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曙曦自是扶桑始:清末官紳對日本農??疾煅芯?/h1>
2021-08-27 02:02:42周承智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21年15期
關鍵詞:農校日本

周承智

摘 要 為實現農業(yè)振興,清末大批官紳對日本農校的興學思想、體系構成、整體規(guī)模和具體辦學舉措等進行了考察。他們的考察在加強自身對于農業(yè)教育理解的同時,亦啟發(fā)其傳播農校的發(fā)展方策??疾斐晒€為《奏定學堂章程》中農校體系的設計、以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和直隸農務學堂為代表的農校建設提供了借鑒。清末官紳對日農??疾祀m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思想和實踐層面都具有積極意義,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農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在改良傳統農業(yè)的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清末官紳;日本;農校;東游日記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15-0075-06

近年來,以清末官紳對日本學??疾鞛橹黝}的研究成果頗多,視角側重于興學理念等宏觀層面①,或師范學校②、軍事學校③等部分領域。雖有學者就清末官紳對日本農校考察進行過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但多圍繞某單個考察者展開,對日考察成果與清末農校興辦、農業(yè)教育近代化間關聯性的分析亦有待深入④。研究官紳群體對日本農校考察的動因、內容和影響,對探析清末農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

一、官紳對日本農??疾斓某尚?/p>

清末官紳對日本農??疾炫c當時中國農業(yè)的凋敝,有識之士對興辦農校的呼吁,以及朝野上下對赴日游歷的提倡是分不開的。

清末,我國農業(yè)面臨著巨大危機。一是農業(yè)科技落后。19世紀中葉,歐洲農業(yè)已開始機械化作業(yè),并利用生物學、化學等基礎科學指導生產,而我國仍處于以人畜力為主要動力,依賴傳統經驗進行生產的階段,農業(yè)科技大幅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有學者認為:“1639年出版的《農政全書》,是中國傳統農業(yè)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高峰。此后再沒有什么新發(fā)展。”[1]停滯不前的農業(yè)科技最終使得農民在種子挑選、耕作管理上不甚合理,所用農具亦極為落后。1897年,湖北農務學堂的美國教習白雷耳(Gerow D.Brill)在鄂調查時發(fā)現“是處播植,如所見小麥、油菜、蠶豆各種子,并不選擇堅好肥碩之品;甚至雜有草種,亦不剔除?!姼刂ㄋ魄分v求,所用齒耙、鋤、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細”[2]。二是傳統農業(yè)潛力耗盡。地力的消退、自然災害的頻發(fā),再加上社會的動蕩,使得農業(yè)發(fā)展?jié)摿萁撸r業(yè)收成日趨下降。據統計,各省歷年夏秋收成多由19世紀20年代的七、八成下降至20世紀初的五、六成[3]。1884年,翰林院侍讀王邦璽奏稱:“即以臣鄉(xiāng)而論,自咸豐以后,所收或七八分,或五六分,或三四分。三十年之中,雖逢稔歲,從未聞有完全租者。瘠薄之田,竟至白送與人承糧而不肯受。此種情形,推之他省,何莫不然!”[4]從中可知農業(yè)收成下降之嚴重性和普遍性。三是內外發(fā)展環(huán)境不利。一方面,人地矛盾尖銳。清朝人口規(guī)模由1753年的1.03億左右快速上升至1851年的4.32億左右[5],而耕地面積從1766年的約780萬頃略降至1851年的約771萬頃[6]。生存的壓力迫使農民亂墾亂伐,嚴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出口優(yōu)勢喪失。由于英美日等國在絲、茶生產方面競爭力的提高,造成我國原本占據較大國際市場份額的絲、茶銷路被奪。在多重因素的疊加下,清末農業(yè)發(fā)展舉步維艱,農民生活陷入困境,以致地處富庶之鄉(xiāng)的蘇南句容的百姓“雖中稔之年,民有菜色”[7]。清廷財政亦捉襟見肘。

深刻的危機使有識之士意識到必須振興農業(yè)、發(fā)展農業(yè)科技,而關鍵便在于開展農業(yè)教育。1894年,陳熾呼吁“宜薈萃中外農書……頒之鄉(xiāng)塾以教童蒙”[8]。此后張謇奏請“皇上各省專派一人,主持其事,設立學堂,講求土宜物性”[9]。張之洞亦認為“宜設農務學堂”[10]。官紳的倡議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農校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事物,如何科學興辦是最大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快速崛起的日本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特別是甲午戰(zhàn)后,赴日游歷、取其成法成為一時之潮流。正如1898年東渡考察學務的朱綬所言:“聞彼(即日本)三十年來,一切政治、工、農、商、兵,咸步武泰西。派別條分,廣設學校,而校中規(guī)制又復棄短集長,務臻美備,可為伐柯者取則,且與我土壤同洲,載籍同文,百聞不如一見,往彼游歷當較游泰西諸國為易獲益矣?!盵11]他指出,日本不僅在教育改革上頗有成效,且較歐美更便于國人學習。1901年,袁世凱在奏折中提倡“重游歷”,并認為“不妨先赴日本及通商各埠,就近游覽”[12]。同年,張之洞、劉坤一聯名奏請將官員升遷與出洋游歷掛鉤,且應“以先游日本為急務”,一是因為中日風土文字相近,翻譯易得,受益較快;二是因為日本已結合自身實際,改易西方經驗,便于中國直接利用[13]。在多方的共同呼吁下,1901年年底,上諭“出洋游歷人員,若能于各國政治工藝,潛心考究,切實講求,庶幾蔚為通才,足備國家任使”[14],言辭中體現了清廷對游歷的認可和期許。1903年《學部新定京內外官紳出洋游歷簡章》[15]頒布,意味著出洋游歷被納入制度化管理的軌道。

總之,清末農業(yè)的衰敗,官紳對發(fā)展農業(yè)教育的呼吁以及出洋游歷成為國家意志,促使官紳東渡日本,并使他們在考察途中對日本農校給予有意識的關注。

二、對日本興辦農校的多方考察

鴉片戰(zhàn)爭至甲午戰(zhàn)前赴日的官紳雖為數不少,但留意日本農校的代表人物當屬1877年作為使館參贊東渡的黃遵憲。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中描述該國“有農學校以教種植”[16],在《日本國志》中寫道“有農學校,凡農家種植之法、畜牧之方及蔬果花木之異種、耰鋤耒耜之新器,則傳其種,摹其形,譯其書,募生徒而教授之”[17]。他的記錄極為簡略,只可讓人感知明治初期日本興辦農校、傳播農業(yè)知識的大致情形。甲午戰(zhàn)后,強烈的危機感使官紳們對日本農校進行了更為全面的考察。

(一)了解農校興學思想

日本文部大臣菊池在與吳汝綸交談時說到:“大學校造成專門全材,非一朝一夕之事”,他還以日本興學之經驗勸告中國興辦農業(yè)等專門教育應“不在精求學理,在實際應用”[18]。嘉納治五郎告訴繆荃孫,農校的辦學宗旨在于“所教專重農事”[19],嘉納還認為中國欲立農工專門學校,當前不必追求完備,而應“先就普通實業(yè)上講求,嗣后自有進步”[20]。兩位日本教育家都認為發(fā)展農業(yè)教育應結合實際情況,以應用為主,講求循序漸進。關庚麟在考察大阪府立農學校(以下統稱大阪農學校)后意識到日之興在于務實求精,他在日記中寫道:“農學則必有農場,有農場則必有實習。實習之事,固非胼手砥足,塗沾泥穢不為功也?!盵21]定樸了解到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位于東京,以下統稱東京農科大學)“現在學生有千數百人之多,每歲經費只需五萬圓之譜”后感嘆:“亦可見其辦事全在精神,不容稍有靡費也。”[22]關定二人從不同角度察覺到日人興辦農校時所秉持的務實思想。

(二)梳理農校體系

吳汝綸考察了日本負責農校管理的行政機構的組織框架、人員編制、責任劃分等[23],以及由農業(yè)實業(yè)學校、農科大學預科、農科大學、農業(yè)實業(yè)補習學校、農業(yè)教員講習所構成的學校體系[24]。同時了解了農業(yè)實業(yè)學校、農科大學預科、農科大學的教育目的、入學條件、修業(yè)年限、課程安排、課時設置、教材講義、學生學費、教師待遇等,并對具有業(yè)余性質的農業(yè)實業(yè)補習學校的入學條件、修業(yè)年限、課程安排、課時設置進行了考察,還了解了以培養(yǎng)農業(yè)教師為宗旨的農業(yè)教員講習所的修業(yè)年限、課程安排等情況[25]??梢哉f,日本有健全的農校管理機構,并建立起了涵蓋從初級到高級層次的、全日制與業(yè)余制并立的、學生教育與師資培養(yǎng)相結合的農業(yè)教育體系。

(三)掌握全國農校概況

韓國鈞統計了日本全國四十八所農校的校名、辦學主體和具體地址[26]。從中可知日本農校有府立、縣立、郡立、村立、私立、組合立(即某一行會所立)等不同形式,涵蓋了政府機構、民間組織或私人等不同辦學主體。此外,府縣類的地方高級政府組織多舉辦農業(yè)實業(yè)學校,郡多舉辦簡易農學校,村和組合則多舉辦實業(yè)補習學校,這反映出日本各地各部門結合自身實際財力、物力等情況,靈活舉辦農校的特點。另一方面,日本農校分布于北至北海道、南至鹿兒島的31個府縣,既有位于東京、大阪等平原較多、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的,也有位于北海道等農業(yè)后進地區(qū)的,可以說基本形成了覆蓋日本全境、兼顧農業(yè)發(fā)達和落后地區(qū)的農業(yè)教育網絡。

(四)探究具體的辦學舉措

一是擁有規(guī)模可觀的校園。呂珮芬了解到東京農科大學面積為“十七萬八千三百馀坪”時不禁感嘆“可謂廣矣”[27]。聶嗣中認識到其益處在于“可隨時推廣興辦無已也”[28]。楊泰階了解到該校選址依據在于“以農科須有曠地,方可實驗”[29]。此外,位于札幌的農科大學(位于北海道,以下統稱北海道農科大學)占地更為廣闊。羅振玉得知該?!盎窘鹬粮?,有農場八,約地積十七億五百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三十七坪”[30]。李濬之則看到大阪農學校試驗場“地極闊大”[31]??梢哉f,日本農校結合自身特點,占地開闊,不僅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也為將來的進一步發(fā)展預留了充足空間。

二是具有完備的基礎設施。沈翊清詳細記載了東京農科大學各學科的相關設施[32],從中可見農科、林學科、獸醫(yī)科、農藝化學科均設有發(fā)展所需的教學及實驗實習設施等。黃璟參觀了東京農大試驗場的四十八處場所[33],這些場所包含事物所、機關室等行政設施,也包含植物學教室、動物學教室等各種教學設施,還有林產物試驗所、農產物制造所等各種實驗實習場所,以及寄宿舍、診察所、浴室、食堂、體操場等各種生活設施。韓國鈞著重考察了該校的獸醫(yī)科,在看到完備的設施及日本學生認真開展實驗活動后感嘆:“其經營畜牧,即此可見一斑。”[34]在考察茂原農校時,韓國鈞則感覺“幾于應接不暇”[35]。

三是教學活動中講究理論與實踐結合。羅振玉了解到北海道農科大學“功課至密,半日實習,半日講演”[36]。吳汝綸在大阪農學校時得知“其生徒皆赴田實習栽秧”[37]。李濬之了解到大阪農學校試驗場“令學生分任培養(yǎng),每歲列表,如某麥稈高幾尺,穗重幾許,一穗計若干粒,以次記之”[38]。韓國鈞考察茂原農校時,辦學者告知:“農事須學理,又須經驗,半解之學理,獨斷之經驗,均足貽誤。”[39]可謂點明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

四是大力導入西方農學知識。積極聘請西洋教師。張大鏞1898年考察東京農科大學時,了解到校中有“德國教師二人,一教農藝化學,一教獸醫(yī)學”[40]。羅振玉1902年和吳蔭培1906年訪問該校時,均在農藝化學科與德國教習有過交流。日本農校還敬重并厚待有突出貢獻的西洋教師。羅振玉1909年到訪東京農大時留意到“獸醫(yī)教室庭中有法國名譽教師養(yǎng)松銅像”,并得知該教師“蓋在日本教授二十年,勛三等,今食退位俸”[41]。大量購閱西方農學資料。張大鏞記述東京農大有“圖書室一,藏書一萬五千六百余冊,內推德國書為最多”。此外還“每年購閱外國書報,約費數千元”[42]。廣泛借鑒西洋技術和經驗做法。日本農校多采用西方新法新器。吳汝綸于大阪農學校見到牛醫(yī)騸?!坝玫聡路ā盵43],呂珮芬則在東京農大林產物制造實驗場見到“有英國爐一,前為火門,燒木材而遂閉之”[44]。北海道農科大學的開辦主要參考了美國經驗,其成效如羅振玉所言:“札幌大學至今均用美國教育法制,然自改大學后,精進無已?!盵45]為了更有效地吸收西方農學知識,日農校極為重視英語的運用。張大鏞在東京農大所見的農科報告書“皆英文”,且該?!霸趯W教習俱通英文”[46]。

五是學生畢業(yè)后自由擇業(yè)。張謇了解到大阪農學校學生畢業(yè)后“學成不入高等,聽其散而歸,各治其鄉(xiāng)。若入陸軍、或他校、或別治生業(yè)”,并認為“此我通州所最宜法者”[47]。吳汝綸了解到“農學工學卒業(yè)后,如欲求精,可為大學農工學卒業(yè)生之助手。如無進取之志,即卒業(yè)后可自由”[48]。日本農校不以培養(yǎng)官僚為目的、學生畢業(yè)后自由擇業(yè)的做法與中國數千年“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有極大的區(qū)別,而這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熱情,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三、對日本考察所帶來的影響

官紳對日本農??疾煸诩訌娮陨韺τ谵r業(yè)教育認知的同時,啟發(fā)他們向各方宣揚自己的主張,并促使他們將考察成果以多種形式應用于中國農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實踐中。

(一)加深對于農業(yè)教育地位的理解、收獲實施方策上的啟示

一是提升對于農業(y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東京農大校長對雙壽言:“農業(yè)森林,實為富國之母”,雙壽頗為贊同且認為中國學生應加強農業(yè)知識的學習,“吾國學生數人,于講求物理試驗尚肯用心,惟為農為圃,未能盡力。蓋習慣嬌惰,且未深明此中關系?!盵49]韓國鈞統計了日本龐大的農校規(guī)模后意識到“改良之功,不得不歸于學校”[50],他還在對比中日蠶業(yè)發(fā)展得失的基礎上,認為中國“今欲制無毒蠶種,非有專門學校不可”[51]。定樸在參觀東京農大后認識到日本“不置其所以能如是之發(fā)達者,得非農學普及之明效乎”,同時想到中國“設使仿彼成規(guī)而實力奉行,吾知全球各國雖富如英美,皆當瞠乎其后也”[52],可謂點明農業(yè)教育之于富國的重要意義。

二是啟發(fā)官紳結合國內情況提出方策。楊泰階對急興大學表示擔憂,原因在于“若驟以大學程度高尚原理施于幼稚時代,勢必捍格而不相入”,并認為“日本農科大學附設之實科學校及農業(yè)教員養(yǎng)成所,實為今日我國所最相當而不可緩者也”[53]。他還主張在義務教育中施以農業(yè)教育,“我國今日方謀教育普及之際,農家子弟將來雖不廢舊業(yè),而五年義務教育亦在應受之列。此五年中,若略加以相當之農業(yè)教育,則其小學畢業(yè)就農之時,亦可粗具農學知識,實行一二,實農業(yè)進化上之一大影響”[54]。在詢知日本“現用之農具改良后均用機器,人工既省,出產并發(fā)達”后,楊認為“此今日講求農務者所最宜注意者也”[55]。賀綸夔肯定了東京農大的林學發(fā)展并認為“此則吾國宜急急仿行者也”[56]。此外,還有官紳意識到農校規(guī)劃建設要注重科學性。羅振玉在參觀北海道農科大學時,稱贊“其建筑頗便易”,并認為每一種教室旁即附以器械室、教員室、藏書室的方式“可法也”,他還了解到植物學教室、動物學教室由于“農學中二學頗占重要也”,故“此二室特別筑之”[57]。

(二)向官民積極傳播興辦農校的思想

一是向官方稟呈農校的振興方略。姚錫光在給張之洞的報告中說到日本實業(yè)教育注重循序漸進和講求直觀性,“其進學專門,循序而入,固自易易。……且理農工醫(yī)四科之學,俱憑器具品物,教者以實驗而教,學者以手試而學,斷非徒手所能領會”,并認為“若驟于專門之中,以最高之師,至精之學,驟語初學之人,勢必捍格不入”[58]。意在勸導張之洞在開辦農業(yè)等教育時不應急于求成和空談理論。程淯在提交給山西巡撫恩壽的考察報告中分析了山西農林學堂的不足:“晉省農林學堂,自開辦以來,耗款十馀萬金,無成效之可言。于畜牧一項,尤為缺乏”,他認為應仿效日本講求畜牧教育,“農林學堂,雖延有日本畜牧教員,然所謂畜牧者,并未辦理。坐棄大利,甚為可惜,是宜切實講求”[59]。羅振玉1909年訪日期間,曾致信時任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的劉廷琛,主要匯報了北海道農科大學的情況。他以“該校有預科三年,預科畢業(yè)乃入??啤睘槌衫?,主張我國興辦教育不應廢除預科,“在彼國教育有年尚不能不于本科之前設預科,我國今日欲廢預科而盡以各省不盡畫一之高等畢業(yè)生入學,其不能直接受學可預卜矣”。他還以“該校附設選科與實科,一以養(yǎng)成大學教師之助手,一以養(yǎng)成實用之才”為依據,主張我國應盡快仿行設立實科[60]。

二是向民眾描繪農校的發(fā)展藍圖。1902年,羅振玉自日本歸國后不久,便在《教育世界》上發(fā)表《學制私議》,對于農校的構想是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校的開辦上,他主張以每一省為一大學區(qū),設立高等農業(yè)學校;高等學校為分科大學之預科,設置農科等六科;分科大學應設置農學一門。同時,大學校農科畢業(yè)生,應授予農學士學位。在教科書編譯方面,主張“依前列之教科目,編譯各教科書,悉以日本教科書為藍本”。在教師培養(yǎng)方面,主張農業(yè)學校應附設農業(yè)教員養(yǎng)成所,以培養(yǎng)農業(yè)類教員。此外,他還認為師范學校應設有植物園和農事試驗場[61]。

(三)助力農業(yè)教育的探索與發(fā)展

一是為農校體系設計提供參考。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完整的學制文件,它是由張之洞、張百熙、榮慶共同擬定的,其中對農校體系的設計主要參考了日本的經驗。對比中日農校體系可知,二者均由農業(yè)實業(yè)學校、農業(yè)實業(yè)補習學校、農科大學預科、農科大學、農業(yè)教員講習所組成,且對作為核心部分的農業(yè)實業(yè)學校、農科大學預科、農科大學等在入學條件、修業(yè)年限、學科劃分、課程安排乃至課時設置等方面的規(guī)定與日本情況極為接近。這與姚錫光、羅振玉、吳汝綸等人的對日考察有密切關聯。姚錫光在呈給張之洞的《查看日本學校大概情形手折》中,有大量關于日本農校體系的內容。1902年羅振玉自日本歸國后,張之洞“不僅親自接見聽取匯報,并且命羅振玉與隨行人員在總督府開設講座,連續(xù)10天為幕府、各學堂提調、教習及地方官員介紹在日本考察教育的情況”,羅振玉還草擬了一部學制,進呈給張之洞和劉坤一,得到劉、張贊許[62]。吳汝綸在日期間曾致信管學大臣張百熙,意在勸張仿辦日本學制,“將來尚書主持提倡,必應認真仿辦,乃不致日本君臣失所期望,而為海外諸國所目笑?!盵63]榮慶在奉命掌管大學堂的次日,便“閱吳摯老《東游錄》”[64]。可以說,在清末農校體系的設計過程中,官紳對日考察起到了信息中介的作用。

二是促進新式農校的籌建。黃璟1902年和羅振玉1909年赴日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考察前分別被任命為正在籌建中的直隸農務學堂和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的實際負責人,赴日的直接目的便是學習日本的經驗,以服務于我國新式農校的開辦。黃璟歸國后便正式主持直隸農務學堂的籌建工作,“于這歲末、直隸省保定府,以黃璟為中心、楠原正三為總教習,創(chuàng)辦了農務大學及其農事試驗場,招募了許多學生入學?!盵65]黃璟為該校發(fā)展打下了良好基礎,1907年學部視察后(當時已升格為直隸高等農業(yè)學堂)評價道:“此堂教科得宜,管理及教員均能得人。試驗場、測候所、列品館、儀器處、實習室等,均布置井井,學生學習成績尚優(yōu)?!盵66]羅振玉在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的初創(chuàng)階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新址選定和校園建設方面,羅回憶:“予請于學部,奏撥西直門外釣魚臺地建新校,設試驗場。溽暑嚴寒,往返監(jiān)視,至辛亥秋乃落成,而武昌之變作矣?!盵67]他還兼管農科的開辦工作,“在農科大學的初創(chuàng)時期,他一面在城里馬神廟招生開辦農科;一面在羅道莊、玉淵潭建設農科大學新校舍和農場。羅親自督辦、監(jiān)工。”[68]正是在羅振玉的主持下,農科大學成為京師大學堂中“唯一按總規(guī)劃設計施工,并基本建成的分科大學”[69]。此外,羅振玉赴日時曾為招募教習之事多方奔走,他在給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劉廷琛的函中匯報道:“先聘農藝化學士一人(已托松井學長)、理學士一人?!盵70]農科大學開學后,主干課程多由日本教習承擔,故有學者說:“1909年,羅振玉任農科大學監(jiān)督,上任僅一個月,便赴日考察日本農業(yè)教育以資借鑒。后來吉田等人來校任教,顯然是這次出訪的成果之一。”[71]辛亥革命后,羅振玉雖不再擔任農科大學監(jiān)督,但該校薪火相傳,發(fā)展為今天的中國農業(yè)大學。張謇創(chuàng)辦的通州師范學校于1907年春建成農科校舍并開始招生,同年秋開始上課。通州師范農科還設有農藝試驗場、畜牧場、林場及各類附屬設施,以便開展實踐教學。該科后于民國時衍生成獨立建制的南通縣私立農業(yè)學校。

三是寓德育于校風建設中。張謇在大阪農學校參觀時的一段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至午,以學生之飯留飯,大小二碟,一以雞子雜牛肉屑炒之,兼薯片二,一鹽漬萊菔片二、茶壺一,蓋餉客如此。若學生常膳,僅生魚片二、或熏小魚二、鹽漬萊菔片二,都為一碟,日日如此。”[72]這啟發(fā)張騫極為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勤儉之德。1923年他在演說中回憶道:“二十年前,余參觀日本實業(yè)教育,其學生勤儉之風,實令人欽敬。學校掃除等事,必由學生自為之。而終朝佐餐,總是咸蘿卜干幾條,尤為難能,時余以政府介紹特客,亦只添菜一二簋,且僅尋常菜蔬上,加以一二片咸牛肉或蛋圓等,然皆出自學生手制,殊足表示學校之成績?!盵73]張謇將“勤儉”融入多所學校的校風建設中,并將南通大學農科的校訓定為“勤苦儉樸”[74]。

四、結語

清末官紳對日本農校的考察客觀上加深了其自身對于農業(yè)教育的理解,并使他們領悟到興辦農校、發(fā)展農業(yè)教育的策略方法。考察成果還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我國農校體系的設計、新式農校的籌建和完善等。他們的考察在思想和實踐兩個層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我國農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在清末農業(yè)振興的歷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遺憾的是,筆者所涉資料中,除羅振玉1909年赴日游歷外,大部分官紳并未將探訪日本農校作為出洋的首要任務,而考察的內容亦罕有涉及教學方法、學生考評、師資管理等微觀層面,實際踏足的農校限于東京農科大學、大阪農學校等少數場所,可謂在深度和廣度上均有欠缺。清末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和急功近利的改革,難以營造出全社會的重農氛圍,大部分赴日官紳從未參與農業(yè)生產,不了解農業(yè)教育,再加上他們行程緊迫且基本不通日文,對日本農校的考察存在局限性。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農業(yè)教育才迎來發(fā)展,我國農業(yè)才真正走上振興之路。

參 考 文 獻

[1]鄒德秀.中國近代農業(yè)科學技術落后原因的探討[J].自然辯證法通訊,1983(2):48-51.

[2][3][4][5][6][7]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yè)史資料(第一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581-582.755-760.753.9-10.60.912.

[8]趙樹貴,曾麗雅.陳熾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7:27.

[9]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3)[M].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1953:308-309.

[10]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張之洞全集(第十二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9754.

[11]朱綬.東游紀程[M]//呂順長.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上).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95.

[12][13][61]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0-11.22.160-167.

[14]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4808.

[15]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大清新法令(第三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530-531.

[16]黃遵憲.日本雜志詩[M].長沙:岳麓書社,1985:650.

[17]黃遵憲.日本國志[M].長沙:岳麓書社,2016:511.

[18][23][24][25][37][43][48]吳汝綸.東游叢錄[M].長沙:岳麓書社,2016:111.8-10.7-19.8-34+142-264.53.53.8.

[19][20]繆荃孫.日游匯編[M].長沙:岳麓書社,2016:16.19.

[21]關庚麟.日本學校圖論[M]//呂順長.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上).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203.

[22][52]定樸.東游日記[M]//呂順長.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968-969.970.

[26][34][35][39][50][51]韓國鈞.實業(yè)界之九十日[M].長沙:岳麓書社,2016:64-66.131.15.15.64.103.

[27][44]呂珮芬.東瀛參觀學校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6:135.138.

[28]聶嗣中.游歷日本日記[M]//李德龍,俞冰.歷代日記叢鈔(第一四九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404.

[29][53][54][55]楊泰階.東游日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6:49.54.55.50.

[30][36][41][45][57][60][70]羅振玉.扶桑再游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6:145.145.135.145.132.145-146.147.

[31][38]李濬之.東隅瑣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6:9.9.

[32]沈翊清.東游日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6:66-68.

[33]黃璟.考察農務日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6:53.

[40][42][46]張大鏞.日本各校紀略[M]//呂順長.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上).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40.41.41.

[47][72]張謇.癸卯東游日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6:20.20.

[49]雙壽.東瀛小識[M].長沙:岳麓書社,2016:143.

[56]賀綸夔.鈍齋東游日記[M]//李德龍,俞冰.歷代日記叢鈔(第一五八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603.

[58]姚錫光.東瀛學校舉概[M]//呂順長.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上).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12.

[59]程淯.丙午日本游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6:214-215.

[62]李國鈞,王炳照.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308.

[63]吳汝綸.吳汝綸全集(第三冊)[M].合肥:黃山書社,2002:395.

[64]榮慶.榮慶日記[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6:60.

[65]實藤惠秀.明治時代中日文化的連系[M].陳固亭,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1:210.

[66]學部奏派調查直隸學務員報告書[J].東方雜志,1907(11):276-277.

[67]羅振玉.集蓼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53.

[68][69]王步崢.農大往事[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27.10.

[71]馬瑞江.農科大學初創(chuàng)記[J].中國農史,1994(4):77.

[73][74]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97.270.

猜你喜歡
農校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身份不可怕
科教新報(2020年17期)2020-06-08 10:31:55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甘肅:建農校對接精準扶貧實驗區(qū)
中小學電教(2019年4期)2019-01-29 13:41:05
美哭了的日本點心
中學生(2016年28期)2016-08-24 08:09:00
臨洮農校校園園林景觀賞析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我國鄉(xiāng)鎮(zhèn)農校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之“亂”與“治”
職教論壇(2013年7期)2013-08-15 00:51:59
我國鄉(xiāng)鎮(zhèn)農校經費保障制度的缺失及其重構
職教通訊(2012年10期)2012-01-29 00:09:02

越西县| 宜阳县| 宁德市| 芦溪县| 合川市| 泽库县| 丹巴县| 宜君县| 奉贤区| 安徽省| 通渭县| 大理市| 甘德县| 内黄县| 义马市| 洛扎县| 湖口县| 岳池县| 瑞丽市| 宜都市| 樟树市| 平潭县| 常熟市| 和平区| 麻城市| 伊川县| 长丰县| 句容市| 高碑店市| 鹤岗市| 成都市| 广平县| 昌宁县| 合肥市| 安西县| 万盛区| 盈江县| 湄潭县| 乌兰县| 灵山县|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