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抒情散文是一種美好的文學樣態(tài)。她關注生活,在朝暉夕陰、云起花開中牽出動人的情思,用靈動或深邃的語言傳達生命的感悟。閱讀這樣的文字,是一種美妙的體驗。然而,一談到寫,很多同學很苦惱,因為即便早已把“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形散神不散”等技法爛熟于心,但真正到了寫的時候,仍舊覺得困難重重:或是不知從何下筆,無話可說;或是陷入陳詞濫調的窠臼,缺乏新意;或是為文造情,堆砌辭藻……
怎樣才能寫出情真意切、生動鮮活、獨抒性靈的文章呢?郁達夫對散文創(chuàng)作有過精妙的闡述,他認為第一要尋得“散文的心”,也就是主題或要旨,“然后方能求‘散文的體,就是如何能把這心盡情地表現(xiàn)出來的最適當?shù)呐帕信c方法”。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如何尋得散文的“心”,怎樣構筑適切的“體”。
意義的探尋:賦予作品一顆躍動的“心”
寫作活動開啟時,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寫什么景物呢”“怎么才能寫出精彩的語言呢”。殊不知,這些都只是散文的外在形式。北京大學高遠東教授指出,只著眼于外在言語形式,忽略內在意義價值,會導致讀寫活動“迷惑于高度的語言魅力而走失于精雕細琢的修辭迷宮”。
1. 立意為先,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讓我們遵循寫作的心理機制來探尋科學的寫作思維路徑。散文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應指向內在情感的激發(fā)與醞釀,在情感矛盾的疊加、正負情緒的交纏中審視生命,獲得豐富而深邃的意義,賦予文章一顆躍動的心。否則,寫出來的文章就猶如空心人,即便有錘煉精致的語言,也不過是辭藻的堆砌,缺少真切自然的生命氣息和動人心魂的力量。
譬如《荷塘月色》,如果只有寫景狀物的技巧,最終得到的不過是一幅色彩鮮明、描摹細致的靜態(tài)工筆畫;只有注入了隱約的情思,這荷塘和月色才有了和諧靈動的風致,多了搖蕩心旌的神韻。《登泰山記》亦是如此?;貞涢喿x此文的感受,如果將之視為一篇普通的山水游記,只是條分縷析地理結構、辨修辭,同學們很難真切感受到泰山的雄偉壯麗,更無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價值。而當我們了解了姚鼐創(chuàng)作此文的背景——編纂《四庫全書》,與漢學家紀曉嵐、戴震意見相左,“漢宋之爭”矛盾加劇;對“和珅秉政,自張威福”的現(xiàn)實不滿,為仕途隱憂等等,再來讀文本,就發(fā)現(xiàn)在對景物的生動描寫中,實則寄寓著作者辭官后的萬千感慨——既有擺脫官場羈絆、回歸山水自然、獲得個性自由的歡悅性情,又有接續(xù)壯大桐城派、弘揚程朱理學、開辟人生新征程的豪邁氣魄。在這些“意義”的視域下,冒風雪,過泰安,上泰山,登日觀,四十五里山路,七千級臺階,不啻是一種行為藝術,一篇人格宣言,一曲生命的強音!伴隨著一輪紅日東升,姚鼐心中的太陽也傲然升起。你看,那顏色蒼黑、多平方而少圜的泰山石,那生于石罅、皆平頂?shù)奶┥剿?,都是姚鼐強烈生命意識的化身。透過文字,遙望岱宗,蒼山負雪,那個屹立天地間的偉岸身影逐漸清晰起來。
2.變換角度,于尋常中發(fā)現(xiàn)“不尋常”
可是,怎么才能尋得“意義”呢?常有同學抱怨,我們的生活太過單調乏味了,有限的生命閱歷,狹窄的生活空間,哪有特別與美妙可言?無奈之下,只能為文造情,寫一些連自己都覺得膚淺矯情的文字。
生活的模樣,其實取決于你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去觀察它,感受它,敘述它。就像攝像機,觀看外部世界時取景的角度,決定了鏡頭表達的態(tài)度。
散文中的時間是多維的,我們試著以不斷流變的時間角度來觀察。站在“此在”,回望“曾在”,審視曾經(jīng)的矛盾和糾結、甜蜜和苦痛;立在“將來”,回望不斷變?yōu)椤霸凇钡摹按嗽凇?,借助預想重構生活,反思當下。帶著滿身的傷痛,史鐵生走進地壇,在幽僻蒼涼的古園里,對過去、當下和未來冥想叩問,在多維時空中完成生命意義的建構。
散文創(chuàng)作是一種理解與被理解的過程,我們試著站在不同讀者的角度去思考。為自己的寫作預設讀者,與“這個人”分享經(jīng)歷、交流感悟。你需要設想清楚,這個對象是“他人”還是“自己”?如果是“他人”,他是誰?為什么要與他分享?他與你、與你分享的事物或情感有什么關聯(lián)?設身處地考慮傾訴對象的特點和感受,能夠讓我們明確寫作的意義和內容。如果是“自己”,是過去的自己?還是此刻的自己?抑或是未來的自己?相信不同的時段,也會有不同的傾訴目的和意義。有了明確的對象,寫作就像是面對面地交流,沒有那么多的拘束感和艱澀感;更重要的是,寫作的意義清晰了,又何必扭捏作態(tài)地為文造情?
形式的設計:構筑一個契合情韻的“體”
有了一顆躍動的“心”,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構筑適切的“體”了。
1. 精選適切的景物,承載豐富的情思
首先要為情感和意義選擇載體,在寫景抒情散文中,它往往是某一處景致,這景致承擔了情緒觸發(fā)器和情感外化的功能。
有時,它需要你的精心挑選,找到一個與情感密切關聯(lián)、與情韻高度契合的景物。姚鼐選擇了“泰山”,這是因為泰山足夠雄偉高大,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代帝王以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為榮耀,歷代文人為它寫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詩文佳作??梢哉f,泰山是中國文化史的縮影,是中華文化的高地。姚鼐以頂風冒雪登臨泰山來抒情寫意,這與他的崇高理想和豪邁胸襟是契合的。
有時,它還需要你巧妙加工,精當設計。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是一篇平淡雋永、情味綿長的抒情散文?;赝氖昵霸诶ッ鞯哪嵌稳绺铓q月,青春的芳華與苦澀,西南邊地的風物人情,大時代的風云動蕩……漫長的時光中積淀了太多復雜的情緒。昆明有那么多極富地域特征的典型景物,比如仙人掌、菌子、火炭梅、緬桂花、木香花等等,而汪曾祺獨獨選擇了“雨”作為情感的載體,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足夠包容,在這“下下停停、停停下下”的雨的背景上,記憶深處的草木人物、點滴生活一一呈現(xiàn);因為它韻味別致,明亮豐滿又柔和潤澤的雨,與作者回憶時的心境、汪氏散文的情調完全吻合;因為它美麗而又迷蒙,雨是背景亦是前景,隔著雨霧去看四十年前的歲月,如同一片美的濾鏡,過濾了、淘洗了那些紛亂、迷茫、困頓與失落,只留下了干凈、通透、豐盈與美好。
2.設計“我”的存現(xiàn)方式,創(chuàng)造獨特的情韻
散文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我在性”。不論字面上呈現(xiàn)什么景物、什么人事,其背后都立著一個“我”,訴說的是“我”之情、“我”之意、“我”之志。散文處處皆有“我”在,但“我”存現(xiàn)的方式是不同的,而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獨特的情趣和韻味。寫作時,我們需要精心構思。
“我”或顯或隱?!拔摇笨梢宰叩脚_前,在這段故事里,在這片風景中,如《我與地壇》《荷塘月色》《登泰山記》;也可以不露聲色,隱匿于文字背后,如《春》《濟南的冬天》《白楊禮贊》?!拔摇钡娘@隱不同,情感自然有別。《荷塘月色》《昆明的雨》情感內斂,“我”的心緒暗藏在景物的描摹中;《我與地壇》《故都的秋》情緒鮮明,“我”看、“我”聽、“我”思,把對生命的感悟直接傳達給讀者。顯與隱的處理,與作者的寫作習慣、行文風格有關,也與其寫作時的心境以及所處社會環(huán)境有關。
“我”或此或彼。“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一分為二,化作“你”,立于自己面前,開啟一場對話,將內心的矛盾、抉擇真誠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比如《赤壁賦》中的主與客。“我”可以游走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將分散在時間縫隙里的記憶聚攏到一起,前呼后應、彼此交織,讓文章呈現(xiàn)出一種時光交錯的虛幻感和豐厚深長的意味。有時“我”身處現(xiàn)在,會以預述的口吻介入回憶,“我現(xiàn)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朱自清《背影》),表達成年后的悔悟。有時“我”立身未來,“許久以后我還記起我在這樣的一個雪天,圍抱火爐,吃咸菜啃饃饃想著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遠而入神”(劉亮程《寒風吹徹》),用回溯性的筆法,肯定生命每個階段的價值。用現(xiàn)在的“我”評價過去,用未來的“我”來思考此刻,在對時間、對生命反復地審視和不斷地追問中呈現(xiàn)思考的力量。
希望同學們在散文寫作中,建立與自己、與他人、與周圍世界的連接,豐富對生活的理解,完成生命的自省,不斷塑造一個更加美好的自己。
佳作show
玫瑰
陳晨樺 安徽省蕪湖市第十二中學
我弄丟了一樣東西。
去年春天,從鄰居那偶得了幾株玫瑰苗。我在后院選了一小塊向陽的地,把砂壤和肥料混合深翻,耙細整平,筑成高畦,小心翼翼地將苗株栽入,把根系向四周梳理,讓它們舒展開來。然后覆上干松的碎土,輕輕地用腳踏實,澆透定根水,再蓋一層薄薄的細土。蹲在苗圃旁,端視著直立的小苗,一股奇妙的莊嚴感升騰起來——我給予了玫瑰新的生命。
我要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花園,我堅定地想著。
于是,我更加用心地呵護它。松土,除草,追肥,修剪……“你要好好成長,然后開花,成為屬于我一個人的玫瑰?!蔽覍χ惶焯扉L大的她重復這句話。
也許玫瑰真的聽懂了,第二年,她發(fā)出了一叢叢新枝,生出了惹人愛憐的花蕾。深綠色的羽狀葉片中點綴著一簇簇暗紅,蘊藏著怎樣的美麗與神奇。我想象著綻放于荊棘之上的鮮艷玫瑰,一定宛如王子舞會上驚艷亮相的灰姑娘。
夏天,我得到了一大片玫瑰。她們是極致飽滿的紅色,像熟透而即將炸裂的櫻桃;輕撫花瓣,卻又柔軟細膩得像云朵。棉花糖般的甜香穿過指尖傳至我的整個身體,我幸福得有些眩暈。細碎的陽光透過籬笆縫隙輕柔地灑在花上,像是歌劇院投給音樂家的溫柔光束。就連陽光都如此愛她。我欣喜若狂,如此美麗的玫瑰是我種下的,是屬于我一個人的,正如小王子的玫瑰屬于小王子一樣。
來一次郊游吧,我想,帶著我的玫瑰一起。
于是我剪下最美的幾枝,用絲帶扎好放進自行車后籃。郊外的風景很美,可當我準備返程時,后籃里卻空空如也。我焦急地來回尋找,哪有一點玫瑰的蹤跡?
我弄丟了我的玫瑰。
太陽漸漸露出疲態(tài),淡淡的光暈為空氣籠上了一層薄霧。我獨自坐在銀杏道旁,不知過了多久,有風從我耳旁擦過,夾著輕柔的笑語。我抬起眼,遠處,樹影搖曳,兩個女孩并肩走著,甜蜜地微笑著,一抹閃亮奪目的紅色,如光點上下躍動。
是我的玫瑰嗎?
我凝神望去。傍晚的陽光把整個世界鍍成了淡淡的金色,光影溫柔地披在她倆身上,和著她們的歡笑聲,緩緩流淌。
我不愿驚擾這夢境般的美好——若那真是我的玫瑰,她能給別人帶去欣喜和幸福,正如她帶給我的那樣,我又何必為失去她而感到憂傷?
風吹落了一片銀杏葉,我撿拾起來,輕聲問他:我的玫瑰也會凋零枯死吧?
不是的。葉子回答。我們都將滲入泥土,成為孕育新生命的養(yǎng)分。
我幡然醒悟。萬物本是共存共有,為什么一定要屬于某個人呢?所謂“獨屬”,不過是我偏狹的私欲。這束玫瑰會生長,會開花,以她的生命給予他人愛意,也以她的方式延續(xù)存在,而我,只是有幸參與了這個過程。她們本不屬于我一人,又何來弄丟一說?
我起身,空手回到家,心里無比輕松。走進后院,剪下余下的玫瑰送給了鄰居們。
我最終沒有找到那束玫瑰,也最終沒有弄丟那束玫瑰。
(本文作者張晉系安徽省蕪湖市第十二中學正高級教師,蕪湖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安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
【思維魔方】
玫瑰是令人喜愛的, 也是美好事物和情感的象征。作者在用心栽培、用心呵護玫瑰的敘寫中,寄寓了對生活的熱愛。尤其可貴的是, 她在得與失之間思考頓悟,使文章由情趣之美躍升為理趣之美。可見, 在細膩觀察、真切感受生活的同時,我們還應注重提升自我思維的品質, 嘗試讓哲學思辨的光輝照進個體情感的世界,才能為自己的文章尋得一顆與眾不同的有力量的“心”。