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津津
弱視在兒童群體中的發(fā)病率為2.0%~2.5%[1],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眼部功能障礙性疾病。弱視指的是患兒的單眼或者雙眼矯正視力受損的情況,可導致患兒的視覺功能發(fā)生障礙,出現(xiàn)視物不清乃至失明的情況[2],影響患兒的正常發(fā)育及心理健康,給患兒學習與生活帶來嚴重不良影響。因而,及早診斷和有效治療對患兒至關重要。本文旨在分在精細訓練聯(lián)合虛擬現(xiàn)實視覺訓練的臨床效果,并分析年齡、弱視類型及弱視程度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3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144 眼)弱視患兒,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71 眼)與對照組(73 眼),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39 眼),女18例(32 眼);年齡4~10 歲,平均年齡(7.02±1.87)歲;<6 歲22例(38 眼),6~8 歲10例(18 眼),>8 歲8例(15 眼);弱視類型分布:屈光不正性弱視26例(46 眼),屈光參差性弱視9例(16 眼),斜視性弱視5例(9 眼);弱視程度分布:輕度28例(50 眼),中度8例(14 眼),重度4例(7 眼)。對照組男23例(42 眼),女17例(31眼);年齡4~10歲,平均年齡(7.02±1.87)歲;<6歲21例(38眼),6~8歲10例(19眼),>8歲9例(16眼);弱視類型分布:屈光不正性弱視27例(49 眼),屈光參差性弱視10例(18 眼),斜視性弱視3例(6 眼);弱視程度分布:輕度27例(50 眼),中度10例(18 眼),重度3例(5 眼)。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兒均符合最新版《弱視診斷專家共識》中制定的診斷標準,且經眼前節(jié)檢查、眼底檢查等,確定患兒不存在眼部器質性病變,臨床資料真實完整有效。排除標準:既往有弱視治療史或者斜視矯正手術史的患兒;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的患兒;存在眼球先天性發(fā)育異常的患兒;理解力、認知力異?;蛘咧橇Πl(fā)育不全,無法完成治療的患兒;合并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的患兒。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精細訓練對弱視進行治療,指導患兒每日完成穿珠子、穿針、描畫等規(guī)定訓練任務,不同訓練任務交替進行,訓練20~30 min/d,治療6 個月。
1.3.2 觀察組 采用精細訓練聯(lián)合虛擬現(xiàn)實視覺訓練進行治療。精細訓練方法同對照組。虛擬現(xiàn)實視覺訓練:患兒通過佩戴虛擬現(xiàn)實頭盔或VR 眼鏡完成虛擬現(xiàn)實視覺訓練,1 次/d,2 組/次,單組訓練時間≤15 min,每組訓練間隔在10 min 左右?;純好看斡柧毻瓿珊?將訓練數(shù)據(jù)保存并上傳至服務器端,由醫(yī)生根據(jù)其訓練情況對其訓練計劃效果進行判斷和調整。治療6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不同年齡治療效果、不同弱視類型治療效果、不同弱視程度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患兒的立體視檢查結果顯示正常,視力提高>0.9 為痊愈;患兒的立體視檢查結果顯示重度缺損轉為輕中度缺損,中度缺損轉為輕度缺損,視力提高≥2 行為好轉;患兒無法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痊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4.37%,高于對照組的82.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同年齡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6 歲患兒治療有效率100.00%(38/38)高于對照組的97.36%(37/38);6~8 歲患兒治療有效率94.44%(17/18)高于對照組的78.95%(15/19);觀察組>8 歲患兒治療有效率80.00%(12/15)高于對照組的50.00%(8/16)。觀察組與對照組<6 歲患兒治療有效率均優(yōu)于>6 歲弱視患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81、12.472,P<0.05)。
2.3 兩組不同弱視類型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屈光不正性弱視治療有效率100.00%(46/46)高于對照組的91.84%(45/49);觀察組屈光參差性弱視治療有效率87.50%(14/16)高于對照組的66.67%(12/18);觀察組斜視性弱視治療有效率77.78%(7/9)高于對照組的50.00%(3/6)。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屈光不正性弱視治療有效率高于屈光參差性弱視和斜視性弱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942、14.581;6.568、8.423,P<0.05)。
2.4 兩組不同弱視程度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輕度弱視治療有效率98.00%(49/50)高于對照組的88.00%(44/50);觀察組中度弱視治療有效率92.86%(13/14)高于對照組的77.78%(14/18);觀察組重度弱視治療有效率71.43%(5/7)高于對照組的40.00%(2/5)。觀察組與對照組輕中度弱視治療有效率高于重度弱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85、6.258,P<0.05)。
由于弱視患兒的眼部功能尚未出現(xiàn)器質性改變,因此,通過一系列治療后視功能可以得到明顯改善甚至痊愈,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已成為臨床研究重點。傳統(tǒng)的壓抑療法、補充替代醫(yī)學(CAM)療法、遮蓋健眼、精細訓練等雖然都已得到驗證,但是對于低齡兒童來說,治療枯燥,患兒治療接受度和依從性都不理想[3]。
虛擬現(xiàn)實視覺訓練系統(tǒng)是一種新型視覺訓練,其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通過相關技術手段生成與真實環(huán)境在視、聽、觸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數(shù)字化環(huán)境,用戶通過佩戴相應裝備與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中的對象進行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方法[4]。通過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中特定的視覺刺激,將靜態(tài)輔助圖像和動態(tài)圖像分別呈現(xiàn)給優(yōu)勢眼和懶惰眼,實現(xiàn)雙眼協(xié)同操作,鍛煉雙眼融合視功能的目的,同時刺激視覺神經的信號通路激活,改善大腦神經系統(tǒng)信號加工處理能力,進而完成視功能的矯正[5]。另一方面,患兒通過佩戴頭盔、VR 眼鏡等設備進行訓練時,治療視野得到擴展,并能排除外界干擾,提升專注度,其搭載的移動客戶端也可將訓練數(shù)據(jù)上傳,便于分析患兒的訓練成果,做出階段性調整,促進訓練效果的提升[6]。虛擬現(xiàn)實視覺訓練將交互性、沉浸性、想象性理念引入到弱視患兒的治療中,有利于患兒治療探索性、主動性的提高[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更為理想,且安全可靠。同時患兒的改善程度與其年齡、弱視類型及弱視程度存在一定的關系,表現(xiàn)為患兒年齡越小、弱視程度越輕,治療效果越好,且屈光不正性弱視更易治療。分析原因為患兒年齡越小,其視覺發(fā)育的可塑性也越高,而弱視程度低的患兒本身視功能的改善更容易且時間更短;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訓練敏感性更好,因此效果更為理想[8]。臨床應結合以上因素制定合理訓練和矯正計劃,進而有效提高弱視患兒視覺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精細訓練聯(lián)合虛擬現(xiàn)實視覺訓練在弱視患兒治療中更具優(yōu)勢,無論是患兒的接受性還是治療的持續(xù)性都更好,有利于患兒的治療效果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