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不同時期對人才培養(yǎng)方向有不同的要求,對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在新時期背景下,初中語文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對自然、人類、社會的關注度。課堂教學作為語文教育的第一陣地,需要一線教師樹立科學的教材觀、評價觀和學習觀。在此條件下,方能更為高效地培養(yǎng)出適合于新時代發(fā)展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新時期;背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新課改的指導思想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教育教學思路。新課改強調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質,為了使初中語文教育更有深度、厚度、廣度、溫度,教師應樹立科學的教材觀、評價觀和學習觀。在此條件下,方能更為高效地培養(yǎng)出適合新時代發(fā)展的合格人才。
一、樹立科學的教材觀
許多語文老師在語文課上信奉“本本主義”,抱著一篇文章“誨人不倦”,既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又固化了學生的思維。在新時期背景下,教師應將語文教材視作一本優(yōu)秀的作文選,適當闡釋、適當發(fā)揮、適當拓展,借助教材上的內容將學生帶入廣泛的文學閱讀素材中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接觸更多優(yōu)秀的閱讀文本,學生方能領略更多名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思想火花,才能感悟更多人間情感與自然美、生活美,才能在適當?shù)臅r機寫出一篇好的文章來。
比如,在學到《背影》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從課外選擇其他歌頌父愛、母愛的文章來同此文一并閱讀,這樣學生既能對親情感受得更深,又能對不同作家就同一題目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有一次全新的接觸,做到觸類旁通,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樹立科學的評價觀
舊體制下的學校教育,對學生評價的唯一標準就是考試成績,這既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又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新時期背景下,國家要求教育工作者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就過程性評價來說,其要求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過程,重視過程的考評,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這樣不僅能激勵學生更努力地學習,還能讓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上的付出感到有所回報。過程性評價可分為三個部分:師評、互評和自評。師評是教師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每一個學習階段作出具體公正的評價,在這一過程中,要求教師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內在潛能,要求教師具備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閃光點的能力,要求教師多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借以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其在不斷進步中樹立自信心,體驗成功感。互評既是培養(yǎng)和體現(xiàn)學生判斷力的一種方式,又是語文課堂為學生提供的交流、合作的機會。學生可以借此機會取長補短,形成以誠待人、對人對事負責的優(yōu)秀品質。自評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也有利于樹立其反思意識,此種方式對學生不斷完善自我、開展自我批評具有重要的意義。
終結性評價既是對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學習成績的評價,又是對其綜合素質的一個定期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自己的階段教學進行質量分析,及時找出問題和不足,并制定出整改計劃。
三、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觀
學習是人類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要想使這一過程變得暢通無阻,在學習的最初階段就要讓學習者明確學習的目的,唯有目的明確了,行為主體方能在外力的指導下沿著探索的道路走下去。為了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啟迪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授課模式,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課程內容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然后讓學生帶著任務走下去,并在過程中給予適當?shù)膯l(fā)和指導。學生在教師“循循善誘”的過程中逐漸接近真理,并在獲得真理時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是科學的教育方式。比如,在講到《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查找蘇軾被貶黃州的原因和經過,再啟發(fā)學生感受蘇軾當時的心情,最后讓學生探討作者在寫作的那一夜心里會想些什么。通過這樣的啟示,學生也就很容易接近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所思所想了。
(二)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
中國語言很美,表現(xiàn)形式活潑多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比如:名人作對聯(lián),名人巧借同音字罵人(當然罵的是壞人)、避險等,學生聽到這些同語言相關的故事,必會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三)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
文學作品中的許多經典語句都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這些哲理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認識世界,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豐厚其文學底蘊。教師對此應適時指導,既讓學生感受祖國的語言美,又讓其體味語文的實用性。
比如,在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一詩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在詩中雖是單純寫景,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句詩被后世的人們引申,漸漸有了“世上某件事紛繁復雜,很難令人窺見真相”的含義。通過這一講述,學生不但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正確運用此句詩,而且能更加深刻地體驗到古詩意味雋永的特點。
總之,新課改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帶來了非凡的機遇。教師應以培養(yǎng)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手段,堅持生本教學理念,運用審美教學方法,讓學生具備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斌.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下),2021(3):88-89.
[2]沈小莉.滲透情感教育,讓初中語文課堂綻放光芒[J].散文百家,2021(2):13-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