行為采樣的范圍內容,以主題課程為內容,對應一日活動環(huán)節(jié)進行綜合項目采樣和特定項目的采樣。最后,行為采樣的操作方法是目標取樣、隨機取樣、行為取樣、掃描取樣的組合操作,運用集中影像資料的先采集法和后分析法,結合電子影像與實物圖像資料,對幼兒行為進行科學的分析評價法。
【關鍵詞】典型行為;行為采樣;評價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1)07/08-0065-04
【作者簡介】陳栩(1974-),女,江蘇無錫人,無錫市機關幼兒園副園長,幼教高級,教育碩士。
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水平是檢驗幼兒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如今,在評價幼兒發(fā)展的觀念上,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已成為幼教界的共識。過程性評價需要教師能夠通過觀察分析了解班級中的每一個幼兒能夠做什么,知道了哪些,理解了什么,并且教師能夠做出說明,提供成長和發(fā)展方面的證據[1]。在實施過程性評價的方法上,歐美的觀察記錄、新西蘭學習故事等評價方式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但在實踐中需要結合當下幼兒園師幼比的實際情況、日常一日活動組織和實施的過程、教師教育方式和專業(yè)技能現有水平,探究符合我國文化制度的、科學且可操作的幼兒發(fā)展評價方式?!靶袨椴蓸釉u價法”是嘗試對照《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目標,探究通過選取一日活動中的關鍵活動,觀察記錄幼兒的典型行為,來了解和評價幼兒當下發(fā)展狀態(tài)的一種實踐方法。
一、典型行為的評價項目設計
行為采樣評價法,包含對幼兒典型行為的取樣和行為評價兩個方面,無論行為取樣還是評價都需要明確科學的評價文本設計?!?-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我們應該首先運用于幼兒發(fā)展評價文本設計的依據和目標,《指南》中明確劃分了幼兒學習和發(fā)展所涉及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指出幼兒發(fā)展評價的基本內容和范圍,這樣的劃分是基于我國前期課程實施的長期經驗,是廣大教師熟悉和理解的。在此基礎上,《指南》目標按照年齡劃分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列出了子目標,呈現不同階段的發(fā)展清單,對幼兒學習發(fā)展的要求上不僅關注幼兒學習品質、情感能力,同時也關注幼兒在各個領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指南》目標具有權威性也符合本土性,因此,行為采樣評價檢核項目設計圍繞《指南》進行定位分類、層級分解。
(一)典型行為合并設計,淡化年齡界限
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發(fā)展的典型特點,《指南》以年齡段的方式呈現,但班級每一個幼兒的發(fā)展是沒有明顯的邊界的,有的幼兒在3~4歲可能就出現了4~5歲的行為表現,有的幼兒發(fā)展慢些可能還停留在前一個發(fā)展階段的水平;從發(fā)展領域的速度來看也是不均衡的,有的幼兒在某一個領域發(fā)展速度較快,但在另一個領域發(fā)展速度較慢,幼兒的發(fā)展呈現多樣性差異,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指南》年齡段發(fā)展典型行為來對應年齡段的孩子發(fā)展。在運用《指南》作為評價工具時,首先嘗試將領域典型行為進行合并設計,淡化年齡邊界,使每一個幼兒對應的是3~6歲整個發(fā)展階段的目標。為了操作中便于教師對年齡段典型特點把握,在發(fā)展評價表的設計中,對不同年齡段的典型行為表現采用了黃、綠、藍三種顏色標識區(qū)分,讓教師能夠整體觀察幼兒行為表現,全面了解分析幼兒發(fā)展的速度。如下表所示,以《指南》社會領域—人際交往—子目標為例的典型行為評價表設計。
(二)典型行為的主次設計,突出積極行為
《指南》中典型行為的描述有正反兩種表達,如4~5歲健康領域——子領域,身心狀況——目標2:情緒安定愉快——典型表現:1.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不高興時能較快緩解[3]。這句典型表現的描述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表現內容,前半句是幼兒表現出來的正面的情緒狀態(tài),后半句是幼兒在負面情緒下的行為表現,教師在實際觀察時兩種典型表現不會同時出現,這就需要將原有的描述分解成兩條,分別進行觀察。從幼兒在園學習的整個時間跨度來看,一般只有在小班新生入園期間或偶然的幼兒沖突事件中會出現較為強烈的負面情緒,大部分時間幼兒都處于適度的情緒波動狀態(tài),因此,在對幼兒進行發(fā)展評價時,我們的出發(fā)點是看到“一個有能力的學習者”,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免不了出現的不適宜行為或負面表現,并不是我們所要強化和評價的主要視角,為了引導教師更好地關注評價幼兒的積極發(fā)展和努力自我改變的狀態(tài),在典型行為采樣設計項目清單中,將《指南》中相關正反兩種情境下的典型行為分離開來,單獨將負面的典型行為列為“可能出現行為的觀察項目”,這部分內容主要出現在《指南》的健康和社會領域中,以4~5歲階段為例。
健康:換新環(huán)境時較少出現身體不適;不偏食、挑食,不暴飲暴食;常喝白開水,不貪喝飲料……
社會:不說臟話、粗話;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能在他人幫助下和平解決;不欺負弱??;不私自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知道說謊是不對的……[4]
(三)觀察場景分類設計,家園共同評價
《指南》是指導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實踐手冊,其中幼兒的一些典型表現發(fā)生較多的場景是在家庭中,如在4~5歲階段的內容中,健康:每天按時睡覺和起床,并能堅持午睡;不在光線過強過暗的地方看書,連續(xù)看電視等不超過20分鐘;每天早晚刷牙、飯前便后洗手,方法基本正確;知道在公共場合不遠離成人的視線單獨活動……社會:喜歡和長輩交談,有事愿意告訴長輩;會用禮貌的方式向長輩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想法;知道父母的職業(yè),能體會到父母為養(yǎng)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愿意與家長一起參加社區(qū)的一些群體活動……[5]
這些典型行為內容涉及每一個家庭生活狀態(tài)和習慣,對幼兒目前的家庭生活方式是一種指導和要求,即幼兒在家庭中需要怎樣的一種環(huán)境,培養(yǎng)哪些生活習慣,需要家長和幼兒共同養(yǎng)成。作為家長不僅要了解這些內容,還要在家庭中有意識地加以關注和觀察。因此,幼兒發(fā)展評價項目設計根據行為采樣場景的不同,分為家庭和幼兒園兩部分,家庭部分以家園手冊的方式,由家長進行觀察和提供相關的資料信息。
二、行為采樣的范圍內容設計
進行幼兒過程性評價教師是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成本,特別是在班級平均師幼比1∶15的情況下,教師要與每個幼兒的興趣和學習節(jié)奏保持同步是非常困難的,這使得過程性評價目前只能停留在理論和理想層面。所以對教師來說需要一種科學的簡便、簡要的操作方法,才有可能實現對幼兒的過程性評價[6]。在此,行為采樣評價法通過特定時間、特定活動進行典型行為采樣,嘗試解決過程性評價的可操作性的問題。選擇什么樣的時間、什么樣的活動,決定了行為采樣的范圍和內容,是行為采樣評價法設計的關鍵。
(一)行為采樣的時間環(huán)節(jié)
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包括:入/離園、生活環(huán)節(jié)(餐點、盥洗、如廁、午睡)、過渡環(huán)節(jié)、集體學習環(huán)節(jié)、活動區(qū)環(huán)節(jié)、戶外活動環(huán)節(jié),幼兒在日常生活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活動中都運用了多元的學習能力并獲得相關的發(fā)展,如幼兒在入園環(huán)節(jié),會跟教師同伴進行禮貌的互動,幼兒所說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情感都綜合顯示了其個體在語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發(fā)展水平,李季湄教授在《把〈指南〉的實施融入一日生活中》一文[7]中,特別詳細地分析了除集體學習和區(qū)域活動以外的,各個生活環(huán)節(jié)所可能包含學習與發(fā)展的領域內容。
入/離園:健康——情緒、適應性、習慣、自理能力;語言——聽、表達、語言習慣、看圖書、聽故事、書面表達;社會——交往、相處、關心尊重、適應群體、遵守規(guī)則、歸屬感。
生活環(huán)節(jié)(餐點、盥洗、如廁、午睡):健康——衛(wèi)生習慣、生活自理、手的協調;語言——聽、表達、語言習慣;社會——同伴相處、自尊自信自主、關心尊重、遵守規(guī)則;科學——探究周圍現象、感知數、理解數量關系、感知形狀空間。
過渡環(huán)節(jié):健康——情緒、適應力、生活自理;語言——聽、表達、語言習慣、聽故事看圖書、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社會——同伴相處、自尊自信自主、適應群體、遵守規(guī)則、歸屬感;科學——喜歡探究、探究能力、理解數量關系;藝術——喜歡欣賞、大膽藝術表現。
戶外活動環(huán)節(jié):健康——體態(tài)、動作、生活自理、安全意識;語言——聽、表達、語言習慣;社會——交往、相處、自尊自信自主、關心尊重、適應群體、遵守規(guī)則;科學——探究事物、感知數、理解數量關系、形狀空間;藝術——感受自然美、大膽藝術表現、藝術創(chuàng)造力[8]。
正因為幼兒的發(fā)展是整體和綜合的,一個活動中的行為會反映幼兒的多領域的發(fā)展,典型行為采樣評價的方法就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對以上李季湄教授的生活活動中四大活動類型價值分析進行了比對,不難發(fā)現戶外活動環(huán)節(jié)包含了健康領域的大多數目標,同時涉及了社會、語言、科學、藝術其他四個領域,所包含的幼兒學習與發(fā)展內容非常全面,戶外活動環(huán)節(jié)可以作為綜合行為采樣觀察評價幼兒的重要節(jié)點。 此外,在生活環(huán)節(jié)中有一些特定的活動如餐點、如廁、午睡等活動,則可根據特定行為采樣的需要進行針對性觀察,與綜合行為采樣相結合,對幼兒各方面的學習發(fā)展進行關注。
(二)行為采樣的內容范圍
設計了幼兒典型行為采樣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后,對幼兒學習與發(fā)展起到決定作用的是幼兒一日生活的載體——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設計會影響幼兒典型行為采樣的緊密性和有效性。目前,江蘇省大部分幼兒園使用的是主題課程,主題課程包含若干的主題活動,是幼兒某一階段的學習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背景和經驗基礎,如江蘇省編教材“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中班上學期中,包含了六個主題:我升中班了、中秋月兒圓、我們都是好朋友、美麗的秋天、可愛的動物、冬爺爺的禮物,主題活動主要的組織形式有集體學習活動、區(qū)域游戲、日常滲透、家園共育,無論是哪一種組織形式,其目標制定都緊密對應了《指南》五大領域目標,為進行典型行為采樣提供了直接便利的內容范圍。如《我升中班了》日常滲透部分:
1. 在入園和離園時,鼓勵幼兒主動用禮貌用語跟教師和同伴互動。
2. 向插班生介紹班級各項生活設施的位置及使用要求,幫助其適應新環(huán)境。
3. 引導幼兒熟悉戶外場地及運動器械,引導幼兒在指定區(qū)域自由選擇器械進行活動,注意安全。
4. 學做新操,引導幼兒跟著音樂節(jié)拍做動作,動作有力、到位。
……
14. 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幼兒談話,引導幼兒講述假期有趣的事[9]。
課程教材中主題課程目標清晰,直接對應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領域,可以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行為采樣觀察評價,課程實施內容就是教師行為采樣的內容范圍。一學期六個主題涉及的活動內容不同,但是每個主題所發(fā)展的核心能力是相同的,教師可以按照時間節(jié)點來選擇相關的主題,按照期初、期中、期末三個時段,對幼兒進行典型行為采樣的評價分析,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科學全面地了解幼兒發(fā)展速度,還簡化和明確了教師實施評價的過程。
三、行為采樣的操作方法
(一)行為采樣法的組合運用
行為采樣,一般有目標取樣、掃描取樣、行為取樣、隨機取樣幾種方式。目標取樣是指在某一預定時間段內持續(xù)觀察一名或多名幼兒的幾種行為或所有行為;掃描取樣指在一個預定的時段內,每隔一定時間間隔對一組幼兒的行為進行觀察,記錄觀察對象的行為[10];行為取樣則是對幼兒某一種行為進行的有目的觀察;隨機取樣更多的是偶發(fā)和生成性情境性中觀察到的幼兒行為。這幾種取樣方法各有優(yōu)勢,有的需要以上幾種方式的組合運用。
目標取樣適合進行綜合性評價,教師按照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預定好取樣觀察時間,如戶外活動中連續(xù)觀察一名或多名幼兒的活動行為,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教師從特定時間段中幼兒的系列行為,綜合分析幼兒多個領域的學習表現情況,目標取樣可以運用在比較寬松的游戲環(huán)境和過渡環(huán)節(jié)中。行為取樣比較適合運用在某一項技能和知識掌握的評價中,如能連續(xù)自拋自接球;能沿輪廓線剪出由直線構成的簡單圖形,邊線吻合;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扣紐扣[11],行為取樣針對性強,更為高效,但觀察比較零碎,不容易看到幼兒學習的整體性。掃描取樣,預定幼兒一個學期的時間跨度來觀察取樣,每間隔兩、三個月進行一次觀察評價,大致分成期初、期中、期末三個階段,通過掃描取樣可以看到幼兒發(fā)展的速度。隨機取樣作為觀察評價的補充,不在教師預設之中,但往往在不經意的師幼互動中能夠看到更多的驚喜。
(二)影像集中采樣后分析
幼兒發(fā)展評價對教師的專業(yè)要求比較高,不僅要有觀察幼兒的敏感度,還需要對幼兒的行為作品進行科學正確的分析解讀,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到位都會使評價失去意義。目前,觀察記錄幼兒的方法多種多樣,經過比較,行為采樣評價法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行為采樣評價法主要以幼兒真實的活動現場的視頻錄入為主要觀察依據,對照行為采樣的項目要求和內容范圍,有計劃地集中采樣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影像資料,做到先集中采樣。這樣的方法,避免了教師因為幼兒人數較多,無法現場及時捕捉幼兒行為的問題,教師在活動中有意識地進行跟蹤拍攝或者確定某區(qū)域固定拍攝,如班級在角色角活動,教師可以設置攝像機,在一周中連續(xù)定點拍攝到角色區(qū)中活動的幼兒。班級幼兒流動游戲可以基本覆蓋觀察到班級大部分幼兒的游戲現場,解決了觀察人數的困難,同時,也解放了教師的眼睛,在角色區(qū)游戲錄制的時候能夠兼顧到其他的活動區(qū),進行現場指導和隨機采樣。集中影像資料的先采集法,為教師提供了可以保存和反復觀察的優(yōu)勢。
后分析法,讓幼兒學習發(fā)展評價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在實施幼兒評價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師對幼兒評價的客觀性,避免教師簡單、錯誤或帶有個體視角來評價幼兒,后分析法能夠將幼兒的影像資料進行共讀,班級兩位教師或其他教師能夠共同加入對幼兒現場表現的觀察分析中,對年輕教師或尚未掌握觀察評價角度的教師是一種很好的專業(yè)訓練。影像資料的主要部分是視頻資料,還有一部分是幼兒作品資料或者作品照片,影像資料由電子音像與實物圖像結合,通過對兩種資料的補充分析獲得對幼兒學習發(fā)展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 [美]Sue Y.Gober.評價幼兒的6種簡易方法[M].毛曙陽,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3][4][5][7][8][11]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 余楊,蔡迎旗.新西蘭“學習故事”及其在我國的本土化實踐[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8(Z1).
[9]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教師指導用書[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
[10] 蘭天明,田銀平,胡曉楠,等.目標取樣法和掃描取樣法在圈養(yǎng)黑熊行為研究中的比較[J].經濟動物學報,2012,16(0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幼兒創(chuàng)意學習活動開發(fā)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D/2016/02/288)階段性成果。
通訊作者:陳栩,545117960@qq.com
(責任編輯 張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