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晶
內(nèi)容摘要:《面紗》由毛姆根據(jù)其親身經(jīng)歷寫成,其中展現(xiàn)了復雜倫理問題。本文運用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對瓦爾特和凱蒂的倫理選擇進行解讀,兩人在一次次倫理困境中作出的倫理選擇改變了各自的命運。《面紗》中瓦爾特和凱蒂的倫理選擇點燃了讀者心中的倫理之辯,也為人們今后的倫理選擇帶去啟發(fā)。
關(guān)鍵詞:《面紗》 倫理身份 倫理選擇 愛
《面紗》講述了一對英國夫婦在英國殖民地香港的情感經(jīng)歷。凱蒂容貌俏麗,但是在混跡社交圈幾年后仍然未能找到如意郎君,轉(zhuǎn)眼間自己的妹妹就要出嫁了,為了避免在妹妹婚禮上做伴娘的尷尬境地,在慌亂間答應了費恩的求婚。費恩是一名細菌學家,在香港工作;凱蒂婚后隨費恩來到香港。偶然間的一次宴會中,凱蒂結(jié)識了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爾斯,兩人很快發(fā)展成為戀人。瓦爾特偶然中發(fā)現(xiàn)了妻子與查爾斯的通奸關(guān)系,并要求凱蒂一同前往霍亂肆虐的小城湄潭府。在經(jīng)歷了一番妥協(xié)后,凱蒂與瓦爾特來到了湄潭府。瓦爾特每天早出晚歸,忙于救治病人。“中國通”韋丁頓帶凱蒂四處閑逛,偶然的一次修道院參觀體驗為凱蒂打開了心靈的新世界。凱蒂為修女和修道院院長的犧牲精神所感動,在投身于修道院的工作不久后卻意外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由此又與瓦爾特和凱蒂就孩子的父親問題進行了一番對峙。瓦爾特在不久后死于霍亂,凱蒂回到了英國。
一.“責任與愛”借口下倫理選擇
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術(shù)語中,倫理選擇可以指“人的道德選擇,即通過選擇達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倫理選擇是從倫理上解決人的身份問題,不僅要從本質(zhì)上把人同獸區(qū)別開來,而且還需從責任、義務和道德等價值方面對人的身份進行確認?!保櫿溽摚?014:263)“倫理選擇是人擇善棄惡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途徑,這有助于我們理解人的倫理化過程?!保櫿溽?,2014:267)
《面紗》中,當瓦爾特發(fā)現(xiàn)凱蒂與唐生有通奸行為之后,瓦爾特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倫理選擇:要求凱蒂與自己一起去湄潭府。而那時湄潭府正霍亂橫行,無數(shù)人死于這場疫情,人們避之不及。但作為一名細菌專家,這次疫情對于瓦爾特來說是千載難逢的研究機會,同時瓦爾特也擔負起了拯救蒼生的大任。然而去湄潭府支援這一倫理選擇的動機并非看似那么高尚、純潔。從文本中可以發(fā)現(xiàn),瓦爾特是在他發(fā)現(xiàn)妻子凱蒂與唐生有通奸行為之后提出這一要求。不僅如此,在凱蒂在面對瓦爾特要求時極力抗拒后:“荒唐!你想哪兒是你自己的事,別把我拉上。我恨病菌,何況那是霍亂!我沒法硬裝成女英雄,我就告訴你吧,我沒那膽量。我就打算待在這兒,時候一到就去日本?!保?,2017:98)凱蒂表示拒絕前往湄潭府,這其中透露出濃烈的道德捆綁氣息。瓦爾特以凱蒂能夠在湄潭府鼓舞他、安慰他為由,要求一同前往。這其實是以婚姻中責任和承諾倫理來對凱蒂進行壓迫?!俺兄Z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個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與它保持一致?!保ㄎ鲓W迪尼,2006:2)凱蒂與瓦爾特婚禮中的宣誓即可被視為是一種雙向性的承諾,而瓦爾特利用了這一心理特性,使凱蒂在面對這個請求時,感到一種道德上的壓迫感。由此,這個表面高尚的倫理選擇背后起初的真正意圖卻是想殺死凱蒂。拯救人類與殺妻的意圖使這個選擇披上了別樣的倫理色彩。瓦爾特走上一條拯救蒼生、充滿大愛同時又是懲罰自己與妻子的陰陽道路,凱蒂則陷入了對霍亂帶來的死亡恐懼與丈夫同甘苦樂共患難的倫理兩難之中。
凱蒂心灰意冷地與瓦爾特共赴湄潭府。簡陋的生活環(huán)境與無處不在的死亡氣息觸動了凱蒂。韋丁頓偶然帶凱蒂去了趟修道院,而正是這趟旅程喚醒了凱蒂心中的道德之光和倫理意識。修道院中,出身名門的修道院院長和修女們放棄一切投身于奉獻的事跡令凱蒂動容,第一次拜訪后,出了修道院后關(guān)上門的那一刻,她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肉體與靈魂都被拒之門外。凱蒂感受到的隔絕感并非空穴來風。凱蒂的隔絕感來自于自身在社會倫理中的責任缺席,在抗疫的大環(huán)境下未擺正自己倫理身份。在疫情的倫理語境下,如果不能踐行減緩疫情的責任倫理,那么無疑成為對抗疫情的負擔。初期來到湄潭府時,凱蒂在抗擊疫情中的倫理身份是消極的。作為妻子,凱蒂并沒有能如修道院院長說的那樣,做到“在他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由你來安撫他,照料他,讓他的身心歸于平靜,沒有比這更好的了?!保?,2017:221)作為個體,凱蒂在來隨瓦爾特一同前來時,抬轎的人數(shù)明顯多于一般的人,而這樣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體面。這些勞力上不必要的開支明顯分走了對抗霍亂的人力。而隨后,疫情不斷深入,圣弗朗西斯修女因霍亂死去,修道院院長痛感人員不足時,凱蒂勇敢地自薦,想為修道院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這是凱蒂作的一個重要的倫理選擇,凱蒂無私的奉獻精戰(zhàn)勝了求生本能,這表明社會倫理部分感召了凱蒂,“她覺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長?!保?,2017:239)不久,凱蒂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凱蒂與瓦爾特又因“孩子的生父是誰”這一問題進行了一次對峙。凱蒂原本可以向瓦爾特撒謊,告訴瓦爾特腹中的胎兒是他的。但是凱蒂怎么也說不出口。至此,凱蒂已經(jīng)違背了婚姻倫理兩次。第一次是凱蒂在接受瓦爾塔求婚時,是出于自身的虛榮心而非出于愛情才選擇委身于他,由此看來,凱蒂與瓦爾特的婚姻倫理的基礎(chǔ)是建立在廢墟之上的。而第二次是凱蒂不忠于婚姻,與查爾斯產(chǎn)生了婚外情關(guān)系,這是凱蒂對傳統(tǒng)的婚姻倫理的蔑視。霍亂的威脅如影隨形,修道院院長和修女們的事跡歷歷在目,在湄潭府發(fā)生的一切不知不覺改變了凱蒂。凱蒂的內(nèi)心的道德和倫理意識已經(jīng)覺醒,故不愿違背自己的內(nèi)心,做有違倫理的事。正是在遵從了自己內(nèi)心,凱蒂選擇了坦誠面對,在婚姻倫理中擺正了倫理身份。
二.“生者”的倫理啟示
瓦爾特的死和離開湄潭府的決定對于凱蒂來說是一種重生?!白杂桑∷龔牧钊藷赖牧b絆中解脫了,從令她壓抑失落的關(guān)系中解脫了,時刻威脅著她的死神之手也消失了,不僅如此,她終于從那令她抬不起頭的自卑的愛情中掙脫出來。所有的精神枷鎖都消失不見,她的靈魂是脫離肉體的,自在灑脫的,她獲得了這份自由。也就獲得了直面未知未來的勇氣和大無畏的心態(tài)?!保?,2017:345)這是對凱蒂告別湄潭府前心態(tài)的貼切總結(jié)。凱蒂獲得了自由,一種遠離瘟疫和死亡的生理上的自由,一種由于瓦爾特的死帶來的心理上的自由。“愛是維系家庭倫理的紐帶,愛是家庭倫理的最高標準?!保ㄒ琢⒕?,2020:132)而在凱蒂與瓦爾特無愛的婚姻走到盡頭之時,凱蒂再也不用忍受形體上帶來的精神折磨,其道德上的痛苦也由此消減,伴隨著自由而來的是人格上的獨立。凱蒂由一個追獵有錢有勢的夫君、一心只想著過奢侈享受的生活、精神和物質(zhì)上依賴他者的女性逐漸轉(zhuǎn)變成為了自我意識覺醒的獨立女性。在社會中倫理身份的復位也促使凱蒂關(guān)注到了自己在親子倫理中的責任缺失。文末,凱蒂目睹了父親面對自己提議一同前往巴哈馬群島時內(nèi)心掙扎后,仍然進行自我犧牲,便立即改口,表示愿意尊重父親的意見。在這之前,在親子倫理中,凱蒂作為子女,一直處于缺席的狀態(tài),未能履行親子倫理中關(guān)愛父母、孝敬父母的責任;如今,凱蒂愿意尊重父親的意愿,而不是把父親對子女的倫理責任當作理所應當之事,表明凱蒂的倫理意識全面蘇醒,開始主動承擔倫理身份下應盡的責任。賈斯汀在面對凱蒂突如其來的關(guān)愛也表示出真心的接納,父女之間隔閡逐漸消去,錯亂的親子倫理漸漸走上正軌。
通過對作品中倫理選擇的解讀,我們可以洞見毛姆的倫理取向,并獲得一些對當今社會有益的感悟和啟發(fā)。瓦爾特和凱蒂在面對疫情時做出的倫理選擇讓我們既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又窺探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審視了其中的可能與不可能。小說末尾呈現(xiàn)的親子倫理回歸警示現(xiàn)代人要回歸傳統(tǒng)的親子倫理,遵循一定的倫理秩序,才能建立和諧的倫理關(guān)系。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陳敘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3]威廉·薩默塞特·毛姆:《面紗》,中英對照全譯本,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譯委員會譯.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年.
[4]易立君:“論《寵兒》的倫理訴求和構(gòu)建”.《外國文學研究》,3(2020):132.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