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榮
摘 要: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各個學習階段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中學語文教學有了新要求。課堂教學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該與時俱進,塑造全新的教育觀念。文章從課堂氛圍入手,對其應用展開分析研究,旨在打造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在快樂中吸收、內化知識,進行高效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應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7-0054-02
一、學習氛圍的重要性
學習氛圍不單單指的是學習環(huán)境,還包括學生學習的心理。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會形成偏向于積極向上、樂觀主動的思想形態(tài),會更愿意主動去追求真理滿足自身學習探索的欲望。較為濃厚的學習氛圍,會產生正面的、良性的壓力,促使學生產生拼搏的動力,進而去努力學習,融入集體。而久之學生會變得專注學習,學習效果自然就變好了。
學習氛圍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在人人學習的環(huán)境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被感染,養(yǎng)成良好、持久的學習習慣。學生會主動進入一個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逐漸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
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努力教學,學生端正態(tài)度努力學習,那么教師不再需要將精力放在維護課堂秩序上,而是更多地放在教學內容上,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
二、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
(一)調高自身專業(yè)素質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離不開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除了在課下熟悉教材內容,準備教案外,教師還要學會在課堂上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大部分中學生對語文抱有可學可不學的心態(tài),這大多是由教師講課的方式和方法造成的。如果僅僅是站在講臺上將課本內容講授出來,那么教師無法感染到學生,甚至會使學生感到疲倦?yún)挓?。而當一位教師,不能只輸出書本知識,還要在課堂富余時間為學生擴展內容,開闊眼界。在這類教師的課堂中,學生由于被教師的魅力所折服,會對語文這門課改觀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在學習《龜雖壽》這門課程時,教師除了講解學生需要了解的重難點詞語和特定的寫作手法外,還可以對作者曹操的生平事跡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作簡單介紹。此外,教師在朗讀這篇文章時要注意聲情并茂,讓學生根據(jù)朗讀初步掌握詩詞的感情基調。最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講述歷史上關于曹操的有趣的事情,以此來完善學生心目中對曹操的印象。這樣下來,學生會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應用平等的教學方式
古語云:“嚴師出高徒?!眹绤枙谝欢ǔ潭壬洗龠M教學,可凡事過猶不及,一旦嚴厲成為嚴苛,則會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明確它的目的并非是要求學生說出規(guī)定答案,而是給教師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其次,在學生回答出不同答案時,教師不能著急否定,可以仔細品讀文章后再做出判斷。最后,若學生給出錯誤答案或回答不出來問題時,教師不應該過分指責,可以通過解決學生的疑惑點,引導學生給出答案。
包容十分重要,鼓勵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如在進行《出師表》等重點文章抽查背誦時,對于能夠熟練背誦全文的學生,教師應多多贊美;對于背誦不熟練的學生,教師也要及時給予鼓勵。通過包容與鼓勵學生,自然而然地構建平等的教學關系。
轉變教學思維能讓教師更好地與學生相處。在平等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會主動地思考問題,積極地回答問題,而不是害怕回答錯誤。平等的教學關系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增加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三)利用多種輔助手段進行教學
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就是古文教學,機械地背誦文章,套用模板進行理解的方式將逐漸被淘汰,讓學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感受情緒表達是新課程改革對語文學習的新要求。古文文章生澀難懂,詩人的表達往往內斂含蓄。如在《岳陽樓記》中,文章內容看似是對環(huán)境的描寫,實則抒發(fā)了作者種種復雜的情緒和遠大志向。僅僅通過文字的描寫是抽象的,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的方式展現(xiàn)宏偉壯麗的風景,幫助學生進入作者的情緒。
中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行動力強,但自制力卻不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豐富教學形式,將不同的教學手段融入課堂,煥發(fā)課堂的活力,促使學生探究課程內容,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上的難題,從而避免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實現(xiàn)寓教于樂。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將學生分組,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完成教師布置的不同任務,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文章,還能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相比單一化的教學,多元教學更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得課堂效率明顯提高。
三、端正學生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還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首先,最重要的是學生的態(tài)度。目前,在中學的學習中普遍存在學生對語文不重視的現(xiàn)象,認為語文不重要,尤其是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觀念——教師的長篇大論很沒有必要,只要在考前背背重點古詩詞就可以了,這種觀念導致了學生對待語文隨心所欲的態(tài)度。若不轉變這種觀念,無論教師再怎么努力,也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端正學生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尊重教師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友善隨和,但學生不應該借此對教師態(tài)度隨意,甚至輕浮。無論以何種方式方法教學,教師終歸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學生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如在講解《世說新語》這一節(jié)課時,由于古文本就生澀難懂,教師在課上講解時,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解,而無法進行接下來的學習。此時,學生可以舉手提問教師不懂的內容或者在課下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溝通,而不是在沒有教師的允許情況下,隨意與同學交談。更有甚者,自暴自棄,在語文課上發(fā)呆神游,抑或干脆在語文課上寫其他科的作業(y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都是不尊重教師的做法。要做到尊重教師,就要改變這些不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